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國 魏永洋 安軍妹 胡開明 王軍巖
摘 ? ?要:為了探索生物防治措施對新疆辣椒抗重茬的效果,選擇新疆多年連作土壤,通過施用不同量的EV-微生物菌劑,探究了EV-微生物菌劑對辣椒發(fā)病率、防治效果、株高及產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施用EV-微生物菌劑能夠有效控制辣椒發(fā)病率并提高防治效果,提升辣椒株高及產量。
關鍵詞:EV-微生物菌劑;辣椒;抗重茬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4-0037-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6 ? ? ? 文獻標志碼:B
新疆是我國色素辣椒種植重點省份,全疆加工辣椒面積4.3萬hm2,是生產辣椒粉、干辣椒的優(yōu)質加工原料。目前威脅辣椒生長的土傳病害主要有辣椒疫霉病、菌核病、白絹病、綿腐病、根結線蟲病等[1],病害發(fā)生時可能引發(fā)大面積減產或者絕產。重茬病害主要是土傳病害,是由存在于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病害有100多種[2]。針對新疆地區(qū)辣椒種植過程出現(xiàn)的重茬病害,利用新疆天物生態(tài)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EV-微生物菌劑(防土傳病害型),研究其對辣椒抗重茬的作用效果。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EV-微生物菌劑(防土傳病害型)含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解磷菌和解氮菌等多種菌群,有效活菌數(shù)≥20億個/g,雜菌率≤10%,由新疆天物生態(tài)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對象:辣椒(紅龍23號)。
1.2 試驗土壤
試驗地位于新疆焉耆縣某辣椒種植基地。該基地常年種植辣椒,已出現(xiàn)土傳病害現(xiàn)象。試驗地點選擇土傳病害嚴重的區(qū)域,劃分為4塊,每塊面積0.2 hm2。土壤采集采用五點取樣法,去除表層干葉、枯枝等雜物,取0~20 cm土壤,去除植物殘根等雜物,自然風干后過2 mm篩,測定土壤理化性質,見表1。
1.3 試驗方法
試驗區(qū)辣椒種植密度約為52 500 株/hm2。4月中旬種植,9月上旬采收。EV-微生物菌劑用量分別為37.5 kg/hm2(T1)、75 kg/hm2(T2)和150 kg/hm2(T3),在移植后第一次滴灌時(移植后7 d)隨水進入辣椒根部;對照組(CK)不施用生物菌劑。辣椒種植及其他管理保持一致。
1.4 測定與分析
1.4.1 株高、莖粗
在移栽后15 d、30 d、45 d,對CK、T1、T2和T3的每個試驗組隨機選取5個點,以該點為中心,對5 m×5 m范圍內(各點范圍不交叉)的植株分別進行株高調查、統(tǒng)計分析。
1.4.2 病害調查
按照株高的取樣方法,調查發(fā)生各類病害的植株數(shù)量,按照下式計算發(fā)病率。
病苗率(%)=取樣病苗數(shù)量/取樣總數(shù)量×100%
(1)
1.4.3 產量
收獲時,每個試驗組隨機取5個點,以該點為中心,對5 m×5 m范圍內(各點范圍不交叉)的植株分別進行采收、晾干,并計算平均產量。
1.5 數(shù)據處理
數(shù)據處理使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4等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EV-微生物菌劑對辣椒發(fā)病率和防治效果
