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文化與地理

2023-05-13 15:42韓石山
文學自由談 2023年6期
關鍵詞:山西文化

□韓石山

退休多年,本單位的事沒了,總是薄有聲名,還應著省上一個文史研究機構的館員的名分。暑期在太原,正好館里有督導各市編撰“地域文化通覽”的公事,館領導便讓我也下去走走。十天去了五個地市。每到一處,都是頭一天參觀名勝古跡,第二天開會座談,在我們來說,就是指導工作了。

好在原本是學歷史的,后來從了文,對山西史志也還留心,自認為有些地方還能說到點子上。茲分項述之。

1.傳說、附會與誤讀

山西好些地方,都有楊家將的遺跡。1970年我從學校出來,分到呂梁山腹地一個縣里教書。那里有個山,叫老爺頂。星期天和一個同事上山游玩,同事指著對面的一處山崖(已屬隰縣了),說那兒有個六郎寨,絕壁上還吊著鐵鏈子。趙樹理寫過一個劇本,叫《三關排宴》,上黨梆子演的,還拍了電影??梢姇x東南也有楊家將的傳說。流傳最廣的,該是雁北一帶(現(xiàn)在的大同與朔州),名聲最響的,該是金沙灘一戰(zhàn),楊家眾兒郎死的死,亡的亡。

看朔州打印的提綱,把楊家將的事寫進去了。明清史,也還用過功。我的看法是,楊業(yè)是北漢的一個降將,縱使真有其人,也僅是駐守邊關,立有戰(zhàn)功,斷不會在開封有“天波府”,更不會有統(tǒng)大兵與遼軍對陣的不世之功。若真有其事,《宋史》里該有傳的。楊家將戲曲的盛行,是在清初,漢人憤于清人的殘暴,又不便直言其非,便借了楊家將抗遼的故事,發(fā)泄這樣一種民族情緒。隔代指事,是中國文學里常用的手法,白居易的《長恨歌》明明是嘲諷唐明皇的,開篇卻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我還有個看法,尚未得到公認,就是覺得楊家將的故事,是以明代抗擊蒙古人入侵、戰(zhàn)功卓著的楊博為底本的。楊博在嘉靖年間,曾任兵部尚書,麾下多有戰(zhàn)將,當?shù)闷稹傲罟钡馁澴u,也當?shù)闷饤罴覍⒌穆曂?/p>

有鑒于此,我提議,要寫楊家將的事,應放在“戲曲文化”里,千萬不能放在正史里。

這叫傳說,總還有個影兒,有些怕就屬于附會了。

北朝有樂府《木蘭辭》,大同市的朋友說,木蘭就是他們那兒人,還具體說是哪個村子的?!陡呱芥?zhèn)志》里有一幅圖片,底下說某年月日,花木蘭研究會來此探訪花木蘭故里。持此說的朋友還說,此處起身,行程完全符合,頭一天多少里,到了黃河邊。第二天多少里,到了黑山頭。最可信的是,“可汗大點兵”,那個時候,北朝的國君就叫可汗。我覺得,這樣推論,附會的成分太多。過去的詩是沒標點的,全看你怎么念。這首詩里,你念成“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句號點在“兵”字之后,就是昨天夜里軍書來了,是可汗下的,他大點兵,每次都有老爹的名字。去掉句號換成逗號,一口氣念下來,“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意思成了:昨夜發(fā)來軍帖,因為可汗大舉點兵入侵,朝廷征兵應戰(zhàn),卷卷有爺?shù)拿?。跟北朝的皇上,叫不叫可汗就沒有關系了。

再想一下,這么說事,花木蘭就是胡人了。打仗嘛,總得有個對手,她第二天晚上到了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唯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她本是胡人,如何又去與胡人打仗?她要真是大同人,去燕山跟胡人打仗,根本就不必過黃河,過張家口,一天就到了燕山腳下。還有一個反證,她回來見了天子,說她不愿做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千里足是說行程的,折半也有五百里,真要是大同人,騎上自家的馬就回去了,哪里用得著這樣的懇求?誤讀且舉一例。

