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有慶
李白,這個盛唐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相信每一位同學都十分熟悉。他的詩歌有著豐富瑰麗的想象、有著樂觀豁達的氣魄、有著悲天憫人的胸懷……但其實,更多時候,看似豪邁不羈的背后,有著我們不懂的內(nèi)心世界的糾結(jié)。我們不妨先簡單還原一下李白的人生軌跡。
垂髫之年,李白已經(jīng)熟讀百書;弱冠之年,李白醉心劍術,作出《俠客行》,展示出非凡的氣魄和過人的膽識;而立之年,李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遠離故鄉(xiāng),出四川,游江陵,過洞庭,行金陵……隨著閱歷的增長,李白逐漸增長見識,強健體魄,豐盈頭腦,為成為中國古代詩學歷史上的謫仙第一人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一路寫下《望天門山》《長干行》《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等千古名詩,真正做到了將個人見識與文學作品緊密結(jié)合。另外,此時的李白到處游歷,還有一方面原因,是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李白懷有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入世理念,幸運的是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但當他以為能夠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后,才發(fā)現(xiàn)唐玄宗的真正目的——只是借他的文采來粉飾太平,完全將其作為一個宮廷玩樂與消遣的工具。這與李白的志向是相悖的,于是他上書請奏,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長安,又開始了漫游山水間的生活。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小結(jié)一下:實際上,從開始仗劍天涯到結(jié)束官宦生活,李白的心境都是桀驁不馴的,雖有被人賞識的驚世才氣,但是不屑于為現(xiàn)實茍且而折腰。一方面是遠大的抱負從小在腦海中生根發(fā)芽,他一直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qū)崿F(xiàn)自己濟世的理想;另一方面,現(xiàn)實又總是讓他不能如愿以償,他只能退守山水田園。這種矛盾的心境在我們高中階段節(jié)錄的兩首詩歌中可以一探究竟。
一、《吟留別》——寓憤世嫉俗,求個性解放
《吟留別》是筆者為《夢游天姥吟留別》所設的簡稱。詩中雖然記敘的是夢境的內(nèi)容,但無疑是清醒時的作品。夢境中的場景具有模糊性與虛幻性,一般人描寫夢境會突出其魔幻特征與迷離性質(zhì)。但李白的夢境詩蘊含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將本該模糊不清的意識中的景觀以個人獨特的視角描摹得無比細致。夢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結(jié)果。那么這是一個怎樣的夢境呢?又折射出他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呢?下面請同學們看看李白的夢中世界:
李白先從海邊的人經(jīng)常談到的“瀛洲”切入?!板蕖笔莻髡f中的一座仙山,是一個最理想的世界,代表著理想主義境界,但這個地方實在太虛無縹緲了(“信難求”)。于是,李白又把目光聚焦到天姥山,它高聳入云,人眼明滅可見,山勢巨大,連中華五岳都避其鋒芒;說到規(guī)模,它更是宏大,連“四萬八千丈”的天臺山都無法與之相比。我們回到現(xiàn)實,這個天姥山就是李白多年以來一直夢寐以求的隱居生活、山水田園生活,是實現(xiàn)最高理想與追求的終極目標。
于是,李白懷著愉悅的心情,踏著輕快的腳步來到了天姥山(“一夜飛度鏡湖月”)。在這里,他看到了謝靈運的雅居,也寄寓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渴求。他運用蒙太奇手法展示出全視角景觀:清澈的湖水、清脆的猿叫聲、高聳入云的云梯、海上升起的太陽……這一切都象征著理想主義世界的美好。但美夢轉(zhuǎn)眼即逝。一股暗黑恐怖的勢力瞬間吞噬萬物:熊在咆哮,龍在長吟,大地在震顫,深林在戰(zhàn)栗,閃電在霹靂……這是李白的噩夢。在兩極化的夢境中展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其汪洋恣肆的行文風格,隨后又是反轉(zhuǎn),從剛剛的暗黑夢境中轉(zhuǎn)入了仙人世界:蔚藍的天空、云霧的仙境,駕乘云彩的神仙,還有神鳥(“鸞”)。這是一個美夢與噩夢交纏的世界,更是李白心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他既想從官場抽身出來,重返當年訪名山、拜神仙的生活,但是又有難以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憤懣與郁結(jié)。詩歌結(jié)尾他又看透了自己的處境(“賜金放還”),依舊對積極入世抱有希望。所以,《夢游天姥吟留別》準確地說是他矛盾心理的鮮明反映,在曲折的心路歷程中移步換景。
