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大洋小學 鄭玲
書法不僅是漢字的書寫藝術(shù),也是一種表現(xiàn)人們情感的藝術(shù)。因此,書法的鑒賞,不應該只關(guān)注其點畫、結(jié)構(gòu)、布局、章法等外在表現(xiàn),更應該通過對優(yōu)秀書法作品的品評,領(lǐng)略其中蘊含的美。初學書法的小學生,由于書法認知的不足,欣賞書法基本停留在表象上??吹绞鞘裁矗褪鞘裁?。至于為什么說這種書體是這種風格,那位書家的作品為什么前后風格迥異,孩子們幾乎是一無所知的。淺顯的教育對于孩子們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文化內(nèi)涵的提升是非常綿薄的?!吨行W書法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書法教育要注重基本書寫技能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書寫水平。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適當進行書法文化教育,使學生對漢字和書法的豐富內(nèi)涵及文化價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白蕉先生有一句話:“學習的標準,就可以作為欣賞的標準。”真正理解一件作品,應該理解它在當時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要想辦法還原到它的原境中,在這個情境中再來重新審視它,然后才能展開有關(guān)的其他審美,才有可能讀出作品背后隱藏著的更加豐富復雜的東西。這就是“原境”欣賞。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提高學生的書法審美,增強學生書法方面的文化自信,筆者探尋了如何從原境欣賞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要欣賞書法,如果不研究當時的時代特點,不研究書家是在何等情境、何等心境下寫出那樣的作品的,那就相當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蘇軾在《和子由論書》中這樣寫道:“茍能通其意,嘗謂不學可?!彼J為只要能弄通書法的意蘊、意味,不學習技藝也是可以的。陳振濂先生在《書法美育》一書中也指出,“當代中國缺乏的不是書法實踐者,而是懂書法的評論家、鑒賞家?!币虼?,小學書法教育不能只教學技藝,只對書法作品呈現(xiàn)出的書法元素做分析,更應該引導孩子們回到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在感受時代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審美。所以,我們要追溯原境。原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書法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流傳演變,才形成了璀璨的文化。其間,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變遷,對書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譬如五大書體的出現(xiàn),不單單為了改變字形,也是被社會形勢所影響。如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睗h隸的出現(xiàn),正是由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生轉(zhuǎn)型,文化的領(lǐng)域擴展到了平民階層,文字的使用也更為頻繁、廣泛。而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也使文字的使用頻率加快,于是在書寫中求易、求快、求簡。因此,他們打破了篆書的規(guī)整圓轉(zhuǎn),把豎向文字改為橫向取勢,并簡化了篆書中的一些筆畫,重新調(diào)整了字形。同時,當時書寫材料發(fā)生了變化,由秦代的龜甲金石轉(zhuǎn)變?yōu)橹窈喩?,橫向的筆畫更利于書寫。因此就形成了漢隸方整秀逸的風格。
社會大環(huán)境,包括當時的時代特點,以及書家的學書經(jīng)歷、成長環(huán)境,等等。這些因素對書家作品風格的形成都是有影響的。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一些書法作品時,如果能將其之所以形成這種風格的社會大環(huán)境得以呈現(xiàn),那么孩子們對書法的了解肯定能更深一層,他們的文化積淀也就更多一分。