表2為EV-微生物菌劑對辣椒發(fā)病率和防治效果的分析結果。發(fā)病植株包含目前威脅辣椒生長的多種土傳病害,如辣椒疫霉病、菌核病、白絹病、綿腐病、根結線蟲病等。從表2可以看出,施用EV-微生物菌劑能夠有效控制辣椒發(fā)病率,并提高防治效果。在滴灌EV-微生物菌劑后第八天,即辣椒苗移植15 d后,對照組病苗率達到4.56%,試驗組(T1、T2和T3)病苗率在0.75%以下,防治效果均達到84%以上。在辣椒苗移植30 d后,對照組病苗率升高到14.24%,較15 d前提高了約10%,試驗組(T1、T2和T3)病苗率僅升高到3%左右。在辣椒苗移植45 d后,對照組病苗率達到19.28%,試驗組(T1、T2和T3)病苗率在5%以下,分別為4.96%、3.76%和1.68%,防治效果在75%以上,其中,T3的防治效果達到91.29%,說明提高EV-微生物菌劑使用量能夠有效抑制病害發(fā)生。
卯婷婷等(2020)[3]發(fā)現(xiàn),木霉-芽孢桿菌復合菌劑對辣椒枯萎病、疫病、炭疽病和灰霉病的防效分別達到72.2%、78.3%、71.9%和59.7%,枯草芽孢桿菌-粉紅粘帚霉復合菌劑對辣椒4種病害的防效分別達到60.5%、62.1%、60.5%和50.9%;淡紫紫孢菌菌劑只對辣椒炭疽病具有很好防效(77.5%)。本試驗中,EV-微生物菌劑施用后防治效果顯著提升,是因為EV-微生物菌劑(防土傳病害型)富含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解磷菌和解氮菌等多種菌群。解磷菌和解氮菌可以有效釋放原土壤中固結的氮磷元素,促進植物吸收、利用,結合枯草芽孢桿菌具有顯著促進增長的功效,促進辣椒苗快速生長,提高了對病害的抵抗力。與此同時,哈茨木霉菌能夠有效殺死或抑制重茬病害,降低對植株的危害。
在辣椒苗移植后30 d和45 d,試驗組的病苗率有大幅度提升,防治效果較15 d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一是不同病害發(fā)生時期不同;二是EV-微生物菌劑在移植后通過滴灌方式一次性使用,EV-微生物菌劑會隨著滴灌和環(huán)境的影響,降低菌劑濃度和活性。為此,分批次或按照辣椒不同生長周期使用EV-微生物菌劑效果或許會優(yōu)于一次性使用的效果。
2.2 EV-微生物菌劑對辣椒株高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移栽后15 d、30 d、45 d調查發(fā)現(xiàn),試驗組(T1、T2和T3)的辣椒植株株高均高于對照組。在辣椒苗移植15 d時,對照組平均株高為16.55 cm,試驗組的株高均有所增加,其中T3增高2.26 cm,增高率達到2.26%。在辣椒苗移植30 d時,對照組平均株高為22.37 cm,較15 d時增高5.82 cm,試驗組(T1、T2和T3)株高較對照組分別增加2.77 cm、3.58 cm和4.11 cm,增高比例均達到12%以上。在辣椒苗移植45 d時,對照組平均株高35.94 cm,試驗組(T1、T2和T3)平均株高分別為39.15 cm、41.09 cm和42.87 cm,較30 d時分別增高14.01 cm、15.14 cm和16.39 cm,比對照組平均增高8.94%、14.33%和19.28%,增高幅度顯著。
試驗結果說明,EV-微生物菌劑能夠有效促進辣椒植株生長。EV-微生物菌劑(防土傳病害型)中的解磷菌和解氮菌可以有效釋放原土壤中固結的氮磷元素,促進植物吸收,枯草芽孢桿菌具有顯著促進增長的功效,哈茨木霉菌及其他菌種能夠有效殺死或抑制重茬病害,降低植株的生長危害。
2.3 EV-微生物菌劑對辣椒產量的影響
表4為EV-微生物菌劑對辣椒產量的影響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施用EV-微生物菌劑能夠顯著增加辣椒產量。對照組辣椒產量為6 225 kg/hm2,比正常年產量(約7 500 kg/hm2)降低17%左右,這是因為試驗區(qū)域病害嚴重,導致辣椒在苗期及生長期部分植株死亡,降低了種植密度。試驗組(T1、T2和T3)辣椒產量分別達到7 341.9 kg/hm2、7 769.7 kg/hm2和8 114.4 kg/hm2,相比于對照組,增產率分別達到17.89%、24.76%和30.30%。