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盟誓文化中的自我與他者:以“遑耶”制度為例

2023-07-25 09:58:40余光杰蔡飄
華夏文化 2023年2期
關鍵詞:大姓盟誓結盟

余光杰 蔡飄

人類學上的自我與他者并不僅僅是我與你、我與他或者是我群與他群的區(qū)別,更多意義上的區(qū)別是指向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莊孔韶:《人類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6頁),因此我們在這里所說的自我與他者,不僅是指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往,也是指兩個群體之間交往所產生的文化碰撞。

盟誓習俗的起源古遠,是一種自我與他者相結合的方式。盟誓一詞最早見于《國語·魯語上》和《左轉·成公十三年》:“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墩f文解字》云“《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盟。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痹S慎在此書中用周代的一種禮儀、制度去解釋了“盟”的含意,“國有疑則盟”說的是“盟”的原因,“十二歲一盟”說的是“盟”的時間,“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指的是“盟”的儀式,而這里的“司”是指一種掌管“盟”法的職官的職責,即說“盟”因疑而起,它是定期或者不定期舉行,解決諸侯國之間糾紛的一種手段,并且通常伴隨著一系列儀式而“盟”;“誓”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說文解字》云“誓,約束也”,即用語言約束行為。換句話說,盟誓關系其實就是一種通過某種儀式而形成的合作關系,而本文所探討的“遑耶”制度便是這種盟誓關系的具體化表現(xiàn)。

一、何為“遑耶”

(一)“遑耶”釋義

“遑耶”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華陽國志·南中志》:“與夷為姓曰遑耶”。諸姓為自有耶。與夷至厚者,謂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币簿褪钦f當時的漢人與夷人通婚或者結盟被稱為“遑耶”,而在自己本民族內通婚或結盟就叫做“自有耶”,如若和夷人關系深厚,那便稱之為“百世遑耶”。王繼超指出“遑耶”因為其音調與彝語中“furyi”相似而得名(王繼超:《“遑耶”一詞的彝語含義及功用考釋》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在彝語中“遑耶”通常被人們解釋為親家、結婚、聯(lián)姻或者通婚的意思。魯剛、張禹青認為“遑耶”是漢晉時期云南地區(qū)上層漢族移民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之間族際通婚最具代表性且影響力最深的制度(魯剛張禹青:《略論云南歷史上的族際通婚》載《學術探索》2014年第1期);但王繼超通過對彝語聯(lián)姻的實際情況考證后認為“遑耶”并不是通婚之意,而是結盟的意思,它的本義是一家人,引申為同姓人,因“姓”與“婚”在古漢語中的書寫相似,因此使得“遑耶”被解讀為通婚;在范建華等著的《爨文化史》中,作者認為“遑耶”是一種由血緣關系發(fā)展為地緣關系的一種聯(lián)盟方式,是家族大姓與民族相結合的產物。(范建華等:《爨文化史》,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86頁)但不論是南中大姓與夷帥之間通婚還是結盟,在筆者看來它們都是一種合作關系,也即盟誓文化的一部分,對于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遑耶”制度的起源

雖然歷史上對于“遑耶”制度的起源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從史料對“遑耶”制度的描述可以知道它是在南中大姓與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交往間而形成的。南中大姓,是指漢晉時期從中原或者其他地方遷移到南中地區(qū)的名門望族,他們多是由內地遷徙而來的漢人,《史記·平淮書》中記載:“當是時,漢通南夷道,作者數(shù)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馀鐘致一石,散幣于邛僰從集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華陽國志·南中志》中也說到“(漢武帝)元封二年,叟反……漢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實之。”由此可見早在漢通南夷道時便有豪強開始進入南中地區(qū),并開始形成自己的勢力。與此同時,西漢王朝考慮到夷漢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各民族之間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在以漢人為主的統(tǒng)治基礎上又繼續(xù)讓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對當?shù)剡M行直接管理,實行羈縻統(tǒng)治。(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學西南邊疆民族歷史研究所印1985年,第52頁)而南方夷民長期所處的部落社會通常是以盟誓的方式建立政治秩序,所以當夷漢之間的交往開始時,個別夷漢之間的通婚聯(lián)姻或者結盟合作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到了東漢末年,一方面由于漢族移民和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關系已經在經濟文化不斷的交流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另一方面由于戰(zhàn)亂的影響導致漢族移民的減少,使得漢弱夷強的局面日益突出,民族間的儒化趨向由少數(shù)民族融入漢族轉變?yōu)橛蓾h族融入少數(shù)民族,從而為“遑耶”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由此可知“遑耶”制度的產生的時間上限可能在東漢中后期或者以后。

