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我遷徙異地。
便從此有了許多思鄉(xiāng)的夜晚。
在一片客居的土地上,你找不到一盞望透的燈火,也找不到一個呼喚的星座。拉上厚厚實實的窗簾,像拉上一道歷史的帷幕,讓它流不進月光的清輝,也流不進李白的嘆息。透骨的他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孤寂中捧著厚厚的《呼圖壁縣志》,像偎著一件留有母親體溫的舊衣;癡癡迷迷走進去,宛如走進一條退往母親華年的春光甬道。沿著甬道,去探究生命受孕之謎。
朦朦朧朧的歷史感,正如同這個世界此時無人知曉的許多角落。讀縣志,字字倚風而立。這是一本母親的傳記,不時會傳來沉沉的血脈之聲。走過空間的滄海桑田,走過時間的銹跡斑斑,我不僅知道了母體每塊傷痕的來歷,而且知道了她樸實無華的內(nèi)里。在那無數(shù)逝去的日子里,我用靈魂把兩段天壤的歷史融化在對歷史的追尋之中。盡管,我不是一個乖巧的女兒,因不得寵而遠嫁。但是,呼圖壁,我卻比任何一個人都更深刻,更主動,更一絲不茍地苦戀著你,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不指望你能相信我真誠的辯解,我離你而去,的確不僅僅是一種怨艾,還有一層對你似退而進的追尋。在遍撫你渾身傷痕之后,我會是一個優(yōu)秀的女兒,輕伏在你痊愈了的膝頭,含淚問道:“下雨天,這兒,還疼嗎?”
合上《呼圖壁縣志》,滾滾黃塵漸推漸遠。這才發(fā)現(xiàn),京城今夜有雨。無法抹盡玻璃上的滿面清淚,默默地用心丈量著與你之間的距離:三千八百多公里!——哦,不知這雨是否也打濕了我故鄉(xiāng)的小城。此刻,摯愛的媽媽是在燈下為我和妹妹趕織毛衣,還是如我一樣窗前聽雨,感受骨肉撕裂的分離?
呼圖壁,我曾因鄙薄你的膚淺而無意相守,度過了艱澀而自閉的少女時代。我一如植物般成長,完全在被動地適應(yīng)土壤與氣候,我無法選擇這里的一切。想想那時浸泡在古文化的雅潔里,卻渾然不覺,不知底里,而今獲得“果位”,幡然悔悟時,才覺出那高懸的意境刻骨銘心。而我,曾詛咒過它,背離過它,訕笑過它。當我遠遠地離開,遠遠地懷念,遠遠地體味在那里所遭遇到的一切時,便再也遏制不住激情想向所有的人講述,講述往事,講述煙塵,講述我紅土歷歷的故鄉(xiāng)——呼圖壁!
釋迦牟尼來到菩提迦耶的一棵大菩提樹下,用吉祥草鋪墊了金剛座,然后面向東方,“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彼氖盘煜聛恚犻_智慧之眼,星空燦爛,成就了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從那時起,佛教文化遍撒世界,并于西漢時傳入我國,經(jīng)過外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長期撞擊,吞吐交融,形成了傳統(tǒng)的中國佛教。我曾由此想到,外域水流或許能沖刷我們的皮毛,果真就能長驅(qū)直入地蕩滌靈魂嗎?到了漢明帝,佛教由絲綢古道傳入新疆,在這片蠻荒的游牧之地上悄然吹起了一陣信仰之風。新疆的北庭開始成為古代天山北麓的佛教圣地,而它所轄的現(xiàn)在的呼圖壁這一片,也流傳進了風行不衰的佛教。史載,那時這里青草湖濱,廣袤無垠,膏腴之地,縱橫百里。游牧的蒙古族是這里的主體民族,逐水草而居,馬放南山,悠然自得。有位活佛,名叫呼圖壁,深受族人愛戴。他云游四方,熱情傳教,到達這里時卻一病不起,終至溘然長逝。虔誠的信徒們將他厚葬于此,各地的蒙古人歲歲臨其墓祭祀朝拜。久之,此地便得名呼圖壁。從那時起,一股佛家思緒便在這里煙煙裊裊,不絕如縷,宗教就若隱若現(xiàn)地貫穿了呼圖壁的歷史。我常常在咀嚼這三個字時,腦海中會涌現(xiàn)刻在巖石上的咒語、微風中拂動的經(jīng)幡;一隊莊重的絳紅色衣服的喇嘛,步態(tài)沉緩地邁進金色的寺廟,然后,反過身來,鄭重地把門關(guān)好,把我,一個在現(xiàn)代都市文明和古老虛淡宗教之間迷失了方向的年輕人關(guān)在了外面。
