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202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排進了學校的課表。但作為剛剛獨立學科存在的勞動教育,在師資、課程、資源等方面均存在短缺問題。針對當前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勞動分工因時而異、勞動層次因需而異、勞動類型因能而異、勞動內容因人而異幾個方面理解勞動內涵,在此基礎上,從團隊建設機制、課程開展模式、多元評價路徑、資源建設框架四個方面探討區(qū)域推進勞動教育的策略。
關 鍵 詞 勞動教育? 區(qū)域推進? 勞動課程? 勞動類型? 勞動教材
引用格式 王彩燕.基于勞動內涵理解的區(qū)域推進勞動教育策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3(18):97-101.
勞動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弘揚積極的勞動精神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課程是勞動教育改革實踐的主要載體,是防止勞動教育泛化、虛化的重要抓手[1]。自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后,教育部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就各級各類學校如何開展勞動教育有了細化要求與專業(yè)指導。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頒布,進一步明確了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排進學校的課表,保障了勞動教育落地、生根、成長?!读x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更是明確了家庭、社會、學校三個層面勞動教育的側重點,強調了學校勞動教育需要發(fā)揮首要作用。
然而在學?,F實場景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勞動教育師資嚴重短缺,學校領導與教師對勞動教育的內涵理解不一,對“五育”的關系理解存在偏差,目前的勞動課程多為散點式的非正式形式,缺乏學理支撐的課程構建和實施方式,內容的組織和邏輯性不足,從而難以保證其育人效果。
想要克服因為上述問題導致的勞育務虛、課程缺位等問題,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更全面地理解勞動的內涵及“五育”的關系,建立起學科課程領導力和課程實踐力。
一、勞動內涵理解
馬克思說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勞動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會活動的前提,作為生命存在的人要解決吃、穿、住的生活問題,必須從事生產勞動,從大自然獲取生活資料[2]。勞動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人類的本能。勞動的內涵非常豐富,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詮釋。
1.勞動分工因時而異
勞動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兩種勞動在社會上的存在比重不同,受人們認可的程度也不同。眾所周知,勞動過程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三個要素都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勞動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對傳統(tǒng)體力勞動的典型寫照。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勞動的三要素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以及技術的接受程度都比過去提高了很多;勞動工具得到了飛速發(fā)展,特別是近三十年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工業(yè)、農業(yè)、服務業(yè)等行業(yè)的勞動工具都朝著機械化、信息化的方向發(fā)展;勞動的對象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豐富了很多,除了手工業(yè)、農業(yè)等傳統(tǒng)產業(yè)外,時代發(fā)展催生了不少新興產業(yè)。勞動三要素的發(fā)展使勞動分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生偏重,與過去體力勞動相比,現代腦力勞動占比變得越來越重。雖然勞動分工在不同時期側重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完成的。
2.勞動層次因需而異
不同人的勞動目的是不同的,有人為了確保溫飽生存而勞動,有人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而勞動,也有人為了滿足精神追求而勞動等。不同層次的勞動跟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圖1)[3]。
為了各種需要,人類都必須有意識地從事勞動。人類善于學習,在勞動過程中能夠從簡到繁地學習各種技能,習得勞動能力,滿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解決溫飽問題后,人們的需要會逐漸提升,渴求得到情感的滿足,期待獲得社會的尊重,這與人們對勞動的追求不謀而合。人們在掌握了基本的生活、生產能力以后,更愿意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提升優(yōu)秀的勞動品質,以獲得更多的勞動機會和更多人的尊崇,從而獲得更多的情感需要和被需要的存在感。人們對自己的最高層次的需要則是自我實現。在勞動過程中,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和抱負,人就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人的勞動能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勞動精神。勞動的層次如同人們的需求層次一樣,從低層次的勞動向高層次的勞動不斷提升,從勞動觀念發(fā)展到勞動習慣,進而形成偉大的勞動精神。
3.勞動類型因能而異
勞動的類型很廣泛,有生活、生產、服務、公益等勞動,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勞動是最基礎的勞動,關系到每個人在社會中的生活狀態(tài),因為作為一個獨立人格的人,首先就得學會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則是社會的勞動,可以根據個人的技能或喜好分工合作,保障社會運轉所需物資,滿足人們和社會更多的生活需求;服務性勞動是隨著人們對勞動性質的更精細化分工和對社會面貌的更高需求而誕生的,而公益勞動則是人們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高層次勞動。
4.勞動內容因人而異
勞動內容往往隨著人們年齡的變化而變化。處于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他們的勞動內容也應根據他們年齡段所能達到的能力差異而有所不同。如嬰幼兒階段,主要以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為主;小學階段則在生活自理的基礎上再學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或在家長的幫助下參與一些簡單的公益勞動;中學階段的學生獨立意識強,可以參與一些家務勞動、校園綠化管理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等;而對于大學生這類成年人來說,他們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多的機會參與生活、生產、服務等勞動。
