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客,是明清至民國時期從青海至西藏往來于海拔最高、道路最險的唐蕃古道的客商,他們多是青海和西藏兩地的本土商人,主體由漢族、回族、藏族構成。青藏地區(qū)的民眾習慣稱其為“藏客”。以當時青藏兩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為評判依據(jù)來看,“藏客”在當時屬于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擁有較為廣泛的人脈以及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受地緣因素的影響,藏客中的回族、漢族等其他民族在進藏經(jīng)商時大多具有說藏語的特長,而且大多數(shù)都說的是西藏康巴語系。
藏客大多分布在青海河湟地區(qū),集中在西寧、湟中、湟源等商貿集散中心。西寧作為青海省省會,是青藏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其次是湟源丹噶爾古城和湟中塔爾寺,這些地方吸引著大批藏客匯聚于此。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西北,沒有網(wǎng)絡,沒有傳媒,那時候藏客的名氣還不能炒作,有的都是穩(wěn)扎穩(wěn)打、真槍實彈的拼搏。在一樁樁、一件件、一次次的合作和交易中才能慢慢贏得大家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有生意,才有出路。因此,信任是一個藏客維系生意不可或缺的命脈。在青海、西藏眾多的藏客商隊當中,有一支商隊擁有相當大的名氣,那就是“藏尕布”商隊,其創(chuàng)始人是名聲顯赫的“藏尕布”馬生貴先生?!安劓夭肌笔邱R生貴的號名,也是商隊的商號名,出自藏語言,有藏客和老者之意。自古英雄出少年,在1932年的初冬,風華正茂的“藏尕布”此時已經(jīng)在大批藏客中才華出眾,頭角崢嶸而且極富號召力和領導力。
馬生貴先生有三個兒子:馬寶山、馬德祥、馬俊祥三兄弟。在那個年代,馬先生憑借已有的財富和口口相傳的信譽,帶著兩個兒子和本族內的富家子弟,以及方圓幾十里的有識之士,組建了遠近聞名的“藏尕布”商隊,商隊組建初期,設置自己的賬房(財務)、置辦(經(jīng)銷)、安保以及強大馱隊(運輸隊)。
藏客商隊主要行走在青海、西藏的高海拔地區(qū)。首先從青海塔爾寺出發(fā),經(jīng)湟源丹噶爾古城,翻日月山,進海南柳梢溝,上塔拉,過玉樹,再從玉樹走茶馬古道老路直奔唐古拉山。缺氧、高寒是該地區(qū)的主要氣候特征,因此,馱隊主要由騾子和高原牦牛組成,很少用馬作為運輸工具和騎乘工具。為了滿足商隊的貨物運輸需求,商隊一般擁有三十多頭牦牛和二十多頭騾子。他們趕著騾隊和牛隊,艱難行走在昔日繁榮的唐蕃古道上,歷盡千辛把絲綢、布料、茶葉、瓷器以及金銀制品、鋁制品等貨物運到拉薩。
安保隊伍的防務保障就用不了牦牛,因為牦牛不具備速度和靈活,大部分是以騾子為主,但也有少量的馬匹作為備用。正常情況下安保隊伍只有五匹左右的騾馬作為專業(yè)防衛(wèi)使用。但是在很多時候,所有參與商號馱隊的人員,每個人都配備長槍和短刀,商隊安保人員的配置防衛(wèi)所用的武器更精良,有包括德國造的七九長槍,左輪手槍以及長刀和短刀。短刀具不僅是作為防衛(wèi),也會作為生活用具。
