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智慧 覃露儀 徐瑾
摘要:明代名匠佳園薈萃江南,上海私家園林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日涉園由張南陽參與造園,作為明代上海三大名園之一,具有極高的復原價值。通過對日涉園方志、園記、園詩和園圖的搜集整理、對比分析,梳理了園林的歷史沿革,確定了園址范圍,得出主景曠達、次景幽邃的園林空間布局,進一步推導復原了平面圖;并對其造園要素展開研究,且就疊山藝術與張南陽建造的另兩座園林豫園、弇山園相比較,歸納出日涉園具有山石巍峨奇巧、水體聚散有致、花木野趣自然三方面的園林特征。
關鍵詞:日涉園;復原分析;明代私家園林;張南陽;上海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3)01-0031-06
收稿日期:2022-06-17
Abstract: Excellent gardens and famous craftsmen in the Ming Dynasty gathere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private gardens in Shanghai had also mushroomed. Rishe Garden, which was built by Zhang Nanyang, as one of the three famous gardens in Shanghai in the Ming Dynasty, ?has high restoration valu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ocal chronicles, garden records, poems and maps of Rishe Garde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garden is sorted out, the scope of the site is determined,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garden space with the broad main scenery and the deep secondary scenery is summarized, and the restoration plan is further deduced and improved. The paper also studies garden elements of Rishe Garden, and compares the art of stacking mountains with the other two gardens built by Zhang Nanyang, namely Yu Garden and Yanshan Garden. Based on the above, it is concluded that Rishe Garden has three main features: the originality of mountains and rocks, the convergence and separation of water bodies, and the wild and natural beauty of flowers and trees.
Key words: Rishe Garden; Restoration analysis; Private garden of the Ming Dynasty; Zhang Nanyang; Shanghai
