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
快樂和痛苦貫穿于整個生命之中,對德行和幸福生活發(fā)生作用。
快樂的種類不同,來自高尚的快樂有別于來自卑下的快樂。如若不是一個公正的人,就不能享受公正的快樂,正如不懂音樂就不能享受音樂的快樂一樣。
那些喚起具有健康本性的活動的事物,是本性上就使人快樂的東西。
每一種活動都有其固有的快樂,它加強了活動?;顒拥母呦聸Q定了快樂的高下。與人的現(xiàn)實活動(例如思維)相連的快樂是人的快樂。
快樂可使現(xiàn)實活動成為完美的,但它不是作為一種寓于其中的品質(zhì),而是像一種天生的伴隨物,它使活動完美,正如才華之于青春。
人們有充分的理由去追求快樂,因為它把生活變得完美,使它成為每個人都樂于選擇的事情。至于我們到底是由于快樂而選擇生活,還是為了生活去選擇快樂,目前且不去管它。兩者是緊密相連的,看來誰也不能把它們分開。沒有現(xiàn)實活動,快樂就不得以生成,而唯有快樂,才能使一切現(xiàn)實活動變得完美。
如果某人在做好事時是痛苦的,那他就不是善者。所以,德行不應(yīng)伴隨痛苦,而應(yīng)伴隨快樂。可見,快樂不僅不是障礙,還是對行為的刺激。一般而言,如果沒有源出于它的快樂,德行就不可能存在。吃、喝的快樂源出于不足與過度,或由于不足的補充,或由于過度的減除;因此,它們被認為是生成的。不足與過度是痛苦。所以,凡在快樂生成的地方,也就有痛苦。但在視覺、聽覺和嗅覺方面,并沒有先在的痛苦;因為沒有一個在視覺或嗅覺方面快樂的人先要承受痛苦。在思想方面也一樣,人們可以快樂地沉思什么,并無先在的痛苦。所以,應(yīng)有某種不是生成的快樂。
去生活似乎主要地就是去感覺和去思維。生命自身就是善,就是使人快樂的。
感覺到自己在生活,這本身就是快樂。
(節(jié)選自《給孩子的哲理》,周國平 選編,中信出版社,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