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主持人:邱格屏
主持人按語
自2022 年第3 期開始,《警學研究》開設“國際犯罪學前沿”專欄,對《英國犯罪學》上最新發(fā)表的每期14 篇文章進行系統(tǒng)性的綜述。我們希望通過對最前沿的犯罪學研究成果的介紹,讓讀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了解到國際犯罪學研究動態(tài),從而推動犯罪學的學科發(fā)展。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把每篇文章作為原始材料,充分梳理出這些文章的理論、方法與論點,發(fā)揮犯罪學的想象力,繼而尋找出一個能夠統(tǒng)領各期文章的特定主題,再進行綜述寫作。在每期主題之下,我們一方面希望讓讀者接觸到國際上最前沿的犯罪學實證或者理論研究案例,另一方面也嘗試以不同切面展現出犯罪學的肌理紋路,從而達到對這一學科深入且富有新意的認識。在之前的專欄中,我們分別以“犯罪學的想象力”和“犯罪學的反思”為題,綜述了《英國犯罪學》2022 年前兩期的文章內容。在本期專欄中,我們將分別以“犯罪學的鐵三角”“犯罪學的鏈條”以及“政治犯罪學”為題,來評述《英國犯罪學》2022 年第3 期到第5 期的內容。
在歐美等國家,犯罪學已經發(fā)展成為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很多大學都有獨立的犯罪學系或學院,其修讀犯罪學本科課程的人數,甚至超過犯罪學的母學科——社會學。與國內犯罪學作為刑法學下的三級學科的分類不同,歐美等國家的犯罪學是以實證研究方法為核心的社會科學之下的一級學科,同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門類并駕齊驅。國內不少普通民眾至今仍對犯罪學的認知有限,將犯罪學當作只研究犯罪人,尤其是犯罪心理的學科。當筆者所接觸的民眾得知筆者從事犯罪學研究時,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是“你研究犯罪心理嗎?”“你是不是要經常去監(jiān)獄?”毫無疑問,犯罪學可以研究犯罪心理,也會去監(jiān)獄做研究。但是,犯罪學的研究話題要比去監(jiān)獄研究犯罪人的心理要廣泛得多。犯罪的發(fā)生通常涉及三個主體:實施犯罪的主體——犯罪人;犯罪的對象——受害人;治理犯罪的主體——公檢法、監(jiān)獄等刑事司法機關。因此,犯罪學研究不僅僅可以研究犯罪人,還可以研究其受害人以及處理犯罪人的刑事司法機關,這三者構成了我們稱之為犯罪學研究對象的鐵三角。當然,犯罪學作為一個學科,其早期發(fā)展也是從研究犯罪人開始的,然后慢慢擴展到研究刑事司法機關,而受害人研究則要晚很多。這一發(fā)展趨勢在與犯罪學相關的學術協(xié)會的建立過程中也能體現出來。例如,在國際上犯罪學研究最為活躍的美國,其犯罪學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成立于1941 年,其刑事司法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al Justice)成立于1961 年,迄今為止也沒有成立專門的受害人研究協(xié)會,僅在美國犯罪學協(xié)會之下設有受害人分會(ASC Division of Victimology)。犯罪學對于“鐵三角”關注力度的不均,也能從目前眾多期刊文章的研究話題的占比中體現出來。例如,在我們所綜述的2022 年第3 期的《英國犯罪學》14 篇文章中,有8 篇是關于犯罪人的,而關于刑事司法機關(主要是警察)以及受害人的文章則分別只有3 篇。我們之所以提出“犯罪學的鐵三角”這一概念并用它來統(tǒng)領這一期的文章綜述,旨在提醒學界,犯罪學的目光不應該僅僅聚焦在犯罪人身上,還應該去研究之前較少受到關注的對象——受害人。在目前刑事司法實踐和學術研究中,受害人往往處于相對失聲狀態(tài)。通過“犯罪學的鐵三角”這一概念,我們希望厘清犯罪學研究領域目前的側重點,以及未來可以進一步拓展的領域。