我流連于縣志的平靜敘述,隨它游覽了一個個曾經(jīng)存在,而今再也拼不完整的寺廟。想象著塵封多年的大殿,禪房搖曳著一點燭火,枯瘦的老僧盤膝坐在蒲團上,佛珠捻出了歲月的亮光,老僧人卻渾然不聞風聲;想象著一方禪房,幾杯香茗,談?wù)勶L月,說說因果,也是一番解脫。建于光緒二十九年的縣城隍廟前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為人若無天理何必你初一十五燒香叩首”,下聯(lián)是“做事不講良心半夜三更須防我鐵鏈鋼叉”,上懸一匾算是對聯(lián)橫批,“神目如電”。在城隍像的右邊塑著一個高大的鐵面司吏像,尖翅紗帽,紅袍皂靴,左手托一簿記,右手握筆,目瞪須張,左右也有一聯(lián),“你那算盤精得有一位進一位,我這本賬細得有幾條記幾條”,匾額橫批“饒誰來”——真是絕妙!誰也饒不了哇!城隍像左邊有一尊無常像,戴白筒高帽,手持破扇和鐵索,翹起一足,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筒帽上有四個字“你也來了”,問得來者不禁一個冷戰(zhàn)。——唉!因也罷,果也罷,菩提也罷,般若也罷,皆不復(fù)在了,但天地存焉,日月存焉,四時存焉。大千世界,依舊是山,是水,是柴米油鹽,是歷歷人生!
……是湮沒無塵的歷史,鑄就了一種承傳,將超越宗教的歷史文化、歷史啟悟,深深地積淀在我腳下這條充滿現(xiàn)實感的街頭。日落時分,獨自站在古驛道口,沉沉的靜穆滑過秋天神秘的枯葉。放眼望去,古人在驛道口點了一個沉重的頓號。呼圖壁河擦肩而過,清的、濁的,都在世上混跡。這是我心底一條很寬很寬的河,許多的無奈和悵意,許多雜色紛呈,都隨它的清濁而無謂地流逝,拽著我遠離了周圍生存的市井。
深藏在天山深處的生殖崇拜巖畫,可以作為一段截取的物理事實,很直觀地,也很富文化意味地證實了,在這片土地上,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已近三千年。塞種人、車師人、鐵勒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滿族人,都在這塊土地上生存過,繁衍過。如今,他們留下的那些表現(xiàn)自身生命圖騰的生殖崇拜巖畫,震驚了世界,來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學(xué)家魚貫而至。而這座悠久的文化之峰,就聳立于文革時期我家居住的那個小山村。我有一個散淡于小山村的童年,童年的歲月便是對山無窮無盡的遐想。我銘記了那座文化之峰的每一個山脊起伏的曲線,那其中所蘊含的蒼涼已轉(zhuǎn)化為營養(yǎng)我如此沉靜的一滴冰山雪水……
面對巖畫,瞠目結(jié)舌。溫軟的手指觸摸著堅硬的巖石,易逝的生命叩問著:巖畫上的這些原始舞者們,在表現(xiàn)些什么?或許,他們裝飾著象征某種部族的圖騰,通過舞蹈來祈求神明的護佑?或許,他們是把自己裝飾成動物,在重溫記憶的演出中回味勞動的歡樂?或許,他們頭戴荊冠,于熱烈的擺動中表達對異性的渴望,對感官享樂的向往,對部族人丁興旺的祈望?在煙霧彌漫的祭壇前,在情欲中燒的月夜里,在播種與收獲的季節(jié),在出發(fā)與別的部落廝殺的時刻,先民們總是不能自禁地舞蹈起來,伴著激越、強烈、動人心魄的鼓點,裹挾著尚未退盡獸性的嚎叫……
