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農(nóng)田形態(tài)的桑田最遲在秦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洱R民要術》的記載反映出桑糧間作是北朝桑樹栽培中較為常見的做法,而北魏均田令中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與《齊民要術》所記載的桑糧間作技術一致,均田令中的桑田應該也是采用桑糧間作的農(nóng)田。北魏將桑田定為世業(yè)主要因植桑給農(nóng)田帶來的附加價值,最初并不一定涉及土地所有權(quán)問題。但有關桑田的規(guī)定仍然夾雜有政治和社會因素的考量,它既是政府向豪強地主妥協(xié)的產(chǎn)物,同時也有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意圖。桑田問題本身是一個農(nóng)藝問題,而北魏均田令的規(guī)定在事實上造成了桑田與露田、麻田土地權(quán)利有別,可能正是在均田令實施過程中,桑田逐漸失去了其作為桑糧間作農(nóng)田的最初含義。隋唐田令已廢棄桑田名義,只要求民戶的植桑數(shù)量達到標準,對栽種方式并不做要求,但受此前農(nóng)業(yè)實踐的影響,當時桑糧間作仍較普遍。宋元以后,由于要充分利用農(nóng)田殖谷及桑樹品種的改變,桑糧間作明顯萎縮。
關鍵詞: 桑田;均田令;《齊民要術》;桑糧間作
北魏均田法令中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曾引發(fā)爭議,有學者默認桑田徒有桑的名義,其實只與土地權(quán)利有關,也有學者仔細探討了桑田是否用于種桑及桑樹的栽種密度問題?!段簳な池浿尽份d北魏均田令規(guī)定授給每個男丁的20畝桑田必須“種桑五十樹”,但這50棵桑樹是種在20畝桑田上還是每畝桑田種50棵,卻表述得不很明確。王仲犖、宮崎市定等支持后說,并據(jù)《通典·田制下》摘錄的唐開元二十五年(737)令推測北魏均田令脫落了“每畝”二字;唐長孺等則主前說,且認為開元二十五年令中的“每畝”為衍文。①
后來李伯重試圖從農(nóng)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他根據(jù)《齊民要術》桑苗成熟后移栽“率十步一樹”,判定北魏每畝桑田只能種桑樹2~3株,而盛唐長江下游地區(qū)的專業(yè)桑園大約是每畝種桑50株,北魏均田令與唐開元田令中的差異是因華北和長江下游種桑情況不同造成的。②韓昇不贊同李伯重的方法,認為這并不是一個農(nóng)藝問題,并指出北魏法令與現(xiàn)實是有差距的,在現(xiàn)實中,桑田必須首先用于保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不一定是種桑的田地。③
楊際平贊同《齊民要術》時代北方每畝約植桑2.4株,但他同樣認為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含義比較廣泛,不必確指種桑之田。④也就是說,學界關于桑田有不一定用于種桑,以及每畝種桑50棵,20畝共種桑50棵等三種說法。對于桑田的探討大多依附于對均田制的研究,隨著對古代土地制度問題的討論逐漸沉寂,桑田問題在近一二十年來已經(jīng)很少有人涉及。由于近年公布的里耶秦簡中的一則材料提到了桑田,故筆者擬就這一問題繼續(xù)做些探討。
一、桑地、桑田與桑糧間作
里耶秦簡第9層的資料中有一條涉及桑田的簡文:
丗五年三月庚寅朔丙辰,貳春鄉(xiāng)茲爰書:南里寡婦慭自言謁豤(墾)草田故桒(桑)地百廿步,在故步北,恒以為桒(桑)田。
三月丙辰,貳春鄉(xiāng)茲敢言之,上。敢言之。/詘手。9-14(里耶秦簡博物館等編著:《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秦簡》,中西書局2016年版,第179頁。)
這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遷陵縣貳春鄉(xiāng)南里的寡婦慭請求登記墾種的半畝農(nóng)田,貳春鄉(xiāng)吏茲記錄的爰書。簡文中的桑田是秦代政府登記的農(nóng)田類型,盡管沒有具體談到桑田的形態(tài)特征,但可以確定這里的桑田并非泛指種植桑樹與農(nóng)作物的田地。同時,這條簡文中存在新墾桑田與舊桑地的對照,說明秦代桑田與桑地的區(qū)分是明確的。中國栽種桑樹的歷史很早,在甲骨卜辭中已經(jīng)有植桑的記載,秦代遷陵縣桑地中的桑樹應該主要出自人工栽培,而桑地又不同于桑田,可見這里的桑田應該也不同于后世用于指專門植桑之田?!疤铩钡暮x在秦漢時期較“地”要狹窄。漢劉熙《釋名·釋地》稱:“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保ǎh)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5頁。)許慎《說文解字·田部》:“田,陳也。樹谷曰田。象形。囗十,阡陌之制也?!保ǎh)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4頁。)據(jù)此推斷,簡文中的桑地應該是全部用于植桑的土地,屬專業(yè)桑園,而桑田則可能在植桑之外,還包含糧谷作物的種植。
從古農(nóng)學的角度進行驗證,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西漢農(nóng)書《氾勝之書》中有“種桑法”,其內(nèi)容為:“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潰之,以水灌洗,取子陰干。治肥田十畝,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畝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種之。黍、桑當俱生,鋤之,桑令稀疏調(diào)適。黍熟獲之。桑生正與黍高平,因以利鐮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風調(diào),放火燒之,常逆風起火。桑至春生。一畝食三箔蠶?!保ㄈf國鼎輯釋:《氾勝之書輯釋》,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166-167頁。)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這里提到了桑與黍的合種。每畝用三升黍子與三升椹子混合播種,黍子和椹子一起發(fā)芽出苗,等到黍成熟時,桑苗正好跟黍子一樣高,這時平地面將桑苗和黍子一起割下來,第二年春天新的桑苗就會從根上發(fā)出來。萬國鼎指出,這種種桑法“就是現(xiàn)在所謂‘截干法,的確可以使次年苗木的生長迅速旺盛”,而“用黍和?;旌喜シN,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多得一季農(nóng)作物收獲的利益,而且可以藉此防止桑苗地里雜草的生長,節(jié)省除草的人工”。(萬國鼎輯釋:《氾勝之書輯釋》,第168頁。)由此可見,漢代種桑時可同時種植糧食作物。不過,這里黍子是與椹子同時播種,因為桑樹可以存活多年,而種黍需要每年播種,如只是在桑樹播種的第一年多收一季糧谷,其實談不上桑田與桑地的區(qū)別。
