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條檸檬
我天生有些悲觀,覺得從小運氣就挺差的,總有各種不順的事情找上我。遇到一點小挫折,我就睡不好覺,唯恐天要塌下來,甚至事情還沒發(fā)生,我就已經(jīng)開始“未雨綢繆”了。朋友見我這副模樣,都笑我“印堂發(fā)黑”,看起來蔫蔫的。
其實我也不想這樣,誰不希望自己充滿正能量?在學(xué)校里,樂觀大方的同學(xué)明顯更受歡迎,大家都愛圍著他們轉(zhuǎn),歡聲笑語不斷。這類人也很容易成為老師身邊的“大紅人”,有活動就讓他們展露身手,而我這種悲觀又內(nèi)向的學(xué)生很少受到關(guān)注。我真羨慕啊!我也想成為積極主動又受歡迎的孩子。
每次和人聊天,我都怕別人掃興,認為我這人無趣。比如大家約好周末去露營,我立刻開始擔(dān)心天氣會不會不好、路上會不會交通擁堵……可誰愿意聽這些喪氣的話呢?每個人都喜歡和樂觀的人打交道,連父母都更愿意生一個陽光活潑的孩子——我爸媽就多次和我提到,希望我開開心心的,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這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我該怎么變得開朗,讓大家都喜歡呢?
悲觀不是大問題
阿方索:悲觀和樂觀只是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已。聽說科學(xué)家大多是悲觀主義者,因為悲觀者比樂觀者更能沉下心來,做事也更投入。你能在露營時提前想到天氣、交通這些因素,其實已經(jīng)比很多人靠譜了,我就愿意和你這樣的人交朋友!
做真實的自己
徐佳銘:我試過假裝開朗,成功地和同學(xué)們打成一片,但最后我自己都無法相信這種樂觀的假象。試想一下,如果我的樂觀是裝出來的,別人因此對我好,這樣的“好”豈不是也不真實呢?所以,無論你是悲觀的人還是樂觀的人,做自己最重要。
他人其實能理解你
周麟林:或許你把父母和老師想得太刻板了,他們不是冷血無情的,都能捕捉到你的情緒波動。尤其是視你如珍寶的父母,你稍微有點不開心,他們便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不要總擔(dān)心大人不理解你,即便他們打心底希望你活潑開朗,他們也能接納你的悲觀與憂慮。
從每天微笑開始
迷笛:如果你想讓自己看起來開朗,我有個小建議——多微笑。愛笑的人看著親切,哪怕你悲觀內(nèi)向、不愛說話,見面笑一笑,就會讓人覺得你非常友善。而且,笑容多了,人的氣場也會變得更積極向上!說不定哪天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成了一個樂天派。
不論悲觀樂觀,活得舒適才是目的
張月燕(心理老師):
對你來說,強迫自己不去考慮可能的壞結(jié)果,反而更焦慮難安,對嗎?真正遇到問題時,迫使自己樂觀一點用都沒有,悲觀一點反而會更接近真實而復(fù)雜的實際狀況,讓你能提前預(yù)測到可能會出現(xiàn)的危險情況,從而防患于未然,避免真正的風(fēng)險發(fā)生。美國作家莉莎·克萊佩表達過類似的贊賞——悲觀主義者才是會帶著救生衣上船的人。心理學(xué)家將這種事前降低期待水平、預(yù)估最壞結(jié)果、提前想好對策的方式稱為“防御性悲觀”,且證明了這是一種能將壓力轉(zhuǎn)化為動力、控制焦慮及提升自尊心的有效認知策略。當(dāng)然,就像樂觀者要警惕的是高估事情的積極性會使人誤入歧途,悲觀者要重視的則是從長期來看,承擔(dān)更多壓力和工作強度難免會令人疲憊不堪。但樂觀和悲觀只是我們與生活和平相處的一種方式,我們當(dāng)然可以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改變,但是當(dāng)“改變”帶來的壓力和痛苦已經(jīng)大于所謂的“缺點”本身帶來的影響時,這種“改變”就沒有必要了。對于父母而言,希望孩子樂觀或悲觀不過是他們覺得有用的途徑,期待孩子活得安全、自洽、舒服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