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
應考錦囊
綜觀近幾年全國新高考卷中的信息類文本閱讀,在理解、篩選、比對、分析信息能力的常規(guī)考核基礎上,愈加重視對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評價、遷移、運用等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在備考信息類文本閱讀時,應注重進行獨立性、批判性甚至是發(fā)散性思考。也就是說,信息類文本閱讀題在有意識地走向文本外部的探究,重視考查考生的思維方法。考生需要將材料中的信息遷移到一個新的情境中,判斷出因果,進而應對生活化具體場景中的問題。
信息類文本閱讀的選材特別注重對核心價值的引領,引導考生獨立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允許考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結合文本對原因、結果、方法、途徑、措施等加以探討,對同一問題和現(xiàn)象得出不同的結論,以此增強考生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備考中,考生應多關注社會生活,從文本情境遷移到生活情境,養(yǎng)成依托文本、結合情境進一步由果索因的良好習慣。具體來說,考生可以按照不同題型的特點,分別進行探究。
1.觀點(現(xiàn)象)型
即利用題目中給出的觀點來解讀文本材料中的觀點、內容。文本材料肯定包含這一觀點(現(xiàn)象)對應的內容,考生要先掌握這一觀點(現(xiàn)象)的內涵是什么,然后到文本材料中去尋找能佐證這一觀點(現(xiàn)象)的內容,對其進行因果闡釋。
2.生活情境型
即利用信息類文本的觀點,來應對生活化具體場景的問題。題目一般會給出一個生活情境,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給出態(tài)度、方法、途徑、措施、意義等?;卮疬@類題目,考生要圍繞某一個觀點展開論述,主要從原因、本質、特點、解決方法等方面著手。
針對訓練
材料一:既然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兵及其干部,就發(fā)生一個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的問題。而為要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為要在黨政機關、在農村、在工廠、在八路軍新四軍里面,了解各種人,熟悉各種人,了解各種事情,熟悉各種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藝工作,但是這個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卻是第一位的工作。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對于這些,以前是一種什么情形呢?我說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無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藝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寫對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簡直生疏得很。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農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們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語言不懂。就是說,對于人民群眾的豐富的生動的語言,缺乏充分的認識。許多文藝工作者由于自己脫離群眾、生活空虛,當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語言,因此他們的作品不但顯得語言無味,而且里面常常夾著一些生造出來的、和人民的語言相對立的、不三不四的詞句。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叫作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么文藝創(chuàng)造呢?英雄無用武之地,就是說,你的一套大道理,群眾不賞識。在群眾面前,把你的資格擺得越老,越像個“英雄”,越要出賣這一套,群眾就越不買你的賬。你要群眾了解你,你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就得下決心,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煉。
