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一批玉虎不但紋飾優(yōu)美、制作精良,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代表了這一時期玉器的最高水準(zhǔn),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玉器的制作工藝、葬玉用玉制度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關(guān)鍵詞:春秋;墓葬;玉虎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02
我國虎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⒛税佾F之王,兇猛異常,古人對虎懷有敬畏之心。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以虎為題材的玉器,商周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較多虎的形象,如殷墟婦好墓就出土了多件玉虎。春秋時期玉虎尤其盛行,1994年,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桐柏縣天然堿開發(fā)總公司月河堿礦項目,在桐柏縣月河鎮(zhèn)左莊村北發(fā)掘了一座大型墓葬(編號94NTYM1),并且出土了一批青銅禮器和大量精美的玉器①,為我們研究、探討淮河上游東周時期考古學(xué)文化以及羕國地望、歷史文化和埋葬制度、用玉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該墓出土的這批玉虎造型生動,紋飾優(yōu)美,制作精良,是不可多得的玉器精品,現(xiàn)就這批玉虎作簡要介紹。
1 桐柏月河春秋墓發(fā)掘概況
桐柏月河春秋墓地位于桐柏縣月河鎮(zhèn)左莊村北,20世紀(jì)60年代以來,左莊村及附近先后出土了一批與羕國有關(guān)的青銅禮器。1994年發(fā)掘的一號春秋墓為一大型土坑豎穴木槨墓。該墓墓向105度,墓口南北長l0.5米、東西寬8.8米、深11米。墓底南北長10.1米、東西寬8米。墓室分主室和南、北附葬坑三部分。主室和南、北附葬坑均有隨葬遺物。主室主要放置玉石器,另有少量青銅兵器;南附葬坑主要放置青銅禮器和木器漆;北附葬坑主要放置青銅兵器、樂器及玉石器等。桐柏月河春秋墓出土各類隨葬遺物共計779件,另有一部分皮甲殘片等。其中銅器29件,主要有鼎2件、浴缶2件、盤1件、匜1件、壺2件、盂1件、鐸2件、銅杯1件、劍2件、戈3件、削3件、鈹2件、匕首2件、鏃5件;玉石器(包括水晶、料器等)共746件,主要器型有瑗、璋、琮、璜、戈、玦、圭、矛、鉞、環(huán)、虎形佩、牌飾、管飾、觿、刀、玉人、玉鹿以及蟬形飾等②;另有木漆器4件。
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形制完整,出土器物豐富,尤其在一件銅鐸的正反兩面發(fā)現(xiàn)有銘文6字,正面為“漾子白”3字,反面有“受止鐸”3字,這為我們確定該墓的年代和墓主人身份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jù)。根據(jù)該墓葬結(jié)構(gòu)特點、器物組合以及隨葬器物的形制、花紋等確定時代為春秋晚期,墓主人為羕國國君。一號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玉器的數(shù)量和器型之多、雕琢之精美在同時期墓葬中比較少見,尤其是這批玉虎代表了同時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2 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出土玉虎的分類