究其原因,是對照組20%以上的死亡率降低了種植密度以及試驗組微生物菌劑抑制了病害發(fā)生、促進了植株生長、增產功能菌促進產量提升共同作用的結果。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通過施用不同量的EV-微生物菌劑,探究了EV-微生物菌劑對辣椒發(fā)病率、防治效果、株高及產量的影響。試驗證明,EV-微生物菌劑能夠有效控制辣椒發(fā)病率并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提升辣椒株高及產量。移栽45 d后,對照組辣椒病苗率達到19.28%,滴灌EV-微生物菌劑的試驗組病苗率在5%以下,防治效果在75%以上,其中,EV-微生物菌劑使用量150 kg/hm2的防治效果達到91.29%。辣椒苗移植45 d后,試驗組(T1、T2和T3)株高比對照組分別增高8.94%、14.33%和19.28%,增高幅度顯著;試驗組(T1、T2和T3)辣椒產量比對照組分別增產17.89%、24.76%和30.30%。
目前,有許多相關的科研結果表明,微生物菌劑能夠有效預防、抑制辣椒病害發(fā)生并提高辣椒產量,微生物種類涉及細菌、真菌及放線菌,也有細菌發(fā)酵菌液等產品。王艷輝等(2013)[4]開展了熒光假單胞菌對辣椒青枯病防效的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定植后沖施熒光假單胞菌對辣椒的增產率高達40.3%,達到了十分顯著的水平。袁越(2019)[5]利用海洋細菌復合菌液,通過田間小區(qū)試驗結果表明,海洋細菌復合菌液稀釋150倍、300倍菌液噴霧和灌根處理后,辣椒產量分別比對照增加了7.40%、7.52%和8.15%、8.3%。許世洋等(2022)[6]選擇兩種優(yōu)良菌劑組合制作成復合微生物菌劑,其對辣椒鐮孢根腐病的防效達88.52%,并使辣椒株高增加10 cm左右。周耀(2019)[7]研究發(fā)現(xiàn),甲基營養(yǎng)型芽孢桿菌菌株發(fā)酵液處理的辣椒株高增加12.00%,對辣椒疫病的防效達到73.02%。綜合上述可知,細菌、真菌、放線菌及其發(fā)酵菌液等產品,能夠有效防止辣椒病害發(fā)生,同時許多微生物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8-9]。因此,應在新疆地區(qū)推廣微生物菌劑類產品,通過生物防治方式解決辣椒等作物的重茬病害。
參考文獻:
[1]張超.棉隆對辣椒土傳病害控制效果及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
[2]趙真真,左廣勝,徐振同,等.重茬障礙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農學通報,2008(7):186-190.
[3]卯婷婷,陶剛,趙興麗,等.4種微生物菌劑對辣椒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20,36(2):258-264.
[4]王艷輝,陳小燕,肖艷.熒光假單胞菌對辣椒青枯病防效田間試驗初報[J].西北園藝,2013(7):52-53.
[5]袁越.海洋細菌復合菌液對辣椒促生防病作用及根際微生物種群影響初步研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19.
[6]許世洋,范雨軒,汪學苗,等.辣椒鐮孢根腐病防病促生細菌的篩選及其效應[J].微生物學報,2022,62(7):2735-2750.
[7]周耀.辣椒疫病拮抗菌株篩選及防治效果研究[J].新農業(yè),2019(20):32-35.
[8]何淑平,吳興彪,謝依涵,等.木霉菌復合菌劑對辣椒和茄子生物量及土壤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22,34(3):21-26.
[9]胡瓊.哈茨木霉TC對辣椒促生效果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41(21):8941,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