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名17歲少年遭警察射殺事件在法國引發(fā)持續(xù)騷亂,至今已近一周。在出動數萬警力乃至裝甲車、直升機之后,法國內政部7月2日稱,與前幾晚相比,局勢有所緩和。但騷亂會否就此平息尚待觀察。輿論指出,這場騷亂是法國18年來發(fā)生的最嚴重暴力沖突,其背后是法國社會長期難解的痼疾。
仿佛置身戰(zhàn)場
6月27日,在法國上塞納省楠泰爾市,一名警察截停一輛汽車時開槍,導致駕車的17歲少年納赫勒身亡。據楠泰爾市檢方稱,當時,該少年在公交車道上超速行駛并闖紅燈,且拒絕停車試圖逃逸。在此過程中,一名警察朝納赫勒開了槍。
但是,現場視頻顯示的內容與警方說法有出入,使得涉事警察開槍動機遭到質疑。
事件發(fā)生后,在法國各界引發(fā)強烈反應,且迅速演變?yōu)槿珖则}亂。從6月28日晚開始,巴黎、馬賽、里昂、尼斯等多座城市爆發(fā)暴力沖突。街道上,車輛被焚燒、商鋪被打砸搶,代表政府公共機構的市政廳、學校和警察局也遭襲擊。警察還與示威人群發(fā)生沖突。
根據法國內政部當地時間7月2日早上公布的數據,7月1日晚至2日凌晨,警方共逮捕719人,45名警察和憲兵在騷亂中受傷,另有577輛車被燒毀。而在6月30日晚至7月1日凌晨的騷亂中,警方在全國逮捕1300多人,其中在首都巴黎逮捕406人。被逮捕的騷亂者平均年齡只有17歲。
從流出的現場畫面看,有人評論,不敢相信這是法國,仿佛置身烏克蘭戰(zhàn)場。
騷亂迫使馬克龍推遲23年來法國總統(tǒng)對德國的首次國事訪問。
連外國游客也受到騷亂波及。比如6月29日晚,一輛載有中國游客的大巴在馬賽遭到騷亂者襲擊。
騷亂甚至向鄰國蔓延。比利時警方6月30日在布魯塞爾已逮捕超過100名參與騷亂的年輕人,其中多人“持有武器”。瑞士洛桑7月1日發(fā)生夜間騷亂,7人被拘捕,其中6人是未成年人。
為平息騷亂、維持治安,法國已在全國部署4.5萬名警察和憲兵。特警、裝甲車和直升機被增派到巴黎、馬賽和里昂“馳援”。
點燃積壓的怒火
一起警察射殺少年事件,何以會在法國升級為18年來最嚴重的暴力騷亂?
如果從事件本身來說,警察是否過度執(zhí)法成為一大爭議點。法國2017年修訂了一項法律。根據新法規(guī)定,如果警察認為移動的車輛將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造成危險,就可以開槍。
警察工會認為這項法律可以更好地保護警察,但批評人士指出,新規(guī)過于模糊,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死亡。最新事件就是明證。
相比警察是否過度執(zhí)法,更受輿論關注的是事件所暴露的法國社會問題。
北非裔移民后代、來自巴黎郊區(qū)的移民社區(qū)、未受過高等教育、做快遞掙錢……被射殺少年的身份和背景引發(fā)更多思考。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指出,騷亂再次暴露法國政治兩極分化,社會局勢愈趨緊張。法國多由少數族裔組成的貧困社群常年遭受種族歧視、暴力執(zhí)法和不公對待,這種“被國家拋棄”的感覺讓貧困社區(qū)如同火藥桶,極易因刺激引發(fā)沖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問題專家邢驊指出,由于歷史原因,法國接收了不少來自前殖民地的移民。但法國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使外來移民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隨著時間推移,雙方矛盾日趨尖銳突出。
從小看著納赫勒長大的雅庫比說,警察對少數族裔往往采取暴力手段,納赫勒被射殺后,點燃了人們長期積聚的怒火。
另外,新形勢下法國經濟、社會面臨多重挑戰(zhàn),加劇社會不安定。俄烏沖突及西方制裁推升法國國內生活成本;延遲退休等政策改革觸碰民眾的“奶酪”;改革遲滯又拖累了經濟增長。
(綜合新華社訊、央視新聞、《廣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