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墨
去高淳,是被高淳的河流、山巒、老街、風土人情和美麗的傳說召喚去的,也是被友情和文情召喚去的。雖然乘坐高鐵無數(shù)次地從這片大地穿行而過,但是卻沒有一次認真地踏上過這片土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直到有一天,接到了好友的邀約,才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去高淳走一走,轉(zhuǎn)一轉(zhuǎn)。
其實,高淳離我居住的城市淮南并不遙遠,也就300公里左右的距離吧,但是就是這300公里的距離,如果不是緣分來了,就真的會一次次地擦肩而過。這次不同,因為這次是一次文友的聚會,還可以拜見我一直仰慕的葉兆言老師。老朋友李檣,距上次上海一別也有將近一年沒有見面了,馬上都可以歡聚在高淳,心中自然是無比的舒心。
坐在高鐵上,六月的大地,阡陌縱橫,草木蔥蘢,滿眼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怡,心中在猜想著高淳是怎么樣的一個高淳,有怎樣的景致和怎樣的故事讓我一探究竟。幾天的歡聚后,很快就到了分別的時刻,回到家里,腦子里回放一下,再揣摩一下,就像是一壇子老酒被封到那里,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發(fā)酵,沉淀,終于有一天,我突然就發(fā)覺,高淳似乎是與酒有著不少的相似之處。比如,酒是五谷釀造的精華,但也是一種特殊的水——酒水,而且越好的酒就越醇厚,喝起來會感覺淳樸,敦厚。高淳也是,多水,高這個字本身就是度數(shù)高的意思,而淳也正是淳樸和醇厚的意思。對于這個發(fā)現(xiàn),我感覺很興奮,甚至于覺得高淳這個地名的來歷是不是也與此暗含著某些聯(lián)系。
高淳的美在于水,高淳的水多,水清,水更奇。高淳河網(wǎng)密布,溝漢縱橫,西、南、北更有三湖環(huán)抱。高淳古八景中:丹湖秋月、固城煙雨、石臼漁歌、官溪夜泊、龍?zhí)洞簼q、保圣晨鐘、東壩晴嵐、花山樵唱,其中與水有關(guān)的就有六處。說高淳是以水為城,水中之城毫不為過。萬頃浩渺,天光水色,美不勝收,自古就引發(fā)了萬千絕唱。詩仙李白有一首《游丹陽湖》存世:“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云間片帆起。龜游蓮葉上,鳥入蘆花里。少婦棹輕舟,歌聲逐流水。”李白描述的丹陽湖美景,是高淳古八景中丹湖秋月中的丹湖。雖然現(xiàn)在丹陽湖已經(jīng)滄海桑田,無處可尋了,但是李太白眼中那云間片帆,歌聲逐浪的人間仙境卻已經(jīng)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心頭,揮之不去。
說起高淳的水就不能不提到固城湖。有一年中秋,一位友人送了我一盒“固城湖螃蟹”,蒸制以后,蟹肥膏黃,蟹肉香軟,隱隱含有一絲甜味,鮮香一點兒不輸“陽澄湖大閘蟹”。詢問友人,答曰“此乃固城湖大閘蟹,是高淳的一處天然生態(tài)湖里所產(chǎn)。固城湖被當?shù)厝朔Q作小南湖,古時候則名之‘瀨水,公元前541年,吳王余祭在湖東筑“固城”,湖遂因此城得名。固城湖方圓70多平方公里,湖水湛藍,山水相映。吳楚爭霸,伍子胥曾在這里縱火泄仇;三國鼎立,周瑜曾在這里操練水師;北宋蔡京在湖西圍湖造田,帶來了“一字街”頭的一片繁華;明代劉基筑東壩,沉田十萬,高淳人以血的代價確保了“下江”的平安?!痹瓉磉@固城湖還真的是大有來頭,人文歷史也是非常得悠久,友人以一盒鮮美的“固城湖大閘蟹”讓我牢牢地記住了固城湖。
明朝萬歷進士姚希孟曾在他的詩作《固城湖放歌》中寫道:“固城湖水凈于藍,舴艋風帆帶曉嵐。囚服憑誰開鐵鎖,挈壺且自趁春婪。蓼花蘆葉詩堪寫,翠嶼蒼州趣所耽。慚愧四年塵點涴,漫將吾足濯清潭?!贝嗽娭刑峒扒舴丸F鎖,卻是與明朝發(fā)生的一件大事有關(guān)。
