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賓
西河發(fā)源于北面的深山,沿途接納了好多溪流,流勢漸旺。它們仿佛一群天真爛漫的兒童,一路唱啊、跳啊,從故鄉(xiāng)西面跑過,南去不遠,匯入膠東半島頗有名氣的清陽河,最終在煙臺西側流入黃海。
少年時代,每逢夏天,我總愿隨著一些青年于中午時分到清陽河洗澡,順便挖沙蛤、掏河蟹。三伏六月,大雨連綿,清陽河正值盛水期,水面寬廣,水中有幾處沙渚,上面長滿了蘆葦。兩岸的沙灘上樹木不多,寥若晨星。蒹葭倒是茂密,葳蕤生光。河灘加上河床,更加寬闊。大河上下,遠林含煙,近樹吐霧,生機盎然——好一個蘆葦蕩,好一片青紗帳!
我們稱河灘為河荒。進入河荒,便是“二道河”,那是洪水泛濫形成的。涉過二道河,手撥蘆葦,再走二百來米,方來到主河道。但見河床平坦,略低于河岸,細沙白爽爽、濕漉漉的,上面有一些青苔,如同湛藍的天幕上飄蕩著幾縷纖巧的碧云。
沙蛤又稱河蚌,專門在細沙下面安家落戶。它們在各自的窩里開了個“天窗”,以便透風通氣。好家伙,河灘上的天窗密密麻麻的,恍若夜空中璀璨迷茫的星斗。用手指下挖寸許,便會有收獲。天窗開得大,下面必定是個大蛤;天窗開得小,自然是個小蛤。那沙蛤頂端略黑,下端呈淺綠色,紋路如道道水痕,可好看呢。即便是枯水季節(jié),河水也能齊到小腿,腳踩細沙向后移動,隨著細沙泛起,沙蛤赫然入目,轉眼工夫就能撿一簍子。用沙蛤做面鹵,味道極鮮,堪稱美味。倘若在盛水期,沙灘處于水下,則無法獵獲沙蛤。倒是有一種小魚兒,長寸許,膚色跟沙子一模一樣,趁你兩腳在沙中劃動,會跑到你腳背上頻頻親吻,弄得你怪癢癢的。你若伸手捉它,它就像變魔術般鉆進沙里??刹灰粫?,又露出個腦袋來,十分專注地望著你,樣子好滑稽。見你不理睬它,自會知趣地離去。
河岸有的地方被洪水沖刷空了,裸露著一些蘆葦根,仔細尋覓,可見蘆葦根后面有一些小小的泥洞。泥洞與水面齊平,這就是河蟹的居所。倘若伸手掏蟹,河蟹必定奮起自衛(wèi),張開雙螯,將你夾痛。最好的辦法是用一截蘆葦伸進洞內輕彈,河蟹故伎重演,牢牢夾住,決不松開,豈料中人圈套,被提出洞來。倘若在洞中摸到黏而發(fā)滑的東西,那就是鱔魚,若就勢捉它,它會急速逃脫化險為夷。你若抽出胳膊,抓起一把沙再次伸入洞內,將沙撒在鱔魚身上,然后用力攥緊,就會將它捕獲。倘若洞中的東西身上發(fā)澀,毋庸置疑,那是水蛇。水蛇無毒,在水下不會咬人,你大可棄洞而去。
我親眼看見有人從洞中摸出一條鱔魚。那家伙與水蛇相似,通體黑黢黢的,只是身上無鱗,尾巴是扁的。水蛇身上有鱗,尾巴很尖,膚色綠瑩瑩的。
有一次,我們在河中洗澡,看到一位老者頭戴斗笠在撒網(wǎng)捕魚,趁他收網(wǎng),我們跑過去看熱鬧。但見網(wǎng)里有白漂子魚、華麗翅、鯽魚等小魚,老者愜意地將魚兒握住,放進掛在腰間的小魚簍里。魚簍不大,很快就被裝滿了。
老者收獲頗豐,看著人多,便坐在河灘上,掏出煙鍋兒抽起了老旱煙。他告訴我們,在大河里洗澡,務必要觀察身邊的水情,防備晴天發(fā)大水。俗話說“十里不同天”,往往這兒晴天紅日,上游卻在下大雨,洪水也會趁你不備突然而來,對人造成很大威脅,甚至喪命。鑒于這個緣故,只要你發(fā)現(xiàn)身邊的河水泛起水泡,迅速上漲,再往上游望去,可見白花花的水頭平推而來,就要趕快離開!我們似懂非懂地不停點頭。
我們正說著話兒,就聽見附近傳來一陣“撲通”聲。循聲一看,喲,不遠處一泓河水里濺起簇簇水花兒。
老者激動地說:“有魚!”然后,提起漁網(wǎng)朝那邊跑去。只見他雙手憑空一掄,那網(wǎng)就撒圓了,罩住了水花泛起之處。我們搶上前一看,嗬,網(wǎng)里有一條老大的鯉魚!老者極其麻利地用手摳住魚鰓,提起來掂了掂,眉飛色舞地說:“這條鯉魚有十余斤重,多少年也沒遇上這等好事了?!?/p>
之后,老者說這條大魚可能是趁發(fā)大水來到這里的。不知什么原因,在這里滯留的時間長了,待大水消退,要想離開,怎奈水淺馱不上它,就被困在了這里。說罷,用網(wǎng)兜住大魚,背在肩上,高興地走了。
