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層次分析法與閩方言語音層次研究

2023-07-17 20:55:34黃瑞玲
辭書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

摘 要 層次分析法是在歷史比較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根據(jù)漢語方言的語言事實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分析方法,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文章介紹了層次的定義,闡明了音變類型、音韻史觀與層次分析的關系,并對閩方言語音層次研究成果做了綜述式回顧。

關鍵詞 層次分析法 音變類型 閩方言 語音層次

一、 引言

層次分析法是在歷史比較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根據(jù)漢語方言的語言事實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分析方法,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經(jīng)過幾代學人不斷地付諸實踐與反復論證,層次分析法已成為漢語方言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這“是一種新的方言史觀,它豐富了歷史比較法的內(nèi)涵,是中國的語言學者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貢獻”(謝留文 2019)147。

自羅杰瑞(Jerry Norman)發(fā)表了《閩語詞匯的時代層次》(1979)一文之后,關于方言層次的討論日益增多。何大安(1981,2004),楊秀芳(1982),鄭張尚芳(1983,2000),劉勛寧(1983,2003),萬波(2009),徐通鏘(2008),王洪君(1992,2009,2014),潘悟云(1995,1999,2004),王福堂(1999,2003,2009),梅祖麟(2001),陳忠敏(2005,2012,2013a,2013b),丁邦新(2006),丁邦新主編(2007),秋谷裕幸(2002),陳忠敏、莊初升、陶寰(2017),陶寰(2018)等論著都曾就方言層次及其相關問題發(fā)表過獨到的見解。以往研究奠定了層次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構建了日臻完善的研究范式,并建立了一套包括“文讀層、白讀層”等術語在內(nèi)的漢語方言學術語體系。

層次分析法可用于語音、詞匯、語法三個層面,目前對詞匯層次的探討(如鄧曉華,王士元 2003;姚榮松 2006等)和對語法層次的探討(如梅祖麟,楊秀芳 2000;邢向東 2018;等)較為少見,討論主要都聚焦在語音層面上。學界所發(fā)表的諸多揭示漢語方言語音層次面貌的研究成果,為方言祖語的構擬、語言接觸研究和古音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與研究的根據(jù),也為漢語方言音韻史乃至漢語史的構建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二、 層次的定義

(一) 層次、語音層次與語音歷史層次

“層次”原為地質(zhì)學術語(“地層”),早期歷史比較法便已使用此概念來形容一個語言中成批借用另一個語言的詞匯所形成的語音層次。(王洪君 2009)205但考古學中的層次是層層疊加而成的,處于不同的平面之中,而語音層次則雜糅在一個共時平面之中。(陳忠敏 2013a)93

歷史層次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的歷史層次。李如龍(1963)《廈門話的文白異讀》談道:“這里所提的歷史層次,就是方言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形成的方言差異的總和。不同歷史階段形成的方言語音差異是方言語音的歷史層次,不同歷史階段形成的方言詞匯差異是方言詞匯的歷史層次?!蓖贫鴱V之,不同歷史階段形成的方言語法差異也就是方言語法的歷史層次。由于歷史上幾次大規(guī)模的由北至南的移民運動,歷代中原官話對南方方言多次施加影響,南方方言呈現(xiàn)出紛繁復雜的語言面貌。因此,離析南方方言中的歷史層次,成為漢語方言學的重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語音層次和語音歷史層次這兩個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前者側(cè)重于關注層次與層次間的先后順序,后者側(cè)重于關注每一個層次所對應的歷史階段?!罢Z音層次具體表現(xiàn)為同一古音來源的字(一個字或一組字)在方言共時語音系統(tǒng)中有不同語音形式的若干音類?!保ㄍ醺L?2003)1離析出音類中的語音層次后,可以僅有時間先后的區(qū)別,不一定要將語音層次與具體的歷史年代掛鉤。語音歷史層次則不然,確定每一個層次在歷史上的絕對年代是歷史層次分析法的最高目標之一。(戴黎剛 2007)21張光宇(1996)根據(jù)歷代移民史、漢語音韻史和吳閩語音韻特征等將閩方言的形成分為包括地域來源和類型特點的四個歷史層次[(1) 西晉:中原東部;(2) 西晉:中原西部;(3) 南朝:江東吳語;(4) 唐宋:長安文讀]。梅祖麟(2001)11-13使用歷史比較法比較閩語中魚韻字的讀音,并根據(jù)詞匯的基本性質(zhì)以及移民史材料推斷閩語魚韻字有兩個歷史層次:“鼠、鋸”等字的絕對年代為秦漢,“苧、初”等字的絕對年代為南朝。這些都是考訂語音歷史層次的案例。而在更多的論著中,由于缺少確鑿的證據(jù),推斷出來的語音層次僅有時間先后的區(qū)分,無法對應到某一絕對年代中去。例如,根據(jù)黃瑞玲(2022)對粵東閩南語揭陽方言的研究,泥來母讀n-、l-存在異層同讀的現(xiàn)象。泥母的n-有文白兩層,泥母的l-歸文讀層;來母的l-有文白兩層,早期由于陽聲韻演變來的鼻化韻的影響發(fā)生了聲母的口鼻轉(zhuǎn)換,來母另有白讀層n-。由于n-與l-的交替演變在漢語方言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泥來母的n-、l-僅能區(qū)分出文白層次,很難定位到具體的歷史年代中去。