《氾勝之書》原書已佚,其“種桑法”是因為附錄于《齊民要術》卷五《種桑、柘第四十五》而得以保存。將之與《齊民要術》中種植桑樹的方法進行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這條“種桑法”其實只是培育桑苗的方法,在這之后,桑苗還需要經(jīng)過兩次移栽才能固定下來。“明年正月,移而栽之,率五尺一根”,兩年后“大如臂許,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樹”。而之所以要移栽兩次,則與桑間要間作糧食作物有關?!洱R民要術》中關于種桑還記載有一種截取壓條苗來移栽的方法,并指出“截取而種之”時,“住宅上及園畔者,固宜即定;其田中種者,亦如種椹法,先穊種二三年,然后更移之”。((后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頁。)意思是如果種在房前屋后、園林周圍,最好是一次固定;而如果是種在大田里,則必須像通過種椹子培育桑苗一樣,先密植兩三年再移栽。因此桑苗需移栽兩次其實是與種植的地方有關,如果不是種在大田里,一次固定是更為方便的做法。
關于為什么種在大田內(nèi)的桑苗要先密植兩三年,《齊民要術》明確指出是“未用耕故”,并解釋說:“凡栽桑不得者,無他故,正為犁撥耳。是以須穊,不用??;稀通耕犁者,必難慎,率多死矣;且穊則長疾。大都種椹長遲,不如壓枝之速。無栽者,乃種椹也。”((后魏)賈思勰者,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第317頁。)除了密植有利于生長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桑苗小容易發(fā)生意外損害,這期間如果在種桑的大田中用犁耕地,難免會對桑苗造成破壞,導致其大量死亡。桑苗種好后是不用耕地的,用犁發(fā)土針對的只能是種植糧食作物。因此《齊民要術》所記載的種桑法實際上是一種桑糧間作類型。由于擔心損傷桑苗而不能使用犁耕,在種植桑苗的大田中種植糧食作物不是很方便,出于節(jié)約農(nóng)田的考慮,才設計了集中對桑苗密植培育兩三年再二次移栽的環(huán)節(jié)。盡管如此,這兩三年內(nèi)桑間的空地還是要利用的。“其下常斸掘種綠豆、小豆。二豆良美,潤澤益桑”。((后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第317頁。)斸為大鋤,用鋤頭松地容易掌握分寸,不至于傷到桑苗。而綠豆、小豆等豆類作物也是適合與桑樹間作的作物。豆類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豆、桑間作,既能有效利用桑間空地,又能促進桑樹生長。
二次移栽后的桑樹因為是與糧食作物間作,而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特殊環(huán)節(jié)?!洱R民要術》指出:“率十步一樹。陰相接者,則妨禾豆。行欲小掎角,不用正相當。相當者則妨犁?!保ǎê笪海┵Z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求校釋》,第317頁。)桑樹定植時十步一樹,株距較寬,這是因為桑間要種植禾、豆,如果樹冠蔭翳相接,有礙日照與通風,則不利于禾、豆生長。桑樹的分行布列要采用小掎角,即按品字形布置,直行對正,橫行偏斜,從而方便犁田。“凡耕桑田,不用近樹。傷桑、破犁,所謂兩失。其犁不著處,斸地令起,斫去浮根,以蠶矢糞之。去浮根,不妨耬犁,令樹肥茂也”。((后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求校釋》,第318頁。)犁耕桑田不能太靠近桑樹,因為犁如果碰到桑樹的樹根,既可能傷害桑樹,又可能損壞犁具。犁不到的地方,可以用鋤頭翻土,并且把土壤淺層的橫根掘去,這樣既不會妨礙犁田,又有利于桑樹根系向深處發(fā)展?!坝址ǎ簹q常繞樹一步散蕪菁子。收獲之后,放豬啖之,其地柔軟,有勝耕者。種禾豆,欲得逼樹。不失地利,田又調(diào)熟。繞樹散蕪菁者,不勞逼也”。((后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第318頁。)蕪菁的根及葉子都能食用,也是豬很愛吃的蔬菜。繞桑樹一步遠的地方種一圈蕪菁,收獲后放豬吃蕪菁的殘根剩莖,由于豬在地里反復踐踏,又用嘴拱土,能夠使土變得稀爛軟熟。種植禾豆者都想盡量靠近桑樹,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又能改良土壤。如果繞樹種植蕪菁,也就不必費心迫近桑樹。
《齊民要術》記載有多種樹木的栽培方法,并非僅僅關注糧食作物。而在敘述種桑法時,書中提到當時桑樹有“田中種者”以及種于“住宅上及園畔者”,所介紹的卻只是桑糧間作類型的技術要點,盡管可能有這種類型的桑樹栽培技術更為復雜的原因,但這種選擇,無疑能夠反映桑糧間作是當時桑樹種植較為普遍的做法。同時,書中還明確稱采用桑糧間作的農(nóng)田為桑田,所謂“凡耕桑田,不用近樹”,而隱含了對種于“桑田”與種于“住宅上及園畔者”的區(qū)分。
二、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即桑糧間作的農(nóng)田
桑田是北魏均田制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據(jù)《魏書·食貨志》記載,太和九年(485)頒布的均田令規(guī)定:“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余,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給一畝,依法課蒔榆、棗。奴各依良。限三年種畢,不畢,奪其不畢之地。于桑榆地分雜蒔余果及多種桑榆者不禁?!保ā段簳肪硪灰弧稹妒池浿尽罚腥A書局1974年版,第2853頁。)在分析這段材料前,有必要先就桑田是要求總共種50根桑樹還是每畝種50棵桑樹做個說明。如前所述,這是個爭論了很久的問題,其中每畝種桑50棵的主要依據(jù)來自《通典·食貨·田制下》記載:諸永業(yè)田“每畝課種桑五十根以上,榆、棗各十根以上,三年種畢”。((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卷二《食貨二·田制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0頁。)但《唐律疏議·戶婚律》曰:“依田令:戶內(nèi)永業(yè)田,課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棗各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任依鄉(xiāng)法。”((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卷一三《戶婚》,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9頁。)原文并沒有每畝二字?!短坡墒枳h》作為唐代最重要的法律文獻,相較梳理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典》,對律令的記載應該更為可信,故而筆者贊同《通典》中“每畝”為衍文的意見。