勞動教育是由勞動與教育組成的復合概念,這就決定了其內涵的復雜性。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勞動,是教育化處理了的勞動。勞動教育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橋梁,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生存與生活,學會勞動與創(chuàng)造[4]。
二、區(qū)域推進勞動教育的策略
勞動中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廣泛存在于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整個過程中,所以勞動教育也應該是廣泛存在的,很難把它摘取出來用每周一節(jié)課來教育。必修課可以作為泛在教育的補充,幫助總結和交流勞動教育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學習。
1.團隊建設,固勞育之基
教師是勞動教育開展的基石。然而作為剛獨立出來的勞動學科,教師資源非常匱乏,目前大部分勞動課程的教師都是兼職,未曾進行過勞動教育課程相關的專業(yè)培訓,很難勝任勞動學科的教學任務。因此,需要培養(yǎng)一批相對穩(wěn)定的能勝任勞動教育的專兼職教師團隊。
(1)學科引領,配備專業(yè)的勞動教育教學研究人員
區(qū)域配備專業(yè)的勞動教育教研人員非常重要,以便引領勞動學科的發(fā)展,推進區(qū)域勞動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首先,專業(yè)的教研人員可以定期組織高質量的教學研究和培訓活動,幫助區(qū)域內各校培養(yǎng)一支專業(yè)素養(yǎng)較高的專兼職勞動教育教師隊伍,提高勞動教育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其次,專業(yè)的教研人員可以協(xié)調區(qū)域內有限的勞動教育資源,推進區(qū)域各校勞動教育均衡發(fā)展。如,開展區(qū)域勞動教育微課資源比賽,幫助建設區(qū)域優(yōu)質資源庫等,供各校共享學習。
(2)吸收接納,組建專兼職教師團隊
勞動教材內容豐富,涉及工藝制作、木工、園藝、蔬菜栽培、金工等十個任務群[5],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特別高,即使是專職教師也很難掌握所有任務群的技能。在目前勞動教師非常緊缺的情況下,學??梢晕{一些相關學科教師加入兼職勞動教師隊伍,如跟勞動任務群內容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教師。在勞動教材中有電子電工的任務群,這部分內容跟物理學科關系緊密,物理教師完全可以勝任;營養(yǎng)與烹飪任務群,其內容與生物學科緊密聯(lián)系,由生物教師完成教學較為合適;另外,化學、地理兩門學科也有很多內容跟勞動教材中的任務群內容相關度很高。這種按照任務群的需求組建兼職教師隊伍,學校容易操作,給教師增加的負擔也不重,有利于兼職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
(3)點面結合,提升勞動教師團隊素養(yǎng)
區(qū)域層面組織部分專兼職勞動教師研究勞動教材,探索勞動教材中與其所教專業(yè)內容相關的任務群,形成案例,并在勞動教學中進行實踐并完善,在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部分骨干,以點帶面,帶動骨干教師本校的兼職教師或區(qū)域內其他學校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勞動與其他學科從來都不是分裂的,兩者相互促進,教師在將學科與勞動結合過程中,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意識得到有效增強,并進一步增強教師的勞動教育課程開發(fā)力與執(zhí)行力。
2.多管齊下,拓勞育之徑
勞動課程在學校里存在的形式有很多,有勞動必修課、學科中的勞動、德育中的勞動、活動中的勞動等。根據對勞動內涵的理解,城市中學的勞動教育,理當選擇適合城市學生的勞動內容,豐富課程開展形式,這樣開展勞動教育才更容易落實、更有效。
(1)深挖教材
勞動教材是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勞動教材包含工藝制作、木工、園藝、蔬菜栽培等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的結構大致分為勞動準備、技術要領、勞動實踐、安全島、小貼士、勞動評價、勞動拓展、知識窗等幾個模塊,教材的內容偏向技術學習與遷移,即勞動能力的學習。為了在落實教材教學內容的同時,達成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維度的核心素養(yǎng)[6],在設計每個項目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開展(如圖2)。
①文化內涵和發(fā)展歷程:介紹項目內容的文化背景、起源、發(fā)展過程、發(fā)展因素、經濟價值等,幫助學生內化勞動觀念。如在教學工藝繩編這個項目時,我們要深挖繩編工藝的文化背景、歷史起源、發(fā)展變革等。工藝繩編像中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承襲自新石器時代祖先結繩記事的傳統(tǒng),數千年來由實用走向審美,并被賦予各種吉祥的寓意,如中國結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喜慶日子里的“民族情懷”。工藝繩編還從國內走向國際,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和友誼的使命?;谏鲜鑫幕尘暗睦斫?,學生才能從內心感受工藝繩編的魅力,產生內在的學習驅動力,并從中發(fā)掘相應的社會價值。
②能力培養(yǎng):工具使用、操作規(guī)范、安全規(guī)范、方法學習、問題分析等,幫助學生培養(yǎng)勞動能力;如在教學工藝繩編盤長結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學會讀懂并分析盤長結插樁線路圖并插樁,在些過程中關注插樁時的安全;而后掌握挑、壓、穿、編、繞、整等盤結技法,到最后的關鍵技能——抽繩收繩及整理,了解整理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漸收緊才能編成對稱的中國結。
③評價與反思:包括反思問題、改進完善、內化拓展等。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針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改進,如編中國結時很多學生編制的結左右不對稱,這就是收繩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兩個長耳朵和四個短耳朵收繩時的循序漸進技巧,操作上不夠規(guī)范,在不斷地調整和完善過程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④社會價值:從精神層面升華勞動的意義。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勞動技能是對社會有價值的,可以拓展應用到生活中的實用結,如象征美好寓意的藝術結,可以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
(2)勞智并舉