(二) 文白異讀與文白層次

羅常培(1956)41的《廈門音系》中已經(jīng)有文白異讀的基本概念:“各系方言的讀書音跟說話音往往都有些不同,但是很少像廈門音系相差那么遠的?!壁w元任(2011)在《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中開始使用“文言音”與“白話音”的概念,以小字“文,白”注明方言中一些字的念法。李榮(1957)22-23在《方言里的文白異讀》中提出了“文白異讀”的概念,并說明“文白異讀”專指來歷相同、意義相同的同一個字有文言音和白話音。后來的學者(如張盛裕 1979;鄭張尚芳 1983;劉勛寧 1983等)基本上都是在此定義的基礎上展開文白異讀研究工作的,“文讀音”“白讀音”逐漸成為了漢語方言學中必不可少的專用術語,可以說是“有中國特色”的命名。(袁碧霞 2010)19

語音層次研究的基本單位是音類,一個音節(jié)中的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即為三個獨立的音類。能夠反映方言語音層次的文白異讀,其最小對立元便是音類。(陳忠敏 2013a)94王洪君(2014)同樣強調(diào)了語音層次的分析需將聲韻調(diào)分項進行的重要性,并對羅杰瑞(1979)所分析的詞匯層次的合理性提出了質(zhì)疑。羅杰瑞(1979)在構擬共同閩語的過程中,以音節(jié)為最小對立單位,將在語音條件中具有互補關系的“最小對應組”歸并為同一個原始音類,這種做法最大的問題在于忽視或否定了一個音節(jié)中的聲韻調(diào)有發(fā)生文白組配的可能性,使所謂的“詞匯層次”發(fā)生層次歸屬的偏誤。在一個高度融合、多層次并存的共時語音系統(tǒng)中,音類常以各自不同的層次面貌糾纏在一起,在未對語音層次進行離析的情況下,原始語擬測容易產(chǎn)生“歷史上從來不曾存在的音類”。(王洪君 2006)

李藍(2013)168認為文白異讀的形成模式有以下幾種:(1)方言間的相互借用;(2) 權威方言對其他方言的影響;(3) 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處于高端地位的外來移民語言覆蓋在原住民語言之上;(4) “文教傳習”的影響;(5) 方言混合。這幾種形成模式并非是各不相干的,在方言中可以混合進行。比如說“文教傳習”,通常是權威方言對非權威方言的“文教傳習”,反之則不然。而“文教傳習”的結果,有可能便是方言混合或權威方言對非權威方言的覆蓋。多種影響的疊加導致語言(方言)中同一古音來源的字會出現(xiàn)文讀和白讀等不同的語音形式。這些具有區(qū)別性特征的語音形式可以僅由某一個音類引起,也可以由多個音類共同引起。閩方言語音系統(tǒng)存在典型的多層次并存的復雜關系,即聲、韻、調(diào)常以不同層次的面目出現(xiàn)并相配在一起。當然,音類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是相對單純的,從而使整個字音歸屬于某個層次(如“聲文+韻文+調(diào)文”或“聲白+韻白+調(diào)白”)。舉以下兩字的揭陽方言讀音為例,詳見表1:

“檐”為咸開三鹽韻以母平聲字,“讓”為宕開三陽韻日母去聲字,根據(jù)黃瑞玲(2019,2020)的層次分析結果,揭陽方言日母的dz-歸文讀層、n-歸白讀層,陽韻-ia?歸文讀層、-??歸白讀層,次濁去聲字讀陽去歸白讀層、讀陽上歸文讀層。因而“讓”的兩個讀音中的聲韻調(diào)未產(chǎn)生雜配關系,讀[dzia?4]時聲韻調(diào)俱歸文讀層,用于“相讓”中有書面色彩。讀[n??6]時聲韻調(diào)俱歸白讀層,用于“相讓”中有口語色彩;揭陽方言以母讀s-、ts-歸白讀層,鹽韻-iam歸文讀層、-?歸白讀層,次濁平聲字讀陽平,無文白之分?!伴堋弊x[siam]聲白韻文,出現(xiàn)雜配關系,但用于書面詞匯“屋檐”中。讀[ts?]時聲韻都屬白讀層,無雜配關系,用于口語詞匯“檐龍壁虎”中。

