韓秀秀, 王軍民, 張文珍, 劉建軍
(荊門(中國農(nóng)谷)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 湖北 荊門 448000)
隨著國家生態(tài)環(huán)保政策壓力的不斷加大,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的頻發(fā),規(guī)?;馀Q蝠B(yǎng)殖“就地生產(chǎn)、就地供給”飼料供給模式是未來畜牧業(yè)發(fā)展趨勢,但是作為農(nóng)區(qū),荊門乃至全省粗飼料短缺,尤其是春季青飼料或粗飼料短缺已成為制約牛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問題之一。大麥是世界上重要的谷類作物之一,具有抗逆性強、生長期短和用途多樣的特點,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種植[1]。在我國,大麥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是非常重要的糧飼兼用作物之一[2]。飼用大麥的綠色植株、干草和籽實均可作為畜禽的優(yōu)質飼料[3],全株青刈大麥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比全株青刈玉米高[4],大麥還具有生長期短、高產(chǎn)期和營養(yǎng)物質積累高峰期相吻合的特點,適宜作為青料[5]。
近幾年,隨著水稻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湖北省推動農(nóng)業(yè)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再生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6]。目前,湖北再生稻種植面積已超過20萬hm2,荊門種植面積2.67萬hm2,全市有近6.67萬hm2水田可進行再生稻生產(chǎn),但是再生稻收割時間在11月中旬,插秧時間在4月中下旬,田地空閑期間不能種植小麥、油菜等冬作物。中稻-再生稻-飼用大麥三熟制的輪作種植模式是在不影響中稻-再生稻正常播種和收獲的情況下,增加一季飼用大麥的種植,提高了土地復種指數(shù)[7],飼用大麥產(chǎn)量在22.5~30 t/hm2,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種植收益達到6 075~8 100元/hm2,養(yǎng)殖企業(yè)飼料節(jié)約100元/t,是實現(xiàn)糧飼雙豐收、增加農(nóng)民收入的途徑,是發(fā)展本地種養(yǎng)結合綠色農(nóng)業(yè)的途徑。
總結近幾年的中稻-再生稻-飼用大麥一年三熟栽培技術,以期為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
傳統(tǒng)再生稻種植區(qū)域活動積溫在4 600 ℃以上,田塊宜選擇土壤肥沃、排灌便利、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農(nóng)田。
中稻選擇生育期135 d以內,優(yōu)質、高產(chǎn)、再生能力強、抗逆性強的品種。
大麥選擇生育期165 d以內,優(yōu)質、抗逆性強的品種。
2.1.1軟盤規(guī)格及要求
軟盤規(guī)格為28 cm×58 cm,要求表面光滑、無裂痕、無褶皺,底部滲水孔排列整齊、均勻,破孔率低于1.5%。
2.1.2苗床準備
選取質地疏松、富含有機質、無有害殘留的土壤,經(jīng)晾曬、粉碎,過直徑2~3 mm篩孔得到床土、過直徑1~2 mm的篩孔得到蓋籽土。每200 kg床土加入水稻專用壯秧劑1 kg混勻后備用。
2.1.3種子處理
種子曬種1~2 d,用殺菌劑進行浸種。
2.1.4播 種
在3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 ℃以上時進行機械播種。
2.1.5暗化處理
將播種好的秧盤每20~25盤放在塑料大棚,對齊疊加,最上面加一個空秧盤壓實,待苗高2.0~2.5 cm時,將秧盤轉至大棚內大田苗床進行培育。
2.1.6煉 苗
移栽前5~7 d,根據(jù)天氣情況,適時通風、降溫排濕煉苗。
趁墑深耕曬垡,耕作深度為25~30 cm,土地平整,“三溝”(圍溝、腰溝、廂溝)通暢。
2葉1心(秧齡20~25 d)時,進行機械插秧,行距為30 cm,株距14 cm,基本苗在60萬~90萬株/hm2,稻田水層保持2 cm以下。
秧苗返青后,應根據(jù)雜草類型確定除草劑類型,單獨或與分蘗肥混合施用,施藥5~7 d,保持水層3~5 cm。
底肥:施有機肥1 000~2 000 kg/667 m2或復合肥(N∶P∶K=25∶7∶8)40 kg/667 m2。
分蘗肥:移栽返青后,應結合除草劑混合施用,每667 m2施用5~8 kg尿素。
穗粒肥:拔節(jié)前或曬田復水后,每667 m2施用10 kg氯化鉀和5~8 kg尿素。
促芽肥:齊穗后15 d撒施促芽肥,每667 m2施用5~7.5 kg尿素。
移栽后淺水與自然落干交替。堅持“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的原則,分蘗后期開始排水曬田,在江漢平原最遲不超過5月底進行曬田。孕穗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后至成熟保持濕潤管理。水稻成熟前7 d排干水。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燈光誘殺、生物防治為主,病蟲害主要防治紋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飛虱。
8月中旬左右,中稻整體成熟度達到90%,及時收割,留茬高度一般在30~40 cm。
中稻收割后,應及時灌水并追施發(fā)苗肥,每667 m2施尿素5~10 kg。
發(fā)苗期應保持田間淺水層;灌漿期田間應保持濕潤;收割前7 d排干水。
11月中旬,再生稻籽粒黃熟,成熟90%以上時收獲。
整地前,每667 m2均勻撒施腐熟有機肥1 000~2 000 kg,或復合肥(N∶P∶K=25∶7∶8)40 kg。機械整地,耕深15 cm以上,土地平整,三溝通暢。
種子播種前進行晾曬1~2 d??筛鶕?jù)當?shù)夭∠x害發(fā)生情況,選擇藥劑進行拌種。
11月中下旬播種。機械條播,行距20~25 cm,播種深度3~5 cm,墑情不足時加深至5~6 cm。播種量應考慮品種要求、播種時間、墑情等情況。
應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缺苗斷壟的,及時補種,基本苗應達到14萬~16萬株/667 m2。
封行前,雜草過多時,應施用選擇性除草劑。
拔節(jié)孕穗期,每667 m2施用4~6 kg尿素。
田間干旱應及時灌水,多雨應及時排水。
飼用大麥分蘗盛期、拔節(jié)期、抽穗揚花期,主要預防的病蟲害包括但不限于蚜蟲、銹病、赤霉病、黑粉病。
3月中旬,按飼喂量,分批次機械收割,用作青飼料。4月中旬,灌漿后期開始一次性收割,用于青貯或制作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