雁北有許多遼代的建筑,最著名的該是應縣的釋伽塔(木塔),附近還有個凈土寺也很有名。大同市內的遼代建筑就更多了。有學者說,大同是遼的西京,因此遼在這一帶多有經(jīng)營。遼的都城在承德,史有定論。后晉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契丹隨后改稱遼,可知此前遼(契丹)的地域在燕云之東。其時當有都城,不會在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再定都于此。得先有了京,才有西邊的京。不會還沒有東邊的京,這邊先叫了西京。有這一條,就可證遼的都城是在承德。都城不在大同,楊業(yè)抗遼也就不會跑下這么遠。說這個例子,是想說,地方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史意識,可以豐富,不能背離。

2.科舉、書院與世家

科舉制度有許多弊端,但有一點還是應當肯定的,就是引領讀書的風氣,促進文化的提升。它的歉豐,標志著一個地域文化水準的低高。山西全省,明清兩代沒出過一個狀元,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但我注意到,更有標志意義的進士的總數(shù),山西不光不弱于周邊各省,以人口比例而論,還稍占勝籌。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一書中,有個名為《清代書院、進士和三甲數(shù)量分省統(tǒng)計表》,列了清代18個行省的相關數(shù)字。不必多征引,僅將山西與周邊五省之進士數(shù)摘出,即可見出大概:直隸(河北)480名,山東727名,山西464名,河南582名,陜甘474名。現(xiàn)在,河北、山東、河南人口都在山西的兩倍或三倍,彼時倍數(shù)也差不了多少,這樣一匡算,山西的進士數(shù)不能叫少。

山西學者王欣欣編撰有《山西歷代進士題名錄》,提到明清兩代進士最多的三個地方,是晉南的蒲州、晉中的平定州和雁北的代州。這三個地方向稱富庶,可知文化的興盛,與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達有密切關系。是不是別的地方就不出人才呢?不是的。比如稷山縣的王文在,是同治七年戊辰科的探花。靈石兩渡的何家,嘉慶道光年間,父子兄弟接連中進士,甚至有“無何不開科”的傳說,當代科學家何澤慧即其后人。這樣的現(xiàn)象多出在名門世家,后面會說到,此處不贅。

要說的是,各地市提供的文化通覽的提綱里,幾乎沒有一家對所屬市縣明清兩代的科舉功名有所關注,也就不會有所論及。材料不難找,舊的縣志府志上都有記載,有的叫“功名錄”,有的叫“選舉志”。這是真正體現(xiàn)文化業(yè)績的地方。不怨各地朋友,中央文史館主持編寫的《中國地域文化通卷》山西卷上,也沒有這方面內容。

前面提到的那個表上還有各省書院數(shù),不必一一列舉了,山西的數(shù)字明顯少了許多。究其原委,同樣是少,明清兩代又有不同。明代,山西是邊塞,內長城一直修到雁門關。蒙古騎兵南下,有時可抵達澤州、絳州。清代承平之后,許多邊塞衛(wèi)所,才改為州縣,辦起義學和書院。其提升科考的功能也就有限。

辦好書院,會提升本地的科考指數(shù),這一點地方上的賢明之士早就考慮到了。最著名的例子該是,曾任福建巡撫、撰有《瀛環(huán)志略》的徐繼畬,因故罷官回到五臺縣老家后,平遙縣的紳士便請他出任平遙超山書院的山長,修葺齋舍,招募生員,幾年光景,聲名大振,附近幾個縣的士子爭相前來就學。此前平遙多少年連個舉人都沒有,當?shù)厝说恼f法是,死了一個才能再出一個。舉人都這么稀少,進士更別提了。徐繼畬主講超山書院十年,平遙的舉業(yè)大為改觀。舉人接連出現(xiàn),光緒年間還出了兩個進士。這是書院的成功,也是徐繼畬這樣的名宦的個人影響。我們的史志,過去對這種現(xiàn)象,雖有涉及,總感到力度不夠,像徐繼畬這樣的名流學者,不妨多寫幾筆。