通過層次分析法,能夠找到音類的基本層次歸屬,即某一音類屬于文讀層還是白讀層或是跨層分布。作為一個由聲韻調(diào)構成的音節(jié),卻未必能夠找到明確的層次歸屬。以音節(jié)為單位的文讀音與白讀音的對立所引起的文白異讀現(xiàn)象與文白層次不存在直接的對應關系,其所呈現(xiàn)的主要是詞匯的語體色彩,可作為某一音類層次歸屬的輔證材料,不能直接將之對應到某個層次中去。

三、 音變類型、音韻史觀與層次分析

(一) 音變類型與層次分析

陳忠敏(2013a)《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對音變類型研究做了回顧,同時結合漢語方言演變模式對語音層次進行定義。王洪君(2014)《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對漢語方言中的音變類型及其辨析方法做了系統(tǒng)性介紹。由于語言系統(tǒng)的本質(zhì)是有序異質(zhì)的,音變的發(fā)生所牽扯到的因素既有內(nèi)部的也有外部的,音變類型往往難以判定。王文提倡使用析層擬測法(即層次分析法)和其他手段(如建立漢語方言歷史關系模型)對音變現(xiàn)象進行研究。以下僅對書中提到的連續(xù)式音變、擴散式音變和疊置式音變做簡要介紹。

連續(xù)式音變:歷史比較法的理論基礎為:(1) 音義結合具有任意性;(2) 音變規(guī)律無例外(即音變具有規(guī)則性);(3) 語音演變具有基本原則和基本機制;(4) 原始母語具有一致性,但分化后的語言演變速度具有不平衡性。新語法學派認為語音的演變是漸進而連續(xù)的,詞匯的演變是突發(fā)而零散的。連續(xù)式音變即是音變規(guī)律無例外的體現(xiàn),“如果用漢語的中古‘見母/k/在/i/、/y/前變成/t?/的事實為這段話作注解,那就是:凡是符合這一語音組合條件的所有語音的語音形式都毫無例外地同時發(fā)生變化”(徐通鏘 1991/2008)126。擴散式音變:連續(xù)式音變的確是存在的,但新語法學派將非規(guī)則性的音變通通看作“例外”,引起了諸多學者的質(zhì)疑。其中最為有力的反駁當屬由王士元等人(Cheng & Wang 1972;Chen & Wang 1975)所提出的詞匯擴散說。詞匯擴散說認為音值是突變的,而詞匯是漸變的。該學說能夠?qū)σ?guī)則音變之外的所謂“例外音變”提供解釋,成為由華人提出的、第一個在普通語言學領域產(chǎn)生影響的音變理論。(王洪君 2014)202疊置式音變:疊置式音變的概念由徐通鏘、王洪君(1986)在研究山西祁縣方言中的文白異讀問題時提出,可將之視作獨立于連續(xù)式音變和擴散式音變之外的一種音變類型。當“一個方言向另一個方言吸收結構要素,產(chǎn)生文讀形式,這就在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了疊置”(徐通

鏘 1991/2008)385。

連續(xù)式音變與擴散式音變一般看作內(nèi)源層次的音變類型,而疊置式音變是由語言(方言)接觸產(chǎn)生的,屬于外源層次的音變類型。在語音層次分析過程中,我們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往往是多種音變類型雜糅在一起的結果,如何將由不同音變類型造成的層次辨析清楚,是層次分析的難點。王洪君(2010)《層次與斷階——疊置式音變與擴散式音變的交叉與區(qū)別》通過梳理吳語“咍/皆泰”類字的演變歷程,提供了幾種層次分析的線索:(1) 異讀字音的文白色彩和語詞的時間層次;(2) 音系中有平行關系的其他韻攝的情況;(3) 異讀在不同來源音類中的比例關系;(4) 匹配音理和可能影響地方方言的權威方言的情況。這些線索或者說判斷標準具有啟發(fā)性和指導意義,可用來區(qū)分方言中的疊置式音變與自發(fā)的擴散式音變。

(二) 音韻史觀與層次分析

方言語音層次的辨析,與學者們的漢語音韻史觀有密切的關系。潘悟云(2004)《漢語方言的歷史層次及其類型》提出漢語方言演變模式圖,以說明南方方言受不同時期中原官話的滲透造成了層次累積,此演變模式體現(xiàn)了南方方言中積累了多個中原官話層次的音韻史觀。陳忠敏(2008)《漢語演變的一中心多層次說及其歷史層次比較法》提出了一中心多層次說,同樣側(cè)重于說明中原權威官話作為中心點不斷影響其他方言的層次滲透模式。王洪君(2009)《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系模型》提出了描寫漢語方言音韻與漢語方言歷史關系分類的新模型,認為只有綜合歷史比較法與漢語音韻史研究成果,才能重建由不同音變模式建立的漢語方言分層模型。

