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云
供圖/視覺中國
建筑學家林徽因在20世紀30年代曾提出“建筑意”的說法,以表達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詩意與畫意之外的美感。的確,建筑由人手建成,蘊含著人的思想感情,又受時間的洗禮,常常會引發(fā)觀者的遐思。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建筑“氣質”的熏陶。
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雖然對建筑的具體營造方面所知不多,卻在感性層面意識到建筑風格、審美與居住者個性的相互影響。杜牧《阿房宮賦》極力鋪陳阿房宮建筑之華麗,宮室的主人在其中縱情享樂,卻落得亡國的結局,傳統(tǒng)文人認知中的建筑與人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此外,從遙遠的上古時期到近代,聚族而居是中國人的生活常態(tài)。因此,古人在營建居所的過程中,格外注重建筑的文化內涵及其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從宏觀的起居布局到微觀的細節(jié)裝飾,無一不滲透著宅第主人的志趣,飽含著對后輩的殷切希冀。日積月累,家風也就濃縮在傳統(tǒng)建筑中。
傳統(tǒng)的中國人對家庭生活的追求,大多是人丁興旺、家人感情和睦?!对娊洝に垢伞分杏小靶旨暗芤?,式相好矣,無相猶矣……爰居爰處,爰笑爰語”的句子,描繪了先秦時期人們理想中家族聚居、其樂融融的景象。而從古代文獻、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以及現(xiàn)存的古建筑來看,住宅宮殿、官衙寺廟,都是若干單體建筑上加圍廊、圍墻,環(huán)繞組成一個個的庭院。庭院擴展為建筑群組,建筑群組由街道為分隔連接為街坊,進而聚集為城市,這是中國建筑的顯著特征。傳統(tǒng)建筑的群體組合形制和庭院空間序列,方方正正,恰與“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長幼有序”等傳統(tǒng)文化內涵形成對應關系;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也便于安排每間房屋的用途和不同家庭成員的住所。
傳統(tǒng)民居的大門附近常有一道影壁,又稱“照壁”,起到遮擋視線、保護隱私的作用。在白天,即使大門敞開,由于影壁遮擋,外人也看不到宅內情景。影壁上的裝飾圖案,彰顯著主人的財力和生活趣味,也透露出家庭風氣。常見的影壁圖案有花卉、松竹或者大幅書法,也有五谷豐登、麒麟送子等寓意吉祥的內容。
此類裝飾中,極富特色的是大理白族民居的影壁,上面常有題字。每一幅照壁題字代表一個姓氏,比如張姓題“百忍家聲”,李姓題“青蓮遺風”,楊姓題“清白傳家”,等等。影壁上的題字既代表一種美好的期許,也是一種傳承、一種家風。
在空間布局上,尤其是居住用房的分配使用方面,作為北方傳統(tǒng)民居經典形式的四合院,突出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內涵,以及具有上千年積淀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四合院建筑的組合以庭院為中心,四周有房屋圍合,因此得名。它秉承“居中為尊”的理念,強調秩序井然,布局對稱,通常有一條貫穿全院的中軸線,房間坐北朝南,左右對稱。
上圖:山西晉商大院磚雕影壁 供圖/視覺中國 下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張家花園 供圖/視覺中國
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供圖/視覺中國
一般來說,位于縱、橫中軸線交叉點上的正屋,體量是整座宅院中最大的,建筑用料、采光條件等也最優(yōu),為家中長輩起居處。東西兩側的廂房通常開間小、進深淺,為晚輩住所。南房又稱“倒座”,一般為仆役居住或接待使用。這種住宅形制及家庭成員的具體居住位置,顯然順應了我國古代社會的“尊老”之風,以無言的形式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秩序。家庭成員中誰最受尊重與愛戴,通過住在什么地方便可一目了然。四合院中的房間布局與安排,是對中國倫理道德的建筑學闡釋,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傳統(tǒng)民居的東方文化個性。