桐柏月河一號墓出土玉虎13件,但玉虎的功能和用途并不完全一樣。根據(jù)它們出土?xí)r的位置和玉器的形制特點,結(jié)合春秋時期的用玉傳統(tǒng),可將這批玉虎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體肥碩,伏臥狀。5件。
M1∶79 透閃石質(zhì),黑色沁。片狀,器體扁平,體肥碩,巨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陰刻有簡化的寬線龍首紋和雙線龍首紋,背面磨平。虎口及卷尾處各有一小圓孔,雙面均可以見到切割痕。尾部未雕琢完工。長13.5厘米,寬6.5厘米,厚0.23厘米(圖1)。
M1∶346 透閃石質(zhì),黑色沁。片狀,首身相連,體肥碩,巨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紋飾為陰刻有簡化的寬線龍首紋和雙線龍首紋,背面光素?zé)o紋,線條流暢,轉(zhuǎn)角圓曲。首、尾以及兩足部各有一個圓孔。長14.3厘米,寬6.8厘米,最厚2.8厘米,最薄0.2厘米(圖2)。
M1∶71 透閃石質(zhì),通體呈黑色,有黃褐色沁。片狀,器體扁平,呈伏臥狀,體肥碩,巨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線刻有簡化的寬線龍首紋和雙線龍首紋,尾部未完工?;⒖诩熬砦蔡幐饔幸恍A孔,雙面均保留有明顯的切割痕。長14.4厘米,寬6.6厘米,厚0.2厘米(圖3)。
M1∶58 透閃石質(zhì),通體黑色,有暗黃色沁斑。片狀,整器扁平,呈伏臥虎形,體肥碩。正面陰刻有簡化的寬線龍首紋和雙線龍首紋,背面磨平?;⒖诩熬砦蔡幐饔幸粋€小圓孔,正面和背面均可見切割痕。尾部未雕琢完工。長12.8厘米,厚6.2厘米,厚0.3厘米。
M1∶357 透閃石質(zhì),黑色,表面局部有白色沁。片狀,體圓肥,巨首,拱背,四肢曲伏。正面雕琢有簡化雙線龍首紋,背面光素?zé)o紋?;⒖诤途砦哺縻@有一孔。背面有一道明顯的切割痕,呈直線狀,在虎前后腿處均有“C”形鏤空。長14.3厘米,寬6.8厘米,最厚2.8厘米,最薄0.2厘米(圖4)。
第二類,“幾”字形造型,伏臥狀。2件。
M1∶84 透閃石質(zhì),黑色,有紅褐色沁。器體扁薄,作凹背伏臥虎形。一面刻簡化雙線龍首紋,另一面光素?zé)o紋?;⒖谖垼躁幘€刻出眉、須、角,四肢蜷曲,旁有鏤空,將腿與身分開,尾粗卷。背上飾平行短斜線紋,尾上飾節(jié)狀紋及變體龍首紋。虎口、尾、背及腹正中邊緣處及各有一小圓孔。長14.4厘米,寬8.4厘米,厚約0.4厘米(圖5)。
M1∶239 透閃石質(zhì),有紅、黑褐色沁。器體扁薄,作凹背伏臥虎形。一面刻簡化雙線龍首紋,另一面光素?;⒖谖垼躁幘€刻出須、鬃,四肢蜷曲,腹部懸空,頭下垂,尾上卷?;⒖?、尾、背及腹正中邊緣處各有一圓孔。長14.4厘米,寬8.2厘米,最厚0.4厘米(圖6)。
第三類,雙頭虎,體稍肥,臥狀。2件。
M1∶143 透閃石質(zhì),青白色,受沁局部呈黑褐色。整器呈一伏臥狀虎形,拱背,屈肢,卷尾。正面刻簡化雙線龍首紋,背面磨平。頭部由上下疊加的兩只虎首組成,口微張,底虎首下顎雕一倒立狀小鳥。虎身上飾滿龍首紋,腿上飾鱗紋,尾飾節(jié)狀紋?;⒈痴胁糠钟幸恍A孔,尾部亦有一圓孔。長13.6厘米,寬6.1厘米,厚0.2厘米(圖7)。
M1∶350 透閃石質(zhì),青白色,受沁局部呈黑褐色。整器呈伏臥虎形,拱背,屈肢,卷尾。正面通體刻細(xì)密的簡化雙線龍首紋,背面光素。頭部由上下疊加的兩只虎首組成,口微張。身上刻飾龍首紋,腿上飾魚鱗紋,尾飾節(jié)狀紋?;⒈痴胁糠钟幸恍A孔,兩龍口部與尾部亦各有一圓孔,底虎首下顎雕一倒立狀小鳥(殘)。長13.4厘米,寬5.7厘米,厚0.3厘米(圖8)。
第四類,片狀長條形,呈伏臥狀。2件。
M1∶381 透閃石質(zhì),通體沁呈灰黑色。凹背,卷尾。正面通體刻細(xì)密的簡化龍首紋,前后肢飾鱗紋,腹部飾花紋圖案,尾飾鱗紋和絞絲紋,背面光素?zé)o紋。頭、尾、背各鉆一穿孔。長10.7厘米,寬3.0厘米,最厚0.3厘米(圖9)。
