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蕓
隨著社會物質(zhì)生活的逐漸富足,我們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感滋養(yǎng)比物質(zhì)滿足更加重要。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將對孩子的愛簡單地理解為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玩的,自己舍不得吃穿,一味地為孩子滿足物質(zhì)上的需求,這是很片面的。那如何對孩子進行精神滋養(yǎng)呢?如何培養(yǎng)高質(zhì)量親子關系呢?
讓孩子知道,愛是沒有前提條件的
“你不能這樣做,要不然媽媽就不愛你了”,“你再這樣我就把你送走嘍,不要你了”……可能家長覺得這只是嚇唬,只是開個玩笑,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卻是巨大的恐慌。孩子馬上就聽話了,家長覺得這個方法真是立竿見影。但是孩子會認為,如果我不聽話父母就會不愛我,愛就這樣有了前提條件。
對于孩子來說,說出來的愛、能感受到的愛才是真實存在的。一味拿愛來當籌碼,只會讓孩子對愛缺乏安全感,看不見真實的愛。
比起道理,孩子更需要你的支持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受傷時,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不是憤怒,而是你無條件的關心和支持。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做錯了事,我之前說過不可以這樣做,他沒聽話,結果受挫了,現(xiàn)在還得安慰孩子?難道我不應該以此為例,好好教育他一頓嗎?”
其實孩子已經(jīng)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需要家長強調(diào),他更需要的是家人一樣關心自己有沒有受傷、有沒有難過。
允許孩子與我們不一致
只要在安全范圍內(nèi),就可以不用對孩子有太多要求和限制。很多家長只想著孩子會把家里弄亂,卻沒有考慮到動手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要允許孩子與我們想得不一樣,也要允許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這樣當孩子處理問題時,如果看法和別人不一樣,也不會輕易懷疑自己。
屈辱感只會弊大于利
家庭教育有個禁區(qū),那就是不能將屈辱感當成教育手段。有些家長喜歡打孩子,往往孩子記住的并不是為什么會犯錯,而是那份刻骨銘心的羞辱。
若要懲罰孩子,一定要先告訴孩子為什么被懲罰,懲罰在家中就可以進行,更無需用羞辱性的方式把懲罰擴大化。我們也要告訴孩子,懲罰只是針對這件錯事,并不代表不愛他,但你需要為行為承擔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