如果說“犯罪學的鐵三角”以犯罪人、受害人和刑事司法機關三個主體對犯罪學的研究對象進行分類,“犯罪學的鏈條”這一概念則嘗試將犯罪學的研究對象以犯罪發(fā)生時間順序進行劃分。按照該邏輯,我們首先可以把犯罪學的研究對象歸類為犯罪發(fā)生前、犯罪發(fā)生中、犯罪發(fā)生后。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還可以對犯罪發(fā)生的每一階段進行更進一步地細分,從而拓展我們對于犯罪學的認知。在犯罪發(fā)生前,我們可以研究犯罪發(fā)生的背景性原因。多數犯罪學的理論都致力于解釋人們?yōu)槭裁磿缸?,即聚焦于犯罪行為發(fā)生前的犯罪人。例如,聚焦于犯罪原因解釋時,宏觀結構性理論如墨頓的失范(Anomie)理論,強調因為社會結構性的不平等,一些人缺乏合法手段來獲取成功,從而訴諸犯罪;中觀理論如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則強調犯罪人犯罪是因為近墨者黑,交往不慎所造成的;而微觀層次上如自我控制(self-control)理論則認為人們犯罪是因其自我控制能力較低。從本質上而言,犯罪原因解釋的傳統(tǒng)理論關注于具體犯罪行為發(fā)生前,一部分人為什么會比另一部分人更容易犯罪。近年來,一些學者則把研究的目光轉向犯罪發(fā)生的過程中,犯罪人以及旁觀者的行為如何促進了犯罪的發(fā)生,即情境理論(situational theories)。例如有研究者關注暴力實施者如何突破其道德束縛而實施犯罪,也有研究者探討肢體沖突發(fā)生過程,來自現場的第三者的口頭和肢體干預到底是促進還是抑制沖突發(fā)生。在犯罪發(fā)生之后,犯罪學的研究對象則更多元化。當犯罪發(fā)生之后,犯罪人及受害人將涉入由公檢法機關及監(jiān)獄等機構組成的整個刑事司法系統(tǒng)的復雜程序當中。犯罪學可以研究刑事司法系統(tǒng)本身如何運作,可以研究該系統(tǒng)如何處理犯罪人,可以研究犯罪人在每一個刑事司法系統(tǒng)環(huán)節(jié)的體驗,也可以研究犯罪人家屬的生活如何受到他們犯罪行為的影響。對于受害人群體而言,犯罪學可以研究受害人如何應對犯罪對他們造成的后果,國家和社會給予受害人的幫忙,以及受害人可能面臨的污名化問題等??偠灾?,我們希望通過用“犯罪學的鏈條”這一概念來啟發(fā)未來的研究者用更多樣的邏輯對犯罪學的研究對象進行再劃分,從而挖掘出新穎視角,豐富我們犯罪學的想象力。
隨著學科的發(fā)展和分化,眾多新的學科不斷出現。每一次分化,都成為了學科發(fā)展新契機。隨著犯罪學的發(fā)展,警察學、受害人學、刑罰學等分支學科相繼涌現。例如,文化犯罪學、批判犯罪學等新的領域,伴隨社會思潮與學者的推動,成為后起之秀。但是,到目前為止,犯罪學中還沒有一個專注于犯罪及其治理過程中政治因素的分支學科,如政治犯罪學。在每年的美國犯罪學年會七八十個不同的論壇,但少有以政治犯罪學為主旨的論壇。然而,在社會科學的眾多學科門類中,專門研究政治分支的學科則相當常見,如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等。因此,從長遠來看,我們認為犯罪學極有可能發(fā)展出政治犯罪學這一分支。在犯罪發(fā)生及其治理過程中,政治因素無處不在。比如,馬克思主義犯罪學強調犯罪的發(fā)生有著濃厚的政治基礎,主張犯罪根源于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壓迫。在美國,政治因素對犯罪治理的影響也無處不在,例如少數族裔更容易成為警察治理的對象,而“黑命也是命”運動則是對刑事司法系統(tǒng)中對黑人系統(tǒng)性歧視而做出的抗爭。因此,在《英國犯罪學》2022 年第5 期的綜述當中,我們提出發(fā)展政治犯罪學這一分支學科的可能性,并分別從“政治與犯罪的發(fā)生”“政治與警務”及“政治與懲罰制度”三個主題對文章進行了述評。
在本專欄之后的綜述文章中,我們將繼續(xù)發(fā)揮想象力以鑿刻犯罪學新的切面并做出概念化的提升,每期以新主題統(tǒng)領不同的文章。我們期待著通過不斷地評述《英國犯罪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每次都從一個切面進行雕琢鑿刻,從而推動我們對犯罪學學科的認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