(三)“遑耶”制度的發(fā)展

諸葛亮南征時期是“遑耶”制度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地方豪強與夷帥為了增強自身實力而獨霸南中,聯(lián)合起來共同反蜀,他們之間的合作關系也因此進一步的得到了加強,“遑耶”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南中平定之后,諸葛亮為了維護地方社會,更加鼓勵夷漢人民的融合,如《華陽國志》中記載“(建興三年)秋,遂平四郡……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置五部都尉,號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富豪,乃勸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襲官。于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于漢,成夷、漢部曲。”(常璩 撰,汪啟明趙靜 譯注:《華陽國志》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59-160頁)雖然是為了讓少數(shù)民族服從漢族的管理,但是從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積極鼓勵大姓出錢吸引夷人加入,也間接促進了夷漢融合。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南征是促進“遑耶”制度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到了晉時,對于“遑耶”制度已經有了明確的記載,如“(太安)二年……及叡死,于陵承及詵、猛‘遑耶怒,扇動謀反?!保ㄍ魡⒚?趙靜 譯注:《華陽國志》,第168頁)文中描述到具有“遑耶”關系的雙方已經有著復仇的義務,可見此時的“遑耶”制度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刻的聯(lián)盟手段。

魏晉南北朝之后,“遑耶”一詞便鮮見于史料記載,但這并不代表這種聯(lián)盟關系的消失,而是在經歷唐朝漢族移民全部融入“西爨白蠻”和“東爨烏蠻”之后,由南中大姓與夷帥的“遑耶”關系而變成了烏、白蠻貴族間的政治聯(lián)盟與通婚聯(lián)姻雙重關系的傳統(tǒng)習俗?!对颇现尽分芯陀杏涊d:“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爨)歸王妻阿姹,烏蠻女也,走投父母,稱兵相持,諸爨豪亂。阿姹私遣使詣烏蒙舍川求投,歸義即日抗疏奏聞。阿姹男守偶,遂代歸王為南寧州都督,歸義仍以女妻之。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輔朝。”(樊綽 撰,向達 校,木芹 補注:《云南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48頁)就是說爨歸王的妻子是烏蠻一族,在爨歸王被害后尋求蒙舍召(皮邏閣)的幫助,皮邏閣知道此事后將一女嫁給爨守偶,又讓另外一女嫁給爨崇道的兒子,以此來緩和矛盾。從中可以看到烏、白蠻之間仍然有著以通婚而維持合作的關系,因此,“遑耶”制度的雖名不在,但其盟誓的內容及內涵依舊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延續(xù)。

二、自我向他者——“遑耶”制度中的族群互動

(一)自我與他者的儀式互動

在特納看來,儀式是“用于特定場合的一套規(guī)定好了的正式行為,這些正式行為是一種對神秘力量信仰的崇敬行為”,通常有著程式化、重復性和相對的一成不變等特征。(《人類學概論》,第279頁)在盟誓發(fā)生時通常也會伴隨著一系列儀式活動以昭告神靈。古代,人們盟誓時的昭告神靈口說無憑,所以常常需要通過特定的行為去表示自己的敬意。最初,歃血為盟是人們在盟誓時最常用的儀式手段,即“殺牲歃血,誓于神也”(田兆元:《盟誓史》,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頁),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環(huán)境差異,不同地區(qū)發(fā)展出了不同的盟誓儀式。在西南地區(qū),《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記載:“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币簿褪钦f南夷地區(qū)百姓喜歡發(fā)誓結盟,遇到事情時要向巫師和鬼神詢問,用扔石頭或者打斷草棍之類的行為來決定事情?!板匾弊鳛橐膸浥c大姓之間的重要結盟制度,自然比民間的發(fā)誓結盟更注重儀式,《華陽國志》中說到:“味縣,郡治。有明月社,夷、晉不奉官,則官與共盟于此社也?!保ㄍ魡⒚?趙靜 譯注:《華陽國志》,第180頁)可知夷漢之間的盟誓已經有了專門舉辦儀式樣的場所,雖無具體的結盟儀式介紹,也不難想象“遑耶”關系發(fā)生時所伴有的盛大儀式。其次,在對今天彝族與異姓的結盟儀式考察中,王繼超描述到“哦癡扣”(即“遑耶”)和“阿柵摳”兩種傳統(tǒng)的結盟儀式,他指出雙方在結盟時要各煮一只雞來食用,并且在殺雞的過程中要用賭咒發(fā)誓的方式來約束雙方對盟約的遵守。結盟成功之后雙方便需要對彼此承擔一定的義務,比如彼家老人去世,此家便需要前往哭靈;彼家遇害,此家復仇等。因此不難推斷漢晉時期的“遑耶”制度有著相似的聯(lián)盟儀式。