秋谷裕幸、韓哲夫(2012)認為,陳忠敏(2005,2008)與王洪君(2006,2009)等所使用的層次分析法均以《切韻》音系為參照系統(tǒng),可理解為對高本漢“Koine”說[1]的發(fā)展與深化,應當稱作“以北方通語為中心的層次分析法”,其缺點在于無法研究南方方言口語中數(shù)量較大但來源不詳?shù)脑~匯。陳忠敏(2013b)對此做了回應,他認為層次分析學派與高本漢的漢語語音史觀存在重大差異。層次分析學派強調(diào)歷代權威官話對方言的滲透作用以及方言分化后由于官話不斷滲透所引起的多層現(xiàn)象,而高本漢的漢語史觀采用印歐語的譜系樹模型,強調(diào)分化而忽視接觸。另外,層次分析學派承認有些方言中存在《切韻》前的語音層次,但這種層次并非方言的全部,只限于某個層次。還是應當運用層次分析法,將之與歷史比較法進行有機結合,互為補充。韓哲夫(2015)回應了陳忠敏(2013b),主要從理論層面為漢語方言學中歷史比較法的運用做了辯護。總的來看,這些有益的討論在豐富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內(nèi)容的同時,對于科學建立方言語音層次的分析目標、分析步驟等工作也頗具指導意義。

四、 閩方言語音層次研究

閩方言歷史悠久、成分復雜,地域來源涵蓋了大江南北。對閩語方音的研究,自清嘉慶五年(1800)晉江人黃謙所著《匯音妙悟》始,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這二百多年來,閩音研究拾級而上,積累日深。從馬重奇(2011)的《20年來閩方言研究綜述》來看,關于閩方言語音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前賢在對閩語的語音層次進行離析的同時,也對語音系統(tǒng)的結構與性質(zhì)、語音層次的類型、語音演變的模式以及共同閩語的構擬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

(一) 文白異讀與層次研究

美國學者羅杰瑞于19世紀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閩方言語音研究的論著(詳參沈瑞清 2012),其中發(fā)表于1979年的《閩語詞匯的時代層次》一文以一組單字音在閩南各方言區(qū)的語音形式作為基礎材料,運用歷史比較法將閩語劃分出漢代、南朝、晚唐三個層次,成為劃分漢語方言歷史層次的開山之作。與之同時期的《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張盛裕 1979),《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何大安 1982),《遂溪方言里的文白異讀》(余靄芹1982),《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一)、(二)、(三)(張振興 1989a,1989b,1990)以及更早的《廈門話的文白異讀》(李如龍 1963)等文章雖未明確使用“層次”的概念,但都帶有“層次”的眼光,通過文讀音與白讀音的對立體現(xiàn)了方言中的文讀系統(tǒng)和白讀系統(tǒng)。20世紀的論著如《閩語平和方言中屬于以母白讀層的幾個本字》(莊初升 2002)、《閩語和其他南方方言的齊韻開口字》(秋谷裕幸 2002)、《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吳瑞文 2002)、《[-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杜曉萍 2006)、《〈廣韻〉中魚韻在閩南方言里的讀音層次》(朱媞媞 2011)、《論閩語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層次分析法與層次比較的方法》(陳忠敏 2012)、《潮州方言的“正音”與新文讀層次》(張堅 2018)、《吳閩語云、匣母的讀音和閩語全濁聲母的清化》(陶寰 2018)等都具有比較清晰的層次概念,除了以音類為基本單位分析語音層次之外,還注意到同源方言層次間的對應與互動關系,對閩方言語音層次的辨析多有助益。

