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成
其實詩無定勢,而人有定分。黃仲則的“作健”,始終有一種“作”的痕跡在。他的豪也不似從內(nèi)在涌出的,更像是從外部汲取,強自振發(fā)的。如他說“寶刀閑拍未成眠”,又“寶刀明月共輝光”,我懷疑他根本不曾買過刀,更不會使,那一柄虛構(gòu)的寶刀,始終只懸掛在他的豪語中。仲則終究是一個纖弱、細(xì)膩的人。他的性情天分,其實最適合七律這種富于平衡感的體裁,在穩(wěn)固的結(jié)構(gòu)里,他可以專注于摸索詞語的紋路、音節(jié)的榫卯、意象的搭配、典故的虛實。有所節(jié)制,反能氣象闊大,如“江湖白入三更夢,吳楚青爭兩岸山”“殘星水冷魚龍夜,獨雁天高閶闔風(fēng)”(有一點元好問),皆清壯可喜。仲則的七律,說是獨步清代亦不為過。而他竟不滿足于此。
看《兩當(dāng)軒集》,仲則用力最深的,是七言古體。七言古體,最要緊有一股氣貫注全篇,而非求局部的精美。如果說七律是在堅實的梁柱間作精巧的閃轉(zhuǎn)騰挪,那么七古就是馮虛御風(fēng),往茫茫天地間飛去。氣一衰竭便要半空跌落。黃仲則七古,似以病鶴之軀而作鯤鵬之徙,而他著意于此,竟寫出不少佳作,全靠他驚人的才力撐住,近乎一種意志的燃燒。這種寫法簡直有點折壽。
黃仲則的七言古體中,值得留意的是大量的三平調(diào)。
三平調(diào),即在韻句的末三字,都用平聲,如“峨峨衡岳配朱鳥,帝與作鎮(zhèn)炎荒中。五峰插天祝融最,突丸誰與爭其雄。吐吞熛焰屏幽魅,億千萬紀(jì)功無窮”?!把谆闹小薄盃幤湫邸薄肮o窮”,即三平調(diào)。三平調(diào)在律體中是大忌,收尾連著三個平聲,讀起來,有輕飄飄壓不住的感覺。然而,讀慣了律詩,會發(fā)覺這樣也別有風(fēng)味,拗口而有筋道,反覺得平仄妥帖的律句,有些太順滑。三平調(diào)是對格律的一種適當(dāng)?shù)姆纯埂皇峭耆姆磳?,因為三平調(diào)第四字必是仄聲,不然就四連平,太輕飄了。唐以后,格律的大流行,讓古體詩有近體化的趨向,許多人寫慣了近體詩,寫古體時,往往也帶有格律,使之富有音樂性??墒枪朋w的質(zhì)樸聲調(diào)和不規(guī)整之美便失掉了。杜甫似乎警覺到了這種趨勢,有意區(qū)分,他作近體時詩律極細(xì),縝密圓融,作古體時,常放棄一些音韻美,以拗折艱澀來求文字的力度,時用三平調(diào),如“輕紈細(xì)綺相追飛”“猛蛟突獸紛奔逃”。李白偶有三平調(diào),更像是無意而犯。韓愈的七古,則是刻意地反律,以佶屈聱牙為能事,如《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是三平調(diào)的典范。若說律詩是音韻規(guī)則的至巧,那么七古的三平調(diào)就是故示的拙。黃仲則七古,即于古拙中得蒼勁,律句極少,時常通篇三平調(diào),如《登衡山看日出用韓韻》《黃山松》《大雷雨過太湖》《游四明山放歌》等,堪稱力作。但似乎有一點逞才而為,一些篇幅較長而一韻到底的七古,馳騁到后半截,個別句子有撐不住的跡象,稍顯出骨力不足的瑕疵。然而,這也是足以稱雄當(dāng)世的偉力了。要知道他只活到三十四歲。