藏客人最講究的首先是牛騾馬的裝備,民間有“上馬三千元”的說法,意思是藏客商隊一匹騾馬配置所需要的裝備最少需要三千銀圓。一匹好騾馬,一副好馬鞍,一套防衛(wèi)刀槍,還有騎馬主人的服飾,都需要相當?shù)你y兩來支撐。好馬配好鞍,奢侈的馬鞍多是鐵鎏金的,還有錯金錯銀和鼓子皮、鯊魚皮以及景泰藍裝飾。其次才是防衛(wèi)裝備,有銀翹刀具,純銀刀鞘,還飾有銀燒藍的花紋,象牙刀柄,按照青海人的方言來說叫“耍人”。這些配置彰顯的不僅僅是一個商隊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顯示商隊的精神面貌。
“藏尕布”商隊,也有自己的旗幟,在商隊組建初期就已經(jīng)設計和制作完畢,三角形旗面的大黃旗,上面由漢藏阿三種文字貼制而成的“藏尕布”字樣,簡潔且大氣。這種隊旗類似于現(xiàn)在的LOGO,是商隊的標志,只要商隊有重大活動或者是進藏走商,一定是旗幟鮮明、氣吞斗牛、氣勢磅礴。當然這種氣勢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商隊自身的規(guī)模與自信,沒有一定的勇氣信心和經(jīng)濟實力則扛不起自己商隊的大旗。商隊隊旗也是商隊的精神支柱,商隊所到之處,大旗一插,讓那些小土匪,小毛賊,聞風喪膽,望而卻步。
當時的青藏線,可不是現(xiàn)在的青藏公路,沒有柏油路,也沒有比較正規(guī)的大馬路,只有彎彎曲曲的牛路,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藏尕布”商隊在青藏線上威名遠揚,深得人心。青藏兩地的官府和民間商貿中,只有“藏尕布”商隊被允許使用青藏兩地政府銀行的銀票和民間有限的銀票。
藏客的商隊出發(fā)前先準備好進藏商品,約五十馱的數(shù)量,商品繁多,門類齊全。主要有青海湟源陳醋和茶葉,陶瓷壇包裝的湟源陳醋外面加一層竹編,路途遙遠,可防止發(fā)生損壞。茶葉主要有湖南茯茶,也叫磚茶;云南的窩窩茶,也就是沱茶,以及四川的竹編茶。此外還有金銀制品、布料、鋁制品、鍋、茶壺、勺子和瓷器碗盤,也有一些特別商戶和上層社會的個人定制品。全部置辦完成,便開啟艱辛而漫長的進藏之路。
商隊準備完貨物之后,便會到塔爾寺與主管人員進行一次詳細的商談,因為商隊有一部分駝隊及貨物是塔爾寺寺院的,商隊負責貨物的運輸,賺腳錢,也就是押運費,每次大約有五六馱之多,商隊只負責押運,不參與進貨。商隊每次都會護送塔爾寺僧侶進藏,護送人數(shù)不等,多則十幾二十人,少則幾個人,因進藏路途多在青藏高原,藏區(qū)地域,商隊護送塔爾寺僧侶進藏,所經(jīng)沿途各地,或多或少都會得到當?shù)孛褡宓膸椭c照顧。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這也是兩全其美的差事。
商隊有排頭兵,他們比大部隊提前一刻鐘出發(fā),探路、放哨、向導一身多責,還要采集下一站打尖休息的地方。探路人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因此以聰明能干、敏捷可靠的年輕小伙為最佳。探路人也是扛旗人,扛著旗幟,背著號角。號角多為牛角制作,號角聲音洪亮清晰,也有貝殼、銅制的,作為備用。號角用來給后面商隊發(fā)信號,有平安信號,當然也有危險信號,這都是提前訓練好的,這就是正規(guī)商隊的配置。以“藏尕布”商隊的威名,一般小的土匪和強盜,也就不會行兇搶劫,但凡遇到大的山賊和土匪,探路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擔當和事佬,擺平前面的惡人路障,賊人見了旗幟就知道是哪家商隊。賊人不收銀票,只收銀圓,探路人須把提前準備好的銀圓放在預約好的地方,因為按規(guī)矩留下了買路錢,賊人便收錢讓道。所有經(jīng)過的藏客商隊,在去往拉薩的進藏大路上,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勇氣,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及大無畏的擔當,那是到不了拉薩的。