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雪芹
美麗的湘湖,流傳著這樣一個(gè)神話傳說。
話說孫悟空自立“齊天大圣”后,唯恐天下大亂的玉帝請來太白金星,二度將其請上靈霄寶殿,掌管蟠桃園。翌日,王母娘娘舉行蟠桃宴。悟空見一眾神仙都趕去赴宴,唯獨(dú)沒有自己,便頓生怒火。他化作赤腳大仙,逛到月宮。只見嫦娥對鏡梳妝,準(zhǔn)備赴宴。悟空心生一計(jì),奪過鏡子照了起來,嬉笑間變回原形。見此狀,嫦娥大驚,驚動(dòng)了天地。為奪回宮中寶物,王母命人捉拿悟空。三番打斗后,寶鏡碎作幾塊跌入人間,形成了現(xiàn)錢塘江南岸的一面鏡湖,“嫦娥寶鏡落錢塘”之說便是現(xiàn)存最早的湘湖由來的說法。
嫦娥感嘆:“寶鏡落得錢塘去,人間就此便多一顆璀璨明珠。”把湘湖比作鏡子,最貼切不過了。而后代的詩人,則洋洋灑灑描寫鏡湖四季,美不勝收。
湘湖之美不限于春。早有明代詩人來集之寫下《湘湖即事(二首)》,其中提到“秋聲入樹能銷夏,冬嶺藏梅獨(dú)放春”。描寫湘湖四季之后,寒冷的冬嶺上暗藏著梅花的詩韻,在春天放出特有的氣息。后有“一天凈碧收云影,水面微風(fēng)作細(xì)鱗”,描寫了湘湖春天湖面的風(fēng)光。
夏天,明代劉基詩云“舊游憶鼓湘湖棹,自凈風(fēng)微江練平。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魚相伴鏡中行”,書寫了在煙波浩渺的湘湖水上泛舟的情景。后有黃九皋對湘湖念念不忘,“崒?shí)n石鏡臺(tái),因?qū)ざ钊肱钊R”,實(shí)現(xiàn)了夢境與現(xiàn)實(shí)的雙重游。更有清代王端履在《湘湖竹枝詞》中寫道“湖鏡如楷浸碧虛,一枝柔櫓蕩芙蕖”,委實(shí)有一種“荷香隨棹溢,舟如鏡中行”的感覺。
秋天,元代詩人貢性之寫道:“卷簾漁唱鏡中來?!睗u入深秋,登石巖寺時(shí),便又能尋得明代詩人來日升筆下“湖光天鏡曉,山色樹幃秋”的意境。
冬天,唐代詩人李白在其《送友人尋越中山水》一詩中寫道:“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tái)。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庇腥缭娙藚谴娴摹鞍坐B雙飛金鏡中,青山倒浸冰壺里”的感覺,微微泛于湖面。
湘湖是蕭山的文化符號。從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到2500年前的吳越文化,再到900年前時(shí)任蕭山縣令的楊時(shí)力排眾議、筑堤成湖,在湘湖的地域上演繹了可歌可泣的生命活劇。無論是跨湖橋文化、吳越文化、宋韻文化還是新湘湖文化,都別具一格,它們?nèi)跁?huì)貫通,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湘湖文化。
湘湖不僅是浙江文明的發(fā)祥地,浙東唐詩之路就從這里開始,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她因風(fēng)景秀麗被譽(yù)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又因有別于其秀麗風(fēng)景而獨(dú)樹一幟的野趣,更顯靜美與大方。
環(huán)湖一周,姿態(tài)各異的島嶼以湘湖百橋鏈接而成。湖面以山抱水、以水環(huán)山,山繞湖轉(zhuǎn)、湖入景中,面面景色相宜,形成一詩,將楊堤畫舫、天落寶鏡、定山島、越王城山、湘湖花海、石巖第一峰、賀知章故里、湘湖水街、花海香田、眉山瑪雅島串聯(lián)起來。
初聞春雨驚雷聲,一樣行舟在畫圖
梅花寄景雛燕惜,一湖碧水鏡中窺
小隱青青荔枝峰,清幽平湖雙鷺鳧
越城山水知多情,朝有谷雨破空來
花開一束扎春光,早有賓朋聚湖濱
杜鵑贊美清池魚,石巖一覽盡人間
靈雀湖畔啄春泥,燕尾裁剪柳枝新
小園詩中鬧春意,早有燕雀銜枝來
啜飲春光留一半,花海十里送紅妝
碧樹云妝花枝翹,油畫青青飾畫屏
今天的湘湖,以城山懷古、覽亭眺遠(yuǎn)、先照晨曦、跨湖夜月、湖心云影等景觀體系為主要景點(diǎn),形成整條湘湖水域的美麗景觀帶,可謂是江南詩畫仙境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