該重視的,不光是徐繼畬這樣的大人物,就是普通的有功名的人士,也該給以應有的對待。須知,文化是分層次的,建筑是文化,民俗是文化,詩賦文章,也是文化。創(chuàng)造這類文化的,多是有功名的人士。過去的史書上,有“文苑”一項,現(xiàn)在不設這一項了,但可以在介紹人物時,列舉他的詩文名篇,以見其志趣的高雅,學問的淵博。就是沒有詩文名篇的,光舉人進士這樣的名頭,也可以說一說的。新社會村里出個中學生,都當成寶貝,舊時代人家中了舉、成了進士,卻不當回事,未免輕重不分吧。

調研中還發(fā)現(xiàn),好些景點上,對這類人家的稱謂,仍帶有過去的政治色彩。比如榆次后溝村,是著名的古村落,百十戶人家,清代出過一個進士,院子挺精致的,門樓上還有木牌匾??墒桥赃厜ι蠏斓呐谱訁s是“財主院”。給人的感覺,這里是黃世仁一類的人家。門楣上刻有大大的“松竹”二字,不叫“進士第”了,叫個“松竹院”多好,干嘛非得叫的那么難聽。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該注意而忽略了的現(xiàn)象。

這些年,山西好幾個大院火得不得了,祁縣的喬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還有萬榮的李家大院,等等。各地的通覽提綱中,在寫到這些大院時,多是歸為“大院文化”,關注的是建筑的格局、園林的布置,還有磚雕藝術等。給人的感覺,他們幾代人的經(jīng)營,就是為了給后世留下這些個“文化”標志。須知這是人家的住處,該留意的是,這樣的名門世家,在時尚與文化上的表率作用。榆次常家,先輩有常贊春等學問家,后輩有常燕生、常風等學者,名氣大,也就關注到了。太谷曹家又叫三多堂,發(fā)跡早,氣勢大,民國初年已敗落。1919年胡適陪他的老師杜威來山西講學游覽,紀行文章里,說了曹家的陳腐氣息(抽大煙),也說了曹家有自備的發(fā)電系統(tǒng),出入有高級小轎車。同時說曹家的青年子弟,多出國留學,可見這樣的人家,縱使敗落了,對子弟的培養(yǎng)還是很用心的。喬家的后人少有提及。近日看到一篇文章,說解放初期,錢鍾書在北京大學教書,收過兩個研究生,有個叫喬佖的,是山西喬家的后人。喬先生學業(yè)優(yōu)異,先在北大教書,后來去了上海華東師大。這是不是可以印證,喬家也是注意子弟的培養(yǎng)的。

說這些是想說,不管何種途徑發(fā)了財?shù)拇髴羧思?,送子弟讀書,是維持家聲不墜的正途。山西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企業(yè)家,頗有人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所學多是工商管理,意在學成歸來接管自己創(chuàng)下的家業(yè)。鑒之以史,是不是先就輸了一籌?

3.地形、地貌與文化

這一節(jié)的內容,說還是不說,頗為躊躇,覺得還是說了好。要說就得說透,不說透,容易引起誤解,好像我這個山西人跟山西有多大仇似的。實際上,我是深愛這個山西的,只是有時候覺得它不配我這么深情地去愛。這自然是因為,山西歷史上,讓人詬病的地方太多了。比如,如果不是后晉的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北宋的疆域不會那么小,更不會先受制于遼,后受辱于金,終為元所亡。石敬瑭是山西人,若有史家說,山西的先人,將國事糜爛如斯,我是只有羞愧而百口莫辯。

