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張潮提倡有“癖”的生活,他說:“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人不可以無癖。”
人若無癖,生活必然了無生趣。
不過,張潮這話顯然說的是吃穿不愁有錢又有閑的人。不然,一個吃飯穿衣都成問題的人,哪還有閑心蓄養(yǎng)癖好。有“癖”的生活是要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的。當然,張潮所說的癖好都是上得了臺面的雅癖,絕不是吃喝嫖賭之類的惡好。
張潮的“人不可以無癖”論,代表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追求。他的這句名言在文人圈里得到了共鳴,文人的許多怪癖,許多任性,都因此有解了。所以,有“癖”的生活在文人那兒演繹得最為活色生香,也最是令人津津樂道。
若論文人的有“癖”生活還是要說舊日文人,至情至性遠勝今日之人。比如東晉的王子猷愛竹,就愛得不同凡響。他的住所周圍一定要竹林環(huán)繞,就連臨時借住別人的房子,也不怕麻煩一定要栽種上竹子,這樣他才能每天站在竹林之下吟誦歌唱。
據(jù)說,當時吳中一個士大夫家有一片竹林,子猷慕名前去觀賞,到了竹林只顧自己沉醉其中吟詠,全然不理會灑掃庭院待客的主人。直到興盡欲歸時主人才和他說上話,他依了主人的挽留停住腳步,目光里卻還只是那片竹林。
有人不解子猷何以如此愛竹?他道:此君高尚無比,怎可一日無此君!
愛竹的子猷還很任性,話說他雪夜訪好友戴安道。
這雪夜訪友,本沒有什么稀奇。稀奇的是子猷一夜行舟,天亮后好不容易才到達目的地,他卻調(diào)轉(zhuǎn)船頭原路返回。這事擱誰都想問個明白,所來何為?
子猷答:“我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子猷的行為若是放到今天,怕是很難找到知音,再任性的人也會認為他不是有病就是矯情。可這就是彼時文人的性格,在乎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而不是你我他約定的世俗人情。
子猷的老爸“書圣”王羲之愛鵝,也愛得至情至性,還被隆重地記入了史書,“鵝池”也成了他故鄉(xiāng)的地標,至今還受人“朝圣”。
一位獨居的老太婆養(yǎng)了一只鵝,會打鳴,老太婆想用它換錢卻沒有賣出去。王羲之聽說后,帶著親朋好友興致勃勃地前去觀看。哪承想,老太婆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來,一高興便將鵝宰了招待他。這對愛鵝愛到骨子里的王羲之來說,不是掏心挖肺嗎!此事令他唉聲嘆氣了好久。
愛鵝的王羲之任性起來一點兒不比子猷遜色,“東床坦腹”這個典故說的就是他。
當年掌管軍政大權(quán)的郗太傅,想找個乘龍快婿,便派門客拿著自己的親筆信去王丞相府選婿。王丞相讓門客去東廂房任意挑選。
王丞相的子侄們個個優(yōu)秀,生在官宦之家,自然清楚郗太傅在當世的分量,聽說他選婿,都故作姿態(tài)以示不凡,只有東床上的王羲之露著肚子躺在那兒,那神情就好像沒聽到有這回事兒似的。個性同樣不一般的郗太傅,偏偏就選中了他這個傲慢又有點無禮的毛頭小子。
自此“東床坦腹”成了乘龍快婿的代名詞,還編進了辭典里。
東晉文人、大隱士陶淵明愛菊愛得深切,以菊為伴,又以菊為友,被人奉為“九月花神”。
魏晉時期,戰(zhàn)事紛亂,百姓的生存和性命堪憂。文人們由對外追求轉(zhuǎn)向個性的釋放,好玄學、好清談,縱酒狂歌,散發(fā)山阿,白眼向權(quán)貴,折齒為美人……慕姿容神韻,求驚世駭俗,出個尖兒拔個份兒,風流蕭散,不拘禮節(jié),這些尚可理解。但在大宋王朝,文人地位不低,可他們依然由著自己的嗜癖瘋長,比起魏晉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文人至性的有“癖”生活是不分時代背景的。
宋朝的大隱士林逋名聲很響,就是因為他好梅愛鶴。但他不像王子猷和陶隱居那樣只當梅、鶴為“友”,而是把它們當作“家人”,號稱“梅妻鶴子”,且不移情他戀。