明代江南經(jīng)濟富庶,官商云集,私家園林進入造園的鼎盛時期。上海的私家園林也在這一時期得到蓬勃發(fā)展,文人墨客間更是掀起了一陣造園風潮。日涉園是太仆寺少卿陳所蘊建造的園林,凝聚了晚明杰出造園家張南陽①及其繼任者曹諒兩代匠人的造園思想和造園手法的精髓,后又由顧山師增添擴建。日涉園建成后名聲大噪,與當時的露香園、豫園并稱為“明代上海三大名園”。現(xiàn)如今,這一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園林已湮沒于世。
日涉園在晚明上海私家園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上海官宦云集,“大隱隱于市”的觀念深植于沉浮官場的文人心中,宅園作為仕宦的避風港,不僅具備傳統(tǒng)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特征,而且融入了主人的審美造詣和心境追求。另一方面,日涉園作為張南陽投入了大量心血的收官遺作,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其鮮明的疊石風格,正如《上海縣志》[1]中的評價“(日涉園)水石之勝,為一邑冠”。
關于日涉園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楊嘉祐[2]對“日涉園十景”的園林要素的概述,但未涉及空間推導和造園藝術分析。另有周向頻[3]對明代上海三大名園進行縱向比較,得出晚明上海園林的風格特征。盡管文中對日涉園的空間布局有一定的分析,但未通過圖集、詩句等其他材料佐證,其平面圖與園主陳所蘊請畫家繪制的《日涉園景圖》存在矛盾之處。此外,還有學者從書隱樓(前身為日涉園內(nèi)殿春軒)的角度梳理其與日涉園的相互關系[4~5]。本文擬基于日涉園方志、園記、園詩和園圖等歷史圖文資料,對日涉園空間進行推導、平面復原,并對其園林營造藝術進行分析,以期為明代上海私家園林研究和張南陽疊山風格凝練提供重要的案例參考。
1 歷史沿革
陳所蘊(1543—1626年),明代上海人,仕至南京太仆寺少卿。陳所蘊購進近鄰家約二十畝土地營建私家園林。宅園由張南陽設計督造,后其亡故,又由曹諒續(xù)督造,“蓋始于張而成于曹,非一手一足之力也”[6]。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宅園建成后,其友李紹文①和詩云:“為圃與為農(nóng),豈是公卿事;園林最近家,不妨日一至?!标愃N取友人詩中“不妨日一至”之意,將宅園命名為“日涉園”[2]。爾后,陳所蘊又請當代名畫家們對園中三十六景繪制景圖,每景有陳所蘊題詠及李紹文和詩,后將圖景編匯成冊,合稱《日涉園三十六景圖》。
陳所蘊亡故后,其宅園由陸深②的后代陸明允所購。陸明允改設園門為東,其子陸起鳳修葺園景,增建建筑,雖與陳所蘊時期的造園空間整體變化不大,但建筑布局、造園審美已大不相同。其裔孫陸秉笏將園內(nèi)建筑“殿春軒”修葺改為“傳經(jīng)書屋”,后陸秉笏之子陸錫熊為《四庫全書》總纂官,“傳經(jīng)書屋”又改名為“淞南小隱”,而后再度改名為“書隱樓”,成為清代江南三大藏書樓之一[7]。
“明末歸陸起鳳,世守二百余年,后廢”[6]。陸氏一族守護日涉園200多年,清朝后期才逐漸荒廢。日涉園土地被分批改建為民居,僅書隱樓在內(nèi)的部分舊址為郭萬豐船號買下。現(xiàn)如今,日涉園僅剩多番修繕后的書隱樓,昔日園林早已不復存在。
2 研究方法
明清造園盛行在園林建成后撰寫園記,題詠園詩,繪制園圖,以作紀念。園記長于描述,用以介紹園林的布局;園詩長于抒情,用以闡發(fā)園林的意蘊;園圖長于再現(xiàn),用以描繪園林的面貌,三者可以展示園林的各個方面[8]。盡管日涉園已不復存在,但部分圖文資料尚流傳于世。其中,陳所蘊時期是日涉園最負盛名的時期,同時也是日涉園現(xiàn)存資料最完整的階段(表1)。因此,選用《日涉園景圖》(圖1)成圖的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即日涉園建成后的第20年作為復原時間點。
