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婷 陳坎友
摘 要:展示設計多年來都是主要依靠視覺感官來傳遞信息的,但是人類身上擁有多個感受器,對世界所有的體驗都是多感知的。為了提高信息傳遞的效果,這些年開始重視將多感官體驗融入展示設計。主要討論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感在展示空間中的運用,發(fā)現(xiàn)感知體驗除了提高觀眾的參觀體驗,還能影響觀眾參觀認知與思維導向。
關鍵詞:感知體驗;展示空間;信息傳遞
一、感知體驗的概念
《辭?!犯兄慕忉尭杏X與知覺的統(tǒng)稱,客觀事物通過感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感知體驗過程就是感覺過程加上知覺過程。觀眾依靠感覺器官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獲得信息刺激,形成心理感受,這一過程便是信息被觀眾理解過后的體驗。
二、感知體驗介入展示空間
眾所周知,藝術設計大多以視覺感知為中心,所以展示專業(yè)領域對于視覺感知的重視已經(jīng)非常普遍。近些年,由于展示設計過于依賴視覺感知,部分展會為了吸引觀眾,開始盲目地追求視覺刺激,制造出很多沒有信息承載作用的奇異造型,還有當下的展會中的許多展品仍然被封鎖在玻璃展柜中,隔絕了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這些都偏離了展示設計最終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信息的根本目的。
日本當代著名建筑師蘆原義信曾表示,一般來說,空間基本上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chǎn)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這一相互關系主要是根據(jù)視覺確定的,但作為建筑空間考慮時,則與嗅覺、聽覺、觸覺都有關。而這個感知來自人的各個感覺器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感知體驗能提升參與度。這是因為人類身體不僅僅是感官主義的接收器官的組合,還是一個敏感的記憶再生裝置,能夠根據(jù)記憶在腦海中再現(xiàn)各種形象,形成由幾種感覺和人的再生記憶相互交織而成的一幅宏大圖景。當觀眾融入多感官體驗,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這也為現(xiàn)代展示從業(yè)人員帶來非視覺感知藝術化的可能性,開始重新思考對觀眾感官運用的種種限制。如果展示空間可以讓觀眾除了利用視覺感知,還嘗試利用其他的感知,獲得綜合性的感知體驗,就可以把觀眾帶入更廣闊的信息天地。
三、感知體驗在展示空間中的運用
(一)視覺增加信息的傳達
目前,展示空間的參觀方式主要采用單一的視覺體驗。研究表明: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感官器官,人體對外部世界的信息獲取至少有80%是通過眼睛來實現(xiàn)的。過去展示空間主要通過色彩、文字、圖形、形態(tài)等媒介傳達信息,過于依賴視覺感官,導致近些年來出現(xiàn)越來越多嘩眾取寵的展品,這類展品只為給人帶來視覺刺激,博人眼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高新技術開始融入展示空間。比如VR、AR等技術,可以使展品脫離原有展示空間固有的環(huán)境,給觀眾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新技術與展示設計的結合,并不是無意義的形態(tài)設計,其既提高了觀眾的新鮮感,又增強了觀眾與展品的互動交流。
(二)以聽覺提高信息的認同感
人們常常會因為視覺信息而忽略了聲音的重要性,但有研究表明,聲音獲取到的信息是僅次于視覺的?!耙曈X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方向性,聲音測試到的則是全方位性的。視覺暗示是一種與外部隔離的性質(zhì),因為觀察和觀看本身已經(jīng)解釋了那種內(nèi)與外、我與它之間的對立,而聲音創(chuàng)造出的是一種內(nèi)部感覺的體驗……聽覺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視覺印象深埋其中的暫時延續(xù)性?!甭曇裘恢?,沒有具體樣子,相對來說是抽象的,它沒有輪廓,沒有可視的界限和區(qū)別,有的是無窮無盡的擴散關聯(lián),能為觀眾情感體驗留下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間。
1.潛移默化的聲音植入
聲音植入是將具有內(nèi)容性的符號聲音,有策略性地傳到人的耳朵里,看似沒有留下痕跡,卻可以在人的意識中留下一個“聽”的印跡,刺激觀眾對信息的聯(lián)想,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影響,自然地產(chǎn)生情緒和情感的共鳴,提高認同感。