產(chǎn)生生殖崇拜的時代已成為歷史,而歷史是人類心理的集體無意識畫下的一道痕跡。追溯這道痕跡的成因,是一個很復(fù)雜的思維考據(jù)工程。然而這道痕跡卻成為整個人類心理軌跡的佐證。沿著它,沿著這條歷史的軌跡,我進入了工程浩大的思維考據(jù),并由此導(dǎo)入了對呼圖壁歷史的鉤沉。
漢代設(shè)置西域都護府時,呼圖壁是絲綢之路北道上的一個通行車馬的重要驛站,是另一條內(nèi)地和西域、中亞、西亞以及歐洲進行通商聯(lián)系與睦鄰交往的新絲綢之路,兵家必爭之地。而驛站,總演繹過一幕幕枯藤老樹、西風瘦馬,被貶官人、失意騷客,都在這里折枝,無語話凄涼。在這空空驛站,感受秋天遠去的別離,進而用無奈的一路風塵覆蓋心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遙遠的呼圖壁稀有人煙時一幅凄麗的剪影?!缎陆韭浴份d,清翰林院編修祁韻士遠戍伊犁時途經(jīng)呼圖壁,眼前景象引起他多年來宦游無常的惆悵。與他同感的還有光緒十二年進士宋伯魯,途經(jīng)呼圖壁時寫下了“草深無剩土,水瘦有余沙……來去渾不定,立馬望天涯……”
在新疆,呼圖壁東接昌吉市,西鄰瑪納斯縣,北面是全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南面,天山主脈冰峰正以一種剔透的冷靜,注視著這座小縣城。它整個地段三分,為平原、高山、沙漠,地圖呈現(xiàn)出的便是一只吐絲織錦的巨蠶。乾隆二十二年,清軍為平息叛亂,進軍呼圖壁;二十九年,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綽克托奏準,將屯田兵將移駐此地,開始修城。城周長三里多,開四門,東熙門、西寶城、南阜薰、北溥信,并將此城定名為景化城。
在景化城的北門城樓,有一真武閣,內(nèi)懸一口大鐘,聲貫東西。那是1918年呼圖壁正式建縣后的第一任知事張銜耀倡導(dǎo)民眾捐款重建的。他明察暗訪,解決了當時最突出的盜賊猖獗問題,對那些贓證俱在還拒不認罪的案犯施以“敲髕骨”之刑,名曰“砸桄桄子”。1920年春,張銜耀離任時,呼圖壁父老為了感謝他的政績,按照“清官脫帽,贓官脫靴”的傳統(tǒng)習(xí)慣,深情依依地留下了他的一頂帽子,掛在了城南門洞的墻壁上。
我在淹沒了歷史的街頭,企圖尋找那堵掛帽的南墻,然而,什么也沒有,除了孤獨。歷史是昨天,而昨天是一本合上的書,一切都不在懷抱。許多珍貴的,甚至本質(zhì)的東西,就這樣被帶走了,我們永遠喪失了這些遺產(chǎn)?!苍S,意識之深處尋求的不僅僅是歷史遺跡今安在,我在想,為什么有關(guān)清官的概念在民間久久流傳?包公的戲演了一朝又一朝,怎么總也看不煩,聽不膩?清官觀念不肯泯滅,究竟說明了什么?每次讀《離騷》,都是讀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就再也讀不下去了。我太能理解平民生活的艱難,以及迫于這種艱難而付出的含淚的努力,恤民愛民始終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一條紅線。而歷史的教養(yǎng),是通過歷史的反溯,在文明的發(fā)展中寄寓一種與自然合一的精神,達到與自身歷史源頭的真正交流。我們都應(yīng)不忘古初,并通過這種與古圣心靈的交流,把歷史展開為自身存在和人格的內(nèi)容。我總想尋求對歷史,對自身更加原初、自然的理解,不能總是不由自主地對付后天所受的逐流慫恿而茫然著。生命存在于現(xiàn)實,又超越著現(xiàn)實,那才算真正活著,絕不會走入擁擠碌碌的茫茫人群就渾然消失。
