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偵察古巴導彈基地的主力——RF-8飛機
大約60年前發(fā)生的古巴導彈危機,可以說是人類最接近核戰(zhàn)爭的時刻。依靠先進的空中偵察手段和敢于冒險的偵察機部隊,美國掌握了蘇聯(lián)在古巴部署導彈的詳情。以此為基礎,危機最終得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英國《空中力量》雜志近日披露了美軍在那場危機中運用偵察機獲取情報的內幕。
因對古巴傾向于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不滿,1961年1月5日,美國單方面宣布與古巴斷交。美國政府還對古巴實施壓制,試圖通過掐斷經濟命脈來逼迫古巴“遠離蘇聯(lián)”。同年4月15日,古巴的一些反動分子在美國的支持下,駕駛一架轟炸機對自己的國家發(fā)動了攻擊。在此期間,還有1000多名雇傭兵在古巴豬灣登陸,企圖進入古巴境內制造動亂。在短短72小時之內,這群反動分子即被擊潰。之后,美國政府繼續(xù)對古巴施加壓力,采取敵視政策。
1962年8月1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向肯尼迪總統(tǒng)提交了一份情報:蘇聯(lián)軍方啟動代號為“阿納德爾”的神秘行動,其目標是在古巴境內部署可搭載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從而實現(xiàn)美蘇之間的戰(zhàn)略平衡。20世紀50年代后期,肯尼迪政府大幅擴充核武庫,使美國在美蘇核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在當時的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看來,向古巴部署導彈顯然是恢復戰(zhàn)略平衡的一條捷徑。從軍事角度來說,在古巴部署大約60枚導彈,大部分射程為1600公里,少數射程達到3300公里,可以避開美國的預警系統(tǒng),使蘇聯(lián)打擊美國的能力增加一倍,從而改變蘇聯(lián)在冷戰(zhàn)中的地位。
肯尼迪對這份情報極為重視,要求中情局盡快獲取證據,以便決定下一步如何行動。
8月29日,中情局派遣一架U-2高空偵察機前往古巴,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人正在古巴興建S-75地空導彈發(fā)射陣地。9月24日,肯尼迪指責古巴出現(xiàn)“蘇聯(lián)防御性導彈”。他同時表示,“美國相信蘇聯(lián)在古巴的軍事存在不具有進攻性”。
10月14日,美軍飛行員理查德·海澤爾駕駛U-2偵察機從美國得克薩斯州起飛,由南向北環(huán)繞古巴飛行一圈,然后降落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他的飛機拍攝的照片揭開了更多的秘密——在古巴,除了S-75地空導彈,蘇聯(lián)人還帶來了更多“令人不安的裝備”——6根18—19米長的巨大金屬管,“看上去很像蘇聯(lián)軍方新研制的SS-4核導彈”。
由于當時高空偵察照相的效果一般,肯尼迪政府迫切需要從低空拍攝的高清晰度照片,以弄清楚“蘇聯(lián)人到底在古巴干什么”。經中情局與五角大樓協(xié)商決定,10月23日,來自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的8架RF-8戰(zhàn)斗偵察機飛赴古巴。
作為一款超音速艦載戰(zhàn)斗偵察機,RF-8為了減小飛行阻力,外形設計為中部“蜂腰”,機身修長。這款飛機服役后,參加了美國海軍的一些行動,基本上都是利用高速度執(zhí)行偵察任務。美軍選用這款飛機作為偵察古巴導彈基地的主力裝備,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它能夠在航母上起降,且飛行速度快,適合執(zhí)行快速且頻繁的偵察任務。
美軍RF-8飛得又低又快,在古巴境內拍攝了大量“特寫照片”,包括蘇聯(lián)軍事顧問指導古巴軍人對導彈進行測試的情況。美國海軍駐佛羅里達州塞西爾菲爾德航空站的第62偵察中隊指揮官威廉·??耸潞蠡貞洠骸拔覀儺敃r很有把握,白宮里面的人看到這些照片,立即就會明白發(fā)生了什么。”