姚希孟(1579-1636),字孟長,號現(xiàn)聞,長洲(今屬蘇州)人,為文博大雄杰,俊偉巨麗。亦能詩。留有《循滄集》《松癯集》等。希孟出生十月,父親就去世了,由寡母文氏一手撫養(yǎng)成人。母親對他寄寓厚望。后來他和舅父文震孟一起念書,均負有盛名。姚希孟于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改庶吉士。他的老師劉一燝很器重他。天啟年間,震孟也考入翰林,甥舅并執(zhí)清議,名氣更是遠播四方,但是,姚希孟的仕途并不得志,他和舅父文震孟被崔呈秀作為獻給魏忠賢的《天鑒錄》列為東林黨成員,遂削籍。后來,魏忠賢勢敗,他的黨徒倪文煥害怕受到株連,就派人送厚禮以求得解脫,被希孟知道而報官,可見希孟是一個很正直也很率真的人。他在詩中所寫“慚愧四年塵點涴,漫將吾足濯清潭”,把固城湖的湖水比作了滄浪之水,把自己比作流放中的屈原,與《漁父》中有:"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以這段典故入詩為自己表明了志向,誓不與閹黨魏忠賢同流合污,后來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沉冤得雪。而正是他的這種正直無私的性格導致了屢次被小人構(gòu)陷,后又被貶官,郁郁不得志,卒于崇禎年間。可以想象的出,姚希孟這位才子,晚年應(yīng)該多次徘徊流連在固城湖邊,思索著命運多舛的人生,寄情于波光瀲滟的固城湖水,發(fā)懷古之幽思,嘆人生之無常,抒報國之志向。
高淳多水,而神龍司水,騰云駕霧,高淳自然也會留有許多與龍有關(guān)的傳說。高淳人喜歡神龍那是順理成章。
傳說古時,高淳西部有一條龍?zhí)逗樱隹谔幣c丹陽湖相連,形成一處河灣,傳說宋景炎二年,筑永豐圩,會雷雨西來,有龍拂水面,蟠屈成灣,于是就卜居此潭,因名“龍?zhí)丁?。每遇干旱年份,人們便來龍?zhí)肚笥?,?jù)說往往是有求必應(yīng)的。那時,丹陽湖還是水波浩渺,每當?shù)り柡蠞q時,一望汪洋,河湖莫辨,氣勢十分壯觀。古人有詩吟道:“龍?zhí)吨纤苋埽陌侗简v白浪沖。彌渚誰能辨牛馬,漲痕偏喜躍魚龍。接連石臼湖光闊,流破丹陽月色濃。閑玩登臨高處望,一灣佳氣繞花封?!?/p>
在明正德年間高淳知縣頓銳也有一首《龍?zhí)洞簼q》詩是這樣寫的:“潭上春云鎖暮陰,潭中春水漲千尋。漫漫巨浪迷沙渚,渺渺蒼波沒遠林。寒日淡煙無鳥過,冷風凄雨有龍吟。何如吸向蒼溟去,噓作商家歲旱霖。”作為當?shù)馗改腹俚念D銳一定會為龍?zhí)洞簼q的氣勢所驚嘆,但他更耽心的是濤濤的洪水會給高淳帶來災難,于是他借著詩文向神龍祈求風調(diào)雨順,心懷百姓安危,記掛蒼生冷暖,從這點來看,這位父母官為官一方,真還是當?shù)匕傩罩野 ?/p>
這也是高淳古八景之一“龍?zhí)洞簼q”的來歷,只是現(xiàn)在這一景已經(jīng)不再出現(xiàn),讓我不由得心生惆悵,甚至心中還在猜想,神龍現(xiàn)在是否仍舊卜居在深深的龍?zhí)独锇 ?/p>
在高淳的漆橋鎮(zhèn)還有一個關(guān)于神龍的故事廣為流傳。相傳很久以前,高淳縣東部山區(qū)安興鄉(xiāng)里溪一帶常遭干旱,含口頭村有一童養(yǎng)媳虞氏,用器皿放在屋檐下聚雨水食用,結(jié)果生一人面蛇身之物,虞氏便將其投入里溪河中。此后,每逢虞氏到溪邊淘米洗菜,此蛇便向她討奶。惡婆婆叫她乘蛇吃奶之際便將它砍死。虞氏無奈,只好照辦。結(jié)果一刀下去,將該蛇砍掉一個尾巴,剎時,眼前云霧翻滾,浪花飛濺,小蛇頓時顯出龍形,變成一條巨龍。脫尾龍掀起一個大土墩,將虞氏埋于土中,后人稱此墩為“龍墩頭”。巨龍忍痛逃出里溪,進入漆橋河,每游一段路,就回頭望望母親。不時回望24次,徑向固城湖游去。每回首一次,溪必成一彎,故有“24個望娘灣”之稱。多少年來,每逢清明和農(nóng)歷十月朝,龍墩頭必有重霧回繞,而此刻,里溪河中無數(shù)游魚上浮,溪河兩岸村民紛紛持網(wǎng)捕撈無有不獲者,人們傳說是被砍的脫尾龍給母親祭掃來了。這個凄美的故事在漆橋鎮(zhèn)世代相傳,非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已列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從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當時對童養(yǎng)媳現(xiàn)象的憎惡,對封建家長制的聲討和對命運不公的感慨。
高淳民間表演藝術(shù)豐富多彩,其中淳溪鎮(zhèn)長樂村的龍吟車別具一格,以神龍吟嘯命名,在其它地方極為罕見。起源于唐,一直在該村流傳至今。