在《呼圖壁縣志》中,不能忽略的還有一點,那便是彪炳人寰的林則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林則徐,被貶伊犁時途經(jīng)呼圖壁。那時,外面的世界洋槍洋炮,山山水水破碎一地。浴高處日月,沐底層風雨的禁煙大臣,在一棵三人合抱的榆樹下歇腳,與前來送食送水送馬料的百姓們納涼笑談,一副達觀知命的情致。當他遠離貪欲的朝廷,在這片不曾被罌粟花污染過的蠻荒凈土上,感受到了久違的古樸的人情,如坐春風。臨走時,身邊一時沒有答謝之物,便將自己用的一盞紗燈掛在了大樹上。林則徐走了,身后這盞燈,照徹了千古,身后這棵樹,孤獨地站過了長夜。林則徐一生如這參天古木,點點蔥蕪,片片凋殘,軀干伶仃,唯剩一脈正氣,超然榮辱。最后,這棵大樹在文革時期被伐,訇然倒下,碩大的樹根斷面,以驚心的直露,呈現(xiàn)出全部的年輪。
歷史曾擁有過多少美麗,無力挽住,也無力打撈,它軟如溪水,不舍晝夜,慨然而逝。一切都不著痕跡地過去了,想找是找不到的,只有那被時間剝蝕了的古遠悠久的文化之美,在僅存的一截城垣墻頭凸現(xiàn)著。
幾千年,幾百年,成土,成沙,成白骨。我只能從最近的歷史中看到殘存的馬橋子遺址,并試圖在那種歷史停留的地方,找到一兩根祖先血統(tǒng)的毫發(fā)和他們正直的纖維。于是,我去了馬橋子遺址。在這之前,曾讀到有關(guān)它的史料。馬橋子城,在民間,又被稱作梭梭城。百年前,那里長滿了梭梭、紅柳、梧桐樹,密集的叢林里,躲著一戶戶難民。算起來那是同治年了,阿古柏等勢力割據(jù)稱霸,新疆陷入戰(zhàn)亂。為避殺身之難,縣城及附近的居民逃往密林、葦叢,挖地窩,修寨堡,棲息圖存。難民越聚越多,被稱為“豪豪高四爺”的高克武,率眾組成民團,開始保家自救活動,修建了這座馬橋子城。
馬橋子故城跨河而立,兩座城角炮臺相對峙,給人關(guān)于戰(zhàn)爭與災(zāi)難的聯(lián)想。一百多年前,數(shù)千難民抱著堅強活下去的信念,在這里一邊練兵一邊生產(chǎn)。沒有耕畜,就用人力,沒有農(nóng)具,自己制造,儼然回到石器時代。然而沒有籽種又怎么辦?在翻來覆去,枕上難眠的苦思中,終于想起了裝在枕頭套里當作枕芯的糧食。把它小心翼翼抖落出來,撒在這片處女地上,竟然長出了一片楚楚動人的莊稼。他們便吃著這種“野糧食”,度過了戰(zhàn)亂。
阿古柏叛軍數(shù)百騎兵曾經(jīng)猛攻城池,一時間黑云欲摧。高四爺領(lǐng)著八寶羅漢,立馬橫槍,殺入塵土蔽日的敵陣,徐學(xué)功率一哨人馬前來增援……
如今,廢墟空曠,一脈凄清。多少層寂寞和貧困相逐而上,蜿蜒在身下的沙灘上。——馬橋子城,你很寧靜,寵也無浪,辱也無風。百年前的血腥氣已散得很遠,陣陣冽風里,只有塬上草正舞得雄風舒卷。
英雄的歷史與歷史的英雄同逝如斯,我卻分明看見滿城紙旗紙幌,高四爺?shù)脑岫Y在低緩地進行;看見盼來和平的難民從這里悲喜交加地返回家園,戀戀不舍的身影從野蒿中踏過,就像歷史,從這城門悄悄地爬過,沒有聲音……
當新疆以和平解放的新紀元續(xù)寫它的新歷史時,呼圖壁又一名姓張的清官張文治,率一支駝隊,浩浩蕩蕩走來……