除了大的時代背景,最影響書家書寫狀態(tài)的是書寫時的情境。大家熟知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與“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的書寫情境就截然不同。《蘭亭序》產(chǎn)生于晉代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觴”活動。當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眾人的心情自然也是十分舒暢。活動之后,眾人請王羲之為詩集作序。王羲之乘著酒興,寫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而第二天,當王羲之想要再次創(chuàng)作蘭亭序時,都不如當天的作品精彩。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于“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這篇文稿敘述的是安史之亂之時,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為了討伐叛軍,“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顏氏一門共被害30 余口人。后來,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遇難親人的尸骨,最終只搜尋到侄子季明的首骨,于是揮淚寫下了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如果沒有了解到這個背景,光欣賞作品,孩子們一定感受不到顏真卿當時的悲痛與憤恨。甚至還有可能對原稿中的涂改痕跡加以質(zhì)疑。但了解了背景之后,我想孩子們一定能感同身受,對作品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因此,了解作品書寫時的情境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書法作品的來源及書法作品所蘊含的情感。
許慎在《說文解字》的序中說:“書者抒也?!蔽鳚h文學家揚雄在《揚子法言》中提出“書,心畫也”。書法是書家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是中國文人表情達意的基本手段。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xiàn)的是“曲水流觴”之時的歡樂氣氛,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感慨生死無常的思想感情;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筆墨之間飽含了對兄長侄子一家深切的懷念,對叛賊的痛恨,以及對國家真摯的熱愛之情;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寓憂患之意于點畫之間,將抑郁卻曠達之情傾瀉于筆端之上。不同的作品自然表達著不同的心境,當我們這樣深入其心去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對作品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入。有時同一幅作品也會有不同的心境,如果我們?nèi)ゼ毤毱肺?,一定會發(fā)現(xiàn)作品中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
欣賞一幅書法作品跟品讀一段詩文相似,如果只是著眼于眼前的作品,我們的理解大多是粗淺的。當我們了解了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情境,再去品讀作品時,理解就會更加豐富多元。
1.探尋書法文辭美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shù)。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不可能只有書法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應該實現(xiàn)對文辭意境的追求。書法作品的文辭隱藏著作者的思想,流露著作者的心境,表達著作者的情感。書法有了精彩的文學內(nèi)容,才讓欣賞變得更有意味、更有深度。
王羲之的《蘭亭序》(圖一),既細膩地描寫了當時的環(huán)境“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又描述了當時的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文辭優(yōu)美,立刻將讀者帶入了情境之中。后又借景抒懷,表達了對人生、對生死的從容豁達。因此從文學的角度看,《蘭亭序》也稱得上是絕妙佳作。
圖一:王羲之《蘭亭序》
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為祭奠子侄親人所作,字字泣血、筆筆椎心,其文辭直刺我們心臟。如此真情流露,文學價值自然很高。當然,還有許多書法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2.感受書法形態(tài)美
書法的美在于變化無窮、千姿百態(tài)。每位書家的作品各有風格;同一書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書法的形態(tài)美是我們關(guān)注得最多的,其點畫的粗細、長短、曲直、濃淡……結(jié)體的疏密、向背、收放、欹正等,無不展現(xiàn)了書家豐富而純熟的技法。但僅僅看其質(zhì)感是單薄的。如果能基于原境,在腦中重構(gòu)書法作品書寫時的情境與狀態(tài),再聯(lián)系作品的筆法與結(jié)體,我們就更能理解書寫的表達了。
