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東
在品評繪畫言行中,“像與不像”一度成為大眾對繪畫審美的口頭標準。其實要做到“像”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但一般所謂的“像”是指形似、寫實、造型準確;高層次的“像”是神似、傳神、寫真。形似不一定神似,神似也不一定形似。也就是說:神似與形的準與不準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肖像漫畫就是最好的例證。黃賓虹先生曾言:“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畫?!逼洹敖^似”是指神,“絕不似”是指形,抓住物象的神韻,不受形的束縛,才能做到“不似之似為真似”。
做到形似的像,需要下兩年的功夫,要做到“不似之似似之”,則至少需要十年。
“不像”也分兩個層次:“畫不準”和“不畫準”,畫不準是形奴,不畫準是主宰形,是把握物象本質(zhì)精神融入性情后的自然揮寫,是擺脫物象束縛后的散淡自在,是物我兩忘后的自然天成。此類繪畫更具有藝術(shù)性,梁楷、貫休、徐渭、八大、黃賓虹便是杰出的代表。徐渭就曾在百花卷題詩中寫道:“葫蘆依樣不勝揩,能如造化絕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撥皆吾五指栽。”
像與不像都是相對的,不論是西方的寫實還是中國的寫真,都不比攝影作品尊重客觀,但在“像”的程度上,攝影未必能趕上繪畫,因為繪畫都有不同程度的主觀處理,使感受、神情更加突顯?!跋瘛比傆谀浚妆唤邮?,“不像”需用心品,往往曲高和寡。求形似不易,欲求不似之似,則更有難度。從形似到不似之似是不同的造型理念,更是技術(shù)到藝術(shù)要跨越的鴻溝。
一幅好的作品應(yīng)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性與客體的物性完美對接后展現(xiàn)在作品中,但往往是由于對形的渴求而失去對物性的感受力,致使作品缺少情感而傷及神韻。齊白石先生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彼婆c不似,準與不準,是一種“度”的把握,如何拿捏,要看每個人的觀念和修養(yǎng)。畫畫離不開形,但對待形的認識與觀念不同,就產(chǎn)生了具象、抽象、意象不同的處理方式。在具象、抽象、意象造型形式中無優(yōu)劣之分,只要作品能體現(xiàn)作者之情,又能盡物之真性,主體和客體融合為一,定是高境界佳作。
具象繪畫在近代的美術(shù)教育中,非常重視,從幼兒園、小學(xué)一直到大學(xué),過度的訓(xùn)練與強調(diào)“形準”,把形放在第一位,使得學(xué)生對“形”除了知道“準”之外,幾乎失去了那種“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的感受力。藝術(shù)教育對模仿能力的培養(yǎng)過猶不及,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有待加強。照搬模仿物象,形再準,也不生動。就像人物寫生擺模特一樣,試想模特坐數(shù)小時都木訥了,又如何畫傳神?古人主張在“叫嘯談話之間”靜求本真性情的取神寫真方式,是主張先對物象有感受和興趣,再得物象之真性,方能生動傳神。
抽象、具象,道理是一樣的,都有空間、結(jié)構(gòu)、光彩和顏色的問題。抽象繪畫無論是冷的、熱的,都有來源和出處,或意在筆先,或意在筆后,都是以直覺和想象力為出發(fā)點,抽取純粹的形色,表達類似于音樂感的節(jié)律。它是一種觀察方法,一種觀念,一種生命狀態(tài)。走入抽象需要克服自己很多對形的“成見”和審美習(xí)慣的屏障,需要跨越多級門檻才能進入的審美模式。跨進去不容易,讀懂它更難。世人以看不懂的統(tǒng)稱抽象,其實,能看懂的也未必能全部解讀,只能是心有靈犀的意會或?qū)δ骋稽c的心靈共鳴,未必是作者心聲的全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意象繪畫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diào)的東西。它是中國繪畫的主旨精神,不受客觀形象束縛,不模仿客觀物象,而是遷想妙得,寫胸中心象,以氣韻求其畫,形似在其間。石濤在題畫中說:“天地渾溶一氣……不似之似似之。”“不似之似當下拜。”齊白石的藝術(shù)歷程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是從追求“似”到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最佳范例?!八婆c不似之間”是齊白石對傳統(tǒng)繪畫形神關(guān)系、物我關(guān)系理論的獨特闡釋,也是對意象造型最通俗的解釋。
