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廣州博物館,廣東 廣州 510000)
金甡,清乾隆七年(1742年)狀元,乾隆九年(1744年)農(nóng)歷秋九月奉欽命入粵任乾隆甲子歲鄉(xiāng)試正考官。政務之暇,游覽廣州城北越秀山,登鎮(zhèn)海樓并撰《鎮(zhèn)海樓》詩一首。詩文緊隨金甡第一視角,全篇圍繞其登樓所見所想展開,從樓高見城貌,到樓中享宴玩,再到樓身抒胸臆,自實景至志氣層層遞進,不僅字句中浮現(xiàn)了一代盛世之景,還飽含身處盛世為官文人的才情志向。
羊城兩旬住,體疲人事稠。望山不得到,俗態(tài)為山羞。明當解維去,半日閑須偷[1]。
開篇“羊城”二字,點明了金甡一行已到達廣州?!绑w?!焙汀叭耸鲁怼狈从沉斯吕p身,不得應暇,與詩文最末“乾隆九年甲子秋九月,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欽命廣東正考官仁和金甡”遙相呼應。因此,“半日閑”是“偷來”的,更顯此行寶貴?!敖饩S”有解開繩索、開船的意思,恰好與珠江及其風光相呼應。
獨將一老兵,踏馬趨山陬。龍祠亭沼勝,花竹枝相樛。其西觀音閣,褊迫不足留[2]。
觀音山是越秀山的別名,自南漢南越王封邑廣州,筑王宮于觀音山,時名越王臺。詩人騎馬來到越秀山腳下,天然的水池旁纏繞著蔥郁的花竹。因山道狹窄,故其并未停駐,便一路往山頂踏去。
延緣呼鑾道,遂登第一樓。番禺坡陀伏,粵秀誰與儔。茲樓實冠冕,極北揚高旒。飛甍殷南斗,夜半升紅毬。嶺南狀都會,大勢一覽收。雙門尉陀闕,穴阯通旌斿[3]。
“呼鑾道”是連通“越王臺”和“離宮”的專道,從越秀山上的皇宮一路修至荔枝灣,兩面夾以高墻,中可通鑾輿,以備炎夏時皇后妃嬪乘興直抵離宮以賞荔。詩人沿“呼鑾道”登頂,一路坡陀起伏,眼前風光越發(fā)開闊明朗,故發(fā)出了“誰與儔”“實冠冕”“揚高旒”的感慨。
“遂登第一樓”表明,詩人此時已身處鎮(zhèn)海樓上;“飛甍”亦為高樓之意?!案哽肌币话阒钙熳由系娘h帶,于“極北”揚起即是日朗風清;與“殷南斗”相應,鎮(zhèn)海樓的氣派盡顯。高處更能覽全景,以此為鋪墊,詩人即將展現(xiàn)第一高樓下的嶺南都會風光。
檐楹聊俯視,蟻封隱蚍蜉。珠江一衣帶,海客萬斛舟。飄飄鳧鷗聚,風帆弄輕柔。群山遠襟抱,未暇圖經(jīng)搜。東瞻虎門隘,漲?;乜癯?。百越尾閭在,島夷爭嗌喉。扶胥轉(zhuǎn)黃木,廣利神宮游。韓碑舊曾記,欲往嗟無由。想象銅鼓聲,震遠驅(qū)蛟虬。放眼盡南徼,天宇空悠悠。逸興俄怪發(fā),豪舉思借籌。此邦富才俊,北客多停辀[4]。
此段集中展現(xiàn)了廣州城北風光,為后文詩人情緒的層層遞進作鋪墊。
從鎮(zhèn)海樓廳堂前部的梁柱望過去,“珠江”上密密麻麻的往來船只,正如大雨前螞蟻封穴一樣,可謂壯觀?!叭f斛舟”即萬噸巨輪,和“風帆弄輕柔”相對應,一邊是琳瑯滿目的貨品,另一邊是熙熙攘攘的商客,以大景的欣欣向榮暗示當?shù)厝松畛鋵嵏蛔恪?/p>
百越,為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區(qū);尾閭,在詩中所指珠江及順流至出海處;島夷,為我國東部近海一帶及海島上的居民。它們均集中指向我國南方、廣東一帶的地理人文?!霸凇焙汀盃庎珊怼倍急砻鳎怨诺摹澳闲U之人”已在此安居樂業(yè),“南蠻之地”也已成為崢崢向榮之所。強烈的古今對比將廣州城的發(fā)達和富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往東是虎門
虎門位于廣州水路東南面約60公里的珠江流至伶仃洋的出口處?;㈤T炮臺要塞構筑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扼制珠江出海的南國鎖鑰,是保衛(wèi)廣州的主要海防要塞。“漲?!敝钢榻蚧㈤T的“狹隘”地勢緊緊控制住了整個關口要道,才有了珠江的潮水“狂回”,意寓保衛(wèi)家園,是家國版圖穩(wěn)固的有力證明。
2.東南是南海神廟
“浴日亭”位于南海神廟西章丘岡上,故宋元時有“扶胥浴日”之稱;依上下文,“黃木”此處應作地名,位處廣州東南海中。