M1∶303 透閃石質(zhì),通體沁呈灰褐色。凹背,卷尾。正面刻簡化雙線龍首紋,背面光素?;⒖诩熬砦蔡幒捅尺吘壧幘幸淮┛住iL12.5厘米,寬31.1厘米,最厚0.3厘米(圖10)。
第五類,近“幾”字形,俯臥狀。1件。
M1∶388 透閃石質(zhì),青白色,色潤微透。虎垂首,拱背,屈肢,卷尾。正面飾簡化雙線龍首紋,頸部、腰部飾斜直排列的平行曲線,前后肢飾鱗紋,背面光素?zé)o紋。頭部、尾部各有一管鉆鉆孔,背部有一細(xì)小桯鉆鉆孔。長7.2厘米,寬1.9厘米,最厚0.14厘米(圖11)。
第六類,造型、紋飾簡約。1件。
M1∶384 透閃石質(zhì),青白色,有沁斑。片狀,作伏臥造型,頭大,張口,拱背,卷尾,腹下有足。頭尾各有一個較大鉆孔,頸后有一小穿孔。長4.6厘米,寬1.9厘米,厚0.3厘米(圖12)。
3 古代玉虎的發(fā)展源流
古人對虎非常敬畏,因為虎的勇猛與力量,把它當(dāng)做百獸之王?!墩f文解字》中說:“虎,山獸之君也。”《風(fēng)俗通義·祀典》也稱:“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痹谖覈糯匣⒈毁x予了權(quán)力、英雄、吉祥的象征。
考古資料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大地上,就已經(jīng)存在與當(dāng)時原始狩獵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虎文化,古人將虎視為權(quán)力的象征。1987年8月,在河南省濮陽仰韶早期西水坡遺址M45中,考古發(fā)現(xiàn)墓主骨架的左右兩側(cè)用蚌殼擺放著一組龍虎圖案③。其中人骨的右側(cè)是龍圖案,龍的頭朝北,背朝西;人骨的左側(cè)是虎圖案,虎的頭朝北,背朝東,為瞪目、張口、垂尾、行走狀。在虎圖案西邊和北邊,還擺著兩組蚌殼。第一組蚌塑圖案有龍、虎、鹿和蜘蛛等,其中虎頭朝北,面朝西,背朝東,龍、虎聯(lián)為一體,鹿臥于虎的背上;第二組蚌塑則有人騎龍和虎的圖案,其中虎在龍的北面,頭朝西,背朝南。這是目前考古發(fā)掘出土最早的虎形文物與虎崇拜圖案,距今大約6000年。濮陽西水坡仰韶第45號蚌殼龍虎圖案是墓主生前的神靈象征,其意義是在祈求墓主神靈和龍虎神靈回歸人間和轉(zhuǎn)世④。
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有不少類虎的紋飾,表現(xiàn)抽象玉虎的形象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淮流域的安徽凌家灘(前3600—前3300)遺址出土了一批玉虎或虎頭裝飾的玉器,如兩件虎首玉璜(85M1∶7、87M15∶109)⑤,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玉雕虎形態(tài)⑥。另外,湖北石家河文化(前2200—前1800)中出土有一件玉虎頭像,這件玉虎頭像額頂部是人字形冠,這種“皇冠”在當(dāng)時是權(quán)力和崇高地位的象征。夏商時期玉虎的淵源可追溯至凌家灘文化。到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玉虎的基本造型以節(jié)省材料為主,器型變小,雕刻工藝簡化,裝飾紋樣簡單,形制方面更為逼真。新出現(xiàn)的片狀鏤雕玉虎,為東周圖案化裝飾紋樣玉虎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⑦。
4 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出土玉虎的特征
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出土玉器代表了東周時期制玉的最高水準(zhǔn),其中玉虎數(shù)量之多也是同時期墓葬中少見的,通過對這些玉虎分析整理以及與同時期玉器對比,一號墓出土玉虎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通過紅外光譜、拉曼光譜和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綜合檢測,這批玉虎全部為透閃石玉,原料可能采自南陽周邊透閃石礦。
