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尖
前一段時間疫情肆虐,不得不封門閉戶與外界隔絕。雖失了一定的自由,恰好可拋卻憂慮和煩惱。除了吃喝睡覺外,就是鍛煉、讀書。十來日,睡眠竟好了起來,氣血較之先前也足了。記得《紅樓夢》里寧國府賈蓉之妻秦氏就因思慮過重,萬事只想周全,傷了脾臟,以至于五臟六腑不和,終是為庸醫(yī)所誤,也為自己所誤。
客居城市,縱享城市繁華,卻時常懷念農(nóng)村的生活、老家的小院。
我老家的村子中間有一條河穿行而過。上學(xué)那會兒,我喜歡赤腳獨行于河中,或搬個板凳坐在水流中,或追逐魚蝦,或聽鴨鵝嘎嘎,最多的時候是靜坐在水流中讀書。那時的河水是清澈的,沙子是柔軟的,溜河風(fēng)是沁人心脾的。我獨坐在水流中,讀了《平凡的世界》《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我記得那時曾寫過一首打油詩:
河堤兩岸風(fēng)吹柳,蟬聲落水水愈流。
明月嫉羨來相照,炎炎夏日復(fù)何求?
現(xiàn)在想想,喜歡靜坐獨行也許就是那個時候養(yǎng)成的習(xí)慣。
人來自自然,故大都親近自然。我們原本是大自然中的一粒塵埃,最終又歸于自然。我年輕時喜歡熱鬧,向往繁華之地,而今剛逾不惑之年,卻顯出花甲年歲的心態(tài),喜歡享受一個人的時光。雖未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卻也自得其樂。
或傍晚或清晨,獨行于曠野或山林,無瑣事俗務(wù)纏身,與自然相融。站在高崗上,感受八面來風(fēng)。閉目側(cè)轉(zhuǎn)一周,處處都可來風(fēng)。風(fēng)是自由的,于無形中造有形,于無聲處生有聲。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曾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有”和“無”的哲學(xué)概念,運用“有”和“無”的概念來闡釋大千世界,來闡釋宇宙的本源。我們常人大都著眼于“有”,卻忽視了“無”。五官可感受的,是我們直接所欲望的。欲望是無窮的,《紅樓夢》里所述的那些賈府的富貴老爺和公子哥們便是例證,花錢如糞土,守著如花似玉的妻子卻還想著拈花惹草。人們不知“正下一橫”的道理,知“止”不殆?!安蛔阒摹笨纱偕线M,然而如果不知“止”,則必然為物欲所束,累及心身,不可厚德。
獨行于曠野山林中,可感受天高地闊,擴展心胸,明于自然之道。萬物生于自然,自然卻從不索取回報,可謂是“ 生而不有”!天地是偉大無私的,我們常人大都是自私的。有人終生活在“小我”里面。譬如有的寫作者或作家寫的東西大都是個人恩恩怨怨的那點事,超不出個人的范疇,其作品終不能流傳百世。那些古圣先賢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因為他們以天下為己任,所以他們能“長生”!
我喜歡靜坐獨行。那是一種習(xí)慣,一種愛好。其實,更是一種修行。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