在規(guī)整與秩序之余,四合院也充分保留了人們體味家庭生活樂趣的空間。老舍小說《四世同堂》的主要人物祁老太爺,年近八十,一家九口生活在四合院里。只要看看房屋、兒孫和手植的花草,他就覺得自己的一生并沒有虛度。祁老太爺?shù)南敕ǎ谀莻€年代的老人中頗具代表性。房屋環(huán)繞的院落,小環(huán)境相對封閉,只需將門一關,就可以遠離外界喧囂,沉浸在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盡享天倫之樂。夏天,在四合院搭起天棚,借著“吉慶有余”的口彩在院中養(yǎng)些金魚,房前栽幾棵石榴樹,一家人一起納涼談天。所謂“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正是舊時京城小康人家生活的形象寫照。
《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賈政命賈寶玉為大觀園諸景題匾、寫對聯(lián),寶玉依照亭臺樓閣的建筑特征、周邊環(huán)境等,給出了令父親滿意的答案。曹公在此回固然有展現(xiàn)寶玉才華之意,但也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出古人對建筑名號及配套楹聯(lián)、匾額的重視。
關于家風與匾額,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一生勤儉節(jié)約,生活富足。吳成臨終前,交給兩個兒子一塊寫著“勤儉”二字的匾額,囑咐他們謹記家訓。后來兄弟分家,把匾額鋸開。大兒子拿到“勤”字,每天勤勤懇懇勞作,但家中生活奢侈,始終沒什么積蓄;二兒子拿到“儉”字,過日子精打細算,卻不重視耕種,每年盈余同樣不多。一次偶然的機會,兩兄弟聚在一起,談到生活現(xiàn)狀,才慢慢悟出“勤”與“儉”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于是,兩人重新制作了兩塊寫著“勤儉”二字的匾,懸于家中,并以“勤儉”為家訓,日子越過越好。
杭州龍門古鎮(zhèn)孫氏宗祠 供圖/視覺中國
與故事給人的印象略有不同,在古代,為民居廳堂取名、題匾,多半不會直接用“勤儉”這類詞語,而是從經典著作中尋章摘句。許多傳統(tǒng)住宅里掛著“詩禮傳家”的匾額,典出《論語·季氏》里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兩句。由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提倡,歷代文人學士都將《詩經》《禮記》作為立身、傳家之寶。一般民眾也把“知書達禮”作為有知識、有教養(yǎng)的標準。
如果是世家大族的新居落成,需要取個好名字,那么情況又有不同。建筑竣工后,需請本族本房的紳士賢達根據(jù)“五?!薄鞍说隆钡葌鹘y(tǒng)道德觀念,結合家族的實際狀況來取堂名,如明哲堂、世德堂、慎修堂等,再加上與堂號相配的楹聯(lián)。匾額掛在廳堂,家族后代隨時可見,不需要刻意學習,就能耳濡目染、汲取教益,正是“潤物細無聲”。
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 供圖/視覺中國
例如,杭州龍門古鎮(zhèn)的孫氏家族,據(jù)說是三國孫權的后裔。古鎮(zhèn)建筑以孫氏宗祠為中心,有廳堂40多座。孫氏宗祠又稱“余慶堂”,取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族中長輩要求后代把“積善余慶”作為行為規(guī)范,多做善事。還有不少廳堂以耕讀命名,如耕讀堂、懷耕堂、禮耕堂等。所謂“耕可致富,讀可榮身”,孫氏向來以耕讀傳家為豪,還推出了創(chuàng)辦義塾、利用“學田”收入供義塾支出的舉措,從明代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20年代。這種以耕養(yǎng)讀、眾人合力培養(yǎng)人才的做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化水平,也深深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孫氏子弟一朝中舉入仕,便以清正愛民為做官的準則。明嘉靖時任河南長葛縣令的孫濡,致仕回鄉(xiāng)后,特意在自己家的廳堂墻壁上寫了四個大字“清正廉潔”,又在門楣上寫“端履”二字,要求子孫品行端方,不走歪門邪道。
山東曲阜孔府的楹聯(lián),同樣值得人們仔細品味??赘箝T的正上方懸掛一塊藍底金字“圣府”匾額,兩側有楹聯(lián)“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不過,上聯(lián)中的“富”字最上面少了一點,下聯(lián)中的“章”字下面一豎直通到上面,寫法極不規(guī)范。