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過著優(yōu)哉游哉的閑適生活,常駕著小船游訪寺廟,與高僧詩友你來我往,唱和往還,詩作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淡然如此,還真令紅塵中的人瞠目。這樣一介布衣、一個隱士偏偏得到了許多光環(huán),活著的時候,真宗皇帝賜他“和靖處士”,死后仁宗皇帝又賜謚“和靖先生”,榮耀過世間多少手持笏板的官員,更是羨煞多少塵緣中的人,此是題外話。
再說說宋朝的另一個文人,大書畫家、鑒賞家米芾的有“癖”生活,更是精彩絕倫。米芾好收藏,特別喜愛石頭,癡迷沉醉,不亦樂乎。
自古至今,愛石者多了去了。生活在高樓、汽車、數(shù)字化的當下人也不在少數(shù),但像米芾那樣瘋狂癡迷的愛法還真是難尋第二個人。旁人見到喜歡的石頭最多想著怎么歸為己有,米芾則不然,他見到心愛的石頭就像見到了心愛的人,見到了敬重的人,必須行跪拜之禮不可。
話說米芾曾在官任上,見到衙署內(nèi)有一塊立著的石頭十分奇特,高興得手舞足蹈,立馬換上官衣官帽,手握笏板,就像在朝堂之上跪拜天子一樣跪拜這塊石頭,口中還連稱“石丈”。還有一次,米芾聽說城外河岸邊有一塊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移進州府衙內(nèi),米芾見過石頭,跪地便拜,連連驚呼:我想石兄二十年了!
米芾整日癡戀石頭,自然影響公務,他也因此好幾次遭到彈劾貶官,但照舊癡迷,誰要想從他這拿走一塊石頭,那比登天還難。他可是視石如命的主兒,怎么可能隨便把命給人呢。
有癖如此,又任性如此,匪夷所思吧。但這就是舊日的文人,至情至性,愛得癡癲,愛得純粹,也愛得透亮,愛得有詩意。這樣的生活令人艷羨,令人向往,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愛得這么敞亮,愛得這么無所顧忌。
塵世中的尋常之人也有自己的有“癖”生活,只是尋常之人的愛好,不像文人那樣愛得不管不顧,愛得那樣沉醉。尋常人的有“癖”生活鮮活、接地氣,也多姿多彩。比如栽花種草、喂鳥養(yǎng)魚;比如釣魚爬山、集郵淘寶;有喜歡收藏字畫,有喜歡茶道、花道,弄個香、玩?zhèn)€煙斗的,淘個飾品、包包什么的……
我喜歡淘換杯盤碗盞,案頭文玩,不求價值多少,只要自己喜歡??臻e時擺弄擺弄案頭幾上的陳設,擦拭挪移,變換風景,便覺無限歡喜。雖然這些癖好與舊日文人的癖好不可同日而語,也沒有他們那么執(zhí)著沉迷,但也一樣享受著沉浸其中的快樂。
生活多了內(nèi)容,多了樂趣,自然就少了雞毛蒜皮的計較。若是人人都專注地過著有“癖”的生活,那么人世間會不會清靜、溫暖許多?
微信中常有“問佛”的段子,不知出處,常借佛之口勸誡俗世中的人“破執(zhí)念”。私心以為這“執(zhí)念”不是凡塵中的蠅營狗茍的糾纏,就是為情所惑的偏執(zhí),絕不是張潮提倡的有“癖”的生活。
有“癖”生活論,不只是文人的專屬,而是漢文化圈崇尚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林語堂認為,這樣的生活方式才夠滋味,夠詩意,夠藝術。所以,他寫了《生活的藝術》向西方人推介?!渡畹乃囆g》在美國一版再版,說明這種有“癖”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西方社會中人們的共鳴。
所以說,藝術沒有國界,藝術屬于人類。
王文英: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副院長,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書法報》遴選的“當代十大女性書法家”,《書法導報》推介當代書法五十家,榮獲第七屆冰心散文獎。出版《北窗夜話》《蘭堂偶記》《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書法考級理論輔導教材》等專著,詩詞收入《現(xiàn)代古詩三百首》《古今妙詞一百首》。書法作品多次入展(獲獎)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舉辦全國書法展覽,并多次擔任評委。繪畫作品有《逍遙游》《家山夢憶》《滿庭芳》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