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守剛,劉志民,李曉東
(1棗莊學院旅游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山東棗莊 277160;2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荒漠化防治組,沈陽 110016;3濱州學院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tài)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山東濱州 256603)
在現(xiàn)代恢復生態(tài)學研究中,植物繁殖體的重量是繁殖體形態(tài)的重要特征,其與適應干擾能力之間的關系一直備受關注[1-5]。大量的國內外研究表明,植物繁殖體的重量、形狀與其傳播距離、土壤種子庫壽命、植物定居成功率和植物繁殖力密切相關[3-6]。小粒、近圓球形的種子更容易形成持久土壤種子庫[1-2],而持久種子庫是植物適應干擾的機制之一[6-8],能夠使植物更好地響應干旱環(huán)境的干擾。
繁殖體重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植被的空間分布格局[1-2]。有研究報道,小種子植物具有更大的結種量,從而具備較強的擴散能力,易于在風力等外力作用下散布到較遠的地方,進而擴大種群的時空分布范圍[2,4-5]。可見,繁殖體的擴散和種群的空間格局等都與繁殖體的重量密切相關。
劉志民、閆巧玲等[1,2,6-8]對科爾沁沙地大量植物繁殖體或種子的形態(tài)(包括重量、形狀等)進行了比較研究,并探討了種子形態(tài)與植物沙生適應性的關系。但是,目前,有關吉林西部向海自然保護區(qū)沙丘榆林的植物繁殖體形態(tài)及其生態(tài)學意義的研究還很少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向海保護區(qū)的沙化面積有增加的趨勢[9],因此,其植被恢復尤其是沙丘榆林的植被恢復是保護區(qū)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種子生態(tài)學的角度研究其沙丘榆林植被恢復的制約機制是保護區(qū)生態(tài)管理與植被恢復的有效途徑。
本文對向海自然保護區(qū)沙丘榆林植物區(qū)系中65種植物繁殖體重量進行比較研究,探討繁殖體形態(tài)與植物適應干旱環(huán)境的關系,旨在為保護區(qū)植被恢復提供參考。
向海自然保護區(qū)(44°55′—45°09′N,122°05′—122°31′E)屬于科爾沁沙地的延伸部分。地貌以沙化和鹽漬化的平原為特征,壟狀沙丘與壟間洼地交錯相間排列,沙丘榆林是其自然景觀類型之一。該區(qū)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多風干旱,風沙較多。年平均氣溫5.1℃,年均降水量400 mm,全年盛行5~6 級西南風。土壤類型以風沙土和草甸土為主。
本研究中的65 種植物繁殖體均在2020 年秋季種子成熟期采集自吉林西部的向海自然保護區(qū)沙丘榆林。在不同冠幅(大、中、?。┑闹仓晟习幢壤⒓骖欀仓甑纳稀⒅?、下部,采集成熟的種子;然后混合均勻,經實驗室風干后測量。禾本科植物帶外稃和芒測量,其他植物如帶冠毛、鉤或刺,則在測量時保留。因受實驗材料的限制,繁殖體重量是50粒的風干重量[1-2]。用分析電子天平稱重,每種植物有5 個重復。實驗在吉林西部環(huán)境保護與生態(tài)工程綜合技術研究中心進行。
根據(jù)相關文獻確定植物的拉丁名以及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態(tài)類群[10-12]。
在向海自然保護區(qū)沙丘榆林采集的65 種植物的繁殖體有19種為種子、46種為果實(表1),其中在果實中包括15種禾本科植物的穎果和13種菊科植物的瘦果。所有測量的豆科(2 種)、蘿藦科(3 種)、百合科(3種)、楊柳科(2 種)和石竹科(2 種)的植物繁殖體均為種子。
表1 65種植物的繁殖體重量及類型
續(xù)表1
植物繁殖體的單粒重量差別極大,最輕的列當種子為0.0096 mg,最重的蒺藜果實為131.50 mg。
所測量的46種繁殖體為果實的植物,按單粒重分為5個組,所測量的19種繁殖體為種子的植物,按單粒重分為4 個組,具體見表2。在繁殖體為果實的植物中,星星草(0.0804 mg)、華北剪股穎(0.082 mg)、翻白委陵菜(0.0738 mg)、長苞香蒲(0.0684 mg)和小香蒲(0.0488 mg)的果實重量最輕,均小于0.1 mg,蒺藜的果實最重,為131.50 mg,大于100 mg。在繁殖體為種子的植物中,列當(0.0096 mg)和刺藜(0.0972 mg)的種子重量最輕,均小于0.1 mg;牧馬豆(16.472 mg)、興安天門冬(17.096 mg)和杠柳(13.0836 mg)的種子最重,但是小于20 mg。
表2 65種植物繁殖體單粒重分組
