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以洵
“有一種花兒,名叫馬蘭,你要尋找它,請西出陽關(guān),伴著那駱駝刺啊,扎根那戈壁灘……”伴隨著歌聲,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一株株美麗而堅韌的馬蘭花。
馬蘭花,是一種生長在新疆戈壁灘上的花朵。1958年9月,中國核試驗基地在新疆正式組建,由于基地生長了很多馬蘭花,因此又被稱為“馬蘭基地”。多年以來基地科研工作者為了研制原子彈,發(fā)展核武器技術(shù),進行了無數(shù)次艱苦的研究與實驗,孕育出了“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大力協(xié)同、無私奉獻”的“馬蘭精神”。“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是國防科研工作者用汗水乃至鮮血鑄就的精神動力。林俊德,就是這樣一位堅守戈壁灘52載的國防科技工作者。
林俊德, “兩彈一星”的重要開拓者,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的專家。沒有實驗設備,沒有技術(shù)材料,在這樣的困苦環(huán)境下,林俊德設計了鐘表式壓力自記儀。他用簡單的方法、創(chuàng)新的思維解決復雜的問題,這樣的自記儀在我國歷次核試驗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52年堅守荒漠與戈壁為伴,45次地下核試驗,他一次都沒有落下。2012年5月,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可他首先想到的卻依然是工作,是手上已到關(guān)鍵時期的國防重大科研項目。為了和死神賽跑,為國防科技事業(yè)盡最后的努力,他拒絕了可能導致他無法工作卻能延長生命的手術(shù)方案。癌癥晚期的他,戴著氧氣罩,全身上下插滿管子,曾多次要求醫(yī)生拔掉引流管,只是希望在最后的時間里,能為祖國再多做一些事。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因病逝世,享年74歲。臨終前,他用虛弱的話語再三叮囑:“死后將我埋在馬蘭?!?/p>
是什么樣的精神,什么樣的力量,讓這位老人以身許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也許正是“馬蘭精神”和他的赤子之心吧!
除了林俊德,還有一大批的科研人員為國防技術(shù)奮斗終生。歷時5年終于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的錢學森、“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是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的鄧稼先、飛機失事時和警衛(wèi)員緊緊擁抱用身體護住裝有絕密科研資料公文包的郭永懷……他們本可以在溫暖舒適的家中,本可以在國外享受豐厚的待遇,但為了國家的富強和發(fā)展,他們毅然來到這荒漠,從無到有創(chuàng)造出偉大奇跡,他們是開拓者,更是英雄!
“國家需要你時,你愿意隱姓埋名嗎?”
面對這樣的提問,他們堅定地回答:“我愿意,甚至付出生命!”
如今,羅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消散,生活在和平歲月的我們也很少知道曾經(jīng)奮斗在那里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但是“馬蘭精神”我們不應該忘記。這種精神,讓我們的民族挺起了脊梁。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我們一定要接過先輩們手中沉甸甸的接力棒,將“馬蘭精神”傳承下去。
指導老師 徐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