畢竟在歷史系混過幾年,史識也還有一些。按新的史學觀念,歷史是地理的歷史,推衍開來,文化也只會是地理的文化。山西的好,好在地理上,壞,也壞在地理上。

要讓我對山西做一個總括性的評價,只有八個字:地瘠民貧,教化不足。不可否認,是有過的輝煌,但在歷史的長河里涮一下,水漬退盡,顯眼的還是這八個字。

讓事實說話,或許不那么刺耳。

清同治六年,朝廷頒詔,命各省設立書局,印制經(jīng)史典籍。光緒五年,曾國荃赴晉任巡撫,此時距同治六年朝廷頒詔辦書局已過去12年,曾國荃發(fā)現(xiàn),山西竟沒有書局。于是便上疏朝廷,動用庫銀,在省垣設立濬文書局。為了說明設立書局、印制典籍的迫切性,他臚列數(shù)字,說明山西入學士子之少,衙門人員素質之低,到了令人驚駭?shù)牡夭?。其《辦濬文書局疏》中說:

近十年來歲試文章,入場者大縣不過百余人或七八十人,小縣或五六十人、二三十人不等。士為四民之望,今應試者如此之少,正氣摧殘可概見矣。又查院行道府,及通省州縣教佐各衙門書吏,能解字意者,百不得一,至于能通文氣,明白起承轉合,在千吏之中無二三焉。每遇公事急需咨移審核,札飭告示,全仗本官及錢糧幕友一手經(jīng)理。彼庶人之在官者,雖名列于卯冊,實不能辦甲乙。夫以一縣之大,公牘之繁,一官之精心能有幾何,一幕之贊襄安能畢舉。而署中書吏不能辦制公牘草稿,將欲勵精圖治,安得不引為己憂。凡此,皆由于地方誦讀太少之故。

文中說,縣府辦理公文,地方選拔的士人中,竟無一人能承辦得了,不能不由主官和主官帶來的幕友(師爺)親自書寫。光緒五年,已是公元1879年,山西士子的人數(shù)與辦理公文的水平,還是這等模樣,整個山西在中國這盤棋中的地位該是如何,也就無須多說了。

為了說明山西在中國大格局中的位置,有個現(xiàn)象,不妨稍稍深究一下,就是山西與中央政府的距離。這距離,不是省會太原距明清京城的行程距離,而是在官場上,在士人心中,對山西這個地方感情上的距離,其表現(xiàn)為不同時期,稱呼上的不同。

分三個時期,一是明清時期,一是民國時期,一是今世。

明代不用說了,駐守大同、山西兩鎮(zhèn)的督撫一類的大員,上呈朝廷的疏文,通常稱為“邊策”,視山西為“邊防”,毋庸諱言矣。清代可舉曾國荃《辦濬文書局疏》中的用詞為證。文中說“獨晉省地處邊陲,尚未應辦”,也即是說,在曾國荃這樣的封疆大吏的眼中,山西者,邊陲也。到了民國,仍沿襲這一觀念。治理山西數(shù)十年之久的閻錫山,在山西所辦的實業(yè),或軍工或民用,打頭的兩個字均為“西北”,如西北兵工廠、西北電影公司。

只有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才將山西包羅在華北這一大的范疇: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中間若干年,在日寇步步緊逼之下,曾有過一個“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山西的“地望”,一下子由邊陲、西北,拉到了“華北”。解放后,全國分五大局統(tǒng)領時,山西屬華北局管轄?,F(xiàn)在五大局撤銷了,行政區(qū)劃上山西屬“華北區(qū)”,排序在河北之后、內蒙古之前,地圖冊上標得明明白白。華北區(qū)的中心是北京,其他各省市都只能說是“京畿重地”。由邊陲到京畿,從名分上說,山西可謂來了個鯉魚打挺,鷂子翻身。

在古代中國,山西在全國這盤大棋中究竟處于怎樣的位置,起著怎樣的作用?說來真讓人驚掉下巴,從清末上溯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山西一直是京師的屏障。

如此作用,是由山西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決定的。

手邊有地圖的,可以看看山西的形狀像個什么物件。中間寬,兩頭尖,邊上還曲里拐彎,你沖口而出,像個樹葉??梢贿吿猩剑贿咟S河岸,樹葉的邊緣不會這么厚。你懵圈了。還是我來告訴你吧,像一艘鐵甲戰(zhàn)列艦——本來想說像一艘航母的,一想,航母太笨了,游動不便。航母未出現(xiàn)前,海上作戰(zhàn),威力大又調轉容易的,還屬鐵甲戰(zhàn)列艦。是的,這個比喻,我看中的,正是喻體的堅實和游動便利。

瘋了吧?一個省份,墩在地上,千古不移,怎么會用游動物體來比喻?