繁殖體為果實的一年生雜草如虎尾草(0.5828 mg)、狗尾草(0.5756 mg)、地錦(1.0724 mg)和戟葉濱藜(8.106 mg)的果實單粒重量居中,繁殖體為種子的一年生植物如刺藜(0.0972 mg)和尖頭葉藜(0.4018 mg)的種子單粒重偏小。二年生雜草的果實如飛蓬(0.162 mg)和種子如天仙子(0.593 mg)的重量都較小。一、二年生草甸植物如野亞麻(0.4904 mg)的種子重量也較小。多年生雜草的繁殖體重量大小不一,有的較小,如野艾蒿果實(0.1024 mg)和平車前種子(0.236 mg),有的較大如刺兒菜果實(3.5682 mg)和鵝絨藤種子(4.7338 mg)。
15種禾本科植物的繁殖體均為穎果,但其重量差異懸殊,最輕的星星草和華北剪股穎分別只有0.0804、0.082 mg,最重的阿爾泰針茅卻有13.2448 mg。
13 種菊科植物的繁殖體均為瘦果,單粒重均較大,而且差異相對較小,較輕的野艾蒿重量0.1024 mg,較重的刺兒菜重量3.5682 mg。
草原植物的繁殖體重量復雜。百里香堅果的單粒重(0.296 mg)較小,杠柳種子的重量(13.0836 mg)較大。
草甸植物的種類較多,有35種。其繁殖體不論是果實還是種子,重量相差都十分懸殊,果實中小香蒲最輕(0.0488 mg)、叉分蓼最重(8.5688 mg),種子中列當最輕(0.0096 mg)、牧馬豆最重(16.472 mg)。
沙生植物除了柳穿魚(0.1689 mg)的蒴果較小外,其他植物的繁殖體不論果實還是種子其重量都較大,如白草(穎果,0.9712 mg)、蒺藜(聚合果,131.50 mg)、遠志(蒴果,4.225 mg)、燭臺蟲實(胞果,2.2452 mg)、多枝棘豆(種子,1.889 mg)和興安天門冬(種子,17.0968 mg)。
在植物生活史中,繁殖體的有效擴散與傳播是一個既脆弱又關鍵的階段,不僅經歷著不可預測的干擾,還面臨著失去活性的風險[13]。有研究表明,在植物繁衍進化過程中,植物的最適種子大小是與種子數(shù)量權衡的結果[14]。
在風沙環(huán)境中,繁殖體重量小的植物借助風的傳播更易于擴散種群[15-16]。這可能是刺藜、剪股穎、小香蒲、野艾蒿、尖頭葉藜、狗尾草、蒲公英、拂子茅、驢耳風毛菊、山苦菜等小粒繁殖體植物在保護區(qū)廣泛分布的主要原因。另外,繁殖體形狀小的植物往往結種量大,這能有效抵御鳥類的捕食[1-2,5-7]。
繁殖體的重量和形狀與土壤種子庫的壽命關系密切[2]。有研究顯示,小粒、近圓球形的種子易于形成持久土壤種子庫[5,17]。本研究中繁殖體重量小于1 mg 的41種植物中,刺藜、列當、星星草、翻白委陵菜、尖頭葉藜、麥瓶草、平車前、多枝千屈菜、狗尾草、百里香、戟葉蓼、箭頭唐松草、蓬子菜、狹葉澤芹的形狀呈近圓球形,它們可能具有持久土壤種子庫,意味著它們進化了抵抗干擾的繁殖對策。持久土壤種子庫中有活性但保持休眠狀態(tài)的種子,使得植物種具有了適應未來不可預知干擾的潛在能力[16,18,20-22]。
沙生植物的繁殖體不論果實還是種子其重量普遍較大,這使其不易被風吹動,增強了植物在風沙環(huán)境下的定居能力。有研究顯示,沙生植物除繁殖體重量大外,還在種子形狀上進化形成降低位移、適應風沙活動的機制[5,7-8]。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較為惡劣,風沙活動頻繁,植物在長期演化過程中,進化出了各種應對干擾的繁殖對策[1,2,4,6]。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植物繁殖對策對于該地區(qū)的植被管理和植被恢復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1,2,5-8]。在吉林西部向海自然保護區(qū)的種子生態(tài)學方面的研究還是一個空白,對植物繁殖體重量的比較研究是這方面研究的開端,未來還將對植物繁殖體形狀、種子萌發(fā)與傳播、土壤種子庫與地上植被的關系等作進一步研究,為當?shù)氐闹脖换謴吞峁┮罁?jù)。
(1)65種植物中繁殖體為果實的植物單粒重分為5 個組別(<0.1、0.1~1、1~10、10~100、100~200 mg),繁殖體為種子的植物相應的分為4個組別(<0.1、0.1~1、1~10、10~100 mg);植物繁殖體的單粒重差別極大,最輕的列當種子為0.0096 mg,最重的蒺藜果實為131.50 mg。
(2)刺藜、剪股穎、小香蒲、野艾蒿、尖頭葉藜、狗尾草、蒲公英、拂子茅、驢耳風毛菊、山苦菜等植物繁殖體重量輕,能夠借助風力傳播等外力作用在保護區(qū)廣泛分布。
(3)刺藜、列當、星星草、翻白委陵菜、尖頭葉藜、麥瓶草、平車前、帚枝千屈菜、狗尾草、百里香、戟葉蓼、箭頭唐松草、蓬子菜、狹葉澤芹的繁殖體重量輕(<1 mg)且形狀呈近圓球形,推測其可能具有持久土壤種子庫。
(4)半干旱沙區(qū)植物借助繁殖體形態(tài)形成特殊的繁殖對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種群生存的風險,對種群持續(xù)繁衍具有重要生態(tài)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