人們的聽覺記憶不牢固,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保留。在設計中利用短暫的不可見的聲音,可以達到“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觀眾會把接收到的外在聲音自然地滲透進自己內(nèi)在意識中,當身體進入下一個展示空間時,觸發(fā)視覺,便能提高對信息的高度認同,即讓觀眾掉進設計師預先設定的框架里,從而在潛意識比較容易對未見空間產(chǎn)生認同感。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英國館(圖1)設計概念是“蜂巢”。在觀眾進入真正的主體展館前,有一段較長的果園路,路上和果樹里的音響發(fā)出真實環(huán)境錄制下來的蜜蜂運動聲。設計師期望透過“嗡嗡”聲讓觀眾先自我建構蜜蜂的藝術形象,用聽覺體驗讓觀眾探索蜜蜂的各種生存狀態(tài)。于是,當觀眾看到蜂巢造型的主體展館時,能瞬間理解英國館的設計理念。另外,聲音可以帶來沉浸感,縮短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給人們帶來無窮無盡的想象。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巴西館(圖2)的入口是一個大型的互動蹦床裝置,蹦床底下設置多個播放器,播放著亞馬遜河流上的各種聲音(水聲、鳥聲、風聲等),這些聲音一直伴隨著在蹦床上行走的觀眾。亞馬遜河流的絕大部分都處于巴西國土。設計師并沒有過多使用視覺媒介去描繪亞馬遜河的面貌,而是將聲音融進觀眾的身體記憶里,用雨林的聲音介紹巴西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巴西無限優(yōu)越的自然資源,創(chuàng)造觀眾與亞馬遜雨林相遇的時空,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同時也為后續(xù)巴西館的展示敘述作前期鋪墊。
2.減少噪音的方法
在展示空間中,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的噪聲出現(xiàn),如果噪聲過大,就會降低觀眾對需要表達的聲音的感受,進而影響觀眾的體驗??梢酝ㄟ^加大需要表達的聲音的方式減少噪聲。比如,一般在寺廟里,即使場內(nèi)各種聲音匯聚,只要寺廟把梵音音量調(diào)大,掩蓋住噪音,人們?nèi)匀粫炎⒁饬械借笠羯?。另外,還可以使用一些手段減少噪聲的擾亂。例如,Sam Auinger為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奧地利館這個“森林展館”設計了聲音裝置,用“連續(xù)聲音”的概念把各種聲音設備放置于展示空間的天花板和“森林”中,營造一種低沉寧靜的環(huán)境。通過數(shù)字調(diào)控,使展館內(nèi)的各種噪聲變得和諧,讓觀眾沉浸在“音景”中,減緩觀眾急促的心跳和呼吸,使觀眾更好地感受靜謐的環(huán)境效果。
也可以利用具有吸音功能的材料達到減少噪音的目的。一些審訊室便使用了防撞吸音板,這種材料具有靜音、吸音、隔音、降噪的效果,如果整個空間都使用這種材料,哪怕兩人在只有一米的距離內(nèi)面對面說話都是聽不清楚的,仿佛世界只有自己的聲音,并且自己的說話聲音同樣會被減弱。人置于這種吸音的空間當中,會比在空曠的空間更容易產(chǎn)生不安、焦慮、緊張的心理,從而能夠加快審訊的速度。
(三)以觸覺提升互動參與感
“對觸覺的認識,最開始應該是從材料與肌理所引發(fā)的。觸覺系統(tǒng)的感覺是由整個身體獲得,而不僅僅是手的接觸獲得……其他感覺系統(tǒng)都不如觸覺系統(tǒng)那樣能夠直接地與三維世界相接觸,也不如觸覺系統(tǒng)那樣能夠在環(huán)境中感知并且改造環(huán)境。”觸覺主要能夠獲得肌理、硬度、溫度、手感等信息,如木材的觸覺是溫暖的、不銹鋼的觸覺是冰冷的、瓷器的觸覺是光滑的、陶器的觸覺是粗糙的等等。觸覺與視覺相比更為細膩,與聽覺相比為真實。面對展柜中的文物,觀眾通常只能通過視覺(文字、圖形、圖像等)來觀察展品或用聽覺聆聽信息的傳播,導致很多信息被忽略。在展示空間中利用觸覺,能提高觀眾的主動參與性與互動性,有助于觀眾形成印象,使觀眾能夠真實地感受展品的形狀、特性、技術。