以文白異讀現(xiàn)象為研究窗口透視閩方言語音層次的碩博論文層出不窮,其中楊秀芳(1982)的博士論文《閩南語文白系統(tǒng)的研究》被視為早期漢語方言語音層次分析的代表作。該論文把文讀系統(tǒng)看作“移借的系統(tǒng)”,以區(qū)別于作為本地系統(tǒng)的白話系統(tǒng),并根據(jù)潮州方言中部分字具有知照合流、濁母清化有條件限制和濁上濁去同調(diào)三個特點推斷:潮州方言中除了存在與廈門、泉州、漳州具有對應關系的白話層和文讀層之外,還有一個新的文讀層。徐馥瓊(2010)《粵東閩語語音研究》、曾南逸(2013)《泉廈方言音韻比較研究》、陳筱琪(2013/2019)《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徐宇航(2015)《潮州方言一百多年來的語音演變與層次變遷》、黃瑞玲(2019)《揭陽方言語音層次研究》等都是研究閩南方言語音層次的博士論文,這些論文各有不同的側(cè)重點:徐馥瓊(2010)將粵東閩語多個方言點作為同源閩南方言組,揭示該方言片的基本語音面貌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出粵東閩語至少存在中古前(上古)、中古(魏晉至中唐)和近古(中唐之后)三個層次;曾南逸(2013)以泉州方言和廈門方言為研究對象進行內(nèi)部層次的比較;陳筱琪(2013/2019)以“閩客接觸”入手,探討閩西片方言的語言特征及其層次特征;徐宇航(2015,2018)以歷時的眼光探討19世紀至今潮州方言的語音層次及其演變情況;黃瑞玲(2019)探討了單點方言語音層次,對粵東閩南語揭陽方言中的語音層次做了深入的

剖析。

戴黎剛(2005)《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袁碧霞(2010)《閩東方言韻母的歷史層次》和杜佳倫(2014)《閩語歷史層次分析法語相關音變探討》都以歷史層次分析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并以中古韻攝為大類討論語音層次問題。其中,戴黎剛(2005)以漳州(泉州)、仙游、福州(福清)、建甌、永安五地方言為代表,討論閩方言在各攝中的語音歷史層次;袁碧霞(2010)側(cè)重于勾勒閩東方言不同歷史時期的語音面貌,提出閩東方言有上古層、中古層、后中古層并且其主體層為中古到近古之間的觀點;杜佳倫(2014)將閩語韻讀分為不同的字群,通過字群中的文白異讀探索歷史層次,其結論為閩語的韻讀系統(tǒng)可分為唐宋文讀層、南朝江東層、晉代北方層和上古層。同時,杜文還討論了歷史層次與音變的相關問題。

(二) 閩語白讀層特征與古音研究

早期有諸多論著將閩方言白讀字音的特征與中古和上古音系中的特征相聯(lián)系,反映了學者們對閩方言白讀音與文讀音所屬時代層次的基本認識。陶燠民(1956)23的《閩音研究》是福州話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其時已談到閩音與古音之關系,如:“閩音舌上歸舌頭,言古音者莫不知,‘知‘徹‘澄(di tiek deirng)即是其例?!铡餁w‘泥,‘日‘娘二字(nik niuong)即是其例。”董同龢的(2009)《四個閩南方言》將廈門、晉江、龍溪、揭陽四個閩方言的音系與中古音系比較時,也已認識到“說話音”與“讀書音”有別。其他論著如《閩南方音中的上古音殘余》(黃典誠 1982),《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一)、(二)、(三)(張盛裕 1982a,1982b,1982c),《論比較閩方言》(張琨 1985),《中古鼻音聲母在閩音的反映——為第18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而作》(黃典誠 1986),《切韻與方言》(張光宇 1990),《再論比較閩方言》(張琨 1991),《潮音證古(聲母部分)》(李新魁 1997a),《潮音證古(韻母部分)》(李新魁 1997b),《中古韻部在閩南話讀書音里的分合:兼論陳元光唐詩詩作的真?zhèn)巍罚ㄖ荛L楫 1996),《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林寶卿 1998),《潮汕方言口語詞保留古音摭拾》(林倫倫 2005),《閩語“輿、“浴”兩字陽調(diào)h-聲母的來源——比較方言中所見的* gl-復輔音》(梅祖麟 2007),《閩語、侗臺語給予義“與”字的音韻層次及年代問題》(鄭偉 2008)等以及大多數(shù)綜合類閩語研究的著作(如林倫倫 1996;陳澤平 1998;張燕芬,林亦 2009;劉新中 2006等)都曾將閩方言的白讀層特征與中古音、上古音的特征進行了比較研究。

徐芳敏(1991)《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tǒng)與上古音韻部關系之研究》是一部研究閩方言白讀層韻母與上古音韻部關系的博士論文,其研究角度有二:一是從上古韻部來看閩南方言韻母系統(tǒng)結構上的現(xiàn)象;二是從閩南方言韻母出發(fā),追溯韻母的上古音來源。

