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麗文 王天抒攝影
遼水湯湯,澤被萬物,孕育出古老卻富有生機和創(chuàng)造力的紅山文化。多民族文化的碰撞相融,也塑造了遼寧火辣奔放、風趣幽默、包容大氣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
遼寧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符號?遼寧有哪些值得了解的特色非遺項目?如何理解它們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自本期起我刊開辟“家鄉(xiāng)風情”欄目,為大家細致講述發(fā)生在遼寧黑土地上的故事。
“烈風吹雪一丈深,大布縫衫重七斤?!北憋L煙雪,天寒地凍,冰雪和寒冷給了遼寧這塊土地以特殊的磨礪,也賦予了其堅韌的地域性格,苦中作樂、自得其樂的從容更彰顯大氣和灑脫。
“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進入十一月以后,遼寧的氣溫便基本在零度以下了,冬天如約而至。遼寧人把過冬也說成“貓冬”,貓冬的時候,人們的生活范圍退回到溫暖的室內(nèi)?!按皯艏埡谕猓菖鞣孔踊h笆寨”“反穿皮襖毛朝外,烏拉棉鞋腳上踹”“大缸小缸腌酸菜”“火盆土炕烤爺太”“狗皮帽子頭上戴,狗拉爬犁比車快”,這些俗語生動地再現(xiàn)了舊時遼寧人貓冬期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習俗。火炕是屋子當中最重要的取暖設施,炕頭連著灶臺,燒火做飯,熱流貫通炕體,人們在熱炕上或坐或臥,火炕不僅是睡覺的地方,也是家中的公共空間,會客、娛樂、吃飯基本都在炕上。除了火炕,火盆也是過去取暖的工具,有泥制的,也有鐵制的等,里面盛放炭火,除了取暖,還可以烘烤食物。窗戶紙是“麻紙”做的,把麻皮泡篩、沉淀、晾干,經(jīng)過處理的這種麻紙不怕雨水和潮氣,它被“糊在外”,從風力角度來說順應了風向,不怕被風吹壞。草坯房子抗風保暖,冬暖夏涼。烏拉鞋是用牛皮做的,抗磨防風透氣,保暖性好,里面絮上烏拉草,暖和又舒適。這些保暖的措施,給了人們應對冰雪的底氣。當然,窗戶紙、草坯房、烏拉鞋等如今早已成了過去式。新式房屋的保暖和供暖技術更加先進成熟,有暖氣的屋子干凈整潔,溫暖如春。
在過去,冬季食物缺乏,尤其是綠色蔬菜無法生長,也無法長期保存,于是秋天的時候,家家戶戶要腌酸菜,把白菜撒上鹽,放入大缸中,經(jīng)過數(shù)月的發(fā)酵,變成了酸脆可口的美味。酸菜燉血腸、酸菜燉排骨,酸菜是遼寧人冬季餐桌上的霸主。在冰天雪地中,室內(nèi)是貓冬的小窩,室外卻是一個天然的大冰箱。凍秋梨是遼寧冬季非常有特色的美味,有久遠的食用歷史。據(jù)宋代龐文英的《文昌雜錄》記載,契丹人已經(jīng)知道采集秋果做成凍秋梨了。凍秋梨出自遼寧東部山區(qū),秋天果子成熟之后,捆包運到各地,冬天放到室外的缸里凍上,凍牢的秋梨堅固如鐵,色澤發(fā)黑,吃的時候,需在冷水里浸泡,不一會兒就會結(jié)冰,待片刻,去除冰碴,里面的凍梨就變軟了,吃到嘴里冰涼沁心,甜美可口。遼寧人的室外大冰箱萬物皆可凍,凍豆腐、凍黏豆包、凍魚、凍肉、凍餃子等不一而足。除了餃子,黏豆包是遼寧人過年時必備的食物之一,取“年年高”之寓意。勤勞的家庭婦女在過年之前,用黃米和玉米面按照比例和好面,紅豆和白糖做成豆沙餡兒,把蒸好的黏豆包放到室外的小缸里凍上,一直能吃到出正月。黏豆包還是鄰里間互相饋贈的禮物,增進了鄰里感情。