(二)自我與他者的利益互動

秦漢以來,由中原遷入南中的漢族多被封建統(tǒng)治驅使和利用,從而成為中央維護地方以及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的工具。但是一味的以軍事手段來鎮(zhèn)壓維持統(tǒng)治的局面自然不會長久,因此在經過漢朝封建勢力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對抗后,許多經過中央扶植且由中原遷入的漢族官員被殺、郡縣被破,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所載:“永昌、益州及蜀郡夷皆叛應之,眾遂十余萬,破壞二十余縣,殺長吏,燔燒邑郭”。漸漸地,隨著中央王朝在南中地區(qū)的勢力減弱,地方官“常以盟詛要之(夷)”。諸葛亮還為此畫了一張圖,上面描述到“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夷)牽牛負酒、赍金寶詣之。夷甚重之,許致生口直,又與瑞錦、鐵券,每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詣,動亦如之?!保ā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意思是地方官吏為了與夷人和諧相處,常常騎馬出行,幡蓋相望,巡游安撫地方;而夷人牽牛擔酒,帶著金銀珠寶拜見地方官,夷人對此非??粗校⑶彝庥缅X與漢人交換俘虜,又贈送給他們祥瑞的錦緞和鐵制的盟書,每一個新上任的地方官到了,夷人都會呈送給他看,有所行動時也會如此??梢钥吹綕h人為了能夠維護自己的勢力、穩(wěn)定地方社會的秩序以及保障自己的生存,主動向少數(shù)民族尋求結盟;而夷人為了拉攏漢族官員也會向他們贈送特產、金銀、盟書等,主動和地方有勢力的漢人結成利益共同體。因此,在這種聯(lián)盟間,漢人與夷人之間便形成了一種互惠的關系,以此來達成自己利益。在諸葛亮南征之后,這種利益互惠更是達到一種高潮。豪族大姓與夷帥們聯(lián)合起來,在保障自己生存的同時以此來擴張勢力,大姓與夷人時而共同反抗中央,時而相互爭奪兼并,都想要成為獨霸一方的豪強。夷漢之間的“遑耶”關系也因此得到加強。

(三)自我與他者的文化互動

“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合體。”(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382頁)聯(lián)盟的產生自然會讓兩個群體之間產生更加強烈的文化互動。漢晉以來,漢族移民為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帶去了先進的漢文化,但在此之前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在南中地區(qū)早已根深蒂固,加之漢晉時期中原王朝在南中地區(qū)的統(tǒng)治勢力時強時弱,造成文化的傳播常常由漢強夷弱到夷強漢弱,南中地區(qū)漢族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就在這種碰撞中產生互動,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爨文化。

在經過兩晉數(shù)十年的戰(zhàn)亂紛爭之后,爨氏在各方聯(lián)盟勢力中脫穎而出,成為獨霸南中的統(tǒng)治者。一方面,雖然漢文化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深遠,但隨著封建王朝勢力對南中控制力量的減弱,讓漢文化缺乏新的輸入;另一方面,南中夷帥的勢力雖沒能夠占據(jù)主導地位,但在“遑耶”制度的影響下,大姓與夷人關系極好且勢力強大,漢族文化在漢弱夷強的局勢下開始逐漸夷化,所以在這種雙重文化持續(xù)影響的狀態(tài)下,爨文化發(fā)展成為夷漢文化融合的代表。而“遑耶”制度的發(fā)展也預示著爨氏家族早已將漢族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結合。如《爨龍顏碑》中所展現(xiàn)的雕刻技術便是夷漢文化融合的典型,范建華曾描述到《爨龍顏碑》刻有雙蟠龍紋、日紋、月紋,日中又刻有踆鳥,月中又刻有蟾蜍,雕刻雋逸而清晰,內容既具秦漢之風,又有魏晉風格,既有繼承漢族傳統(tǒng),又有借用土著民族雕刻之技(《爨文化史》,第290、296頁);又如諸葛亮所作的夷人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汪啟明 趙靜 譯注:《華陽國志》,第164頁)日月、君長、神龍皆是漢族所崇拜,而夷人卻由神龍所誕生,這便體現(xiàn)出了雙方所產生的文化交流。由此可見,夷漢交往到聯(lián)盟的過程中,雕刻、文學以及繪畫等方面都已逐漸產生了融合。此外,在習俗方面,從《爨龍顏碑》及《三國志·李恢傳》中對親屬的稱謂來看,爨氏的“祖”“考”“姑父”等稱謂與內地無異,且爨氏有著與內地朝廷相同的避諱習俗。因此,可以認為在夷漢聯(lián)盟關系不斷加強間,夷漢文化的互動也在不斷的加強,換句話說,在“遑耶”制度的影響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產生了更加頻繁的聯(lián)系。