想來是在某個瞬間,李白終于醒悟了(“恍驚起而長嗟”),于是夢境也就此結(jié)束。這場夢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峰回路轉(zhuǎn)。于是,李白嘆道:“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币馑际钦f:“自古以來,人世間的歡樂也像這夢中的幻境似的,萬事都像滾滾東逝的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彼€強調(diào)“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意思是說自己不肯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李白性格中難以根除的清高孤傲讓他的人生歷經(jīng)曲折,也讓他逐步明晰自己人生之路的走向與脈絡。最終詩人只能放棄入朝為官的想法而放蕩于山水之間。走到這一步,李白是經(jīng)歷了內(nèi)心正面與反面的多次掙扎的。一方面,作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他所接受的教育與熏染是積極入世有所作為,但是其骨子里的道家思想又給予他瀟灑不羈的因子,這與儒家的循規(guī)蹈矩相互沖撞,需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尋到一條協(xié)調(diào)復雜精神世界的道路,即瀟灑出世。所以,李白的抽身,更是他的灑脫和樂觀的真情展現(xiàn)。
二、《將進酒》——恨歲月匆匆,忘愁緒綿綿
《將進酒》展示李白被“賜金放還”后和好友元丹丘、岑勛在一起喝酒的場景。在走出官場之后,李白的心態(tài)逐漸調(diào)整,在不斷變化的心緒中試圖找到人生正道。這首詩有幾個矛盾的地方:其一,歲月匆匆,感嘆自己一事無成,卻依舊斗志昂揚,力求上進。這首詩的上半部分是喟嘆時光易逝。首先以“起興”手法引起對時光的惋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詩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之上,眺望著黃河奔流不息地往東邊滾滾而去,由此想到了歲月流逝猶如流水奔騰一去不還。詩人用極其夸張的筆法來描寫白發(fā)的變化,在其筆下,清晨的“青絲”,傍晚瞬間成為“白雪”,容顏易逝,徒留嘆息。詩人特別強調(diào)造成這種原因的居然是身處朝堂之上——“高堂明鏡”,隱隱約約讓人感到被貶謫的無奈,又帶著及時抽身的曠達,充滿矛盾。人生之路不如意十之八九,詩寫到這里,被貶謫的消極情緒很容易彌漫全詩,為讀者帶來消極的情感體驗。但是李白沒有沉浸在消極悲觀中,他以樂觀好強的口吻發(fā)出了時代的吶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彰顯了樂觀主義精神和超越時代的價值追求,充滿著人文主義色彩和積極的價值觀念。讓人不禁想起他在《行路難》中的那一句樂觀和豁達的高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孕艥M滿的姿態(tài)和精神昂揚在他所處的時代,成為李白獨特的文化符號。但是擁有這種超世俗的豁達卻也有著另外一層矛盾:壯志難酬,唯有借酒消愁,讓過去隨風。他承認了現(xiàn)實,不再徘徊在失意之中,而是豪邁地飲酒消愁。他對朋友說“會須一飲三百杯”,也勸好友共飲“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保^去的那些富貴生活其實一點都不值得留戀(“鐘鼓饌玉不足貴”),現(xiàn)在我和你們一起“但愿長醉不愿醒”,把一切的“愁”都“銷”掉,將酒這一文化意象作為消除哀愁的利器,成為個人解決現(xiàn)實苦悶與理想分歧的武器??v觀“放還”后的生活,他雖然看起來樂觀,但內(nèi)心充滿了失望與憤慨,又帶著自信與昂揚,增添了詩歌中讓人惋惜不平的元素。
李白無疑是一個思想的巨人。他一生成名作品無數(shù),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他一生追求自由灑脫,用生命踐行個人理想主義與崇高的精神理念。他豪放不羈,他樂觀豁達,他憤世嫉俗……太多的光環(huán)加身,也有太多的理想標簽圍繞著他,他塑造了一座別人難以攀登的思想高峰,創(chuàng)造了一個他人望其項背的藝術境界。在這樣一個偉人的背后,總隱藏著別人不知道的心酸和內(nèi)心的糾結(jié),讓讀者嘆惋。在此,筆者也只能化用他的話“惟有飲者留其名”來結(jié)束全文:唯有懂者知其心。君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