2015年米蘭世博會奧地利館的展示手段并非使用如今流行的屏幕和媒體的信息交流方式,它反其道而行之,更多采用身體的觸感來實現(xiàn)與觀眾的信息交流。奧地利一直把高標準的空氣質(zhì)量作為本國的要求,這次奧地利館便以“呼吸”為主題,把傳統(tǒng)觀念的建筑從室內(nèi)轉移到室外。據(jù)生態(tài)專家研究,親近自然是每個人的天性,可以提高人們的社會參與度,增強人們的幸福感。展館設計師希望觀眾融入自然,所以刻意消解展示空間實體封閉的形態(tài),在館內(nèi)種植560平方米的“森林”。完全不使用空調(diào),而是利用樹木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形成一種舒適、涼爽的微氣候。奧地利館甚至把展館設置成為一個大型展品現(xiàn)場,而觀眾就是其中一個零部件。比如,觀眾呼出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生成氧氣,這也是館內(nèi)循環(huán)的一部分。當觀眾漫步在森林中,大量觸手可及的樹木、彌漫的云霧、微涼的溫度,讓他們感覺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體。這種人與物的近距離觸碰,用觸覺刺激的方式增強觀眾參與感和體驗感,讓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到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養(yǎng)分上,有助于更好地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四)以嗅覺和味覺喚起記憶
嗅覺主要的感受器是鼻子,是通過長距離去感受化學刺激的感覺,屬于遠感;味覺主要的感受器主要是舌頭,則是一種近感。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感覺器官卻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可以相通,比如人們捏著鼻子吃東西,會感覺食物索然無味,這是因為嗅覺能影響味覺??茖W家研究發(fā)現(xiàn),其實人們對于食物味道的感受有四分之三是來自于嗅覺的,所以人們在使用鼻子嗅聞的時,也是能感覺到味道的。另外,人們只能通過味覺嘗到咸、甜、苦、酸等幾種味道,而通過嗅覺能辨別一萬多種不同氣味,所以與味覺相比,嗅覺是更加敏感的,它能在展示設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芬蘭建筑師尤哈尼·帕拉斯瑪認為對空間最強記憶是對空間氣味的記憶,心理學上把它稱為“普魯斯特效應”。當人們聞到一種味道,腦子就會自動搜尋過去的記憶,味道就是開啟記憶的鑰匙,普魯斯特認為沒有什么能比氣味更能喚起人們對過去的回憶,因為氣味與記憶的情感連接更加緊密和強烈。利用這個特點,2020年紐約藝術家帕拉維·帕度柯妮(Pallavi Padukone)舉辦了一個名為《緬懷往事》(Reminiscent)的展覽,主要是展出家鄉(xiāng)的紡織品。比較特別的是,因為過于思念家鄉(xiāng),她收集了來自印度南部婚禮的茉莉花香、來自母親飯菜中的丁香香料、祖母身上散發(fā)的檀香等氣味,通過編織和刺繡的方式將其注入紡織品,用這些熟悉的氣味將觀眾帶回到某一個記憶中的時刻,追憶過往。
有一些特殊的商業(yè)品牌展廳利用嗅覺記憶的特性,在展示空間中加入氣味,讓觀眾不僅能獲得嗅覺體驗,還能獲得停留在腦海里長久的記憶。某個氣味一旦出現(xiàn),觀眾記憶的大門將瞬間打開,腦海中浮現(xiàn)當時的情景。創(chuàng)造持久的記憶有助于企業(yè)形象的樹立,與視覺識別相比更能加深觀眾對品牌的印象。
另外,味覺體驗也能加強觀眾對信息的記憶,而且嗅覺可以轉換為味覺。嗅覺可以增加食物的香氣,更易激發(fā)起觀眾的食欲,使觀眾產(chǎn)生購買的欲望,增加銷量。這是很多食品類展示空間常用的手法。
四、結語
人類擁有不同形態(tài)的感受器,對世界所有的體驗都是多感知的。設計師需要充分了解感知體驗的重要性,敢于打破多感知之間的界限,把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不同的感知整合起來,并將其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使其滲透進觀眾的身體,引起觀眾的某種情緒感受,這時信息傳遞才算真正開始。
參考文獻:
[1]萊文特.多感知博物館[M].王思怡,陳蒙琪,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2]黑川雅之.設計修辭法[M].張鈺,譯.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
[3]王霖.聽覺要素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分析及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9):59-60.
[4]張夢瑩.嗅覺在情感化設計中的運用類型及方式[J].設計,2019(15):72-75.
[5]張希晨.綠肺:2015米蘭世博會奧地利館[J].建筑學報,2015(8):46-51.
[6]周思婷.“顏減”意賅:會展設計中的弱化理念[J].中國會展,2017(13):72-74.
作者簡介:
周思婷,碩士,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展示設計。
陳坎友,學士,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