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神話中,天有天宮,海有龍宮,神話人物被賦予上天下海入地的本領。這些神話故事寄托了中國古人對探索自身生活經(jīng)驗以外的世界的渴望。他們不會想到的是,時過境遷,這些神話都在逐漸成為現(xiàn)實。
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說法:中國自古以農(nóng)耕立國,是一個大陸國家。考慮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這個說法固然不假,但是,中國擁有1.8萬多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以及數(shù)千個島嶼的事實提醒我們,千百年來中國人與海洋都有著緊密的互動,海洋的吸引力持續(xù)存在。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中國人與海洋的故事在歷史敘事中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
放眼世界,那些海洋民族對蔚藍的疆域有更多探索的熱情和動力。維京人在千年以前就橫渡大西洋,波利尼西亞人依靠獨木舟在南太平洋上的擴散也是人類文明史中壯麗的一頁。但數(shù)千年以來,對漁民、水手以及所有和海洋打交道的人而言,海洋既是賴以生存的天地,更是令人敬畏和神秘莫測的存在。
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代表了人類用科學去探索海洋的希冀。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沒有海洋,就不會有生命,更不會有人類的存在,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搖籃。而當人類文明走到今天,海洋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愈發(fā)重要的角色,吸引力也與日俱增:從海產(chǎn)到能源,從航運到通信,以及更加宏觀的氣候和生態(tài)。
人類離不開海洋,需要更加了解海洋。中國人認識海洋的腳步,也逐漸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海走向深海。
2002年,“蛟龍”號立項,中國開啟了研制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序幕。2012年,“蛟龍”號海試成功下潛至7062米,刷新了世界同類作業(yè)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到達“世界第四極”,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目前,中國萬米深潛次數(shù)和人數(shù)均居世界首位。
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地球被稱為“藍色星球”,要歸功于海洋。21世紀可以有各種名號,但一定是個“海洋世紀”。我們被海洋所吸引,對海洋的探索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決定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