在南海神廟頭門東側有韓愈碑亭,原碑《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是為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被貶途經(jīng)廣州時所撰,這便是“舊曾記”所指。雖“欲往嗟無由”,但仍能“想象銅鼓聲”,以強勁有力的聲響與氣勢驅(qū)趕奸邪之臣。寓當朝朗朗清日,無論在朝在野、為官為民,都頗有指望。
3.南面城邊
浩瀚無際的大海,與“悠悠天宇”相映襯,越發(fā)顯“空”,壯闊的海天一色將詩人心中的豪情壯志激發(fā)于須臾之間。用“人杰地靈”來形容詩人眼中的廣州城最恰當不過了,故此詩人發(fā)出了“此邦富才俊,北客多停辀”的感慨。
遼闊的祖國南疆,富庶繁忙的廣州城,在鎮(zhèn)海樓上的詩人眼中一覽無遺,也以此激發(fā)了詩人設宴于此的暢想。
論詩蔑曹謝,作賦傾枚鄒。何時成彥會,選勝同鳴騶[5]。
詩中自比曹(三國曹氏父子,另一說專指曹植)、謝(南朝時宋謝靈運)、牧(漢代牧乘)、鄒(西漢鄒陽)。四者均是漢魏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在我國文學史上頗有分量?!犊h齋有懷》詩“事業(yè)窺皋稷,文章蔑曹謝”,《即事一首次韻祝朝奉十一丈》亦有“子常妙工詩,蘇李掩曹謝”,可見“曹謝”之稱被后世用以表達文學造詣高度;韓愈《赴江陵途中贈翰林三學士》中首次將“枚、鄒”合稱,其中枚乘所作的《七發(fā)》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志性作品。
作為清中期杭州地區(qū)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文人群體—“質(zhì)韋十八子”的重要代表人之一,詩人金甡有著自己特有且穩(wěn)定的文化圈[2]。以史上大家作比,這是對本人及其所在群體造詣的自信,表達了詩人對當朝當代文學史的期望以及對未來的向往。
至此,詩人興致抵達第一個小高潮:“何時成彥會,選勝同鳴騶?!薄傍Q騶”原意為古代隨從顯貴出行并傳呼喝道的騎卒,有時借指顯貴。此番文人雅士相聚,世俗的眼光未必能懂。
四圍瀏覽畢,百尺階梯抽。部署乃先定,無暇臨事謀。一層置仆馬,約敕毋喧啾。二層給廚膳,炙芳酒新箃。五層羅絲竹,押班居上頭。三四啟高宴,升降時環(huán)周。清淡味嘉旨,長嘯臨滄洲[6]。
將鎮(zhèn)海樓“四圍瀏覽畢,百尺階梯抽”上下里外作一番了解后,詩人開始大膽設想如何布置鎮(zhèn)海樓,以設宴招待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因此“無暇臨事謀”的,須“部署先定”:
第一層讓來賓停放車馬,安置仆人和行囊,還要交待清楚本次宴會的規(guī)矩,務必保證宴席順利進行。可見宴會所招呼的賓客來自四海八方,不問來處,只求相知。
第二層專門留出來給廚膳,以準備美味佳肴。一場上等的宴席定少不了美食美酒,獨占一層以配備各式酒菜定不為過。
三四層是鎮(zhèn)海樓的腹地,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為后文暢想文人雅士的活動作了鋪墊。與此同時,大家不僅可以四方“環(huán)”顧,還能“升降”以不同角度飽覽山頂風光。
第五層是頂層,是詩人心中所邀樂隊的最佳安置之所,以高雅之音為整場宴會助興?!敖z竹”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樂器,為漢族傳統(tǒng)民族弦樂器和竹制管樂器的統(tǒng)稱。其旋律性較強,音色較柔和、明亮,大多風格細膩、雅致,善于表達喜悅愉悅的情緒。頂層最為開闊,琴瑟之音定能悠揚遠達。
詩人聚會發(fā)展到清朝已非常成熟,具有娛樂消遣、加強群體認同以及政治影響等功能。清代的詩人集會風格偏向休閑娛樂,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不少助興的游戲和競技元素。這種群體間的互動可以滿足詩人對認同和歸屬的心理需求[3]。