本次復原根據(jù)陳所蘊所撰《日涉園記》《日涉園記略》中的游覽路線,推導出平面空間結(jié)構(gòu)關系,再通過《日涉園景圖》加以印證,以修訂完善復原平面圖。此外,陸氏在明代崇禎年間修葺園子后同樣撰寫過記略[9],通過該游記進行反向推理,進一步印證復原平面圖的合理性,并對其山石、水體、花木進行造園分析?;谌丈鎴@的主要造園要素為山石,且匠師又為一代泰斗,因而在疊山藝術上與張南陽參與建造的另兩所園林——弇山園、豫園相比較,以挖掘日涉園的獨到之處。
3 園址推導與面積換算
3.1 園址推導
清代嘉慶年間的《上??h志》[7]記載:“陳所蘊宅在縣治東南梅家街,……日涉園,所蘊別業(yè)也。與居第臨街相對,中有竹素堂,……后歸陸明允,改門東向,在水仙宮后?!庇纱丝赏瞥?,陳所蘊宅位于上??h城東部南梅家街,日涉園選址與陳所蘊宅臨街相對,其前為水仙宮。在光緒年間地圖(圖2)中竹素堂街是以日涉園內(nèi)主堂竹素堂而得名,因此可以得出日涉園是以竹素堂為西界,巡道街為東界,東梅家街為北界,水仙宮前天燈街為南界。而現(xiàn)今位于上海市天燈弄(原明代竹素堂街)77號的書隱樓,為日涉園殿春軒的遺跡,也可作為驗證場地位置范圍的重要依據(jù)。
3.2 面積換算
清代地圖以“里”為計量單位,一里約為576 m。根據(jù)推斷的日涉園范圍,依照地圖原有的比例尺,借助CAD面積計算功能,最終得出日涉園的面積約為13 635.99 m2。此外,園記中明確記載:“陳子雅號泉石,……有廢圃一區(qū),度可二十畝而羨?!笨芍丈鎴@面積超過二十畝。明代一畝約為640.54 m2,由此推算日涉園總面積約為12 810.8 m2。
可以看出,原文記載的面積與基地測量面積出入不大,亦可印證日涉園范圍的準確性。
4 空間布局梳理
結(jié)合陳所蘊宅的位置,可知日涉園入口在西面。根據(jù)《日涉園》(圖1-a)可看出,日涉園的整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水池中央為巨石假山。結(jié)合《日涉園記》中的“竹素堂三面環(huán)流”,可以推測畫面右上角建筑為竹素堂,而園記中記載竹素堂位于北面,因此可以確定右上角方位為北,左下角方位為南。建筑群分布在南北兩側(cè),西側(cè)有游廊相連。結(jié)合該圖的空間布局和游記的瀏覽路線,將園區(qū)以水面為中心劃分為西部區(qū)域、南部區(qū)域和北部區(qū)域(圖3)。
4.1 西部區(qū)布局
西部入口欲揚先抑,引人入勝。根據(jù)《日涉園記》記載:“入門,榆柳夾道,遠山峰突出墻頭,縹緲飛動。雙扉南啟,爾雅堂在焉?!比雸@門,有一面墻作為障景,使得山峰只能漏出一角,須要經(jīng)過爾雅堂才能看到其全貌。
4.2 南部區(qū)布局
南部以大水面和突兀奇峰為主?!坝商弥畺|折,而北度飛云橋,為竹素堂”,出爾雅堂之后往東北方向,跨過飛云橋,到達園內(nèi)中心建筑竹素堂。根據(jù)園記中的游覽路線,可推導竹素堂東側(cè)為削草堂,其三面環(huán)流,南面為大水面,“橫縱三十尋①”,池中“壘太湖石為山,山在水中央……名曰‘過云”,可知水中有太湖石壘山成島,入門所見的“遠山峰”即為過云峰?!吧缴蠈訕请[約掩映,懸絙樹間,顏曰‘來鶴……下為浴鳧池館?!鄙缴嫌衼睑Q樓,水邊有浴鳧池館,為島中重要建筑。
“(來鶴樓)前有土岡,橫亙可百武,飛虹跨其上,名曰‘偃虹。度‘偃虹而登岡,岡上俱植梅……曰‘香雪嶺。岡下臨水……曰‘蒸霞徑。西有明月亭、啼鶯堂、春草軒。”跨過偃虹橋到了水面南部的香雪嶺,其為土岡,種植大片梅花,自西走為臨水小徑蒸霞徑。在香雪嶺的西部有一小建筑群,分別為明月亭、蹄鶯堂和春草軒,結(jié)合《日涉園》可以看到該建筑群的布局。
