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梳理
文言文比較閱讀是把兩則或兩則以上有某種聯(lián)系的文言文作為閱讀材料,并在文章內(nèi)容、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結(jié)構(gòu)形式等方面設(shè)題進行比較分析的命題形式。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巧用課內(nèi),解讀課外。比較閱讀的材料一般是“課內(nèi)+課外”的形式。要善于將熟悉的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遷移到課外,必要時還可調(diào)動現(xiàn)代文的閱讀經(jīng)驗解讀課外選文。如果是課外選文的比較閱讀,可以先尋找選文與課內(nèi)文言文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點,然后再做題,以此來降低答題難度。
第二,分析關(guān)系,求同存異。既然是比較閱讀,選文之間必然有一定的聯(lián)系,答題時應(yīng)認(rèn)真分析題目要求和選文內(nèi)容,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的比較。具體而言,要聯(lián)系選文內(nèi)容、作者身份及寫作的背景等進行分析。
第三,準(zhǔn)確解答,言之有據(jù)。確定好答題的思路,找準(zhǔn)答題的切入點后,回答問題要言簡意賅,精準(zhǔn)作答。特別是一些分析手法類的題目,一定要用專有術(shù)語表達。同時,答題時盡量使用原文、原句,不可隨意生發(fā)。
真題回放
(2022年河南卷)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題。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翌日,飯于林慮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shù)。山回轉(zhuǎn),平地數(shù)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②,憩環(huán)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
(節(jié)選自柳開《游天平山記》)
〔注〕①林慮: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時,午后三時至五時。
游記一般采用“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的寫法。請根據(jù)兩個文段的內(nèi)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點觀察”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對潭中景物和① ? ?進行了描繪。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早上從林慮出發(fā),② ? ?,后來途徑槐林,③ ? ?,④ ? ?,夜宿于連云閣。
解析:本題考查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探究。題目聚焦游記“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的寫法,要求考生根據(jù)提示回歸兩個文段搜索主要信息填寫答案。甲文段中,對潭中景物的描寫主要在第二段。分析可知,第一段主要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出了作者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第三、四段以“定點觀察”的寫法,描寫小石潭周邊的景物,據(jù)此可填寫第①空。分析乙文段中作者的游蹤時,要抓住文段中的提示性語句。根據(jù)“飯于林慮”“亭午抵桃林村”“山回轉(zhuǎn),平地數(shù)尋,曰槐林”“日將晡,憩環(huán)翠亭”“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等不難厘清作者的游蹤,據(jù)此可填寫第②③④空。
參考答案:①潭周邊景物;②中午到達桃林村;③下午在環(huán)翠亭休息;④傍晚到達明教院
(2022年陜西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柚练鲲L(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①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③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節(jié)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注〕①雨麥:下麥雨。②有年:豐年。③忭(biàn):喜樂,歡欣。
兩位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憂樂觀”,有何不同?
解析:本題考查對內(nèi)容的對比探究。甲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點明了范仲淹的憂樂觀。乙文描寫久旱得雨的歡樂情景和作者的喜悅心情,凸顯出作者關(guān)心百姓生活的真摯感情,作者的心情與百姓的憂樂息息相關(guān),據(jù)此可看出蘇軾與民同樂的憂樂觀。
參考答案: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蘇軾:“與民同樂”。
牛刀小試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選自《孟子·富貴不能淫》)
【乙】孟子謂宋勾①踐曰:“子好游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③;人不知,亦囂囂?!?/p>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選自《孟子·盡心章句上》)
〔注〕①宋勾(gōu)踐:古人名。②游:游說。③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
結(jié)合甲、乙兩文,分析孟子心中“大丈夫”和“士”的形象。
答: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乙】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于西宮,年七十有一。遺詔曰:“朕①膺②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wù)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侍珜O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p>
(節(jié)選自《明史·本紀(jì)·卷三》)
〔注〕①朕:指明太祖朱元璋。②膺:受。
請簡要分析【甲】文中“法家拂士”和【乙】文中“文武臣僚”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