如楊式凝的《韭花帖》(圖二),前密后疏,字距、行距較大,布白較多而氣不散。文字間雖不相連,卻是星星點點、錯落有致。書寫時墨或濃或淡;結(jié)構(gòu)或長或扁、或收或放,呼應揖讓一任自然。這樣的書寫表現(xiàn)了書家午睡醒來,正覺得肚子有點餓了,恰逢友人送來美味可口的韭花,這份舒適之情。
圖二:楊式凝《韭花帖》
而王羲之的《喪亂帖》(圖三)點畫極盡變化,結(jié)構(gòu)也奇妙無比?;蚝裰?、或輕靈;或短促、或飛揚;或連或斷、或靜或動;節(jié)奏或快或慢,細條虛實相生,精妙入微。書法之美,就美在這無窮的變化,并于這些變化間表達書者的心境與情感,因此魅力無限。
圖三:王羲之《喪亂帖》
3.品味書法情感美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圖四),雖是一篇草稿,其間有多處涂改,似乎并無美感可言。但當我們回到原境去欣賞它的時候,我們無不被其所迸發(fā)的情感所震撼。
圖四:顏真卿《祭侄文稿》
表面上看此作品筆法狼藉,布局混亂,而它卻有不可撼動的莊嚴。這正是由于顏真卿內(nèi)心情感的傾瀉。他心中的悲憤,在他的筆端一瀉而下。初落筆時,顏真卿還極力控制情緒,字跡沉穩(wěn)厚重,越到后來,意緒難平,情不自抑。其書便灑脫奔放、汪洋恣肆,蕩氣回腸,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都乐段母濉吩谒囆g(shù)上達到如此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稿文辭的抒情內(nèi)容與文稿的書法表現(xiàn)高度一致。就書法作品的藝術(shù)成就而言,只有文辭內(nèi)容精致,文章情感充沛,文采斐然,文辭與書法才有可能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定是能表達情感的。我們提倡原境欣賞,也是為了到創(chuàng)作的原始狀態(tài)中去感受書法家書寫時的情感及其在作品上的表達。作品的最后呈現(xiàn)便是書法家情感表達留下的痕跡。漢代蔡邕有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提到“筆墨性情,皆以人之性情為本”。這一系列的論述都表明書法是能夠表達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的。正如音樂家的情感是通過不同的聲音來表達,而書法的情感是通過線條、節(jié)奏、章法等方面來表達的。
1.線條與情感表達
書法藝術(shù)風格的多樣,首先就是通過筆墨線條的不同來表現(xiàn)的。如顏真卿的楷書(圖五)線條粗壯有力,給人雄渾莊嚴之感;趙孟頫的楷書(圖六)線條流暢遒勁;趙佶的瘦金體(圖七)線條勁瘦飄逸,清新脫俗。
圖五: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圖六:趙孟頫《帝師膽巴碑》
圖七:趙佶《千字文》
朱光潛說,看到顏真卿的字,就想到巍峨的高峰,不覺地就聳眉聚肩,筋肉緊張,模仿其嚴肅;看到趙孟頫的字就想起扶風的柳條,不覺地就展頤擺腰,筋肉松懈,模仿其秀媚。
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指出了不同情感程度對書法筆畫線條的影響,“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顏真卿在《祭侄文稿》(圖四)中的線條時斷時續(xù);時而粗壯,時而纖細;時而墨潤,時而筆枯……這對比強烈的線條就將書者內(nèi)心深處不可抑制的悲痛與憤怒宣泄而出。
2.節(jié)奏與情感表達
書法被稱為是“無聲的音樂”“紙上的舞蹈”。那么,它一定是具有節(jié)奏感的。書法的節(jié)奏主要表現(xiàn)于輕重、徐疾、虛實、收放、疏密等方面的變化。這幾組特點都是相對的。重的、徐的、實的、收的、密的給人一種緊張嚴肅之感,而輕的、疾的、虛的、放的、疏的給人輕松愉悅之感。姜夔《續(xù)書譜》說“一點,一畫皆有三使,一波一拂又有三折”,無論是線條還是整幅作品,都有起伏節(jié)奏之變。試看歷代名家的書法作品,有的像弱柳扶風,婀娜多姿;有的像群山連綿,高聳巍峨;有的像千尺瀑布,傾瀉而下;有的像小橋流水,溫婉優(yōu)雅。這些作品都是極具韻律,但都扣人心弦,令人陶醉。
3.章法與情感表達
情感在書法藝術(shù)中的抒發(fā)是通過點畫形態(tài)和章法布局來表現(xiàn)的。當情感流露于筆端的時候,字形的大小欹側(cè)、布局的緊湊疏朗、布白的大小氣勢都因情而設。如懷素的草書《自敘帖》(圖八),非??穹牌嬉荨F渥謺r大時小,時密時疏,時而狂放,時而連綿,字的大小長短變化有時差至幾倍,右起第二行“戴公”二字,“戴”字突然大出其格,占了前文三行的寬,“公”字又寫得比一般字還小還扁,末尾五行的字也相對于前文狂放起來,迸發(fā)出恣肆跌宕之美感。
圖八:懷素的草書《自敘帖》
總之,要探尋書法之美,需技法與情感相融合、書法與情境共欣賞。如高爾基所言,美感就是“理性與直覺、思想和情感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國務院印發(fā)的《關(guān)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lǐng),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作為書法教育者,我們有責任教給孩子們這些審美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