二是制作工藝包括開料、打磨、陰刻、減底、鉆孔、透雕等,每種工藝都能夠展示出高超的技藝水平。如開料工藝M1∶58、M1∶71、M1∶79等,均保留有片切工藝留下的痕跡;多件玉虎出現(xiàn)對開現(xiàn)象(從玉料和切割痕跡可以看出,為一塊玉料剖開做了兩件相同的器物),如M1∶303、M1∶381,M1∶84、M1∶239等⑧;鉆孔工藝,如M1∶388上部鉆孔,孔徑僅僅為0.4毫米。
三是紋飾主要為龍首紋,包括寬線龍首紋和雙線龍首紋,龍首紋又稱虺龍紋、蟠虺紋。龍首紋均作翹鼻、張口、吐舌的側(cè)面形態(tài),不同之處表現(xiàn)為工藝形態(tài)的差異,包括雙線龍首紋飾龍的鼻、顎、口、角等部位。一般布局滿密,浮凸不明顯,M1∶143、M1∶350通體刻細(xì)密的簡化雙線龍首紋。
四是半成品玉器。正在加工和半成品玉器占有一定數(shù)量,如M1∶58、M1∶71、M1∶79。根據(jù)出土玉虎的形制特征以及出土?xí)r的擺放位置等綜合分析,這些玉虎中應(yīng)該有玉覆面、綴玉等,屬于葬玉類,呈片狀,一面刻紋,一面素面無紋,邊緣有穿孔。其用途有可能是縫綴在絲織物之上以保尸身不化。另外,玉虎更具有引導(dǎo)墓主人靈魂升天之意。由于墓主人突然去世,很多玉器來不及制作完工,就匆匆下葬了。
五是早期遺玉。早期玉虎(商代晚期)出現(xiàn)在該墓中,如M1∶384等明顯不屬這一時期,它應(yīng)是主人生前收藏的古玉。初步統(tǒng)計“羕伯受”墓中共出土有30余件早期遺玉,其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二里頭文化、商周時期以及春秋早期。其中有一部分是保存完好的玉,被直接拿來使用;一部分是經(jīng)過加工改制后繼續(xù)用。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方面說明古代玉料來源緊俏,而且加工不易;另一方面也存在當(dāng)時使用過程中玉器損壞的現(xiàn)象,只好加工后再使用⑨。
總之,桐柏月河一號墓出玉虎紋飾優(yōu)美、制作精良,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玉器的雕刻制作工藝、葬玉用玉制度和羕國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注釋
①南陽地區(qū)文物研究所,桐柏縣文管辦.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1997(4):8-23.
②丁哲,喬保同.南陽桐柏月河一號墓出土玉器[J].江漢考古,2021(2):123-133.
③孫德萓,丁清賢,趙連生,等.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8(3):1-6.
④何星亮.河南濮陽仰韶文化蚌殼龍的象征意義[J].中原文物,1998(2):34-40.
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之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⑥⑦朱乃誠.夏商時期玉虎的淵源與流變[J].中原文物,2019(2):44-55.
⑧董全生,趙成甫.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相關(guān)問題研究[J].中原文物,1997(4):87-89,120.
⑨王青.豫南地區(qū)商周西漢墓出土遺玉研究[J].中原文物,2017(1):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