蘇軾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痹诤芏辔墨I中的解釋是:“論畫以形似,像兒童一樣簡單幼稚。”這未必是蘇軾之本意,兒童的眼光決不是“論畫以形似”的。兒童畫的天真、清純、浪漫的想象和稚趣的夸張,是天然地具有“似與不似之間”的品格。童心就是真心、真情,單純而執(zhí)著,毫不矯揉造作,乃天性流瀉。歷來多少大畫家所追求的“返璞歸真”“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無法而法”,不正是保持并提升類似兒童畫的那種天性嗎?像蘇軾這樣的藝術(shù)大家揣其本意應(yīng)當是:“論繪畫的形似,應(yīng)接近兒童繪畫的自然天成。”這與蘇軾對詩追求自然清新是一致的。
繪畫是觀察的問題,觀察方法決定畫法。繪畫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畫感受。心決定你的眼,眼引領(lǐng)你的手,手法是心靈的體現(xiàn),心中有故事,作品就有內(nèi)容,能深究進去,能“性與畫會”,有“畫外之意”,像唐詩一樣,初視平淡,久視神明。繪畫應(yīng)隨著感覺,緣物取法,由著性情,追求自然而然涌出的狀態(tài)。“不住相、不住法”,“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正如徐渭題畫蟹圖所云“雖云似蟹不甚似,若云非蟹卻亦非。”看似逸筆草草、漫不經(jīng)心,實則有條不紊、經(jīng)意之極,理性與感性如左右手協(xié)調(diào)配合,無拘無束,性情氣韻必定充盈天成。
李振東/ 紅白合奏 紙本水墨 180cm×180cm 2014年
李振東/ 龍的傳人 紙本水墨 220cm×530cm 2020年
李振東/ 綠色激情 紙本水墨 180cm×180cm 2014年
↑李振東/咫尺天涯 紙本水墨180cm×180cm 2014年
↓李振東/華夏之初 紙本水墨180cm×180cm 2021年
↑李振東/牧曲晚唱 紙本水墨190cm×180cm 2022年
↓李振東/荷塘月色 紙本水墨180cm×190cm 2023年
↑李振東/紅嫂故里 紙本水墨185cm×180cm 2023年
↓李振東/黃河人家 紙本水墨190cm×180cm 2023年
↑張冬峰/那山那水 油畫150cm×168cm 2011年
↓雷 波/璋嘉古鎮(zhèn)村口 油畫80cm×90cm 2015年
↓謝 森/穿越河流 油畫80cm×120cm 2021年
↑謝 麟/福溪古鎮(zhèn) 油畫80cm×100cm 2014年
↓劉南一/無人入睡No.37油畫150cm×150cm 2019年
↑陳毅剛/夏日·涼棚No.10油畫120cm×130cm 2007年
↓楊 誠/廣西北部灣潿洲火山巖島 油畫200 cm×200 cm 2017年
黃少鵬/ 山中拾趣 布面綜合材料 100cm×240cm 2021年
龍建輝/ 絲路港灣 油畫 60cm×130cm
↑鄧樂民/山水自在 油畫130cm×140cm
↓謝克安/龍卷風(fēng) 油畫180cm×220cm
↑孟遠烘/清漓雨意圖 油畫140cm×150cm 2021年
↓蔡群徽/有序的風(fēng)景—愛店綠意 油畫70cm×80cm
↑何 光/老街 油畫60cm×70cm 2021年
↓覃 勇/侗寨印象之二 油畫120cm×130cm 2021年
↑文 瑤/平流層 油畫70cm×80cm
↓藍學(xué)會/欽州灣午后 油畫150cm×170cm
黃光良/ 滿城春色宮墻柳 油畫 150cm×160cm 2021年
葉春慧/ 滄海絲路6 油畫 150cm×140cm
龐凌宇/ 侗寨秋韻 油畫 200cm×160cm 2016年
↑劉 成/鄉(xiāng)戀 油畫180cm×180cm
↑劉小玉/傍晚 油畫120cm×150cm 2019年
↓唐 勤/地毯旁的貓 油畫130cm×190cm 2008年
唐 華/ 游園會系列·四聯(lián) 油畫 120cm×120cm
張遠山/ 印象青磚 油畫 150cm×130cm
黃勇剛/ 玉米地 布面油畫 180cm×150cm
↑雷璨銘/痕跡之三 油畫135cm×200cm 2020年
陸虹江/林間晨語 油畫100cm×200cm 2018年
↓吳志軍/夏日 油畫100cm×160cm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