琴弦斷續(xù)奏,壺矢縱橫投。妙跡辨金石,珍賞陳尊卣。指揮鸕鶿杓,照耀珊瑚鉤。興酣呼把筆,落紙風颼颼?;驑颂匍w引,或紀蘭亭修?;虺撟鳎?qū)懼傩麘n。鯨吸百觚盡,蜃吐千篇酬。傳觀共絕叫,起舞聊中休。就中選佳句,旋遣新聲謳。激揚清商調(diào),飄渺凌云浮。掃除炎蒸氣,颯爽成高秋。遺響落城市,高壓旗亭愁[7]。
此段繼續(xù)暢想肆意灑脫又不失風雅的聚會場景。至此達到全文第二個小高潮。
短短二十四句,便至少提到了“奏樂”“投壺”“辨金石”“賞玩古玩”“賞字畫”“把酒”“吟詩”“作賦”“起舞”“高歌”等活動。
唱和作詩是文人聚會的特征,尤其在大型宴會上文人唱和甚多[4]。此外,飲酒賦詩、聽琴觀舞、品鑒古戲等亦是清代詩人聚會的常有之舉,可見詩人聚會首先是為與志同道合的友人聯(lián)唱酬和的。加上詩人自身為官,不難想象,此場設宴能讓其短暫擺脫官場的顧忌與束縛,得以真情流露、自然快意。
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提及“投壺”。投壺自誕生之時就有了“育人”和“娛人”的功能。一方面,投壺自誕生起就繼承了射禮的倫理思想,獲得“禮”的傳統(tǒng)地位成為“以禮化人”的工具;另一方面,投壺還是射禮簡化和娛樂化的產(chǎn)物[5]。東周出現(xiàn)了不能行射的文士階層,邁出簡化射禮的第一步,思想上逐步?jīng)_破了西周禮制的束縛而得到解放。因此,有學者認為投壺是文士階層崛起后的產(chǎn)物[6]。一般而言,社會繁榮,投壺就繁榮,社會衰落,投壺也隨著衰落。作為一種“古禮”,“投壺”頗為雅性,符合士大夫們的生活習慣[7]。詩中提到的“投壺”,除了為本次設宴增色,也蘊含著詩人對參與建設盛世的向往。
“玩樂”不會是一名合格為官者的終極追求。在與同仁們進行了一番高低較量后,詩人終究不忘此次登樓機遇所起,不忘自身使命。
長風送海外,仙樂驚鞮鞻。東坡龍宮召,白傅雞林求。熊熊熱天焰,煥采垂鴻猷。廣宣同文治,被之九大洲。此愿幾時遂,心口徒咿嚘。清都化人境,目想同真游。平臺理歸策,軒舉形神遒。還持詫吾友,大言曾賦不[8]。
“鞮鞻”指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龍宮”一說源于佛經(jīng),“雞林”則有佛寺之意,三詞所指均非主流大眾常至之處;對應的“仙樂”之驚、召喚“東坡”(宋蘇軾)、求“白傅”(唐白居易),又為公認且值得推崇與向往。“邊緣”與“美好”的強烈對比,強化了美好之物的吸引力。因此“熊熊熱天焰”下,詩人意氣風發(fā)以求能成鴻業(yè),亦與此詩所作之時—嶺南秋高相呼應。
“廣宣”本姓廖氏,蜀中人,約唐憲宗元和末前后在世,與令狐楚、劉禹錫為善,唐憲宗曾短暫終結藩鎮(zhèn)割據(jù)、重新統(tǒng)一全國,實現(xiàn)“元和中興”。“文治”出自《禮記·祭法》,指以文教禮樂治民。我國史上多以“文治”指當朝太平、人民普遍得以安居樂業(yè)、社會講道德禮義。因“文宣同文治”,故可“被之九大州”?!渡袝び碡暋酚涊d,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借指祖國大地。
問一句“此愿幾時遂”,心中不由“心口徒咿嚘”,滿是期待與焦急交錯的復雜情緒?!扒宥肌痹谏裨拏髡f中指天帝居住的宮闕,定是平樂無憂,借“化為人境”能“同真游”以表達詩人的美好心愿??梢娫娙擞袌笮ё鎳?、為民效勞的使命感,再次表達了詩人對太平盛世的贊美和再攀盛世高峰的期待。
洋洋灑灑數(shù)百字,終究要回歸到現(xiàn)實之中。神氣軒昂且雄健有力地回望隨行好友,“你要不要也來賦一首”?此句為讀者留下了懸念,也呼應了清代詩人集會上常見的“以詩爭勝”之場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正是此詩的點睛之筆。
從越秀風光,到鎮(zhèn)海樓景,再到暢想設宴暢玩、與同道中人切磋詩詞歌賦,作為為官文人,也許家國情懷才是詩人最終的志向歸宿。
《鎮(zhèn)海樓》詩讓我們得以見識二百多年前的廣州城,得以對話二百多年前的文人墨客,設想?yún)⑴c他們共聚玩樂、切磋詩詞歌賦、把酒共舞、交流心得相互安慰的時光,亦能感知每一代人自有的擔當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