在食物獲取方式上,冬捕算得上是最辛苦、最隆重的一種勞作了,也是帶有專業(yè)化色彩的一個行當。過去遼河流域有冬季鑿冰捕魚的傳統(tǒng)。祭祀儀式過后,人們開始鑿冰窟窿下網(wǎng),一網(wǎng)撈上來,能撈幾百斤魚。遼河流域河溝縱橫,冬季是捕魚的好時候。遼河冬魚味道鮮美,以撫順大伙房水庫的冬魚為最。據(jù)記載,遼王喜歡吃冬魚,對冬季捕魚情有獨鐘,經(jīng)常率百官到“春捺缽”鑿冰捕魚作樂。
在過去,爬犁是冰雪天氣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又稱為扒桿、雪橇、冰床、拖床,滿語稱為法喇。清代阮葵生的《茶余客話》中記載:“法喇,似車無輪,似榻無足。覆席如龕,引繩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迸览缡怯媚緱U做成架子,沒有輪子,一般用牛、馬拖拉,過去的東北少數(shù)民族如女真、赫哲族、鄂倫春族等也用狗、鹿等動物來拉。還有一種小型的爬犁,由人來拉,主要是在冰上或者雪地上運東西。遇到有坡的地方,人們還可以騎著木桿,順勢而下,速度極快。冰雪中,人們會巧妙利用各種“坡”,隨手用一些輔助工具比如木桿、皮毛等就可以提高行進速度,實在沒有家伙什,鞋底也可以作為滑行工具。
遼寧人很早就已經(jīng)進行冰上的游戲和運動?!稘M文老檔》中曾記載了太子河上一場精彩的冰球運動和冰上游戲?!耙页竽暾鲁醵?,汗率眾福晉、八旗貝勒、福晉、蒙古諸貝勒、福晉、眾漢官及漢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賞踢球之戲。”天命十年正月初二,努爾哈赤率領貴族子弟、漢官及家眷們,來到太子河冰上游玩,玩賞踢球之戲。貝勒和隨從等玩兒過冰球之后,又在冰上各處置銀錢,讓眾女眷于冰上奔跑取銀錢,有人摔倒在冰上,努爾哈赤和眾人哈哈大笑。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人們已經(jīng)能夠穿著冰鞋在冰上踢球和進行帶有競技性的速滑了,場面熱烈非常。
射球、抬桿、跑冰鞋、拖冰床、打滑溜、雪地走、抽冰陀螺、冰上搶球、單腿驢、滑冰車,等等,也是老少咸宜的冰上娛樂方式。除了這些體育類的冰上娛樂之外,在遼寧滿族聚居的地方還有正月十六轱轆冰的習俗。正月十六晚上,婦女們結(jié)伴執(zhí)燈,來到冰面上,臥在冰上左右翻滾,一邊翻滾,一邊誦念:“轱轆冰轱轆冰,腰不疼,腿不疼”“轱轆轱轆冰,身上輕一輕”。
冰燈是冰雪世界中最靜默的存在,它為冰天雪地的世界帶來了浪漫的詩意。舊時普通人家把水桶里凍出的冰塊或者冰坨鑿開,放上燈捻或蠟燭,就做成了冰燈,別有一番古樸天然的情趣。一些士大夫則以礬水凝雪成冰,精雕細刻一些人物花鳥等,夜晚放上燈,惟妙惟肖,美不勝收。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造型多樣的冰雕、雪雕藝術。除了冰燈,窗花也是大自然特別饋贈的藝術品,早晨從熱炕上爬起,一定要先看看窗戶上結(jié)成的紋理錯落有致的冰凌,張開想象的翅膀,就可以進入一個別有洞天的奇妙世界。
冰雪世界映照著熱氣騰騰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冰雪民俗不僅是寒冷氣候條件下的文化選擇和文化適應,更是遼寧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智慧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