龍吟車是一種高大木結(jié)構(gòu)的獨輪車,車輪直徑為143厘米,車輪中軸為小輪盤,直徑40厘米,外車輪能在推動旋轉(zhuǎn)時帶動內(nèi)小車輪發(fā)出碰磨吱嗄聲,車輪裝置在車身下。車身高330厘米,車上配裝龍形木雕,其長43厘米,龍形雕刻精美,昂首伸爪,曲身翹尾,神態(tài)生動,車身兩側(cè)立兩護桿,長784厘米,總重量有千斤之多。龍吟車的高大特征,還表現(xiàn)在八面布質(zhì)長旗(俗稱“蜈蚣旗”)的配置。每面旗高達870厘米,威風凜凜。
除此之外,還有長蘆楊家抬龍表演也與龍有關(guān)。楊家抬龍是高淳淳溪鎮(zhèn)的傳統(tǒng)舞蹈。淳溪鎮(zhèn)為高淳縣城所在地,江蘇省“百家名鎮(zhèn)”之一,第三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民間文化源遠流長。
根據(jù)高淳楊氏家譜記載,長蘆楊氏家族于南宋末年遷入高淳,楊世祖楊遷一在村上建起了龍王廟,同時興起了龍舞,世代傳承。原有紅、黃、青、白、黑五條龍,清咸豐年后減為紅、白、黃三條龍。其龍頭、龍身用新竹扎成骨架;龍頭用綢布縫制,頭冠正面及側(cè)面分別扎塑戲曲人物,有“龍中之冠”的美稱。龍角以彩球、彩帶披掛;龍身繪以龍鱗;龍尾插八面彩旗,龍體內(nèi)均安裝燭臺。在龍頭、龍身、龍尾下端均有木板托置,再以彩布蒙住龍身。木體分塊連成24節(jié),每節(jié)長約2米,龍頭高達3米,龍尾高蹺約2米。頭、身、尾連接有轉(zhuǎn)環(huán)孔裝置提把,每條龍總長約60米。每節(jié)龍身需6到8人更替抬舞。抬龍表演時,紅、白、黃三龍依次盤舞,黃龍居中,紅、白二龍一左一右穿游于黃龍四周,隨著器樂節(jié)奏的變化,黃龍漸漸盤成圓餅,將龍舞推向高潮。
楊家抬龍在藝術(shù)上具有“勢大、形美、聲茂、律嚴”的特色,與其它龍舞相比,別具一格。1997年2月,長蘆楊家抬龍參加南京“臺城杯”舞龍大賽,還榮獲“最佳造型獎”,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中曾以特寫鏡頭報道,現(xiàn)已經(jīng)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這些著名的民間藝術(shù)表演都是表達了高淳人民對瑞獸龍的喜愛,這也是水鄉(xiāng)人們的龍圖騰意識,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自稱為龍的傳人一脈相承。
高淳既然有酒的特質(zhì),酒性很烈,這個是自然的,而高淳人性格剛烈也是非常符合這種特質(zhì)的,他們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以一生來證明,這種品格在一個地域里反復顯現(xiàn),的確也是不多見的。
我們一行在高淳老街漫步的時候,我和葉兆言夫婦結(jié)伴同行,葉兆言老師看到老街中有不少的酒肆,售賣那種自己釀造的米酒,酒的顏色有通紅如血的,也有粉如桃花的,還有那種淡淡的琥鉑色的,離大老遠都可以聞到濃郁的酒香。
高淳作協(xié)主席劉全剛告訴我,別看咱們高淳在江南水鄉(xiāng),但是高淳人自古就性格剛烈,重道義,講情義,百折不回,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柔弱,無論男女。見我的眼中有不解的神情,他就給我講了兩個故事,聽后,我的內(nèi)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對劉主席的說法表示深深認同。
第一個是伍子胥與浣紗女的故事。說的是公元前541年,吳王在高淳境內(nèi)建“瀨渚邑”,筑固城,后被楚國攻克。楚平王建都于固城。后來楚平王聽信讒言,將大將伍奢全家三百多口抄斬,唯獨伍子胥僥幸脫逃。他只好裝扮成平民百姓,想逃奔吳國。楚平王令人張榜畫像,四處捉拿。伍子胥一夜過了韶關(guān),進入?yún)菄亟?,在今高淳固城沙灘頭村附近迷失了方向,見一女子河邊漿紗,便上前問路,浣紗女得知伍子胥乃忠良之后,以漿紗米湯為其充饑,并為伍子胥指明通往吳國的路。伍子胥對浣紗女拜謝而去。
行走片刻,伍子胥回頭一望,見浣紗女立在原地,心中起疑,便又折回身來。浣紗女知其心意,便對伍子胥深深一揖,轉(zhuǎn)身跳入溪中。待伍子胥跑回時,已不知蹤影了,伍子胥便跪在沙灘,對天發(fā)誓:他日伍子胥雪恥,必報姑娘重恩。數(shù)年后,伍子胥帶吳兵伐楚,開胥河運糧,攻克固城,火燒楚王行宮,大火逾月未息。雪恥之日,伍子胥來到當年浣紗女舍身相救的溪邊,將在楚宮內(nèi)繳獲的三斗三升“金豆子”撒在溪中,并禱告:“他日若有人拾到,一半自得,一半須買紙錠燒化,祭奠浣紗女?!秉S金港以此而名。