老者說得不假。洪水來勢兇猛,猶如蛟龍出澗,飛揚跋扈,尾巴輕輕一點,就在河畔上漩出一個狹長的深灣。我們洗澡的北面河畔上,就有兩個大灣,人們稱之為“大渟”“二渟”,水面藍瑩瑩的,不知有幾多深。當時,我對灣名甚是不解,后來才知道“渟”是河水滯留之意。這灣名取得有學問,前人確有文采。大渟、二渟里也有白漂子魚、華麗翅、麥穗魚、鯽魚、鱔魚等野魚。毫無疑問,這些魚以及它們的祖先,也是隨洪水而來的。它們在這里究竟居住了多久,問及附近的村民,皆一臉茫然。這些水中的動物要想離開,除非洪水再次泛濫,將大灣淹沒,不然的話,就要永遠待下去了。
無獨有偶。我二姨家的村子地處清陽河上游之西側,其村北河畔也有一個老大的水灣。這個水灣占地十余畝,積水呈深藍色,村民管它叫“后?!?,也是洪水的杰作。姨夫愛講故事,他說后海里住著一個老鱉精,有人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看見灣中冒出一張八仙桌,老鱉精讓四個小鱉陪著飲酒賞月。小時候,去二姨村子的路緊臨水灣西側,每次從那里經過,我總是提心吊膽,不敢正視,唯恐老鱉精率嘍啰們將我拖進水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人們意識到植樹造林有利可圖,一來可保護河灘防御洪水,二來樹木成材可以賣錢。于是,沿河幾個村莊達成共識,河灘造林蔚成風氣。大渟、二渟隨之被夷為平地,進而又綠化起來。十幾年工夫,清陽河兩岸樹木蓊郁,洪水得以馴服。
我參加工作后,被安排到清陽河北面的一個村大隊,幫助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該村擁有千畝河灘林,其中有三百畝優(yōu)質青楊速生林培育基地。林業(yè)隊就像管理菜園那樣定期為青楊灌溉、劃鋤。青楊拔地而起,長勢良好,亭亭玉立,惹人青睞。這些青楊確實能三年成檁,五年成梁。這兒是省里的造林典型,外地好多單位慕名前來參觀學習。
每當清晨,我總愿在河灘林里信步徜徉,貪婪地呼吸清新的空氣。森林是鳥兒的家園,是鳥兒的歌壇。這里的鳥兒約有二十余種,它們各有姿色,唱腔清麗,競相獻藝,堪稱絕唱。我時常聽得入迷,心弦顫動,樂不思歸。我驟來靈感,時常在林中構思,抑或倚樹寫作。有些鳥兒好奇地朝我啼囀,分明是在熱情搭訕。
清陽河兩岸分屬兩個縣,兩邊都有集市,人們往來就要赤腳蹚河。單人行走尚可,倘若推著小推車或是用自行車帶著東西過河,就要大費周折。河中泥沙軟,車輪易陷,如走泥塘。天氣暖和時,赤腳過河尚可;天氣轉涼,可就受不了了。好在從老輩上留下規(guī)矩,瀕臨河口的村莊輪流搭橋,大凡農歷十月初一搭橋,清明拆橋。那橋是用數(shù)十個高腳凳子擺在河中,上鋪木板,供人行走——這情景就像一幅傳世山水,蘊含古詩意境。
后來,我被調到縣城工作,趁探家之際,總愿抽空到清陽河舊地重游,以便采擷一些流逝的生活情趣。
再來清陽河,我發(fā)現(xiàn)河床明顯降低了。經詢問得知,原來下游有一個山嘴子,清陽河在那兒拐了個急彎兒,淤積下一大片白沙。有人看好了這些白沙,花錢將那處河段租下,建了一處沙場,生意很是紅火。幾年下來,那里挖出一個老大的深灣。每當?shù)搅搜雌?,洪水就像一個無與倫比的輸送帶,將上游大量的泥沙搬運下來,如此這般,河床自然低洼。
歲月流逝真如白駒過隙,一晃多年過去了。這一天,我又來到清陽河邊,一片嶄新的面貌,令我大為震驚:大河上下,楊柳依依,芳草萋萋。清澈的河水里,魚兒樂得躍出水面,青蛙在敲鼓助興,鳥兒們將清陽河回歸編成歌兒到處傳唱……拐彎處那個沙場呢?據(jù)村民說,為了解決市民的生活用水,省政府獲得國家財政的大力扶持,正大興土木,要在清陽河下游那個拐彎的地方,修筑一座大型水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