三、自我同他者——“遑耶”制度下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血緣繼承和文化認同所共同決定的,在人類學上常用作“儒化”或者“涵化”一詞去概括這一過程。文化的認同在上文已經提到,因此在此不過多贅述,以下是在上文的基礎之上從血緣與地緣上的分析上對“遑耶”制度與民族融合所產生的影響做進一步的論述。

“遑耶”關系的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它的出現(xiàn)既可以代表兩姓血緣關系的結合,又可以代表族群或群體之間地緣關系的聯(lián)盟,而隨著“遑耶”關系的發(fā)展,自我與他者產生出比血緣與地緣更加親密的關系,因此在“遑耶”關系下產生的民族融合也是必然結果。《華陽國志》對于“遑耶”關系描述到:“世亂犯法,輒依之藏匿。或曰:有為官所法,夷或為仇。”(汪啟明 趙靜 譯注:《華陽國志》,第164頁)對此,書中記載了一件事可以生動地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即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建寧太守杜俊和朱提太守雍約為人怯懦,不善治理,導致官府腐敗成風,杜俊霸占削弱了大姓毛詵和中郎李叡的軍隊,并且治了毛詵弟弟毛耐的罪;雍約接受賄賂舉薦雷逢的兒子雷照為孝廉,而對有才能的李猛及其弟弟功曹不以禮遇,于是毛詵、李叡非常憤怒,聯(lián)合起來趕跑了杜俊并發(fā)動了叛亂,李猛也隨之響應反對雍約,反叛人數(shù)共有好幾萬人。晉王朝派南夷校尉李毅征討,消滅了叛軍,毛詵、李猛因此被殺,李叡逃跑,依附于“遑耶”五茶夷首領于承陵,于承陵為李叡向李毅求情,李毅假裝答應,引誘李叡并將他斬殺,于是引起了于承陵、毛詵、李猛的“遑耶”們的公憤,互相煽動起來造反,叛亂長達四年,最終李毅被困死在城中。(汪啟明 趙靜 譯注:《華陽國志》,第165-168頁)由此可知“遑耶”關系即一種跨越血緣關系的聯(lián)盟關系,并且可以從多達數(shù)萬人長達四年的反叛可以看到“遑耶”關系在南中地區(qū)的廣泛存在;此外,從大姓雍闿聯(lián)合夷人共同反蜀到“遑耶”于承陵聯(lián)合眾人為李叡造反,再到爨氏兼并各家、獨霸南中,可以看到在“遑耶”制度的影響之下,南中地區(qū)的各民族群體已經跨越了血緣與地緣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四、總結

漢晉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中原王朝的開拓經營讓漢族人民與南方少數(shù)民族人民產生交往、交流、交融;“遑耶”制度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互動。“遑耶”制度的出現(xiàn)將漢族與南方少數(shù)民族之間自我與他者的文化認同相融,在推動夷漢人民形成利益共同體時,也推動了各群體之間文化共同體及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毫無疑問,封建王朝政治上的決策是促進“遑耶”制度產生和民族融合出現(xiàn)的決定性因素,“遑耶”制度的紐帶作用也是影響漢晉時期南方民族融合的關鍵性因素。

(作者: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郵編671003)

猜你喜歡
大姓盟誓結盟
浣溪沙 . 楓葉
當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18:26:20
地方行為與邊疆治理:云南沿邊土司盟誓研究
從流官到土著大姓:魏晉南中大姓霍氏家族的變遷
相互扶持
“陳”姓為臺灣第一大姓
百科知識(2017年3期)2017-03-17 19:37:20
大姓
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做”與“不做”
電視購物頻道結盟組建“國家隊”
聲屏世界(2015年7期)2015-02-28 15:20:13
論盟誓的多重特征
古代盟誓文獻淵源考略
圖書館學刊(2012年8期)2012-02-15 13:39:34
兴仁县| 贵溪市| 香格里拉县| 宁海县| 建宁县| 宁国市| 沾益县| 昌乐县| 门源| 朔州市| 天镇县| 安多县| 泰来县| 湖南省| 建阳市| 五指山市| 霍林郭勒市| 凤翔县| 沈阳市| 乌审旗| 永宁县| 平利县| 防城港市| 潮州市| 晋城| 壤塘县| 綦江县| 西昌市| 武义县| 康保县| 阳江市| 呼伦贝尔市| 桃园县| 宣汉县| 长汀县| 卫辉市| 永仁县| 阿巴嘎旗| 凭祥市| 株洲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