浣紗女舍身滅口的事跡在當?shù)貜V為流傳,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人。據(jù)記載,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歷高淳時,被浣紗女義舉所震動。當時縣令鄭晏提出為浣紗女立碑,并請李白撰寫碑文,李白欣然答應(yīng)。李白在碑文中寫道:“子胥東奔,乞食于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聲動列國,義形壯士,投金瀨沚,報德稱美。”關(guān)于伍子胥為祭念浣紗女所撒的金豆子,在固城一帶屢有出土。當?shù)卮迕衩糠昵迕髑埃D軗斓???梢娢樽玉闩c浣紗女的古經(jīng)名不虛傳?,F(xiàn)在鎮(zhèn)江博物館尚保存數(shù)枚。2009年,伍子胥與浣沙女的故事正式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被世人所廣泛流傳。
另一個故事,是卞和獻玉的傳說,雖然這個傳說在湖北和安徽等省均有不同版本,但高淳區(qū)椏溪鎮(zhèn)關(guān)于卞和獻玉的傳說則由來已久,在民間流傳甚廣。
在高淳的椏溪境內(nèi),有一座山,叫望玉山,又叫淚山、狀元山。這山離荊山一里多,海拔122米。春秋時,有一個叫卞和的人,住在荊山腳下,每天太陽落山時,總能看見山上有一道很亮的光,他覺得很奇怪,就天天看。有一天,看見一只鳳凰飛來,落在一塊石頭上,爾后,這只鳳凰每天都在這塊石頭上落腳。再觀察,光亮就在鳳凰落腳的地方,他就爬到山上,看鳳凰到底是歇在哪塊石頭上,這樣望了兩年零八個月,才認準了方向。卞和望玉的這座山,就是現(xiàn)在的望玉山。卞和將石頭從山上弄下來,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看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就降他欺君之罪,并砍去了他的左腳。后來楚厲王死了,楚武王登位,卞和又去獻玉,又被砍去了右腳。再后來,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繼位,卞和又欲往獻玉,由于沒有雙腳,不能行動,就抱著玉石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淚水流盡了,流出血來,故望玉山又叫淚山。
楚文王聽說這件事后,就把卞和叫來,令玉石匠把玉璞剖開,里面果然是一塊晶瑩可愛的美玉。楚文王又讓玉石匠精心加工成璧。為了表彰卞和獻玉的真誠,便把璧命名為“和氏璧”,并以大夫之祿給卞和以養(yǎng)終身,故此山又名狀元山。卞和也成了“獻寶狀元”之祖。
卞和死后,卞家村人把他安葬在狀元山下,立碑紀念,卞家后人每年清明前來祭祀。在高淳民間還盛傳五路財神,即東、西、南、北、中。其中間財神即為卞和。由于卞和沒有腳,是個癱子,故又叫“坐寶財神”。
卞和獻玉的傳說主要分布在椏溪及周邊地區(qū),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世代相傳,傳承有序。本傳說提及的望玉山、狀元山、荊山,真實確鑿,加上當?shù)乇迨霞易宓拇嬖?,使群眾聽起來感到十分親切。
2005以來,高淳縣文化部門已對椏溪卞和獻玉傳說的相關(guān)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當?shù)卣畬Ρ搴瞳I玉的出處——荊山進行環(huán)境整治,在望玉山植被造林,保護原生態(tài)。并擬籌建卞和紀念館。2009年,卞和獻玉的傳說還被列入了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短短的時間,我們不能將這方水土的風土人情全部記住,并一一道來,但是我想著,盡可能地把這方水土最突出的特質(zhì)寫出來。高淳似酒,回味悠長。我想,這悠長的回味并不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淡去,只會越來越濃烈,越來越醇厚,一直會留在我的腦海里,化作清風和明月,作為我人生中的一個美好記憶。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