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蓉
每到年關(guān),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時那濃濃的年味兒—煙火飄香、鞭炮噼啪、走親串戶,以及社火嬉鬧。
那時候,生活困難,老百姓總是把最好的食物等留在過年。那時候,印象中最好的一頓飯便是除夕夜那頓團圓餃子—那可是平日吃不到的大肉餡兒餃子,每每想起都會讓人垂涎欲滴。記得小弟最是嘴饞,常常問媽媽:“為啥不能平時多過幾次年呢,這樣就能多吃幾頓大肉餃子。”媽媽苦笑著安慰小弟:“瓜娃(西南地區(qū)方言,長輩對晚輩的愛稱,意為傻孩子),老祖先規(guī)定每年只過一次年,過多了就不叫年,破了規(guī)矩不說,多吃幾頓餃子也沒除夕餃子那么香呢?!毙〉苎柿搜士谒贫嵌攸c點頭。小弟哪里知道媽媽的難處,更不知道除夕那頓團圓飯是父母拼盡全力掙來的。
傳說,“年”是一種很兇殘的惡獸,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進攻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的屠殺,它頭上的犄角就是武器。人們利用“年”的弱點,貼春聯(lián)嚇唬它,放爆竹驅(qū)趕它。為了防止“年”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lián)漸漸成為節(jié)日習俗,春節(jié)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經(jīng)歷了成長的艱難和奮斗的不易,走過了荊棘叢生和泥濘不堪,蹚過電閃雷鳴和暴雨滂沱,穿越黑暗迎來黎明的那一刻似乎漸漸明白,不經(jīng)歷風雨難見彩虹,不辛勤耕耘難得收獲。
記憶最深刻的過年,便是小時候每逢臘月,從臘八一過就不斷有鄉(xiāng)鄰夾著紅紙卷兒來我家請父親寫春聯(lián),因為父親是村里唯一念過高中且寫得一手好字的先生。父親這一寫就再也停不下來,直到除夕晚掌燈時分才能完成。這期間沒計算過父親總共寫了多少副對聯(lián),反正前后村能趕來的都拿來了。別說父親寫得忙碌,就連我們姐妹幾個幫著滿屋子擺放就忙得不亦樂乎。凡是家里能放的地方全都擺滿了對聯(lián)—桌子、凳子、柜子、紙箱子、窗臺、炕上,最后不得不擺在地上,從窯腦子(甘肅方言,意為窯洞的最里面)一排排依次擺到門口。前面晾干的對聯(lián)如能及時取走還可騰點兒地方,可大多數(shù)人家等到天黑才來取,實在沒地方放的話,我就和妹妹提著長長的對聯(lián)放到推磨的磨窯里,一副副按順序擺到柴堆上或磨盤上。這些瑣碎的活計看著容易,其實非常麻煩。每家差不多有三四副,必須家家分清楚,每一副都不能放差或拉亂。父親是極其認真的一個人,他不允許我們有任何差錯,況且他給每家寫的大門對聯(lián)各有特色,幾乎不雷同。尤其是軍烈屬家的對聯(lián),父親每次都會字斟句酌,韻腳筆畫都要講究對仗,還要讀起來朗朗上口,經(jīng)過再三推敲才確定最恰當?shù)脑~句。每敲定一副新對聯(lián),父親總會欣慰地微微一笑,我在一旁也跟著傻樂。雖然那時候我不懂對聯(lián)的要素,但我對詩詞韻律略知一二。每次看父親創(chuàng)作的對聯(lián),我都會蹲下來念很多遍,有不認識的字句跟著請教父親,這樣下來,我記住了相當一部分句子。等到第二年再寫對聯(lián)時,父親寫上聯(lián),我就能念出下聯(lián),當然也會學到好多知識??墒?,為了給鄉(xiāng)鄰寫對聯(lián),父親每年臘月少不了被忙于家務(wù)的母親數(shù)落、埋怨。因為大多數(shù)人家都是買一張紅紙拿來一放就走人,這樣一來,父親不但要裁剪紙條,還要倒貼墨汁。不然怎么辦?大家都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做,父親也默認了,既犧牲了半個多月做家務(wù)的時間,又倒貼了不知多少墨汁。后來,父親干脆買來大塊頭的墨釘子(甘肅方言,意為固體墨),用粗瓷大碗盛水,用一只邊沿豁口的廢棄碟子研墨,這樣節(jié)省了好幾瓶墨汁?;蛟S正因如此,父親在村里有著極好的口碑。
過年是孩提時代最美的記憶,我們心心念念的過年就是一年中唯一體現(xiàn)富足的大事件,而且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幾頓好飯,穿上一件像樣的衣裳,也才有機會放鞭炮、耍社火。
后來,父親成了民辦教師,隨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寫春聯(lián)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如今,每逢年關(guān),徜徉在超市琳瑯滿目的年貨美食和滿大街花花綠綠的對聯(lián)中,我努力尋找記憶中父親那些對聯(lián)的詞句,卻怎么也尋不回那滿屋的墨香和濃濃的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