按照20畝桑田種桑50棵的標準,再來看《齊民要術》的記載?!洱R民要術》記載的桑糧間作法,桑樹經(jīng)過兩次移栽固定下來后的間距是“十步一樹”。我國古代田畝在秦漢以后以240步為畝,即寬1步,長240步,為1畝,每畝面積為240平方步?!笆揭粯洹毕喈斢诿?00平方步種樹1棵。這樣,1畝地平均種2.4棵,20畝地能種48棵。均田令的要求很顯然跟當時的桑糧間作技術是相一致的。李伯重已經(jīng)指出這點,但有些學者仍然認為這并不是一個農(nóng)藝問題。(韓昇:《論桑田》,復旦大學歷史系編:《古代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第94頁。)這可能與他只是引用了“十步一樹”而沒有詳細介紹書中的桑糧間作技術有關。當然,這一數(shù)字并不是絕對的。在生產(chǎn)中第一排桑樹應該會盡量靠近農(nóng)田邊緣,不一定與田的邊界之間留下十步的一半,即五步的空隙,桑樹之間的間距會根據(jù)農(nóng)田的具體形狀與大小進行調(diào)整,密度也不一定要達到十步,所以法令規(guī)定“于桑榆地分雜蒔余果及多種桑榆者不禁”。(《魏書》卷一一○《食貨志》,第2853頁。)此前,宮崎市定認為20畝地種50多棵桑樹過于稀疏,而推測均田令“課蒔余”與“種桑五十樹”間脫落“每畝”二字,且“課蒔余”三字讀不順當,“蒔余”二字恐怕為衍文。([日]宮崎市定:《晉武帝戶調(diào)式研究》,劉俊文主編,夏日新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第120-121頁。)如果考慮到實行的是桑糧間作,那么按上面的計算,20畝桑田種50棵樹是完全正常的。除了植桑,桑田還要種禾谷等其他作物,這里“課蒔余”的意義也就很清楚了,而且“余”還表明桑田可能更偏重于糧谷種植。另外,由于三年種樹50棵是過于簡單的事情,所以令文中的“限三年種畢”的規(guī)定似乎形同虛設。但在《齊民要術》中,從種椹子開始,第二年進行第一次移栽,約兩年后進行第二次移栽,到固定下來正好需要三年??梢娺@一規(guī)定也是有農(nóng)學的依據(jù),目的在于桑田分配下來后,就要開始考慮植桑的事。當然,如果直接移栽較大的桑苗,當年就把桑樹固定下來也是可以的。
北魏均田令中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與《齊民要術》中的桑糧間作技術如此協(xié)調(diào),反映出均田令中的桑田應該就是采用桑糧間作的農(nóng)田。均田令要求民眾種植的50棵桑樹均勻地分布于20畝桑田。桑樹是多年生植物,因此桑田都有自己的附加價值,自然也就不能同其他農(nóng)田一樣還授。北魏均田令規(guī)定:“諸桑田不在還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雖盈,不得以充露田之數(shù),不足者以露田充倍?!保ā段簳肪硪灰弧稹妒池浿尽罚?853頁。)各戶原有的桑田不在還授之限,如果超過20畝,可以將其充當倍田份額,如果還有剩余,也不會被沒收。“諸桑田皆為世業(yè),身終不還,恒從見口。有盈者無受無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魏書》卷一一○《食貨志》,第2854頁。)人死后桑田也不用歸還政府重新分配,而是直接由后代繼承,但國家授給其后代的田并不會因此增加,那么所繼承的其實就是桑田上的桑樹。因此,桑田作為世業(yè),首先應該是因為所種的作物,而不一定涉及土地所有權(quán)的問題。(堀敏一很早便提出,北魏均田制的田地分類,“土地的首要區(qū)別是根據(jù)作物種類來決定還受與否”,“不存在所有權(quán)不同的問題”。參見[日]堀敏一著,韓國磐等譯:《均田制的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頁。)北魏均田令規(guī)定:“諸麻布之土,男夫及課,別給麻田十畝,婦人五畝,奴婢依良。皆從還受之法?!保ā段簳肪硪灰弧稹妒池浿尽?,第2854頁。)麻田是在“非桑之土”作為桑田的替代品而出現(xiàn)的,其性質(zhì)應該跟桑田一致,卻規(guī)定要還授,這也說明桑田為世業(yè)最初確實是因為植桑之故。北魏均田令又規(guī)定:“諸應還之田,不得種桑榆棗果,種者以違令論,地入還分。”(《魏書》卷一一○《食貨志》,第2853頁。)露田種桑樹屬于違令,其處置是仍應還授,由于這部分農(nóng)田本來就是應還的,表面上等于沒有受到處罰,那么這里違令者的損失只可能是所植樹木的價值。桑田可以“賣其盈”“買所不足”,最初買賣的可能就是這種因植有桑樹而帶來的附加價值。
北魏以前就存在農(nóng)田中植桑的情況。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記載:“汝南南頓張助,于田中種禾,見李核,意欲持去,顧見空桑中有土,因殖種,以余漿溉灌”,后來有人看見桑樹中長出李樹,覺得神異,將這株李樹視為“李君神”。((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05頁。)張助在種禾時撿到李核,本來想將它帶走,回頭看見桑樹的空心中有土就順手種了下去,最合理的解釋是這里的桑樹就種在田中。此前的文獻中也有一些與農(nóng)作有關的桑田記載。秦簡中提到桑田,簡文在前面已經(jīng)引述。江蘇儀征胥浦漢墓所出《先令券書》記載,墓主朱凌曾將“稻田一處、桑田二處”分給女兒弱君,“波(陂)田一處”分給女兒仙君,后來兩女將田還給朱凌,由她再全部分給兒子公文,合計“稻田二處、桑田二處”。(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頁。)這里桑田與稻田并列,肯定是一種農(nóng)田類型。桑是無法與稻實現(xiàn)間作的,稻田是水田,而桑樹無法在水田中存活,桑田只能是旱田。但這里不用更為通俗明白的旱田,而稱桑田,也可能是因為桑糧間作,田上有桑。由于桑樹本身具有一定價值,這類農(nóng)田比一般的旱田價值要高。《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記載:“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nóng)部桑田數(shù)百頃?!保ā度龂尽肪砭拧段簳げ芩瑐鳌?,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84頁。)典農(nóng)是曹魏管理民屯的官員,這條材料反映了曹魏民屯系統(tǒng)中有不少桑田。曹魏創(chuàng)辦屯田主要是為了解決軍糧的短缺,據(jù)《三國志·魏書·任峻傳》注引《魏武故事》,屯田的收稅原本打算“計牛輸谷”,并且“佃科以定”,只是由于任峻“反復來說”,才改為按成收租,(《三國志》卷一六《魏書·任峻傳》,第489頁。)期間根本沒有考慮植桑的問題。當然,在軍糧問題不那么迫切后,讓屯田民植桑也會提上議程,但洛陽、野王典農(nóng)部有這么大面積的專業(yè)桑園還是較難想象的,這里的桑田以間種糧谷的可能性更大。