(三) 共同閩語構擬

羅杰瑞(1981,1983,1985,1986,2000等)是利用歷史比較法擬測共同閩語的系列論文。在聲母的構擬上,羅杰瑞將共同閩語的聲母構擬為六套,包括清濁兩類的送氣、不送氣與弱化音各一套(弱化音以前加“-”表示,即清的“-p、-t、-ts、-t?、-k”與濁的“-b、-d、-dz、-d?、-g”),這個系統(tǒng)比中古切韻系統(tǒng)的聲母多了三套聲母(濁送氣、清弱化、濁弱化),成為羅杰瑞所構擬的共同閩語聲母系統(tǒng)的重要特點。其中弱化音聲母的構擬依據(jù)的是閩北地區(qū)的特殊的弱化聲母,羅將之歸作“第九調(diào)”。該構擬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討論,主要觀點有:李如龍(1985)《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認為,閩語古濁聲母今三分為送氣、不送氣和弱化是不同歷史層次的反映,并非共同閩語特征;平田昌司(1988)《閩北方言“第九調(diào)”的性質(zhì)》根據(jù)鄭張尚芳(1985)對浦城方言端母字聲母l-來自?d-的假設,推斷閩北弱化聲母可能與浙南吳語全清聲母的緊喉作用有關,而“第九調(diào)”是吳閩方言間相互影響的結果;黃金文(2001)《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認為閩北石陂話中的濁音與吳方言無關,而是閩北方言中固有的,其中來自古清聲母的濁音是“清濁交替”的產(chǎn)物;王福堂(1994,2004)認為閩北方言古濁平字中的弱化聲母是由吳語借入的,其聲母音值和調(diào)值都照搬自吳語,而來自清聲母的濁音同樣來自吳方言的影響。這些觀點反映了使用歷史比較法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對原始語擬測所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歷史比較法重視祖語到今語的縱向演變,而歷史層次分析法在考慮縱向演變的同時,還會考慮橫向的接觸演變。

吳瑞文(2002,2009,2014,2016等)是一系列擬測共同閩語的論文。吳文以中古《切韻》系統(tǒng)為基礎框架,離析閩語代表點方言同源詞字音的語音層次,再運用歷史比較法擬測共同閩語,以之對羅杰瑞構擬的共同閩語體系進行補訂、修正。從研究方法上來講,吳文嚴格遵照歷史比較法的工作程序,同時結合了層次分析法的內(nèi)容,使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工作更為科學、合理。例如,吳瑞文(2009)206對羅杰瑞(1981)根據(jù)“書鼠鋸著”等同源詞為共同閩語構擬的前高圓唇元音韻母*-y提出以下兩點質(zhì)疑:

第一,羅杰瑞所構擬的共同閩語的單元音韻母包括*i、*e、*o、*a、*y五個,其中有三個前元音*i、*y、*e,一個后元音*o,此元音系統(tǒng)內(nèi)部存在前后元音數(shù)量不均衡的問題。

第二,梅祖麟(2001)認為共同閩語中的*y是歸于秦漢層亦即上古晚期的讀音,依照李方桂(1980)的上古音構擬,“書鼠鋸著”等詞的韻母擬音為*jag,與*y相去甚遠。

吳瑞文(2009)首先分別比較了若干閩南次方言與若干閩東次方言,構擬出這批魚韻同源詞在共同閩南方言和共同閩東方言中的語音形式,再據(jù)此追溯共同閩語的語音形式,并將之與漢語上古音、中古音相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吳文充分吸收了梅祖麟(2001)和陳忠敏(2003)等語音層次研究成果,最終將這批詞在共同閩語中的早期形式擬為*j?w。重新構擬之后,共同閩語的元音系統(tǒng)由*i、*e、*o、*a、*y變更為*i、*e、*o、*a、*?,此系統(tǒng)由三個前元音和兩個后元音構成,其內(nèi)部更為均衡,也更具解釋力。

從歷史比較法中發(fā)展出來的層次分析法,成為漢語方言學研究中重要的理論分析方法,在閩方言語音研究領域,前賢已利用層次分析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不過,如何進一步推動層次分析法在方言詞匯和方言語法研究中的應用,仍是學界亟需探索的問題。

附 注

[1] 秋谷裕幸、韓哲夫(2011)280提道:“高本漢認為《切韻》語言是受過教育的人所說的共同語,‘Koine就是共同語的意思。高氏指出《切韻》語言是除閩語以外現(xiàn)代所有方言的直接祖先,本文管這一觀點稱作‘Koine說。”

參考文獻

1. 陳筱琪.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上海:中西書局,2019.

2. 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3. 陳忠敏.吳語及其鄰近方言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切韻》魚韻的音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 陳忠敏.有關歷史層次分析法的幾個問題.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五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陳忠敏.漢語演變的一中心多層次說及其歷史層次比較法.//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七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 陳忠敏.論閩語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層次分析法與層次比較的方法.//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編委會編.語言研究集刊(第九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7. 陳忠敏.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2013a.

8. 陳忠敏.也談歷史比較法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回應秋谷裕幸、韓哲夫《歷史比較法和層次分析法》.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四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b.

