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文
【摘要】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的學習時間顯著縮減,課業(yè)負擔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為了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模式的轉變也成了教師亟需探究的問題.對于初中階段物理教學而言,有必要在“減負”的同時注重“提質”,發(fā)揮深度學習理論在日常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本文簡述“雙減”背景下深度學習的特征,并通過新舊銜接、突出主體、變式教學、教研合一等多方面展開探究,以保證物理課堂深度學習開展的有效性.
【關鍵詞】“雙減”;初中物理;深度學習
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是“雙減”政策的精神實質,要使教育回歸課堂,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響應“雙減”政策,戰(zhàn)略上強化“教”的使命,同時還要提高對教研的重視,精準發(fā)力,優(yōu)化課程,為學生提供更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
1 “雙減”背景下深度學習的特征
1.1 整體性
深度學習,強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抓住事物的實質及規(guī)律,提倡知識學習的整體性,主張加強對多種信息和知識間的有效銜接,促進不同學科、新舊知識間的融合,有助于系統(tǒng)化知識結構的構建.整體思維是人們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重要元素[1].落實“雙減”精神,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處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思維,要按照課程標準來設計具有整體性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整體教學思維的同時也響應“雙減”政策.
1.2 高層級
教師要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學習,要通過有力措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與快樂,從而能夠實現(xiàn)由淺層次目標向更高層次地目標邁進,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在此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通過多層次、密臺階地推進學習,讓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與內化.所以,深度學習并不是排斥簡單、基礎的知識,也不是側重晦澀、生僻的知識,而是基于學生的心理認知來促進其綜合發(fā)展.
1.3 社會性
“雙減”政策的落實不是單靠學校及教師就可以實現(xiàn),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密切合作,這充分證明了教育具有社會性,是需要多主體參與的開放生態(tài)領域.對此,深度學習絕不僅僅是課堂中傳授和討論知識,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有與社會環(huán)境的溝通[2].教師應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幫助學生建立獲取知識和社會文化的暢通渠道.
2 深度學習理論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
2.1 新舊銜接,培養(yǎng)學習能力
學生能否扎實掌握基礎知識,是開展深度學習的關鍵之一.因此,在開展深度學習前,教師有必要充分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結合學生的基礎進行延伸學習,以促進學生實現(xiàn)新舊知識間的銜接,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與認知特點,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課堂教學取得高效[3].
例如 教學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動能和勢能”時,為了讓學生在掌握動能概念的基礎上,知道哪些因素影響動能大小,教師應重視新舊銜接,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考慮到能量與功的概念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怎樣才算做了功?學生思考后紛紛說出自己的見解.為了使教學更有感染力與說服力,教師避免口頭說教,注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給學生深切體驗,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再用實驗來驗證.將一木塊平置于水平桌面上,要求學生分析木塊的受力情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木塊的受力情況:木塊受了哪些力?重力對木塊做功了嗎?用手將木塊推動移位,是不是做功了呢?學生觀察討論后,要求學生再次分析木塊的受力與做功情況,學生發(fā)現(xiàn)運動中的木塊不僅受到重力,還受到手的推力,重力沒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由此,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使其認識到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是功的兩大要素,為后續(xù)能量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后,教師利用電子課件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的實驗,讓學生分析鋼球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過程中是否做了功?結合學生的分析結果引入能量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能量與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物體做功多少與能量大小有著直接關系.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教材中的實驗,利用控制變量法,將鋼球從不同高度滾下,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促進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
2.2 突出主體,提升思維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主張師生角色互換,要求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發(fā)揮自身的引導和輔助作用.在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更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維,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發(fā)揮提供更多的機會.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來與學生展開互動,以激活學生主動思維,并在交流與合作中為學生留出更多課堂學習的時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地鍛煉,也為合作意識的形成和能力成長提供充足的空間[4].
例如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測量平均速度”教學為例,由于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已經知道速度、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并掌握刻度尺、秒表的正確使用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教學法,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探究.首先,教師利用實驗室中的投影向學生展示實驗名稱、原理、方法和器材等,使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并在實驗前進行實驗設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如“如何求小車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實驗中小車在路程前半段、后半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實驗中有哪些事項應該注意?”各小組應積極討論并初步確定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并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依次展示討論成果,其他小組進行補充.隨后,以小組為單位操作實驗,測量小車經過的路程及所用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v=st,分別求出小車全程、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教師則要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最后,各小組展示實驗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并注意搜集學生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由各小組代表總結實驗中的得失,再啟發(fā)學生思考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做出全方位評價.