“遵岡而東,復折而北,由白云洞穿浴鳧池館,拾級登過云峰,復緣級而下。出桃花洞,度漾月橋,……”從南部折回島中,假山下有白云洞、桃花洞作為通道,且經(jīng)過浴鳧池館、過云峰后從漾月橋出島。浴鳧池館的具體位置在游記中無法體現(xiàn),根據(jù)《漾月橋》(圖1-c)和《偃虹橋》(圖1-d),結(jié)合兩者位置,在漾月橋上由西向東看可見浴鳧池館,而偃虹橋從東南向西北方向看無法看見,因此推測出浴鳧池館位于島中西南位置。
4.3 北部區(qū)布局
大水面北部布局以山崗和環(huán)溪為主。“出桃花洞,度漾月橋,逗東皋亭,北沿步屧廊,修禊亭枕其右。”過漾月橋可見東皋亭,結(jié)合《漾月橋》可知東皋亭位于橋之西面,為臨水建筑。北上為步屧廊,其右側(cè)為修禊亭,是“竹素堂之東偏亭,在水上,可以祓禊?!庇捎趫@記引用王羲之于蘭亭與友人宴集的典故,推測修禊亭周邊環(huán)水,且水面不大。從修禊亭往東走,“入一白板扉,是為知希堂”,推測知希堂為圍合的庭院結(jié)構(gòu)?!疤弥笳鄱?,濯煙閣在焉?!w下為問字館。”由知希堂后折而北,可以看到濯煙閣,下為問字館?!绊愕厘藻疲爸纯傻情w。”館前疊石為山,通過山石掇成的云梯可登閣。濯煙閣位于園中的東北角落,可眺望墻外,是園內(nèi)最高建筑和最佳觀景點之一。
“由閣道西出,是為翠云屏。……南對竹素堂,北向殿春軒?!睆腻獰熼w的西邊而出為翠云屏,其南面對竹素堂,北面對著殿春軒。由園記中“繞殿春軒而出,其后長廊臨水”“隔岸桃柳雜植”推測,殿春軒可以隔岸賞景,與長廊皆臨水,而其相鄰水系推測應與園中水系相貫通成為一個整體。“廊窮而一小室見……所謂小有洞天也?!钡畲很幒笥虚L廊相連接著小有洞天,庭前堆英德石為山。往東為萬笏山房,前有武康產(chǎn)的假山,周圍種植芍藥與牡丹。至此,《日涉園記》的游覽路線結(jié)束。
5 平面復原和園林營造特色分析
根據(jù)空間布局梳理,結(jié)合了圖景與陸氏撰寫的記略進一步印證,可得出日涉園空間結(jié)構(gòu)圖(圖4)。通過游記和圖景提煉出建筑類型、形制與尺寸、空間連接關系、豎向高差的處理、山水地形的變化,同時增補包括山石、植物等細節(jié),在尊重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最終得到平面圖(圖5)。
5.1 布局特點
根據(jù)空間結(jié)構(gòu)和平面構(gòu)成,日涉園可細分為4個區(qū)域:1)以爾雅堂為主體的入口空間,通過臨水長廊將視線阻隔;2)以竹素堂和過云峰為主體的山石小島,以迂回的路線和游憩建筑為主要構(gòu)成;3)以山崗為核心的南部賞花區(qū)域,其北部蜿蜒臨水,南部平岡密林,西部建筑、竹林環(huán)繞,是園中幽靜深遠的場所;4)以萬笏山房為主體的北部山麓區(qū)域,由大量奇峰異石和植物營造山麓空間。
日涉園的格局是以大水面為中心,竹素堂與過云峰一帶的山池景區(qū)為全園焦點,其他區(qū)域圍繞水岸展開??傮w空間主次分明,主景曠達而次景幽深,全園曠奧有致。
5.2 園林特征
基于《日涉園記》和《日涉園景圖》及題詩,結(jié)合筆者繪制的平面復原圖,對日涉園的造園要素特征進行簡要分析。
5.2.1山石巍峨奇巧
張南陽在日涉園建造之前,同期參與了上海潘允端的豫園和太倉王世貞的弇山園的建造,“維時吳中潘方伯以豫園勝,太倉王司寇以弇園勝,百里相望,為東南名園冠,則皆出山人之手”①。豫園內(nèi)享譽天下的迭山珍品黃石大假山,和弇山園中被稱為“三弇”的3座大型假山,在晚明江南私家園林疊山置石營造特色上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日涉園作為張南陽的收官作品,其疊山藝術既秉持其一貫風格,又有自我超越的所在。在此結(jié)合張南陽建造的弇山園、豫園中的假山進行對比,重點探討日涉園的山石特征,以三園疊山的共性和個性,來探析張南陽的疊山風格。