桑糧間作有利有弊。盡管有古代農(nóng)學家提倡過這一做法,但《漢書·食貨志》早就說過“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谷”,(《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120頁。)同時屋宅周圍、田邊地頭、河川道旁、山坡丘陵都能植桑,用農(nóng)田種桑畢竟不是很經(jīng)濟的做法,北魏以前關于桑田或者桑糧間作的記載并不多。但在北魏均田令中桑田的比例卻不低。以一夫一婦計,可授桑田為20畝,露田為60畝,盡管此外還有倍田,但倍田主要是供休耕用,即每年實際耕種的農(nóng)田中桑田要占四分之一。如果將不納入還授范圍的各戶原有桑田考慮進來,這個比例還要提高。均田制的推行是在人口銳減、土地相對富足之時,以致令文中有關于休耕田的明文規(guī)定,利用農(nóng)田種桑的情況相對普遍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齊民要術》的記載看,桑糧間作并不是一種粗放的農(nóng)作方式,甚至有較一般種植方式更為復雜的技術要求。那么,均田令中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如此之高,就很難說是基于當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實際情況。
三、均田令規(guī)定桑田的背景與意圖
關于北魏均田制的淵源,學者普遍注意到先秦井田制、西漢限田制、西晉占田課田制,以及北魏早期計口授田對其的影響。但這些土地制度都沒有區(qū)分桑田與一般農(nóng)田的內(nèi)容,而在宋元之際的馬端臨看來,桑田正是北魏均田制能夠推行的關鍵?!段墨I通考·田賦考》曰:“或謂井田之廢已久,驟行均田,奪有余以予不足,必致煩擾,以興怨讟,不知后魏何以能行。然觀其立法,所受者露田,諸桑田不在還受之限。意桑田必是人戶世業(yè),是以栽植桑榆其上,而露田不栽樹,則似所種者皆荒閑無主之田。又諸遠流配謫、無子孫及戶絕者,墟宅、桑榆盡為公田,以供授受,則固非盡奪富者之田以予貧人也。又令有盈者無受不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是令其從便買賣,以合均給之數(shù),則又非強奪之以為公田,而授無田之人?!保ǎㄔR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田賦考二》,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0頁。)馬端臨對桑田性質(zhì)的理解盡管存在偏差,但誠如他所指出,由于桑田的存在,北魏均田“固非盡奪富者之田以予貧人”,從而有助于減輕均田推行過程中的阻力。
桑田的規(guī)定很可能是北魏政府企圖均給天下之田,卻又力不從心,而與豪強地主妥協(xié)的結(jié)果?!段簳な池浿尽份d:太和八年(484)租調(diào)法規(guī)定,“所調(diào)各隨其土所出。其司、冀、雍、華、定、相、泰、洛、豫、懷、兗、陜、徐、青、齊、濟、南豫、東兗、東徐十九州,貢綿絹及絲;幽、平、并、肆、岐、涇、荊、涼、梁、汾、秦、安、營、豳、夏、光、郢、東秦,司州萬年、雁門、上谷、靈丘、廣寧、平?jīng)隹?,懷州邵上郡之長平、白水縣,青州北??ぶz東縣、平昌郡之東武平昌縣、高密郡之昌安高密夷安黔陬縣,泰州河東之蒲坂、汾陰縣,東徐州東莞郡之莒、諸、東莞縣,雍州馮翊郡之蓮芍縣、咸陽郡之寧夷縣、北地郡之三原云陽銅官宜君縣,華州華山郡之夏陽縣,徐州北濟陰郡之離狐豐縣、東??ぶM榆襄賁縣,皆以麻布充稅?!保ā段簳肪硪灰弧稹妒池浿尽罚?852-2853頁。)北魏政府劃定的桑田區(qū)以司州為首,西至雍州,東及青州,北至定州,南及徐州、豫州,而以麻布充稅的地區(qū),除荊州為南北兩朝邊界之外,大多在北部和西北地區(qū)。
既宜種桑又宜植麻的地區(qū)很廣。北魏“以麻布充稅”的很多地區(qū)種桑其實也沒有問題。酒泉和嘉峪關等地的魏晉墓曾出土為數(shù)眾多的以蠶桑生產(chǎn)為題材的壁畫,如采桑圖、護桑圖、絹帛圖等。(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等編:《嘉峪關壁畫墓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9頁;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酒泉西溝村魏晉墓發(fā)掘報告》,《文物》,1996年第7期。)北魏時河西生產(chǎn)的絲織品已經(jīng)有全國聞名的產(chǎn)品?!段簳の卷矀鳌份d:尉聿“出為平西將軍、東涼州刺史。涼州緋色,天下之最,叉送白綾二千匹,令聿染”。(《魏書》卷二六《尉聿傳》,第659-660頁。)《新唐書·地理志》記涼州武威郡土貢“白綾”,(《新唐書》卷四○《地理志四》,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41頁。)白綾成為涼州進貢的特產(chǎn),品質(zhì)自然上乘,當是在北魏絲織技術基礎上的發(fā)展。魏晉時遼東同樣出產(chǎn)絲織精品,《魏略》載魏文帝詔曰:“代郡黃布為細,樂浪練為精?!保ǎㄋ危├顣P等編:《太平御覽》卷八二○《布帛部七》引《魏略》,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649頁。)后來北燕主馮跋也曾在遼東推廣種桑,“令百姓人殖桑一百根,柘二十根”。(《晉書》卷一二五《馮跋載記》,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131頁。)北魏均田令規(guī)定桑田“皆為世業(yè)”,麻田“皆從還受之法”,二者土地權(quán)利有別。桑麻之鄉(xiāng)的區(qū)分既然并非完全根據(jù)各地物產(chǎn),那么其中可能有政治方面的考慮。
從《魏書·食貨志》的記載看,北魏規(guī)定的桑田區(qū)主要是中原的漢族居住區(qū),此前北魏在這些地區(qū)采取的是宗主督護制,對當?shù)睾缽姷刂鲗嵭辛b縻政策,這里是大土地所有制的發(fā)達地區(qū)。而均田制推行時,鮮卑拓跋諸部貴族受氏族傳統(tǒng)影響,土地私有觀念仍較薄弱,對于遷入京畿地區(qū)的漢人及其他人群,北魏長期以來實行的也是計口授田措施,由政府定量配給土地。因此,當時北部與西北地區(qū),包括京畿在內(nèi),大部分都是國有土地,不同于中原地區(qū)宗主督護制下以大土地所有制為主。均田制的實施對中原豪強地主的利益觸動最大,這些豪強地主又有很強的實力,讓他們輕易放棄原有田地顯然不現(xiàn)實。由于桑榆是多年生植物,桑田本來就不適合還授,這很可能一度被豪強地主用來作為反對均田制的借口,而北魏政府其實也有發(fā)展桑蠶業(yè)的要求,故而順水推舟,同意桑田“不在還受之限”,通過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來減輕豪強地主對均田的反抗。