孔府世世代代書香門第,為什么會在楹聯(lián)里寫出錯字呢?有人這樣解釋:“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孔府先人借此告誡子孫,一味追名逐利、貪戀物質享受,便如同墮入無底洞;“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勉勵后代用功讀書,修身養(yǎng)性。兩個“錯字”,讓楹聯(lián)變得意蘊深遠,耐人尋味。
上圖:山東曲阜孔府大門正上方的藍底金字“圣府”匾額 供圖/視覺中國下圖:山東曲阜孔府的乾隆皇帝御賜“六代含飴”牌匾 供圖/視覺中國
石雕、磚雕、木雕,裝飾在民居的屋頂、門楣、梁架等處,不僅可以為冷峻的建筑平添一絲生動活潑,其內容也承載了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囊括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彰顯一個家族的優(yōu)良家風。實際上,古人十分擅長“諧音?!?。建筑上的雕刻,用磚、木、石、瓦等材料,以意、形、音的方式,或明或暗地表達富含哲理的雅俗文化,彰顯著住宅主人的生活趣味、為人處世準則,也為設計者和工匠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民居中常見的雕刻題材有五福捧壽(五只蝙蝠圍繞壽字飛舞,寓意福壽安康)、鳳戲牡丹(象征富貴)、喜鵲登梅(諧音“喜上眉梢”)、一琴二白(琴可以用其他樂器代替,白一般為白菜,諧音“一清二白”)等。
在體現(xiàn)優(yōu)良家風的古建筑雕塑中,最令人稱奇的當屬浙江寧波保國寺收藏的清嘉慶年間歷史人物磚雕屏風。這組磚雕屏風原位于寧波慈城鎮(zhèn)黃山村大夫第。大夫第竣工于清嘉慶元年(179 6年),是朝議大夫王嚴理的宅第。磚雕最初鑲嵌在大夫第的墻上,后出于文物保護的需要,移至保國寺。
浙江寧波保國寺歷史人物磚雕屏風(從左往右依次為候濤題壁、倪迂洗桐、君子慕蓮、東坡讀硯) 供圖/圖蟲創(chuàng)意
磚雕共16扇,為仿木制格扇門形式,其設計之精良、雕刻之細致,堪稱一絕。每單扇屏風由33個“零件”拼鑲合成。在設計磚雕主題圖案時,宅主王嚴理沒有采用既有的成套題材,如歲寒三友、梅蘭竹菊、二十四孝等,而是運用自己積累的文史知識,自行構思,指導工匠創(chuàng)作了16幅圖畫,內容包括伯牙撫琴、商山四皓、北海牧羊、竹林七賢、寫經換鵝、淵明愛菊、踏雪尋梅等。總體來看,這套磚雕不僅顯示了居住者優(yōu)渥的家境和豐厚的文史積累,也體現(xiàn)了優(yōu)良的家風和高尚的道德操守。王嚴理對子孫后代在學業(yè)、事業(yè)、文藝趣味等各方面的希冀,從這組磚雕之中,可見一斑。
寧波天一閣磚雕 供圖/視覺中國
廣州陳氏書院木雕“漁樵耕讀” 供圖/視覺中國
浙江紹興魯迅故居 供圖/視覺中國
現(xiàn)在,有研究者將這16幅磚屏稱為“刻在磚上的族規(guī)、家訓、鄉(xiāng)約”。遙想清代,住在大夫第大宅院中的男女老少,每天甫一推窗或入門,即見磚屏,看到磚屏上那些或反映高尚志趣,或體現(xiàn)出眾才華,或表達愛國情懷的故事,心靈受到觸動,總會有所感悟。來大夫第拜訪的鄰居、族人、友人也能時時看到磚屏上面的這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典故,受到熏陶。一組屏風,抒發(fā)的是個人的思想與情感,實際的影響卻廣闊而深遠。一人陶冶情操,一家樹立家風,意義或許也在于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耳濡目染,做出微小而有力量的改變。
講修養(yǎng)、重教化、廣人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準則,在傳統(tǒng)建筑環(huán)境的營造上,這條準則也得到廣泛的應用。設計者和建筑者應用對聯(lián)、匾額、雕塑等裝修手法,把人生哲理、傳統(tǒng)美德、家風家訓等同建筑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希望幫助居室主人形成良好的品格。在滿足建筑遮風擋雨的實用功能的同時,刻意強調建筑的精神文化功能,有時甚至后者更重于前者,這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一張獨特“名片”。
從宏觀上看,傳統(tǒng)建筑小到一院一落,大到一村一城,都是對當時社會制度、長幼秩序的空間再現(xiàn)。當然,隨著歷史發(fā)展、時代變遷,社會制度、社會風氣都發(fā)生了變化,建筑的布局和外觀也隨之改變。然而不變的,是鐫刻在中華兒女心中的優(yōu)良家風,是千百年來歷久彌新的傳統(tǒng)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