1)共性
一是石峰為主,氣勢磅礴。日涉園中過云峰為全園最高的一座假山,且處于園內(nèi)視覺中心,從入門起便可見“遠山峰突出墻頭”;到達竹素堂后視野開闊,山石巍峨聳立,被堆置于水面小島中,山水相映?!度丈鎴@景圖》中和詩寫道:“但得一奇峰,園林便生色。況乃高出允,空翠向人滴?!苯Y(jié)合《過云峰》(圖1-h),可見其假山的高聳氣魄。再看東北部的萬笏山房,從《萬笏山房》(圖1-g)可以看出,山石多為豎峰石,在豎向上運用夸張的處理達到巍峨震撼的效果。
豫園中的主景黃石大假山全山皆由黃石迭成,同樣是峰巒相間,錯落有致[10]。清末著名思想家王韜評價:“奇峰攢峙,重巒錯疊,為西園(即豫園)勝觀?!睆m山園共有3座假山,其中中、西弇山為張南陽手筆。兩山的疊山風格相近,多石少土,用石質(zhì)感巧麗,多豎石峰 [11]。
二是穿洞攀峰,游線迂回。進入日涉園主體過云峰中,從《桃花洞》(圖1-j)中看出,桃花洞中石形怪異、石體挺拔,同時溶洞貫通,頗有山石中“皺、瘦、漏、透”之美;《偃虹橋》中北部假山描繪的同樣是桃花洞,亦可看出其變化多勢、玲瓏透空的石形。洞口和磴道間的蜿蜒錯落,讓局促的空間產(chǎn)生迂回的游徑。置身于過云峰往上攀爬,路徑設計迂回曲折,壁洞靈活穿通,山徑盤旋可登。
盡管豫園黃石大假山體積不大,但其立面高差極為豐富,不僅可遠觀,還可游賞其中?!皬穆炊?,盤旋二三百步,陟其顛”[12],“高下紆回,為岡、為嶺、為澗、為洞、為壑、為梁、為灘,不可悉記,各極其趣”[13],可見假山內(nèi)部游線之長。由假山主體磴道盤曲而上,在方寸之地卻通過迂回與山石間的穿梭,達到各個維度的豐富變化,具有很強的游賞性。弇山園中的中弇山承續(xù)了早期“壺中天地”的造園與疊山意象,山雖小,卻有復雜的轉(zhuǎn)折,山中多山洞、峽谷、石梁等奇峻的景象。
三是巧設眺臺,借景園外。明代江南園林多為城市山林,園地面積十分有限,設計者為了擴展有限之界,通過高臺眺望園外之景,使園景在視線上得以延伸。張南陽的獨到之處在于通過山石與建筑相結(jié)合,堆疊出奇趣的眺望空間,該空間既為景觀,也可觀景。如日涉園中的濯煙閣前用太湖石壘為磴道,中間一峰石亭亭徑直,甚至高出了周圍的樹梢,“群小峰附之,若拱若揖”,如眾星拱月一般;而沿著磴道蜿蜒曲折,最高點即可觀望園外風光,使得建筑與石壁意趣相得、巧妙結(jié)合。此外,日涉園還在過云峰的山巔處設置遠眺場所來鶴樓。弇山園中也有相似的手法,遠望西弇山巔的縹緲樓為全園制高點,“自此遂陟縹緲樓,取少陵‘城頭徑仄,獨立飛樓語”[14],登樓可俯瞰全園風光,遠眺則可看到園墻外的市井景色。豫園假山的山麓處有一挹秀亭,意為登此亭可挹豫園的秀麗景色;山巔處有望江亭,在此亭中“視黃浦、吳淞皆在足下,而風帆云樹則遠及于數(shù)十里之外”[12]。
2)日涉園疊山個性
一是山石類型繁多。園主陳所蘊“好泉石,蓋自天性,后先所裒太湖、英德、武康諸奇石以萬計而善善”[6]。這種奇巧峰石的追求體現(xiàn)在日涉園大部分假山上,如小有洞天庭前壘英德石為山,百來塊置石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見著驚為謂不從人間來,嘖嘖嘆賞”,可見其巧奪天工之妙。而萬笏山房中“所置石皆武康產(chǎn),間以錦川斧劈,不雜一他石?!蔽淇凳忻C穆、雍華之氣魄,錦川石、斧劈石則昂昂軒舉,雄偉屹立[6],三者搭配將萬笏山房襯出如“萬國千官擁笏”之勢。這與豫園、弇山園中石材相對一致的特征差異顯著。