在漫漫四千里的路程中,與其他商隊的合作也顯得尤為重要,與官方商隊、塔爾寺寺院商隊以及其他一些民間商隊之間,需要結伴同行,穿越草原、沙漠、戈壁、高山、大河。藏客商隊踏雪山、渡嚴寒、翻越昆侖山、跨越唐古拉山是何其艱難,同時還要時刻謹防兇猛的飛禽走獸、狼蟲虎豹及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這就是舊時的青藏線,其間的艱辛與困苦不言而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經(jīng)歷過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當時的不易,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風餐露宿中,在長途跋涉中,在棧山航海中他們也變得更加強大,當然這種強大不單是隊伍的壯大,也是他們內心的強大。
這一路的艱辛還不止這么簡單,藏客商隊人員經(jīng)歷的自然災害,道路塌陷,橋梁維修,運輸牲畜,騎乘工具等不可預見的難關,都得有商隊掌柜操心。平時表面上看,掌柜威風凜凜,騎著高頭大馬,儼然一副男兒本色,但他卻肩負著商隊大到生死存亡、小到吃喝拉撒的所有事宜。
高原上的漢子“藏尕布”先生,一米七八左右的個頭,四方臉盤,濃眉大眼,美髯長胡,五官端正,膚色微紅?!安劓夭肌毕壬綍r穿長袍短褂,頭戴禮帽。如果進藏走商就是頭戴狐帽,上身穿羊羔皮大衣或者是“活散”(即用本地織染的羊毛織物縫制的外衣),腳穿藏式皮靴,腰間佩短刀及取火用的火鐮,存火器。刀掛皆很精美,由專門的工匠定制而成,顯得格外有氣勢。看似彪形大漢,五大三粗的樣子,但是心細如發(fā),慈眉善目,對待商隊所有人員,都情同手足,愛護有加,凡事親力親為,不辭辛勞。
整個商隊分工明確,大掌柜“藏尕布”馬生貴先生總攬商隊全局,其大兒子馬寶山分管商隊置辦,二兒子馬德祥主管商隊安保,還有其他核心人員分管賬房財務,也有專人主管商隊后勤。商隊每行程十天左右,便有一次大的休整,同時補充人畜給養(yǎng)所需的生活用品。休整期間便支起掌柜等核心人員才使用的黑牛毛帳篷,八角形的帳篷面積達十平米左右,把商隊主要貨物放在大帳篷內。帳篷門口不遠處便是臨時做飯、燒水、取暖處,架起燒火的三鍋叉,還有用山羊皮和鐵管做的“火皮袋”吹風工具,攜帶方便,經(jīng)久耐用。因為商隊有槍支,所以沿途也會打些野味作為營養(yǎng)補充,改善伙食。人畜都要加強營養(yǎng),騾馬也會營養(yǎng)不良、過度疲勞,需給這些騾馬喂一些損壞包裝的茶葉,有時候也給騾馬飲茶水,以保證騾馬的體能和運力。這種大的休整在路途中大概有六七次,一路遠行,一路坎坷,一路吃盡苦頭。沿著一望無際的草原,人煙稀少的沙漠,空氣稀薄的唐古拉山,奔向天的盡頭——拉薩。
古往今來,彪炳史冊的杰出人物,都曾經(jīng)做過非同凡響的努力,所以才能在事業(yè)上創(chuàng)造輝煌的業(yè)績。沒有風浪便沒有弄潮兒,沒有荊棘便沒有勇往直前的開拓者。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荊棘和坎坷,但風雨過后,一定會出現(xiàn)美麗且絢爛的彩虹。經(jīng)過幾個月的風吹日曬,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幾個月的風餐露宿,幾個月的饑寒交迫,幾個月的翻山越嶺,在嘗盡無數(shù)磨難與困苦、艱辛與風雨之后,終于“藏尕布”商隊的大軍接近目的地拉薩,大獲全勝盡在眼前。