這,就是生育了我的一片土地。這片土地,戰(zhàn)馬踏過,祖先耕過,而今我沉吟著走過。這個小縣城,迎來過越南的胡志明,胡志明抱起幼兒園的孩子喜愛地祝福;迎來過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朱德,朱委員長品嘗了呼圖壁的大白桃連連稱贊,并把它引進北京市場;這個小縣城,迎來過為列寧守靈歸國的警衛(wèi)戰(zhàn)士,將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的理論播入人心;還迎來過那從延安毛澤東窯洞里走出來的駕駛兵??箲?zhàn)期間,呼圖壁人民節(jié)衣縮食,捐獻出一架呼圖壁號飛機……呼圖壁,有過它輝煌的時期。史官們把卷帙一頁頁翻過,于是這塊土地也就有了一層層沉積。
呼圖壁河,是向北流的內(nèi)陸河,發(fā)源于天山冰峰,一路灌溉著莊稼,滋養(yǎng)了生靈。沿著河岸,有含金的沉積礦,二百年前,河道兩岸是百姓和戍丁淘金的場所?!瓉?,這是一片含金的土地!
這是一片含金的土地。走在上面,看得見那燦燦的金沙層層鋪展。與其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方水土養(yǎng)育的,還不如更準確地說是由一種特定文化滋潤的;同時,便也受著特定文化的制約。我們是不由自主地被它捏制而成的,只能由一種更新鮮、更進步、更有包容力的文化提高我們,點化我們,方才有可能取得嶄新的認識和理解,也才能使我們擺脫它的局限而充分享受它的恩惠?!魣D壁,我親愛的母體,這難道不是我對你似退而進的追尋嗎?怎么會在這樣一片含金的土地上顆粒未收呢?怎么會在這樣一片含金的土地上過于貧匱呢?
走出歷史的塵埃,合上歲月的黃卷,我乍然失重地面對著今天的現(xiàn)實,我相信文化是精神生命的表現(xiàn),它擔負著提高民族文化場質(zhì)的重任。但在與文化悄然對峙的市井里,物欲一寸寸逼近,人格就一寸寸萎縮,二者的銜接段卻總以空白的形式給人以無限的空茫。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在精神與物質(zhì)之間,合理的中介究竟是什么?我卻怎么也擺脫不了由于阻扼而遺傳下來的沉重的憂患。我只希望,今日的故鄉(xiāng)能上升到一個與發(fā)展了的社會相適應(yīng)的新水準,重建一個新的興隆機制。
畢竟是人心不古了。古樸的人情如歌而逝,我心中只留下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shù)與兒童”。在那座民族式的花園樓前,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出早操,永絕于塵世的天籟之音,使有關(guān)兒童詩的文思冰雪一般一一欲抽。站在這里,人便崇尚了純真。孩子們,當你們寫就了呼圖壁明天的歷史,不知那時,早早掛果的枝丫能否再托起太多的故事。
如今,我遠遠地離開了呼圖壁,在一方遠遠的天空下,懷著一腔遠遠的幽情來寫這篇散文,獻給你,呼圖壁,我親愛的母體,還有那為了澄清你的歷史云煙而嘔心瀝血的,我深深敬重的史官們。當我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你所有冷待過我的不公允,統(tǒng)統(tǒng)被當作負擔卸掉了。只有一個親切的你,帶著滿面風塵和皺紋,一如我慈愛的外婆,佝僂著身影,迎風依扶在我此生記憶的門前。
今夜京城有雨,淅淅瀝瀝像我滴也滴不完的思念,用五指劃開障礙,視野重新擴散在窗外的雨霧中,整個生命在這混沌一片的事物中升起自己既定的秩序。
(原載《人民文學(xué)》199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