學生在校期間,文化科目學科教學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開展學科中勞動教育,有利于促進將這些學科教學中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把學科知識學習與勞動相關任務群結合,開發(fā)勞動教育案例,在勞動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應用中更深入理解相關知識的內涵,把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經常結合實踐來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把多門學科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真正做到綜合型人才培養(yǎng)。如,語文學科源于生活,親身出汗勞動才能深刻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體驗生活的不易,作文才有真情實感,不會無病呻吟,在浪費糧食時內心深處才會有內疚感;數學學科是最基礎的學科,生活、生產中處處涉及數學。在參與勞動過程中,無論是生活中的茶米油鹽,還是高科技中的高速精準計算,都離不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更是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學習了物理中的杠桿原理,就理解了我們使用筷子、剪刀、鏟子等工具的奇妙;學習了物理中的光學,就明白了鏡子、拍照等成像的原理;學習了物理的浮力,就知道人在游泳時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生活中簡單的一日三餐,同樣涉及很多的生物、化學知識,其中如何合理配餐,既能滿足人體的營養(yǎng)均衡又美味可口,如何科學烹飪,既不流失營養(yǎng)又色香味俱全。還有地理科學更是關系到我們什么季節(jié)種什么作物、什么經度和緯度適宜長什么植物。這些所學知識都跟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如果能跟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既能讓學科知識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又能讓學生學以致用。
(3)家、校、社共育
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是家庭和學校,家校共育是踐行勞動教育多種形式的有效模式[7]。前文提到學生在校期間,絕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科學習,除了一周一節(jié)課的勞動必修課時間外,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非常有限,那么作為剛剛從綜合實踐課程中獨立出來的勞動課程,如何真正落實下去呢?勞動教育的落地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三方合力,三者各有分工,學校是勞動實踐的主陣地,是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主要場所,但勞動實踐不應只局限于學校里,家庭、社會也是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勞動實踐同樣離不開家庭、社會。
作為中小學學段的學生,參與勞動的主要方式是生活勞動、校園美化、衛(wèi)生包干、公益勞動等。生活勞動的主要場所在學校、家庭,公益勞動的主要場所在社會,為了能使學校的勞動教育落到實處,鞏固教育成果,可以編制中小學生居家勞動教育清單,對學生的居家勞動做具體的要求,發(fā)揮好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編制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勞動指南,協(xié)調好社會公共資源對勞動教育的支持。
3.評價交流,提勞育之質
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起勞動光榮的觀念;體驗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yǎng)勞動精神;具備基本的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等。因此,勞動教育評價應圍繞這些目標和內容進行,結合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精神和勞動成效等多方面內容,對學生日常的勞動教育表現進行全面評價,對學生一定學習時期的勞動教育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1)注重評價對象的差異性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具備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編制勞動教材的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時也應根據學生的特點而安排,因此相應的教育評價指標也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設計[8]。在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勞動興趣,教育評價指標主要圍繞這些內容設計;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因此評價時需要更注重學生勞動知識和技能的增長,學生參與勞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參與社區(qū)服務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評價;高中階段的學生則已逐漸接近成年人,獨立的生活和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對勞動價值的認識和對職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也需要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因此,評價指標可以圍繞學生的職業(yè)意識、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等方面進行設計。
總的來說,勞動教育評價指標應該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教學目標和需求進行設計,以達到更加精準、有效的評價效果。同時,評價指標的制定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鍛煉實踐操作能力作為基礎,注重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為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2)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中小學生處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因此勞動教育在不同的地點進行,包括家庭、學校、社區(qū)和其他社會場所。因此,評價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主體應該包括學生自身、同學、教師、家長、社區(qū)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只有獲得多元主體的評價,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才能夠得到公正、科學、客觀和全面的評價,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等方面的發(fā)展[9]。