桑田“皆為世業(yè)”,“不在還受之限”給豪強地主繼續(xù)保留自己的原有田地提供了合法途徑。但北魏均田制不同于西晉占田制直接明確地主和農(nóng)民所有的土地仍然得以保留,而是限定桑田不進行還授,目的還是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發(fā)展。李安世均田疏說:“蓋欲使土不曠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獨膏腴之美;單陋之夫,亦有頃畝之分……令分藝有準,力業(yè)相稱,細民獲資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魏書》卷五三《李安世傳》,第1176頁。)孝文帝均田詔強調(diào):“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致令地有遺利,民無余財?!保ā段簳肪砥呱稀陡咦婕o上》,第156頁。)可見,北魏實施均田制的初衷之一就是抑制豪強兼并,桑田“不在還受之限”并不意味著通過桑田豪強地主就能保留他們的全部私有田地。均田令規(guī)定“諸初受田者”所受桑田“限三年種畢,不畢,奪其不畢之地”。均田令中的桑田是采用桑糧間作的農(nóng)田,不管是官授的桑田,還是各戶原有桑田,植桑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豪強地主如果不能在均田令執(zhí)行前將超出標準額度的農(nóng)田改造成桑田,這些土地就不能夠以桑田的名義繼續(xù)保留。而且均田制施行后,豪強地主的桑田不可能繼續(xù)擴大,卻有可能逐漸縮小。由于“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諸應還之田,不得種桑榆棗果,種者以違令論,地入還分”,在占足限額的情況下,通過買賣或者耕種來擴大桑田都是違令的行為。如果家中有進丁可受桑田,首先得從父祖所占的超額桑田中撥付,戶內(nèi)的桑田并不會因進丁而增加。而一旦出現(xiàn)無子孫及戶絕的情況,則“墟宅、桑榆盡為公田,以供授受”。至于身處狹鄉(xiāng)卻占有超額桑田的豪強地主家庭,更不僅不會因進丁而增加桑田,甚至由此增加露田也不可能。因為均田令規(guī)定,“諸地狹之處,有進丁受田而不樂遷者,則以其家桑田為正田分,又不足不給倍田,又不足家內(nèi)人別減分”。(《魏書》卷一一○《食貨志》,第2854頁。)
不僅桑田不還授不能使豪強地主完全保留其原有田地,均田令中奴婢與耕牛授田的規(guī)定也很難實現(xiàn)這一結(jié)果。均田制及與其配套推出的三長制旨在吸引與檢括豪強所占的苞蔭戶,改變“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的現(xiàn)狀。(《魏書》卷五三《李沖列傳》,第1180頁。)檢括的結(jié)果,體現(xiàn)在太和十一年(487)以后數(shù)年北魏頻繁的郡縣分置、復置上。據(jù)估計,這幾年所置的31縣“領戶124000,再加上新置的州郡以及升級的郡縣,十五萬戶,六十萬口應不算夸大,這些民戶可視為初立三長時朝廷括戶所得”。(侯旭東:《北朝“三長制”四題》,《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4期。)檢括出的民戶實際占有的土地獲得承認,同時補足均田令規(guī)定的桑田、露田、倍田份額。在法令的保障下,他們無需也沒有余力耕種豪強地主的農(nóng)田,于是均田制推行時必然出現(xiàn)豪強地主大量農(nóng)田無人耕作的情況。北魏均田令對各戶授田奴婢不做限制,但規(guī)定只有專任耕織者才可受田。豪強地主的奴婢哪些承擔家務勞動,哪些專任耕織,政府無從知曉,只能由主人申報。但在蔭戶基本被政府挖走,原有農(nóng)田本就乏人耕作的情況下,替奴婢申報農(nóng)田不僅對自己無益,反而要因此增加租調(diào)。(《魏書》卷一一○《食貨志》:“其民調(diào),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diào);奴任耕,婢任績者,八口當未娶者四?!保ǖ?855頁)奴婢的民調(diào)要低于民戶,但任耕織的奴婢八人仍然要承擔相當于一夫一婦的調(diào)。)因此,是否利用奴婢耕??墒谔锏臈l款及利用到何種程度,豪強地主必須權(quán)衡自己的經(jīng)營能力。事實上,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規(guī)定,也是不使地有遺利、民有余力政策的體現(xiàn),而非僅僅為了讓奴婢占有者得以廣占土地。按照均田令“若同時俱受,先貧后富”(《魏書》卷一一○《食貨志》,第2854頁。)的規(guī)定,在地狹人多之處,即便有奴婢授田的規(guī)定,豪強地主也較難從政府手中得到更多土地。
桑田及奴婢耕牛授田的規(guī)定并不足以保障豪強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受觸動,所以均田制的推行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他們的抵制?!段簳だ畎彩纻鳌份d:李安世“出為安平將軍、相州刺史、假節(jié)、趙郡公。敦勸農(nóng)桑,禁斷淫祀……初,廣平人李波,宗族強盛,殘掠生民……安世設方略誘波及諸子侄三十余人,斬于鄴市,境內(nèi)肅然”。(《魏書》卷五三《李安世傳》,第1176-1177頁。)李安世任相州刺史是在其上疏建議實施均田后不久,所謂“敦勸農(nóng)?!?,其必定是在相州親自推行均田制。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復汲縣,太和十三年(489)置侯城,都是在李安世任相州太守之時,可見他在當?shù)貦z括豪強苞蔭戶毫不手軟,推行均田制相當嚴厲。也因為如此,他與當?shù)睾缽娎畈易迕懿豢烧{(diào)和,最后發(fā)展到必須剪滅李波及其子弟的程度。
四、桑田流變
北魏均田令中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是政府向豪強地主妥協(xié)的產(chǎn)物,也有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意圖,其間夾雜了很多政治與社會因素的考慮,而不是完全基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實際。由于與社會現(xiàn)實存在脫節(jié),決定了相關規(guī)定很難持久。均田制雖在隋唐得到延續(xù),但在隋唐的田令中已沒有桑田的名稱。
北魏均田令聲稱要“均給天下民田”,土地國有的意圖非常明確。桑田不還授,麻田應還授,理論上是考慮桑樹屬多年生植物,而麻是一年生植物,但此舉事實上造成了兩者土地權(quán)利不一。當時土地私有觀念已相當發(fā)達,對桑田的固定占有使得其很容易向私有轉(zhuǎn)化,加之桑鄉(xiāng)、麻鄉(xiāng)的劃分又不完全根據(jù)各地所產(chǎn),勢必引發(fā)矛盾。《隋書·食貨志》載北齊河清三年(564)令:“每丁給永業(yè)二十畝,為桑田……土不宜桑者,給麻田,如桑田法。”(《隋書》卷二四《食貨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77頁。)麻田向桑田看齊,都成為世業(yè)。據(jù)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頌》,麻田的世業(yè)化可能早在東魏就已出現(xiàn)。(參見唐長孺:《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頌所見的課田與莊田》,《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19-128頁。)北齊均田令中桑田、麻田均為世業(yè),田地的名稱仍是桑田與麻田,正式在田令中將桑田改稱永業(yè)田是從隋朝開始的。隋朝規(guī)定:“其丁男、中男永業(yè)露田,皆遵后齊之制。并課樹以桑榆及棗?!保ā端鍟肪矶摹妒池浿尽罚?80頁。)露田名稱不變,而桑田、麻田統(tǒng)稱為永業(yè)田。唐代田令繼承了后者,規(guī)定永業(yè)田要“課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棗各十根以上”,同時又將露田改稱口分田。由于露田是因“不栽樹”而得名,所以此舉進一步消除了田令中桑田的痕跡。