2.3 變式教學,鍛煉變通能力
概念是初中物理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概念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多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理解概念知識,不利于深度學習的開展.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在對比和分析中進行深度學習,進而強化對概念的深刻認知,以鍛煉思維變通能力,從而呈現(xiàn)出高效的物理課堂.
例如 教學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時,首先,在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先設計演示實驗:(1)準備三只外觀相同的乒乓球,分別裝有不同質量的沙子;(2)將三只乒乓球分別浸沒在水中.學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一只乒乓球浮于水面,一只乒乓球完全浸沒在水中,一只乒乓球則沉入水底,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如:為什么有的會下沉?有的會上?。磕男┮蛩赜绊懥宋矬w的浮沉?學生分析實驗中的變量,發(fā)現(xiàn)物體沉浮情況與物體重力及所受到浮力大小相關.隨后,教師指導學生探究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準備一個水槽,裝滿水后將實心物體浸沒在水中,測出重力和浮力,教師要引入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和重力公式G=ρ物gV物,引導學生分別探究當F浮>G、F浮=G、F浮<G時,物體在液體中處于何種狀態(tài)?通過公式推導引導學生理解一個實心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當ρ液>ρ物時,物體上??;當ρ液<ρ物時,物體下沉;當ρ液=ρ物時,物體懸浮.之后教師再通過設計“想想做做”活動,為學生準備適量的鹽、清水、雞蛋等物品,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展開實驗,在鹽水中不斷加鹽,讓學生觀察沉浮情況,進一步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基于此,教師在原本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嘗試改變探究主題或實驗材料,并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操作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驗現(xiàn)象,進而強化對概念的認知.
2.4 教研合一,提升教學效果
以往初中物理教學中,多是突出知識取向,學生會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與信心,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面臨由“教”到引導學生“學”的艱難轉型,完成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對此,教師應重視提高“研”的地位,拉近“教”“研”的關系,圍繞構建優(yōu)質課堂的目標,以研促教,提高備課、教學、作業(yè)等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質量,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5].
例如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歐姆定律”教學為例,由于本課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需要通過實驗的驗證,才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教師應重視教研工作開展,以保證深度學習的有效性.首先,要分析本節(jié)內容在整個物理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是學生今后學習物理的基礎性知識.在教研中,教師應將學生視為主體,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電器進行分析,例如“可調速簡易風扇“的運行原理,就是在風扇線路中串聯(lián)一個滑動變阻器,當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時,接入電路中的電阻值改變,通過它的電流也就改變,因為是串聯(lián)電路,通過風扇的電流和風扇兩端的電壓也跟著改變.電流越大,風扇轉速越快,電流越小,風扇轉速越慢.通過電器的使用與觀察,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隨后,教師根據自身經驗總結學生的易錯點,分析電阻大小的因素,讓學生了解R=U/I中的R只是等于U/I的比值,卻不會受到U、I大小變化的影響.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其中的不變量與變量,借助控制變量法指導學生認識到電阻的相關內容,并能運用歐姆定理及其變形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最后,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教師應合理設計分層作業(yè),結合學生的課堂實際情況,將作業(yè)分為基礎類、綜合類和拓展反思類等多種形式.形式豐富的作業(yè)更符合當前“雙減”政策的要求,同時還可以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相融合,構建“教學評”一體的物理課堂.基于此,教師應提升教研地位,避免“教”“研”分離的情況出現(xiàn).
3 結語
總之,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雙減”政策的指引作用,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優(yōu)化課堂形式,來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推動深度學習理論在物理課堂中的應用,要以提升學生物理學習動力與學習信心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教研活動提煉有效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及人才培養(yǎng)方向來確定教研主題及內容,并在教學中采取多元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從而真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成云飛.初中物理教學深度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藝術,2021(12):23.
[2]顧光強.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教學分析——以電功率為例[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1(35):76-77.
[3]盧霞.以大概念教學促進初中物理深度學習[J].中學物理,2021,39(24):25-27.
[4]焦?jié)櫽?,葉成林.基于深度學習下的物理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學物理,2021,39(24):44-46.
[5]李計美.基于科學思維素養(yǎng)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97):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