(摘編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相較于日本電影《入殮師》的靜美和克制,《人生大事》洋溢著市井煙火氣息。濃郁且干脆的武漢方言,展現(xiàn)了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和角色個性。特別明顯的是,主人公莫三妹(“三哥”)喜歡用“老子”代替“我”,符合武漢人的表達習慣,也契合其暴躁、粗魯?shù)娜宋锒ㄎ弧6∥某燥垥r的一句“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既展示了武漢的飲食習慣,又體現(xiàn)了民間俚語的押韻趣味和兒童的天真可愛。甚至,當角色們發(fā)生爭吵,方言同樣突出了傳遞信息的優(yōu)勢和語言的感染力,并無理解上的障礙。如小文的舅媽分別與三哥、丈夫發(fā)生過兩次爭論,接連蹦出的方言短句讓事件矛盾得以快速推進,小文一家的復雜情況被和盤托出,角色的精明也躍然于銀幕。
當然,標識性的方言與生活景觀更為相得益彰,能帶動觀眾進入討論人生重要議題的語境之中。三哥經營的“上天堂”,藏于小巷之中,門樓十分狹小。隨著三哥每一次業(yè)務的展開,觀眾更能感受到街頭巷尾的日常狀態(tài)。生活條件的樸素,使得小文外婆的發(fā)喪儀式只能在窗口對應的一方空地中舉行,僅能容納下幾位親屬和鄰居,棺槨被抬起后還需立馬調轉方向走出。因為空間的逼仄,每一戶都竭盡可能地讓有限的空間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因此,三哥前往客戶家時,常要穿行于巷子里的層層被單中。抑或是,清晰可見各家各戶曬著鞋子的陽臺,路口處堆滿的枯萎的綠植、破損的箱子和曬干的艾草等。
《人生大事》不僅有著生活氣息,更直擊人心的,是其對死亡頗具銳度的思考,這一點是通過隱喻設置與追問達成的。三哥和小文的人物關系,尤為值得品讀。小文始終扎著雙丸子頭,拿著紅纓槍玩具,是一個活脫脫的小“哪吒”。而三哥一直佩戴著一個金箍手環(huán),并且時常穿著一條虎紋褲衩,是典型的孫悟空形象。而哪吒和孫悟空,則在《西游記》第四回中有了交集——哪吒奉玉帝之命,前去捉拿孫悟空,二人發(fā)生激烈大戰(zhàn),最終后者取得了勝利。不同于《西游記》,在三哥和小文的關系中,三哥才是被改變的那個。在經歷了照顧小文以及一系列悲喜交加的死亡事件之后,他重新理解了生與死,開始意識到自己和自身職業(yè)的價值。
詩仙李白曾感嘆“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無疑點破了人生的要義。但面對化作塵埃的終極歸宿,“悲”一定是唯一的情緒和態(tài)度嗎?《人生大事》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影片并沒有像存在主義哲學家提出的“向死而生”那般深奧,也沒有如孔子論述的“未知生,焉知死”那樣復雜,更沒有渲染“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飛鳥集》)。相反,影片中的死亡,可以輕盈如小文心中的“一股煙”和“大盒子”;可以浪漫如最后的星星煙花,呼應三哥構想的“星星”童話;可以歡樂如生前給自己舉辦葬禮,并且配樂是《大鬧天宮》的老大爺。
(摘編自饒曙光《〈人生大事〉:同悲萬古塵,最暖世間情》,“文匯網”2022年7月5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文藝工作者來說,了解人、熟悉人是第一位的工作,“人”指作品的描寫對象,即工農兵及其干部。
B.材料一兩次提到了“英雄無用武之地”,但“英雄”的含義不一樣,第二次是帶有譏諷意味的反語。
C.《人生大事》中武漢街巷里老百姓能“讓有限的空間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這些場景表現(xiàn)了生活條件的簡陋,也帶動觀眾進入討論人生重要議題的語境中。
D.材料二認為《人生大事》將人物形象、地域文化、生活習慣進行了最真實的呈現(xiàn),讓“現(xiàn)實”得以落地。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語言“大眾化”,不過側重點并不相同,前者談的是必要性,后者談的是具體表現(xiàn)。
B.許多文藝工作者的作品之所以語言無味甚至有不三不四的詞句,是因為他們脫離了群眾,生活空虛。
C.將《人生大事》與日本電影《入殮師》進行比較,是為了引出和突出前者本色且充滿生活氣息的特點。
D.哪吒和孫悟空的形象隱喻,既表現(xiàn)了小文和三哥這兩個形象不羈、叛逆的一面,也暗示了他們的對立。
3.文藝作品要“為人民抒懷”,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正面論據(jù)支撐此觀點的一項是(? )
A.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B.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C.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D.我將我自己遺贈給泥土,然后再從我所愛的草葉中生長出來。
4.材料二的最后提到了一系列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請簡要分析印度詩人泰戈爾與《人生大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
5.文藝創(chuàng)作要“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煉”。請結合兩則材料推測《人生大事》的創(chuàng)作者會經歷哪些“磨煉”,并簡要闡述。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