風(fēng)格上,他有意擺脫“麗”而轉(zhuǎn)向“豪”;形式上,他不自囿于律體的精巧和諧,更兼擅古體的古拙蒼勁——前文所說,追求山石的犖確,即指這一點。
到晚期,他的七律組詩《都門秋思》是一時名作,我卻覺得意思太淺白了些,似乎專為引起天闕群公的注意,而無暇打磨細(xì)部了。如“臺上何人延郭隗,市中無處訪荊卿”和“倦客馬卿誰買賦,諸生何武漫稱詩”,四句是一個意思,用典也太舊了些。這組詩只是他的窮途一哭。確實也因此得到了畢沅的賞識和救濟?!叭A思半經(jīng)消月露”,也磨損于風(fēng)塵,他的曼妙與輕盈,到此已消磨大半。
說回《綺懷》。
二十幾歲時,我尤喜“司勛綺語焚難盡,仆射余情懺較多”一聯(lián)。屬對精切,情思低回不盡,情緒上,可作之前若干首的收束。開頭兩個官職,音韻恰能成對,好像專等著給人安放進對聯(lián)里。司勛是杜牧,仲則喜歡杜牧,多次提及,如“畫舫春尋小杜家”“別樣煙花惱牧之”,仆射是沈約,兩位都是風(fēng)流人物,都多側(cè)艷之詞。在佛教中,綺語,即華美輕浮的辭藻,乃是一種口業(yè),沈約在《懺悔文》中就反省自己平生多作綺語。我喜歡“綺語焚難盡”的畫面,綺羅般的詩文投于烈焰,本身就是極華美的綺語。如同阿房宮的焚燒,有阿房宮所不及的壯麗。這句本是極言綺語之多,燒之不盡,卻意外地提供了火焰的意象。就像李賀的“買絲繡作平原君”,懷念愛才的平原君(懷才不遇者的老話),卻偏要“買絲繡作”,無理而入神,令陳舊的句子,無端有了絲繡的色與光?!熬_語焚難盡”,在我的想象中,煙消火滅之后,翻揀灰燼深處,《綺懷》十六首殘句猶在,光潤晶瑩,如同舍利。
巧合的是,黃仲則還說過,“請將詩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既燒之以火,又投之于水,好像他偏愛用火刑和水刑,來考驗文字的不朽。究其深處,其實出于他對時間的焦慮。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了,這焦慮似無必要,他的句子比朝代持久。
早年讀《綺懷》后,曾作一打油詩:“百年人事暗銷磨,賴有詩章敵逝波。綺語三生焚不盡,劫灰中認(rèn)‘舊梨渦?!保ǖ谑氖子小皬拇孙h蓬十年后,可能重對舊梨渦”句)。寫在一張畫有秋山的明信片上,后來不知夾到哪本書里去了。
去年冬天病了一場。養(yǎng)病期間,閉門讀《兩當(dāng)軒集》,我一面追隨黃仲則作山水間的浪游:錢塘觀潮,登黃山,泛洞庭,衡山看日出,雷雨中過太湖,又走幽燕、齊魯之地,入晉陜……一面留意到,至少有四種焦慮,也一路追隨著他。即便在最逸興遄飛的時刻,在云端,在崖邊,在茫茫大澤中,他仍不能免于牽系。這也是他詩作的一個局限,即他長于內(nèi)視和自我剖析,而當(dāng)他摹拓山川、鏤刻風(fēng)云,每每在忘情之際,又被拉回到自己的境況中來。這是無奈何的局限。
他家累重,游幕四方,物質(zhì)的焦慮是第一種,自不待言。
第二種是時間的焦慮。黃仲則愛山,早年在舟行途中染急病,他說:“撫膺何事堪長嘆,曾否名山十載游?”竟有臨終時訴說遺恨的意思。終于病愈后他說:“病而得愈且休嘆,但恨失卻半月船頭山。”而在游九華山時,他寫道:“自有此山游幾輩,幸及登臨百年內(nèi)?!庇魏馍綍r又說:“他年五岳倘閱遍,一息尚在叨神功?!泵繗v一名山,就暗中慶幸,可見他身經(jīng)多病,自己也預(yù)感到年壽無多。這種焦慮時時流露,好像他一生所有期盼的前面,都要加上一個“天若假年”。