美軍肆無忌憚的空中偵察惹惱了古巴和蘇聯(lián)。1962年10月27日,一架美軍U-2偵察機在古巴東部上空,被支援古巴的蘇軍發(fā)射的S-75導彈擊落,飛行員魯道夫·安德森少校喪生——古巴導彈危機陡然升級。
同一天,美國海軍的6架RF-8戰(zhàn)斗偵察機在執(zhí)行低空偵察任務時,遭到古巴軍隊的反擊。當這些飛機飛越圣克里斯托瓦爾和薩瓜拉格蘭德導彈基地時,古巴防空部隊用高射炮向它們猛烈射擊,其中一架RF-8被37毫米口徑炮彈擊傷,險些不能返航。
考慮到蘇聯(lián)S-75導彈對空中目標的威脅較大,白宮的情報需求難以滿足,五角大樓決定,冒險采用低空偵察的方式獲取古巴境內蘇聯(lián)援建的導彈基地相關情報。這項任務交給第62偵察中隊,該中隊列裝的RF-8飛機上有一種適合高速拍攝照片的照相機,它拍攝到的地面目標非常清晰。不過,這種照相機在拍攝地面目標時,要求比較苛刻——高度不能高于300米,且水平時速不能超過870公里。這意味著搭載它的RF-8飛機將面臨巨大風險。
為了能夠完成任務,第62偵察中隊指揮官??讼蛭褰谴髽翘岢鲆螅骸拔也荒芴暨x飛機,但飛行員得讓我來挑?!?/p>
經過一番甄選,??藦拿绹\姷?艦隊選出了多名技術過硬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其中最出色的是埃德·拉烏、弗雷德·卡洛琳、狄克·康威和約翰·哈德遜,他們都有上千小時在航母上起降及赴海外作戰(zhàn)的經歷,在美國海軍飛行員中被稱為“飛行藝術家”。
古巴導彈危機中的肯尼迪
1962年11月10日,美軍第62偵察中隊出動兩架雙座型RF-8戰(zhàn)斗偵察機,康威和拉烏駕駛一架,哈德遜和卡洛琳駕駛另一架。為避免遭到古巴地面火力的攻擊,兩架飛機計劃從不同的方向朝目標接近,抓拍照片后迅速撤離。
卡洛琳和哈德遜駕駛的飛機面臨的風險較大,因為在其航線上有多個S-75地空導彈陣地,這些地空導彈是負責保衛(wèi)蘇聯(lián)中程導彈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兩人的運氣很好——S-75導彈的雷達在探測低空目標時存在盲區(qū)。哈德遜駕機一路飛行,居然沒有一個S-75導彈陣地作出反應。只是當飛機掠過古巴人頭頂時,才有一些古巴軍人操作高射炮開火。據哈德遜回憶,當時古巴空軍的米格-15飛機起飛,試圖攔截美軍偵察機,但它們的速度比較慢,沒能追上美機。
按照五角大樓事先的要求,兩架美軍RF-8戰(zhàn)斗偵察機要對預先劃定的幾個片區(qū)拍照,每個片區(qū)有3—4個目標,飛機須在空中盤旋一兩分鐘——簡直是“度秒如年”。美機在超低空飛向目標,有時飛行高度只有15米,幾乎貼著海面。在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盡可能將飛機保持在一樹之高。完成一次拍攝后,他們就立刻將飛機拉升到約300米的高度,整個過程一般不超過10秒。
4名美軍飛行員有驚無險地把照片帶回位于佛羅里達州杰克遜維爾的海軍航空站。美軍情報人員立即對照片進行處理和分析。11月10日晚,時任美國駐聯(lián)合國大使史蒂文森出示了軍方提供的照片,向聯(lián)合國和全世界展示了蘇聯(lián)的“軍事冒險”,從而為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古巴導彈危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
要認識到美軍偵察機所獲取的情報的重要性,可以看看在美方拿到這些情報前,美蘇兩國之間的博弈:你來我往,試探、警告,猶如一場危險的“俄羅斯輪盤賭”,蘇聯(lián)方面甚至一度考慮動用核武器。
1962年10月16日,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針對古巴導彈危機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對付蘇聯(lián)。美國政府高層達成三項共識:第一,在必要時空襲古巴導彈基地,毀其本源;第二,對古巴進行封鎖;第三,將蘇聯(lián)在古巴的活動詳性告知聯(lián)合國。