二是山石野趣天然。日涉園為張南陽生平參與的最后一座園林,其過世后由曹諒接手打理。在疊山風格上,日涉園既表現(xiàn)出張南陽一貫的追求奇峰怪石、氣勢偉麗的鮮明風格,又不乏局部與山林土石融為一體的天然風格。后者在豫園和弇山園中不曾出現(xiàn),因而推斷后者極大可能為曹諒的手筆。如對小有洞天中余石的利用,“山既成,余石當累累不忍棄去,則徒置西廡之隙地,隨意點綴,疏疏莽莽,不減云林道人一幅小景,亦奇觀也”;從《蒸霞徑》(圖1-i)亦可看出草坡散置碎石的手法。設計者基于“因地制宜”與“因材制用 ”兩個原則來解決余石,將其隨意點綴在路隙中,也不失云林野趣之美[15]。
弇山園的東弇為一名吳姓匠師負責,土山以嶺、岡形態(tài)居多,風格趨向后期張南垣提倡的“平崗小阪,陵阜陂陀”,仿佛大山之麓,有不盡之意[16]。豫園則完全由張南陽營建,其疊石風格也始終貫穿。
5.2.2水體聚散有致
聚散有致、蜿蜒曲折的水體空間也是日涉園鮮明的風格。園內(nèi)水系源頭已無法考究,根據(jù)前章的推導,判斷其水體為從西北至東部流動。從園中的主要建筑竹素堂南望,“一巨浸,縱可三十尋,橫亦如之”,開闊的湖面與過云峰的體量相互呼應,讓山峰更加雄偉,湖面更加寬廣,盡顯碧波浩渺、波瀾壯闊之氣勢。再到修禊亭,視線收縮,空間由開闊轉(zhuǎn)為半開放,水面縮為小流,圍繞亭子蜿蜒逶迤。園主與友人在澗邊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翠云屏前為夜舒池,水面再次擴大,麓上的牡丹倒影在平靜的水面中顯得柔秀寧靜。日涉園水體總體南聚北散,水面大小有別又彼此連通。開闊的水面、幽靜的水潭、狹長的水澗等不同類型水體的巧妙融合,使日涉園在視覺空間上得以延展。飛云、偃虹和漾月3座跨水梁橋,不僅打破了寬廣水面均質(zhì)的單一視覺體驗,讓視線收縮聚焦;也增加了水面的延伸感,以遮掩的水線暗示無窮無盡,取之不竭;還給游園者提供了近水駐足觀賞的場所。
5.2.3花木野趣自然
除了借花木抒發(fā)情志,上海園林對花木的實用價值與觀賞價值也尤為重視[17]。在此藝術審美下,日涉園的植物配置追求野趣自然,種植方式多樣。如知希堂孤植的百年古榆和古檜為唐氏廢圃所存,濃濃樹蔭蔽日,使知希堂靜謐幽深。又有入門時榆柳夾道,枝葉下垂飄渺,如幕簾般為遠處突出墻頭的過云峰聚焦,有引人入勝之感。還有以片植渲染景象的整體氛圍。如爾雅堂后橙柑雜植,春天芬芳馥郁,秋天碩果累累,充滿生活氣息;香雪嶺山崗種植各種梅花,花開時如白雪飛舞,香溢滿園;蒸霞徑種植桃樹數(shù)百株,“照山疑似火,映水總成霞”; 濯煙閣前吹拂萬柳,正如“濯濯煙條拂地垂”(唐 ·張旭《柳》),文人墨客在此飲酒對詩,頗有意氣風流之勢;殿春軒南面種植牡丹數(shù)百株,“皆洛陽奇種,三吳名園所未有”,北面隔岸桃柳雜植,修竹數(shù)千竿;萬笏山房后的山麓種植芍藥數(shù)百棵,花時直欲與牡丹爭勝,不分上下。通過群植牡丹、桃樹、芍藥等植物,營造出萬花齊放、活潑艷麗的生機景象。日涉園的植物與山水、建筑和諧相融,相輔相成,既有生機活潑的氛圍,又有溫婉靜謐的意境,讓市井園林宛如世外桃源般具有山林野趣。
6 ?結(jié)語
作為明代上海三大名園之一,日涉園在園林藝術上的造詣不亞于現(xiàn)存的上海歷史名園,具有很高的園林復原價值;且作為張南陽的收官之作,其山石設計之巧妙亦為晚明江南園林之典范。
文章基于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以園記、詩文、方志、圖冊等為基礎,通過將文字信息轉(zhuǎn)化為圖像信息,再現(xiàn)園林布局,完成了對明代上海日涉園的園址分析、空間布局推敲、平面圖復原以及園林營造特色的分析。但研究仍有一定局限,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日涉園湮沒較早,遺址已無法考察;二是歷史資料不完整,如《日涉園圖景》大部分散佚;三是園記有一定的主觀性,園林要素在尺寸推導、景點位置中存在誤差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收集新的研究資料進行補充完善。