隋唐永業(yè)田與北魏桑田一樣要求植桑50根以上,但廢棄了桑田名稱后,對植桑方式也不再強行要求?!短坡墒枳h·戶婚律》強調(diào)永業(yè)田植桑,“土地不宜者,任依鄉(xiāng)法”。((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第259頁。)政府只要求每戶能夠提供戶調(diào),桑鄉(xiāng)民戶的植桑數(shù)量達到標準,至于栽種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唐代永業(yè)田種桑的文獻記載,只是在我們認為可能存在錯誤的《通典·田制下》中仍然保留有“三年種畢”的要求,《唐律·戶婚律》并沒有相關規(guī)定。如前所述,桑田“三年種畢”與《齊民要術》所載桑糧間作技術有關,那么它的廢棄,也能反映桑糧間作已經(jīng)不是一致的做法。從敦煌戶籍看,唐代均田在應受田數(shù)不足時,農(nóng)田首先是作為永業(yè)田登記,只是在授足永業(yè)田之后還有剩余時,剩余的農(nóng)田才作為口分田登記,如果受田額不足永業(yè)田的定額,則全部登記為永業(yè)田。這種統(tǒng)一的形式,說明農(nóng)田因還授或繼承而進行登記時,其實是根據(jù)家庭人口情況調(diào)整戶內(nèi)永業(yè)田與口分田的界線,至于農(nóng)田的實際形態(tài),永業(yè)田與口分田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分。
隋唐田令不再對桑田做出要求是適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需要的做法。如前所述,盡管桑糧間作有利有弊,但《漢書·食貨志》早就說過“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谷”,而且用農(nóng)田種桑并不經(jīng)濟,北魏以前關于桑田或者桑糧間作的記載并不多,反映出這種做法本來就不普遍?!洱R民要術》之所以詳細介紹桑糧間作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大概與當時均田令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人為地促進了北方桑糧間作發(fā)展有關。歷史上北方種植的糧食作物以麥、粟為主。在旱田作物中,麥的需水量較粟、黍等顯著要高很多,無法與桑間作。唐李翱《平賦書》稱麥田“其土卑,不可以植?!薄#ǎㄇ澹┒频染帲骸度莆摹肪砹?,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439頁。)粟與桑間作雖然可以桑、谷兩收,但它們之間又多少是有妨礙的。李翱《平賦書》明確提到禾田種?!吧L褎t乏于帛,太多則暴于田”,((清)董浩等編:《全唐文》卷六三八,第6439頁。)
兩者間作并不一定具有優(yōu)越性。元初司農(nóng)司編纂的《農(nóng)桑輯要》卷三《栽?!酚涊d有當時對桑糧間作的認識:“桑間可種田禾,與桑有宜與不宜:如種谷,必揭得地脈亢干,至秋桑葉先黃,到明年桑葉澀薄,十減二三;又招天水牛,生蠹根吮皮等蟲。若種薥黍,其梢葉與桑等,如此叢雜,桑亦不茂。如種綠豆、黑豆、芝麻、瓜、芋,其桑郁茂,明年葉增二三分。種黍亦可。農(nóng)家有云:‘桑發(fā)黍,黍發(fā)桑。此大概也?!保ǎㄔ┐笏巨r(nóng)司編撰,繆啟愉校釋:《元刻農(nóng)桑輯要校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頁。)這里雖然指出“桑間可種田禾”,但同時強調(diào)了桑樹與間作作物的利害關系,種谷(粟)、薥黍?qū)ιS械K,種豆、瓜等對桑有利,種黍的后果則居于兩者之間。近現(xiàn)代的實驗也表明,采用桑糧間作,桑糧總收入可能增加,但間作物受桑樹影響會出現(xiàn)減產(chǎn)。(薛振聲、白占強、周進黨:《半干旱地區(qū)桑糧間作的相互影響及其效益》,《北方蠶業(yè)》,1985年第1期。)由于屋宅周圍、田邊地頭、河川道旁、山坡丘陵都能植桑,桑糧間作既然會影響間作物生長,就并不適合大規(guī)模推廣。北魏均田令頒布時應該清楚田中種樹可能會妨礙五谷,而且用農(nóng)田種桑并不經(jīng)濟,但當時閑荒田數(shù)量大,加上為了減輕均田過程中的阻礙,在均田令中對桑田做出規(guī)定可以理解。如果隋唐王朝繼續(xù)堅持,肯定會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破壞。
促使隋唐田令廢棄桑田名義的另一原因應該在于南北統(tǒng)一。南方地區(qū)的稻田是無法進行桑糧間作的,盡管里耶秦簡中有桑田的記載,但里耶地處武陵山脈的腹心地帶,而且里耶簡中的糧食發(fā)放以粟為主,稻的數(shù)量較少,當時這里的粟作的種植比重可能比較大。江蘇儀征胥浦漢簡中的桑田與稻田并舉,應該也是利用地勢較為高亢的地帶。東漢以來人們對南方低洼沼澤地帶改造力度增強,稻作農(nóng)業(yè)發(fā)展迅速,隋唐時期南方即便有部分旱田,比例肯定也是相當少。一般而言,南方桑地、農(nóng)田區(qū)分明確。西漢王褒《僮約》稱:“種植桃李,梨柿柘桑,三丈一樹,八尺為行,果類相從,縱橫相當?!保ǎㄇ澹﹪揽删嫞骸度珴h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435頁。)這是我國專業(yè)桑園的最早記載,反映了當時南方蜀地種桑的情形。南宋陳旉《農(nóng)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記載南方農(nóng)事的專著,其“種桑之法篇”記載:“先行列作穴,每相距二丈許,穴廣各七尺……然后于穴中央植一株,下土平填緊筑?!保ǎㄋ危╆悢曜?,萬國鼎校注:《陳旉農(nóng)書校注》,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65年版,第54頁。)這里種植的是樹桑,株距行距二丈,每畝植樹15棵,密度是《齊民要術》桑糧間作的6~7倍。與北朝不同,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其田令必須面向全國,而不僅僅針對北方,自然不適合再保留關于桑田的要求。
隋唐時期田令中不區(qū)分桑田,對永業(yè)田是否采用桑糧間作并沒有統(tǒng)一要求,但受北魏以來農(nóng)業(yè)實踐的影響,桑糧間作仍然比較流行。李翱《平賦書》稱:“其田間樹之以桑,凡樹桑人一日之所休者謂之功。桑太寡則乏于帛,太多則暴于田,是故十畝之田,植桑五功”。凡百里之州,“余田三十四億五萬有六千畝,麥之田大計三分當其一,其土卑,不可以植桑。余田二十三億有四千畝,樹桑凡一百一十五萬有二千功”。((清)董浩等編:《全唐文》卷六三八李翱《平賦書》,第6439頁。)李翱生活在唐中期,《平賦書》的記載說明當時禾田種桑比較普遍。唐《昭成寺僧朗谷果園莊地畝幢》記載:“地一段十畝、桑十功,是買,地主逯五德、男常政。地一段貳十畝、并桑,僧寶明處買,本地主劉春”,“地一段貳拾柒畝半、并桑,東逯五德、西逯五德、南王朝、北文義,是買,地主李端及子侄賣。施地一段三十畝、內(nèi)桑柳并是,東逯莊、西道、南自至、北趙休,地主李文雅”,“兩段地貳拾五畝、桑拾功,西至乹浩、南道、北寺田,施主孔維”。(此地畝幢現(xiàn)存于河南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F(xiàn)原石有多處殘破,且缺一角,字句不完,所幸民國初年胡荃編纂的《河陰金石考》收錄有該幢全文。參見胡荃編纂,陳利民點校:《河陰金石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0頁。)這些購買或施與的土地或含桑功或標明“并?!保響遣捎蒙<Z間作的農(nóng)田。(《宋史》卷一九《刑法志一》載:“祖宗時,重盜剝桑柘之禁,枯者以尺計,積四十二尺為一功,三功以上抵死?!保ㄖ腥A書局1977年版,第4976頁)桑功以桑樹的尺圍長度計算,而非按株計算,更能體現(xiàn)桑樹的真實價值。)這個地畝幢上所記載的買地、施地共計1791.5畝,可能采用了桑糧間作的有112.5畝。宋代桑稅南北征收方式不同,南方以桑地計稅,北方以桑功計算。學者指出:“這與不同地區(qū)的桑樹種植方式有關。由于唐中期北方旱作地區(qū)在桑樹種植上實行的是桑糧間作,所以到宋初保留了桑功計稅的征稅方式;而南方水鄉(xiāng)地區(qū)在桑樹種植上以專業(yè)桑園為主,因此桑稅按桑地面積計畝征收?!保▍菢鋰骸端未6惪颊摗?,《史學月刊》,2006年第11期。)