9. 陳忠敏,莊初升,陶寰.歷史層次分析法與漢語發(fā)展史觀三人談. //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編委會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十九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10.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11. 戴黎剛.歷史層次分析法——理論、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當代語言學,2007(1).

12. 鄧曉華,王士元.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2).

13. 丁邦新.北京話文白異讀和方言移借. //鐘榮富,劉顯親,胥嘉陵,等.門內(nèi)日與月: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14. 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5.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

語言文字編方言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 杜佳倫.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上海:中西書局,2014.

17. 杜曉萍.[-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古漢語研究,2006(1).

18. 韓哲夫.回應陳忠敏對于《歷史比較法和層次分析法》的回應.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五十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9. 何大安.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二本第一分). 1981:101-152.

20. 何大安.規(guī)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1. 黃典誠.閩南方音中的上古音殘余.語言研究,1982(2).

22. 黃典誠.中古鼻音聲母在閩音的反映——為第18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而作.廈門大學學報,1986(4).

23. 黃金文.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

24. 黃瑞玲.揭陽方言語音層次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

25. 黃瑞玲.揭陽閩語日母和以母的語音層次及其混讀濁音聲母的性質(zhì). //邢向東主編.語言與文化論叢(第二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26. 黃瑞玲.揭陽閩語中泥來母的語音層次及其分混特征. //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中國方言學報》編委會編.中國方言學報.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9).

27.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8. 李藍.文白異讀的形成模式與北京話的文白異讀.中國社會科學,2013(9).

29. 李榮.方言里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1957(4).

30. 李如龍.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廈門大學學報,1963(2).

31. 李如龍,鄧享璋.中古全濁聲母字閩方言今讀的歷史層次.暨南學報,2006(3).

32. 李如龍.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語言研究,1985(1).

33. 李新魁.潮音證古(聲母部分). //李新魁.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a.

34. 李新魁.潮音證古(韻母部分). //李新魁.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b.

35. 林寶卿.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古漢語研究,1998(1).

36. 林倫倫.澄海方言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

37. 林倫倫.潮汕方言口語詞保留古音摭拾.暨南學報,2005(2).

38. 劉丹青主編.新中國語言文字研究7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39. 劉勛寧.陜北清澗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1983(1).

40. 劉勛寧.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4).

41. 劉新中.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2. 羅常培.廈門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43. 羅杰瑞.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Min Dialects(閩語詞匯的時代層次).方言,1979(4).

44. 羅杰瑞.原始閩方言的聲母.海牡譯.音韻學通訊,1983(4).

45. 羅杰瑞著.閩語聲調(diào)的演變.張惠英譯.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4).

46. 羅杰瑞.閩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中國語文,1986(1).

47. 羅杰瑞. Voiced initials in Shyrbei(石陂話的濁聲母). //丁邦新,余靄匠編.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語言變化與漢語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0.

48. 馬重奇. 20年來閩方言研究綜述,東南學術,2011(1).

49. 梅祖麟.現(xiàn)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001(1).

50. 梅祖麟.閩語“輿、“浴”兩字陽調(diào)h-聲母的來源——比較方言中所見的* gl-復輔音.方言,2007(4).

51. 梅祖麟,楊秀芳.幾個閩語語法成分的時間層次. //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2. 潘悟云.“囡”所反映的吳語歷史層次.語言研究,1995(1).

53. 潘悟云.浙南吳語與閩語中魚韻的歷史層次.第六屆閩語方言國際研究會論文,1999.

54. 潘悟云.漢語方言的歷史層次及其類型. //石鋒,沈鐘偉主編.樂在其中:王士元先生七十華誕慶祝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55. 平田昌司.閩北方言“第九調(diào)”的性質(zhì).方言,1988(1).

56. 秋谷裕幸.閩語和其他南方方言的齊韻開口字. //丁邦新,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57. 秋谷裕幸,韓哲夫.歷史比較法和層次分析法.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四十五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8. 沈瑞清.羅杰瑞教授著作目錄.東方語言學,2012(2).

59. 陶寰.吳閩語云、匣母的讀音和閩語全濁聲母的清化.中國語文,2018(3).

60. 陶燠民.閩音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61. 萬波.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2. 王福堂.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和“第九調(diào)”之我見.中國語文,1994(6).

63.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64.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中的層次.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5. 王福堂.原始閩語中的清弱化聲母和相關的“第九調(diào)”.中國語文,2004(2).

66. 王福堂.文白異讀和層次區(qū)分.語言研究,2009(1).

67. 王洪君.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從山西聞喜方言的文白異讀談起.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68. 王洪君.文白雜配與析層擬測. //何大安,張洪年,潘悟云,等編.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6.

69. 王洪君.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系模型.方言,2009(3).