第三種是比較的焦慮。古人為詩,所求是深湛與廣大,并不似今人一味求新,因而沒有所謂“影響之焦慮”。如書法家最坦白,常自言幾分顏幾分歐,或以誰為底,以誰為面。黃仲則七律初學(xué)李商隱,后雜糅多家,七古學(xué)韓、學(xué)蘇,姿態(tài)則學(xué)李白(或他想象中的李白),五古學(xué)老杜,似乎也參用一點岑參,有時幽苦如李賀,有時又詭譎如李賀(“曙色冷光相激射”,我一度記成李賀的句子),兵出多路,成果都很可觀,且在在現(xiàn)出自己面目。對于前賢,黃仲則沒有想過要擺脫,而是熔鑄諸家。詩到清朝,所有人都面臨這樣的困境:諸峰當(dāng)前,如何在絕徑中尋一微徑出去?如何不泯然在同代人的培塿亂山中?《寫懷》一詩中,黃仲則吐露心跡:“如何辛苦為詩后,轉(zhuǎn)盼前人總不如?”這是至深的嘆息。他甚至沒想到要和同代人比較。似乎他已經(jīng)知道了后世對自己的評價:“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他的焦慮在于暗中和古人較勁。他的野心是躋身于詩家的星宿間。這是一種無望的焦慮。
第四種,還是時間的焦慮。卻是關(guān)于以后的時間?!昂妹杏袩o窮世,力學(xué)真愁不盡書”。他不但要憑一支筆同古人一較短長,甚至想以自己的聲名來丈量時間的短長。他坦言自己“好名”,可面對的乃是“無窮世”,縱使名垂數(shù)百年,那數(shù)千年后呢?自古文名升沉無定,有人身前赫赫而為后世淡忘,有人則反之。這真是一種荒誕的焦慮,但卻是他最深的焦慮。我很少看到有誰如此不加掩飾、頻繁地書寫自己對身后名的執(zhí)念。更常見和更得體的做法,是對此灑脫或裝作灑脫。這恐怕和他自料不壽有很大的關(guān)系。二三十歲,一切奢望還不及展開,就要被死亡遮蔽,只有轉(zhuǎn)而向死后的時空作徒然的張望。那里冥冥漠漠不可期。于是焦慮陡生,耿耿于他詩句中:“千載后誰傳好句?十年來總淡名心”(說淡就不是真淡),“作詩辛苦誰傳此?一卷空宵手自摩”。
二百多年后的夜晚,在常州的小酒館里,頹靡的爵士樂中,我信手翻《兩當(dāng)軒集》。呷著酒,讀到這些句子,我好奇的是,對于黃仲則,聲名究竟意味著什么?
我更能理解的是“身后名不如眼前一杯酒”。因為杯酒當(dāng)前,是實在的樂趣,死亡則渺遠得如同虛構(gòu)。我們的日常,我們的意識,被細(xì)碎的歡樂與細(xì)碎的煩憂填滿了,已容不下混茫無邊的概念,比如朽與不朽。如果能用力想象,設(shè)想有一日,當(dāng)生成為一種煎熬,而死的扣門聲時時從臟腑中傳來,你一無所有,除了一截殘燭般的時間,除了手中一卷詩稿。你會如何作想?對于你,不朽的聲名究竟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永遠存在。
意味著疲乏、疼痛、千愁萬慮和四肢百骸一并消散后,你就作為文本而存在。你就成為那些不與東流水俱流、劫火焚不盡的詩句。
“夜深誰念朗吟人,愿化遼東鶴飛去。”出神半晌,接著讀黃仲則,在常州的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