注:圖1來自參考文獻[2];圖2改繪底圖為清代光緒年間上海地圖(局部),來自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E5%9C%B0%E5%9B%BE/%E6%9D%A5%E6%BA%90?ID=344 ;其余圖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 王愛榮,吳瓊. 中國地方志集成[M]. 江蘇:鳳凰出版社,2014.
[2] 楊嘉祐. 《日涉園圖》與明代上海日涉園[J]. 上海博物館集刊, 1987:390-396.
[3] 周向頻,孫巍. 晚明“上海三園”造園特征探析[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0(3):91-100.
[4] 王?;?,寧宇. 上海書隱樓史略[J]. 圖書與情報,2016,167(1):2,140-143,145.
[5] 邵偉. 從日涉園到書隱樓[N]. 聯(lián)合時報,2017-07-25(007).
[6] 陳從周,蔣啟霆,趙厚均. 園綜下新版[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4-7.
[7] 王大同. 嘉慶上海縣志[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62.
[8] 高居翰,黃曉,劉珊珊. 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 [M]. 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61.
[9] 宋如林. 嘉慶松江府志[M]. 松江府學明倫堂刊本,1819:23.
[10] 楊晨,韓鋒. 數(shù)字化遺產(chǎn)景觀:基于三維點云技術的上海豫園大假山空間特征研究[J]. 中國園林,2018,34(11):20-24.
[11] 戴文翼,顧凱. 壺中天地、山水再現(xiàn)與天然意趣:晚明太倉弇山園的多樣疊山意象及其營造研究[J]. 中國園林,2021,37(4):139-144.
[12] 薛理勇. 文以興游:豫園匾對、碑文賞析[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7:25.
[13] 俞樾,方宗誠. 同治上??h志[M]. 上海:南園志局,1872:13-14,16.
[14] 王世貞. 弇州續(xù)稿卷五十九·文部·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陳從周. 明代上海的三個疊山家和他們的作品[J].文物,1961(7):56-58.
[16] 王笑竹. 明代江南名園王世貞弇山園研究[D]. 北京:清華大學,2014:91.
[17] 王東昱. 上海與蘇州古典園林的比較分析[J]. 中國園林,2011,27(4):78-82.
作者簡介:
賴智慧/1997年生/女/廣東汕頭人/廣州大學(廣州 510000)/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
覃露儀 /1997年生/女/廣西南寧人/廣州大學(廣州 510000)/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
(*通信作者)徐瑾/1985年生/女/浙江湖州人/博士/廣州大學(廣州 510000)/講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E-mail:xujin62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