宋元以來桑糧間作在北方地區(qū)仍然存在。元代張光大《救荒活民類要》記有“園里栽桑種區(qū)田”((元)張光大:《救荒活民類要》,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56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643頁。)的方法,黑城出土元代提調(diào)農(nóng)桑文卷也明確提到“兩夾桑種薥黍”,(李逸友:《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04頁。)但規(guī)模已明顯縮減,《救荒活民類要》與黑城出土提調(diào)農(nóng)桑文卷中的桑糧間作都是與區(qū)種這一園田化的集約耕種方法聯(lián)系在一起。桑糧間作在北方地區(qū)不再流行,一方面是因為要充分利用農(nóng)田殖谷來滿足增長的糧食需求,另一方面與桑樹品種的改變應該也有關聯(lián)。
中國古代的桑樹大致可分為樹桑與地桑兩種,前者樹形高大,后者樹形低矮。北朝隋唐種植的主要是樹桑?!洱R民要術》記載:“春采者,必須長梯高機,數(shù)人一樹,還條復枝,務令凈盡”,并解釋說“梯不長,高枝折;人不多,上下勞”。((后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第318頁。)唐代劉駕《桑婦》“一春常在樹,自覺身如鳥”,貫休《偶作》“嘗聞養(yǎng)蠶婦,未曉上桑樹。下樹畏蠶饑,兒啼亦不顧”,歐陽詹《汝川行》“汝墳春女蠶忙月,朝起采桑日西沒。輕綃裙露紅羅襪,半蹋金梯倚枝歇”,((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776、9329、3904頁。)描述了采桑者踏梯上樹采桑的情形。中古時代流行的桑田屬于桑糧間作類型。桑樹樹冠高大,占據(jù)地面上層空間,糧食作物相對矮小,可利用近地面空間,從而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桑樹根系較深,可利用土壤深層的礦質(zhì)營養(yǎng)與水分,糧食作物則利用土壤淺層營養(yǎng)與水分,從而提高對土壤的利用率。在風害比較嚴重或半干旱地區(qū),農(nóng)田中合理植桑還可兼收防風保土的效果。因此桑糧間作盡管有其缺陷,但仍有存在價值。
地桑出現(xiàn)的時間爭議較大?!洱R民要術》提到“今世有荊桑、地桑之名”,((后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第316頁。)但農(nóng)史專家劉興林認為“當時所謂地桑可能不過是樹干稍低于高干桑的樹種”。(劉興林:《關于〈氾勝之書〉“種桑法”的釋讀》,《中國農(nóng)史》,2007年第4期。)韓鄂《四時纂要》卷一《正月》記載:“移?!磕昙皶r科斫,以繩系石墜四向枝令婆娑,中心亦屈卻,勿令直上難采。”((唐)韓鄂著,繆啟愉校釋:《四時纂要校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頁。)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樹形變矮小,從而方便采摘。韓鄂是唐末人,仍然要用這種人工的方法來改變樹形,當時即便有地桑,其培育技術也應該尚未成熟。直到元初的《農(nóng)桑輯要》卷三《栽?!贰暗厣!睏l方引錄了《務本新書》《士農(nóng)必用》《韓氏直說》中記載的地桑培育與栽培方法?!掇r(nóng)桑輯要》引錄《農(nóng)書》以成書年代為序,《務本新書》等列于南宋理宗時人陳元靚輯錄的《歲時廣記》之后,上述三書都是蒙古滅金后北方人的著作。這反映了地桑培育技術的成熟應該出現(xiàn)在金元之際前不久。地桑與樹桑相比,具有葉形較大、葉質(zhì)鮮嫩、采摘省工省時、次年即可采葉飼蠶等優(yōu)點。但地桑植株矮小,與糧食作物對地面空間與土壤層面的利用相重合,很難體現(xiàn)間作優(yōu)勢。元明清時栽種的一般都是地桑,種植密度在每畝200株左右,屬于專業(yè)桑園,樹桑只種于墻角隙地、路旁田畔。
結(jié) 語
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是否必須用于植桑及其所有制屬性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較大爭議。由于桑田并非北魏均田令中才出現(xiàn)的新事物,也不僅僅存在于當時的田制之中,本文試圖從較長時段與更大范圍來考察北魏均田令中有關桑田規(guī)定的背景與來龍去脈,但最初的目的也是想就上述兩個問題得出較為準確的認識。文章基本結(jié)論如下:
桑田在北魏以前就已存在。里耶秦簡、儀征胥浦漢簡中的桑田都是具體的農(nóng)田類型,而且應該是采用桑糧間作技術的農(nóng)田。北魏均田令中關于桑田的制度設計與《齊民要術》記載的桑糧間作技術完全協(xié)調(diào),田令中的桑田同樣應該是指桑糧間作的農(nóng)田。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必須植桑,而且所要求種植的50棵桑樹是均勻分布于20畝桑田。均田令下桑田可繼承、買賣,露田與麻田需還授,名義上是由于桑田上的桑樹屬多年生植物,桑田本來就不適合還授,與土地的所有權(quán)無關。
北魏均田令中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給豪強地主設法保留自己的原有田地提供了合法途徑,但均田令不直接規(guī)定各戶原有田地仍能保留,而限定桑田不還授,目的還是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發(fā)展。如不能在均田令執(zhí)行前將超出標準額度的農(nóng)田改造成桑田,這些土地就不能以桑田的名義繼續(xù)保留。而且均田制施行后,按照關于桑田的規(guī)定,豪強地主的桑田不可能繼續(xù)擴大,卻有可能逐漸縮小。桑田問題本身是一個農(nóng)藝問題,北魏均田令下農(nóng)田還授與否是基于所種植作物的屬性,但在事實上造成了桑田與露田、麻田土地權(quán)利有別。當時土地私有觀念已相當發(fā)達,對桑田的固定占有使得其很容易向私有轉(zhuǎn)化,進而影響到其他類型的農(nóng)田。桑田大概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其作為桑糧間作農(nóng)田的最初涵義。