70. 王洪君.層次與斷階——疊置式音變與擴散式音變的交叉與區(qū)別.中國語文,2010(4).

71. 王洪君.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50-453.

72. 吳瑞文.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語言暨語言學,2002(1).

73. 吳瑞文.共同閩語'y韻母的構擬及相關問題.語言暨語言學,2009(2).

74. 吳瑞文.從比較閩語的觀點論南朝江東方言齊韻的擬測.《東方語言學》編委會,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編.東方語言學(第十四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75. 吳瑞文.論祭、支兩韻在閩語中的分合關系及其擬測. //鄭偉主編.邊界方言的語音與音系演變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6.

76. 謝留文.漢語方言研究七十年. //劉丹青主編.新中國語言文字研究7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77. 邢向東.從幾種語法現(xiàn)象透視晉語對元白話的繼承和發(fā)展.語言暨語言學,2018(3).

78.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tǒng)與上古音韻部關系之研究.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1.

79. 徐馥瓊.粵東閩語語音的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80.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008.

81. 徐通鏘,王洪君.說“變異”——山西祁縣方言音系的特點及其對音變理論研究的啟示.語言研究,1986(1).

82. 徐宇航.潮州方言一百多年來的語音演變與層次變遷.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83. 徐宇航.潮州方言一百多年來的音韻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84.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tǒng)的研究.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2.

85. 姚榮松.閩方言特征詞層次試探. //何大安,張洪年,潘悟云,等編.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6.

86. 余靄芹.遂溪方言里的文白異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三分). 1982.

87. 袁碧霞.閩東方言韻母的歷史層次.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88. 曾南逸.泉廈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89.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90.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1996:59-66.

91. 張堅.潮州方言的“正音”與新文讀層次.漢學研究,2018(3).

92. 張琨.論比較閩方言.語言研究,1985(1).

93. 張琨.再論比較閩方言.語言研究,1991(1).

94.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1979(4).

95. 張盛裕.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一).方言,1982a(1).

96. 張盛裕.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二).方言,1982b(2).

97. 張盛裕.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三).方言,1982c(3).

98. 張燕芬,林亦.廣西平樂閩方言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9. 張振興.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一).方言,1989a(3).

100. 張振興.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二).方言,1989b(4).

101. 張振興.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三).方言,1990(1).

102. 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03. 鄭偉.閩語、侗臺語給予義“與”字的音韻層次及年代問題.語言科學,2008(3).

104. 鄭張尚芳.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語言研究,1983(2).

105. 鄭張尚芳.浦城方言的南北區(qū)分.方言,1985(1).

106. 鄭張尚芳.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語言組)論文,2000.

107. 周長楫.中古韻部在閩南話讀書音里的分合:兼論陳元光唐詩詩作的真?zhèn)?語言研究(增刊),1996.

108. 朱媞媞.《廣韻》中魚韻在閩南方言里的讀音層次.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6).

109. 莊初升.閩語平和方言中屬于以母白讀層的幾個本字.語文研究,2002(3).

110. Chen M,Wang W S-Y. Sound Change:Ac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Language,1975(51).

111. Cheng C-C,Wang W S-Y. Tone Change in Chaozhou Chinese:A Study of Lexical Diffusion. //Kachru B B. et al.(ed.)Paper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Henry and Renée ??Kahane. 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1972:99-113.

112. Norman J. (羅杰瑞)The Proto-Min Finals. // Pap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Taipei:Academia Sinica,1981:35-73.

(責任編輯 劉 博)

猜你喜歡
層次分析法
基于AHP和因果分析法的引水工程渠道質(zhì)量問題分析
價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3:13:03
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公路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評價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41期)2016-11-28 05:25:17
乳制品品牌顧客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3:26:35
石家莊縣域特色產(chǎn)業(yè)集群綜合評價研究
通用航空維修保障能力的評估體系研究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y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27:55
基于AHP—GRA的工程施工項目進度風險管理研究
價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1:02:43
淺談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變電站安全風險管理研究
關于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創(chuàng)業(yè)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
基層社會管理關鍵績效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03:21
连云港市| 邢台市| 广宗县| 临清市| 竹北市| 博乐市| 梁河县| 赣州市| 吉木萨尔县| 浑源县| 河源市| 文成县| 蓬溪县| 安康市| 荃湾区| 辛集市| 伊金霍洛旗| 井冈山市| 孟村| 克东县| 介休市| 大名县| 吴桥县| 鄂尔多斯市| 葫芦岛市| 丰宁| 东方市| 南城县| 成安县| 柯坪县| 如东县| 盈江县| 哈尔滨市| 桃园市| 友谊县| 上饶县| 个旧市| 苏尼特左旗| 枣庄市| 平阴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