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生,四川達州人,現(xiàn)居成都,畢業(yè)于西南民族大學。美術(shù)學碩士,四川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多次入選省市藝術(shù)展覽,同時不斷探索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追逐各類藝術(shù)思潮。油畫、版畫、雕塑等藝術(shù)形式皆有相關(guān)研究和成果。
“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雨打芭蕉,滴滴答答,本是憂思愁緒之音,在詩人蔣坦的筆下卻鐫刻出他與妻子秋芙的一段琴瑟和諧的佳話,讓一片樹葉承載著人們的相思與情趣。
“來蘇”本意為無字的情書,它是來自我國云南省邊界的古老少數(shù)民族——傈僳族的一種傳統(tǒng)的交流習俗。在沒有文字、消息傳遞不便的時代,聰明的傈僳族人便創(chuàng)造出用樹葉信的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感情。當一個小伙子遇上自己心儀的姑娘時,他便會用一片樹葉包裹上象征愛情的信物,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將這封“無字情書”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若姑娘接受了這份愛意便會收下信物,并以同樣的方式回禮一封。這特別的樹葉信傳遞的不僅僅是消息,更是純樸而又熱烈的感情。
這封表達愛意的“情書”,我希望可以用雕塑的語言,向更多的人展示這份純樸而熱烈的情感。樹葉包裹著代表不同含義的物品,讓這封信有了自己的精氣神,也傳承著古老的習俗。用來包裹物品的樹葉,選用了芭蕉葉,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在云南當?shù)仉S處可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更重要的是,古往今來,在文人墨客眼中,它總是帶著一份蒹葭之思,恰似愛情,不僅是甜蜜,還有思而不見,望穿秋水般的等待。人們便借用芭蕉來訴說愛情,它雖不如玫瑰花那般鮮艷奪目,但也含蓄低調(diào)地表達著愿意為之付出一切的深情。
芭蕉葉是這封書信的主體,用溫潤的木料來塑造似乎是讓其回歸了自然,終其一生。用植物來代替書信,用精神來代替文字,而大自然又將這一切融合了起來,賦予它們新的含義。一層一層的重疊,樹葉承載著書信,書信又襯托著樹葉,仿佛溫潤的手,托起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期待。
“西風落盡庭梧葉,還剩得,綠陰如許”,芭蕉葉既像雨棚又似屏風,恰似人生的風雨也被它擋了去,正因如此,人生中多愁善感的時刻,便有了棲身之地。大自然孕育著萬物,又將一切悄無聲息地奉獻給了人類,也讓這封古老的“情書”傳遞著人們對愛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