(3)注重評價形式的豐富性
勞動教材的每個模塊均有相應的評價交流內容,旨在監(jiān)測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和成果的交流。只有推進勞動素養(yǎng)評價標準、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yǎng)評價程序和方法,才能將常規(guī)監(jiān)測結果體現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上。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學生掌握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為重點,區(qū)內中小學客觀記錄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清單項目達成情況、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完成情況、參與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情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學生“勞動小能手”“勞動創(chuàng)新獎”榮譽晉升體系。指導學生如實記錄參與勞動教育情況,并納入綜合素質檔案。各種勞動素養(yǎng)評價結果可以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fā)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yōu)評先和畢業(yè)升學的重要參考或依據。定期開展勞動素養(yǎng)監(jiān)測,促進學生勞動意識、勞動技能與勞動精神的養(yǎng)成。
在實施勞動教育時,不僅要注重過程評價,還要展示和交流勞動成果,以創(chuàng)建人人參與勞動、人人熱愛勞動的氛圍。通過開展區(qū)域勞動教育現場會、勞動教育周和勞動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動來建立勞動教育氛圍,提高學生對于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推進“勞模大講堂”“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活動,讓學生從勞模榜樣事跡中學習勞模精神并提升勞動素養(yǎng)。還可以結合學雷鋒紀念日、植樹節(jié)、勞動節(jié)、志愿者日等重要日子,利用社會勞動教育資源,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培育和傳承勞動教育文化。
4.資源積累,建勞育之庫
學校進行勞動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包含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硬件資源主要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專用教室、專用設備、專用工具、耗材、實踐基地等,這需要借助區(qū)域技術裝備、學校、社會多方力量合力共同建設,學校根據勞動課程開設的需求向區(qū)域技術裝備部門申請幫助建設。軟件資源主要包含文本、多媒體和數字資源等,這些資源是課程教學各階段的有力支撐[10]。在勞動課程教學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反思階段都需要相應的數字資源支持,但目前此類資源非常有限,需要教師群策群力,并不斷動態(tài)更新。教師在日常實踐和深入研究過程中,要保持資源建設的意識,動態(tài)生成課程資源,并做好積累管理。
數字資源包含課程評價、課程管理、課程實施指南、課程實施模式、微課程等。每個學校都會有一定的教學資源,只是學校對資源挖掘和課程開發(fā)缺乏經驗。我們可以發(fā)揮勞動教育教師團隊的力量,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開展、課程評價等角度來建設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組織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和年輕教師共同完成《課程實施資源庫》的建設,并共同設計《課程實施指導手冊》和微課程資源庫。另外,可以通過課題研究形式,組織勞動教育教師團隊對社會和自然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區(qū)域內構建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資源中心,使得各個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能夠實現共享。
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靈,而是人的勞動實踐?,F在開設勞動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改變原來學生只會想不會動、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脫離實踐的弊病。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應該是為了更好地勞動,而不應是擺脫勞動。此外,勞動教育也不應只簡單強調出力流汗,而是需要讓學生帶著所學知識參與到生活、生產、研究等勞動中去,適當的時候走出家庭和學校,走向社會,進入工礦農村參加體驗實踐,或是進入科研單位,體驗科技研究工作,或是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明等。
勞動是生活、學習、工作的一部分,它無處不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自覺行為,即“眼中有活、手上有活”。勞動給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很多體驗和獲得成功的喜悅,但由于學業(yè)繁重,學生參與的機會并不多,這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學校管理者的原因,他們在權衡“育人”和“育分”的權重時,選擇了后者,認為參與勞動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從而影響學業(yè)。針對這個問題,下一步還要對積極參與勞動的學生和不積極參與勞動的學生在學業(yè)上的表現情況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9,51.
[2] 劉淑艷,劉培路.列寧勞動教育思想的內涵和實踐路徑論析[J].中國勞動美術系學報,2022(01):11-20.
[3]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61-63.
[4] 檀傳寶.如何讓“勞動”成為一種“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06):98-99.
[5][7] 顧建軍.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14,60.
[8][9] 劉長福,鄭華恒.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應注重三性[J].中國教育學刊,2021(05):105.
[10] 蔣善琴.豐富勞動資源? 助力勞動教育[J].試題與研究,2023(09):56.
[作者:王彩燕(1971-),女,浙江臨海人,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勞動教育教培員,中學高級教師,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