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我的童年是在浙江溫州鄉(xiāng)下度過的。鄉(xiāng)下的池塘邊、矮房旁、小橋下、田間地頭經(jīng)常會長滿野生的艾草。艾草又稱艾蒿、艾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長得一蓬蓬、一簇簇的。葉片綠中泛白,莖筆直,香氣從莖葉間漫溢出來,伴有微苦的味道。
童年時物資比較匱乏,每到春季家鄉(xiāng)人總是就地取材采摘艾草做艾果吃。母親做的艾果就成了我兒時的美食,以至于人到中年還念念不忘。
記憶中,母親總是一大早把還帶著露珠的艾草采摘回家,去掉老根只取嫩葉,放入開水焯一遍,祛除澀味。母親再把焯好水的艾草打成艾草泥,加入糯米粉、白糖一起揉勻,然后把揉好的青色糯米團分成若干小份,搟成四周薄中間厚的青團皮,包入豆沙,放進蒸鍋蒸上20多分鐘,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了。
艾果外皮柔韌軟糯,餡心細膩甜香。年少時我總是喜歡嘴饞,往往一個艾果一兩口就下了肚,母親總是笑著說道:“慢點吃,慢點吃,小心燙嘴,這樣猴急的吃相小心以后找不到媳婦?!?/p>
長大后,母親的笑談沒有變成現(xiàn)實,饞嘴的我還是找到了心儀的媳婦兒。妻子對我體貼備至,她雖然結(jié)婚前從未見過艾草,也不擅長烹飪,但結(jié)婚后一到春天她都會做艾果。經(jīng)過多年歷練,那個當初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嬌小女孩,現(xiàn)在做的軟糯醇香的艾果,已經(jīng)能和母親做的媲美了,口感不分上下。
由于艾草味辛、性溫,能理氣血、溫經(jīng)脈、逐寒濕、止冷痛、降濕殺蟲,預(yù)防瘟疫的特點,艾果也有祛濕氣和解毒之功效,對病菌有著抑制和滅殺的作用。母親總是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記得小時候每到春季,我就會因上火導(dǎo)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非常難受,打針吃藥都不管用。因為艾果加入了艾草,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母親便把艾果當作我的食療佳品,吃上一星期母親做的艾果,我“上火”引起的不適感就漸漸消除了,清明過后很長時間內(nèi)都不會再犯。
現(xiàn)在女兒開春后也有上火的毛病,喉嚨痛,女兒吃了媽媽做的艾果,癥狀也得到很大緩解。
愛是一代代傳承的,也是暖暖的感動。在我人生的每一個春天,艾果的清香一直飄蕩在我記憶的深處??v然時代變遷,歲月流逝,但這份溫暖始終是一縷幽香,伴隨著我每一個前行的日子,讓幸福滿滿地包圍。
(作者單位:中國寶武集團武鋼有限責(zé)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