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棠
漢學家伊沛霞的著作《宋徽宗》讀到一半時,我突然想放下不讀。不是因為書寫得不好,恰恰相反,我很久沒有讀過這么豐沛周詳?shù)臍v史傳記了,只是讀到史稱奇恥大辱的靖康之難即將發(fā)生、歷史的烏云盤亙之際,我不忍檢點下去。
猶記我最初接觸宋朝悲劇的細節(jié),是來自南宋詩人、音樂家汪元量的《湖山類稿》。當中有中國詩歌史上罕見的長篇組詩,是詩人作為隨謝太后的南宋降元隊伍里一位不起眼的“弄臣”所記,荒唐言與辛酸淚俱下,發(fā)人深省。又過多年,我讀了更細致記載北宋之亡的《靖康稗史箋證》,尤其是當中的《甕中人語》,方知崖山之恨早已在靖康時埋下。
《宋徽宗》所記固然有恨,但恨之中有愛,有伊沛霞對宋徽宗的愛,因而更寫出宋徽宗對周圍的人的愛——仁者愛人,如此說來,這個一直被視為昏君的藝術家皇帝,竟是中國史上難得的仁君?從這本書的描述來看,宋徽宗起碼絕非昏君——“昏德公”那是毀滅北宋的金國皇帝以羞辱性的賜封來暗示后人的,而后人竟也信之,何故?主要是因為基于偏見:藝術家肯定不善治國,藝術精湛如李后主、宋徽宗者,更是注定的亡國君。
按現(xiàn)代人的標準,宋徽宗不過是一個正常的有錢人,他喜歡收藏藝術品和奇異石頭,喜歡和朋友(他希望他們不只是他的臣下)唱和,喜歡一點虛榮,借道教來安慰自己,善待家族中的女眷和幼輩……按伊沛霞的比較,他沒有比同時代的歐洲君主更為奢侈,也不如漢唐的君主好大喜功,更不及他們的殘暴。
宋徽宗半生沒有踏出皇宮禁苑,在金人囚禁他之前,他已被自己崇尚儒家的大臣以奇怪的道德囚禁在他的小世界。正如伊沛霞點出,大臣們更喜歡他作為國家的象征存在,而不是如西方君主或者古代君主那樣游獵四方,認識自己國家的人們。于是宋徽宗只好經(jīng)營他藝術里那個虛幻而完美的世界,當被迫面對金人帶來的現(xiàn)實殘酷世界時,他選擇了過分樂觀,假裝一切還會完好如初,因此招致了更大的悲劇。
伊沛霞嘗試讓一個現(xiàn)代人理解一千年前的宋朝,不厭其煩地羅列諸如國家經(jīng)濟收入和支出等內容,但同時證明了宋徽宗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能干親力親為的統(tǒng)治者;就像她強調他的藝術家形象經(jīng)營,不只是浪漫即興的,而是成竹在胸志在千古的。不過他生不逢時,遼金西夏等強鄰在側虎視眈眈、方臘等民變莫測,他的籌劃能力再好也無法預計什么會是壓倒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宋徽宗》以北宋皇宮的介紹開篇,以北地五國城的流放結尾,顯出了何謂天壤之別。上半卷的國與民越是太平,后半卷他們的命運越是凄慘——最文明的國度引來了最野蠻的入侵者,野蠻感到了落差反而要極盡野蠻,不排除金人的施虐是帶著如此變態(tài)的心理,玷污、毀滅美好的事物是魔鬼的快感所在。這時回看書中著墨甚多的徽宗君臣結盟金國的外交努力,可以看到神的冷笑,他們越努力越是在把自己送進地獄,如同在流沙里的掙扎。
目擊這沉淪需要強大的心臟。伊佩霞關注女性命運,但她也沒忍心像舊時野史那樣逐一檢點那些帝姬的悲慘結局,遑論被囚禁于所謂“洗衣院”的女奴們的命運。在巨大的厄運面前,伊佩霞寫出了宋徽宗保持最基本的尊嚴與文明的超然,雖然對亡國無濟。
《宋徽宗》傳中有傳,不只是由宋徽宗的個人經(jīng)歷獨撐的。比如書中寫及那時重要的建筑師李誡,從亂世中鉤沉出另一個勤勉又專注的藝術家,這何嘗不是宋徽宗想過的另一種人生呢?點出他們,相當于在暗黑中留了一個平行宇宙,讓我們回望黑暗的時候不只看見靖康之劫的絕望,也能看到另一個宋朝的切片依然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