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馨
一個認識很久的前輩在跟我談職業(yè)生涯時說:“年近四十,已在單位干了一二十年,換工作?不敢!繼續(xù)?難!因為現(xiàn)在的工作常常照顧不到家人,很愧疚!有時候腦子一熱就想辭職創(chuàng)業(yè),只有創(chuàng)業(yè)才能讓家人過上富裕的生活,也只有這樣才不會虧欠自己和家人。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年紀,卻又冷靜下來了,因為年紀已經(jīng)無法讓自己那么任性,至少沒有辦法也沒有本事去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樣的事情了!”聽到這句話的一瞬間,在我對這般無奈感同身受的同時,眼前突然浮現(xiàn)“君子不器”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原出自《論語》,但讓我真正對這四個字深入理解和反思時,是在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國文化課》一書后。書雖已讀完,但至今依然讓我如獲至寶、回味無窮。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jīng)也是一個小小的“器”,從讀小學開始到讀完大學都一路順風順水,而且,大學一畢業(yè)就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從沒體會過漫長人生的跌宕起伏。
人如果太輕易把自己限制在一個框框內(nèi),太輕易給自己下定論,就會被很多條條框框困住。在有了工作不久,我便順利地找到了一個好戰(zhàn)友,并與他喜結良緣,而且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從旁人的角度看,我可以算是“功德圓滿”了。但是,在自我繼續(xù)成長的道路上卻遇到了“三座大山”,比如在親子關系上,如何做一個好母親?在家庭中,如何做一個好妻子、好成員?在工作上……這些問題,讓一個從小“順風順水”慣了的人一下子亮起了“紅色警報”。再加上自己思想的惰性,行動的慣性,讓我放棄了許多可以去努力實現(xiàn)的事,但之后反思卻充滿矛盾,在認知不足時,覺察不到自己的問題。比如在考研問題上,第一反應選擇的是自我阻礙和逃避,而且還責難親人,辯解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認知不足才變成現(xiàn)在這般。在往后的日子里,類似的情景一次次再現(xiàn),一場場“狂風暴雨”呼嘯而來……
成年人需要情緒管理不是空穴來風,成長這個詞寫起來寥寥數(shù)筆,卻也有沉重到讓人說不出口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器”是無法裝下太多內(nèi)容的。
有一天,這個“器”開始慢慢變大。在孩子還不滿周歲的一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玉龍書院組織的女性成長話題分享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第一次鼓起勇氣,放下焦慮,獲得家中“戰(zhàn)友”獨自帶娃一下午的支持,我參加了這次分享會。
在分享會里,四個小時的時間很快流逝,在淚水和掌聲中,與十多位不同年齡段、不同背景的女同胞們再次敲開了生活、孩子、夫妻、職業(yè)等大門,才發(fā)現(xiàn)在育兒、夫妻關系、職業(yè)認同感中產(chǎn)生焦慮的人不止我一個,大家都不同程度地經(jīng)歷過、迷茫過。在整個分享過程中,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認同感。讓我在那一瞬間,突然明白了當下的困境只是階段性的,總會過去,再不要煩惱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同時,要勇敢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以這次分享會為契機,我陸續(xù)參加了樊登讀書會、書香麗江講書人等活動,開始與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è)的人們接觸,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了如何管理情緒、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也知道了親密關系、依戀關系、溫柔而又有邊界的愛。而且,讓我覺察了自我、認識了自我、拓寬了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拾起了初心,向著未來整裝待發(fā)。從此,一條冰封的河流,在一縷春陽下,開始破冰,緩緩恢復流動。
其實,在我看來“君子不器”四個字的含義,就是人應盡量不要成為“器物”的奴隸。比如,現(xiàn)在很多人總是在攢錢買奢侈器物,以此來“提升”自己,但是,這個“器物”是真正提升了自己,還是成為器物的奴隸還真不好說。我曾經(jīng)也有一段時間在各平臺研究哪款香水好、哪款護膚品更牛。甚至還有從早上九點逛街一直逛到晚上十點才回家的時期。那時候常常為了一時的爽快,大袋子套小袋子,大兜套小兜地扛著回家,但之后的一兩個月甚至更久,我都要不停地攢錢分期還信用卡,只能過著“吃土”的生活。也許人總得經(jīng)歷一些不切合實際的事情,才會慢慢沉淀下來。后來讓我漸漸明白,再多“沉重”器物也比不上一本“輕巧”的好書。
在我看來,“君子不器”的另一個含義,就是人不該成為一件“器物”,不該給自己加上條條框框,不該給自己畫一個圈,如果那樣,就走不出這個圈了。余秋雨先生曾在《中國文化課》中闡述的“當你在某一職業(yè)、頭銜、角色上粘住了、僵化了、風化了”的情況下,那又怎么能跳出“器”的層面到達“君子不器”呢?我想,還是得從生活中慢慢體會、慢慢摸索,少不了的就是不停地讀書、讀經(jīng)典好書,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或許會在某個瞬間,我們就能找到答案。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大家平時最不喜歡的部分——“復盤”。
當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接近“第三人角度”觀察自己時,我想,她既不會高看她自己,也不會輕視自己,在合理覺察的部分,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去做好能做的事,同時通過讀書不斷為“器”擴容,但又不完全把自己框為“器物”。那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欲降點聚,內(nèi)耗減少,精神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充實。
冰封非一日之寒,但總會在某個時間,當?shù)谝豢|春陽照耀,河流會重新流動,最終生機勃發(fā)。
責任編輯:尹曉燕? 包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