臨近拉薩時,每個商隊派出一人,組成打前站的隊伍,提前進入拉薩,通知當?shù)刎浬探迂洸⑶彝ㄖ數(shù)赜嘘P政府人員前往駐扎的客棧,迎接商隊的到來。迎接場面氣勢磅礴,聲勢浩大,有政府官員,也有商界高層,宗教名士等等。商隊所有人都精神換發(fā),英姿颯爽,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結束四千里的漫漫行程。在那個年代,西藏人對于來自宗喀巴家鄉(xiāng)的青海人非常友好和尊重。在西藏休整和備貨的日子,藏客與西藏人親密無間。所以,藏客走過的也是一條民族團結之路。
到達便是成功,商隊會把馱隊貨物存放在客棧庫房,申報地方政府,繳納稅收,然后會在幾日內把貨物交割完畢。經(jīng)過幾日的貨物交割,按原先定好的商號貨物清單分發(fā)完畢,還要出席社會名流、政府主管以及宗教上層舉行的一系列社會活動。最后,出售較弱的牛騾馬等運輸牲畜,重新采購。
直到農歷九月,他們備好了出藏的貨物。大多數(shù)出藏物品屬于商隊互相置換,以物換物而來。主要有藏布、氆氌、水獺皮、牛羊毛皮、藏紅花、麝香以及瑞士手表,英國藍鈴,三槍,五人自行車等貨物,有洋貨,也有拉薩本地出產的土貨,山貨。其中藏布不是在拉薩加工制作,而是從印度貿易而來。出發(fā)前,還要在拉薩八廓街舉行隆重的祭祀,祈禱神靈保佑一路平安。之后,藏客商隊又踏上冰雪交融的返程,到年底才能回到青海湟源。
通常,商隊基本上每年都會進行一次進藏商貿活動?!安劓夭肌鄙剃爮慕M建到最后曲終人散,總共進行了十六次之多的進藏商業(yè)往來。最遠把商業(yè)貿易做到如今的印度孟買地區(qū),從拉薩至喜馬拉雅山,進入印度加爾各答市,最后到達印度孟買地區(qū),銷售從國內馱運來的商品物資。然后,還要置辦進口貨物帶回國內。
“藏尕布”商隊每年還肩負著把青海的回族等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朝覲人員,從青海帶至拉薩的使命。然后,朝覲人員從拉薩經(jīng)印度孟買,并從孟買坐船到沙特阿拉伯吉達港,坐船需要27個晝夜才能到達。在第二年,“藏尕布”商隊又來到拉薩,從原路接回朝覲人員。
商隊主要以商業(yè)贏利為目的,不論是護送塔爾寺僧侶進藏,還是接送青藏朝覲人員去往沙特阿拉伯,都會有一些收益,但主要還是以進出大量商業(yè)貿易為主體,大宗商品貿易是商隊主要經(jīng)營和生存的依據(jù),其次才是其他附帶的事項。
青藏高原漫長的唐蕃古道對于藏客來說,是一條不平凡的路途,每一次出發(fā)都要經(jīng)過長達四個多月的跋涉,沿途充滿了艱難險阻,只有具備堅韌品格的漢子才能抵達終點。他們用生命維系著唐蕃古道的繁榮,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讓后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年復一年往來于青藏兩地,通過物資的大量交流,帶動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貫通。
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青藏公路的開通,藏客退出了歷史舞臺,“藏客”的稱謂也伴隨著光陰的流逝化為一個歷史符號。藏客已遠去,但歷史將會銘記他們。
【作者簡介】布衣閑人,原名馬富貴?,F(xiàn)為青海省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青海省書畫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2011年創(chuàng)辦青海絲路文化藝術博物館。2022年在青海省海東市平安驛創(chuàng)立回族文化展覽館。喜歡收藏。有散文、詩歌散見于相關報紙、刊物及網(wǎng)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