美國軍方建議立即空襲古巴導彈基地,同時派地面部隊進入古巴境內。但肯尼迪覺得此舉操之過急,不甚妥當。他認為,如果美國的空襲行動取得成功,就會引發(fā)一場核戰(zhàn)爭,甚至可能導致美蘇兩大陣營同歸于盡的嚴重后果。肯尼迪傾向于采取外交手段解決危機,包括將蘇聯(lián)在古巴境內進行軍事部署的證據提交給聯(lián)合國,從而迫使蘇聯(lián)“后退”。另外,肯尼迪也主張對古巴實施封鎖,因為這樣會給蘇聯(lián)赫魯曉夫政府造成巨大壓力,從而有效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美國軍方根據總統(tǒng)的安排,采取引而不發(fā)的策略,將相關人員調動起來,派轟炸機搭載核彈在古巴周邊全天候巡航,以備不時之需。作為回應,蘇聯(lián)也派出轟炸機到古巴空域巡航。
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tǒng)發(fā)表講話,宣布對古巴實施“隔離”。由90多艘軍艦和2萬多名海軍組成的美軍特混艦隊封鎖了整個加勒比海。肯尼迪稱之為“隔離”,是基于美軍只針對軍事目標,并沒有切斷古巴的生活必需品供應。但蘇聯(lián)認為,美國所說的“隔離”與“封鎖”沒有什么區(qū)別。赫魯曉夫向肯尼迪發(fā)了一封信,嚴厲指責美國“違反自由使用國際水域和國際空域的原則。這種侵略行為也許將把人類推入核戰(zhàn)爭的深淵”。美方反駁了蘇聯(lián)的指責,并要求其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導彈。蘇聯(lián)和古巴則稱,他們的部署都是必要的、防御性的。美方猜測蘇聯(lián)在古巴不斷完善導彈基地,但沒有證據。雙方陷入僵持狀態(tài)。
10月27日,在魯道夫·安德森少校駕駛的偵察機被一枚蘇聯(lián)導彈擊中墜毀后,一艘搭載核武器的蘇聯(lián)潛艇被美國海軍的一枚小型深水炸彈擊中。由于潛艇當時處于深水區(qū),與外界的通信中斷,其指揮官以為戰(zhàn)爭已經爆發(fā),于是準備向美軍發(fā)射核魚雷。按照蘇軍的核戰(zhàn)規(guī)則,這項攻擊命令須由三名軍官同意方可執(zhí)行。當時艇長與政委都同意授權此次發(fā)射行動,但大副瓦西里·阿爾希波夫認為,在局勢尚未明朗之際不能輕易動用核武器,于是他沒有同意。事后看來,他的這一張否決票也許就是拯救全世界的關鍵。
危機并沒有解除。接下來,美軍進入了二戰(zhàn)后的首次二級戰(zhàn)備狀態(tài),即核導彈全部完成發(fā)射準備——只需輕輕按一下按鈕,地球就有可能不復存在。
在拿到確切的證據后,古巴導彈危機有了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的基礎??夏岬吓c蘇聯(lián)大使會面,經過緊張激烈的談判交涉,雙方終于達成如下共識:美國將撤走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導彈,并保證永遠不會軍事入侵古巴;作為對等舉措,蘇聯(lián)撤走在古巴部署的所有導彈;如果蘇聯(lián)不兌現(xiàn)承諾,那么美軍將對古巴進行轟炸。
會談結束后,蘇聯(lián)大使馬上致電莫斯科,陳述了解決方案。于是,赫魯曉夫宣布,蘇聯(lián)將從古巴撤走導彈。其實,美蘇雙方都不愿貿然將事態(tài)鬧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都在等著對方“后退”。蘇聯(lián)從古巴撤走導彈,美國承諾不入侵古巴——雙方相互妥協(xié),化解了一場核戰(zhàn)危機。
英國《空中力量》雜志指出,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美蘇兩國領導人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總體上都是理智、克制的。他們沒有感情用事,最終避免了核戰(zhàn)爭的爆發(fā)。美國國際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說過:審慎是最大的美德。對于核武國家來說,都是在高度戒備的條件下管理核武器的,但危機表明,核武器很容易失去控制。古巴導彈危機所涉及的三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危機中都曾由于不周全的考慮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幸好他們沒有錯上加錯,考慮到難以挽回的災難性后果,他們不得不調整策略。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