桑糧間作有利有弊,但田中種樹多少會妨礙五谷,而且用農(nóng)田種桑并不經(jīng)濟,并不適合大規(guī)模推廣。桑糧間作在北魏以前并不普遍,北魏均田令對桑田的要求亦非基于當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實際情況。隋唐時期受北魏以來農(nóng)業(yè)實踐的影響,桑糧間作在北方地區(qū)仍較流行。宋元以后因為要充分利用農(nóng)田植谷來滿足增長的糧食需求,以及桑樹品種的改變,桑糧間作顯著萎縮。
責任編輯:孫久龍
On the Mulberry Field in the Order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 Re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onomy
WANG Yong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 As a form of farmland, mulberry field appeared in Qin Dynasty at the latest. According to Qi Min Yao Shu(齊民要術), mulberry-grain intercropping was relatively common in mulberry cultivation in Northern dynasties, whereas the provisions of mulberry field in the Order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technology of mulberry-grain intercropping in Qi Min Yao Shu. The mulberry field in the Order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Land should be mulberry-grain intercropping farmland. Mulberry field could be inherited mainly because it had added value of mulberry trees, land ownership was not necessarily involved at first. But the provisions of mulberry field also had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 which was the result of governmental concessions to strong landlord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tention of imposing restrictions on large-scale land ownership. The mulberry field itself was an agronomic problem at first, but the Order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Land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actually caus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land rights of the mulberry field from that of fields for growing grain and hemp land. Perhaps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qualization order that the mulberry field lost its original meaning as mulberry-grain intercropping farmlan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name of mulberry field was abandoned by the land order, and only required that the number of mulberry trees planted by households to meet the regulation, there was no requirement for the method of cultivation.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evious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e intercropping of mulberry and grain was still common at that time. The intercropping of mulberry and grain immensely reduced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s a result of making full use of farmland to grow grain and the change of mulberry variety.
Key words: mulberry field; the Order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Land; Qi Min Yao Shu(齊民要術); mulberry-grain intercropping
收稿日期:2022-04-29
作者簡介:王勇,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
① 唐長孺:《北魏均田制的幾個問題》,《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xù)編》,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版,第26-27頁;王仲犖:《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0頁;[日]宮崎市定:《晉武帝戶調(diào)式研究》,劉俊文主編,夏日新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21頁。
② 李伯重:《略論均田令中的“桑田二十畝”與“課種桑五十棵”》,《歷史教學》,1984年第12期。
③ 韓昇:《論桑田》,復旦大學歷史系編:《古代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7-107頁。
④ 楊際平:《唐田令的“戶內(nèi)永業(yè)田課植桑五十根以上”——兼談唐宋間桑園的植桑密度》,《中國農(nóng)史》,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