且按住你狷急的性子。物體間的位置都是相對而言的?!熬〗^,我住江之尾”,江不變,如果我與君的住處對調過來,成了“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驟然看去,不就是這個江調了個過嗎?同理,山西不變,護衛(wèi)的京師變個不停,不就是山西這個戰(zhàn)列艦,一會兒頭朝了南,一會兒頭朝了北,移動個不停嗎?

且看史實。

秦就不說了,漢唐的都城在長安,山西的蒲州(晉南)抬起頭來就能瞅見長安的城墻。宋的都城在開封,山西的澤州(晉東南),不用抬頭也能瞅見開封城外的鐵塔。元且不論,該著明清了,都城到了北京,這么遠,該夠不著了。沒想到這艘戰(zhàn)列艦會掉個頭,將船頭大同(雁北),抵住了朝廷的肘腋。明代邊防,設有九鎮(zhèn),山西占有其二,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拱衛(wèi)京師。清代蒙滿一家,沒有邊患了,但其重要性一點兒也不亞于前朝。不說別的,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兩宮倉皇出逃,不北走綏遠,也不南走直隸,想都不想,便由大同徑直進了山西,方覺安全無恙。等于山西這艘戰(zhàn)列艦,一直靜靜地泊在京西,等著兩宮的駕臨。

我說這話,言語是輕佻了些,史實大致不錯,用意則是好到不能再好,且都是關乎文化通覽的品質和品相。說“質”又說“相”,是說我們的書出來,質要好,相也要好,叫人一看就知道是有真本事、大本事的人寫出來的,至少也是像我這樣的三流作家學者點撥過的。

山西的這種地形和位置,對中央政權不光是護佑的屏障,有時候還是前進的基地。這一層,從某些州縣的沿革上,看得甚為清楚。先說個小例子。我老家在臨猗縣,此縣系上世紀五十年代由猗氏縣與臨晉縣合并而成。我是臨晉城里人。我看《史記》,發(fā)現(xiàn)秦時黃河那邊就有個地方叫臨晉,也是郡縣一級的設置。想來該是,秦時勢力擴展,過了黃河,便將治所移到河東境內。漢沿秦制,代代相傳,這個本該叫“臨秦”的地方,就這么“臨晉”了兩千多年。

這或許是無意的巧合,有些則是中央政府有意的布置,為了治理的功效和出兵的方便。這種情形,多半是將靠近中央政府的地方,越過山河,延伸了過去。宋的都城在開封,中原是其掌控之地,而它設立的陜州,竟越過黃河,將夏縣囊括進來。明代山西北部太行山兩側的州縣,并非全以太行山的山脊為中線,而是犬牙交錯,這塊屬了山西,那塊又屬了直隸(河北)。比如河北的蔚縣,過去一直屬山西。非是亂點了鴛鴦譜,而是為了捍衛(wèi)京師出兵的快捷,與相互的牽制。

這種情況,史書上叫“沿革”。

山西和鄰省有兩宗名人故里案,要叫我說,怕都與古今地域的沿革有關。較早的是司馬遷的故里,是陜西的韓城還是山西的河津。這些年新起的是,司馬光的故里是河南的陜州(三門峽),還是山西的夏縣。明確了古今的沿革,這個問題不難達成共識。司馬遷一案且不說,司馬光一案是否可以這樣,山西這邊,徑說是夏縣人,河南那邊可說司馬光是陜州夏縣人。一地兩屬,各自表述就是了。

還有一點,也是我想著重說說的,就是奉正朔的問題。

山西歷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華夷雜處,戰(zhàn)亂頻仍。最著名的該是漢魏之后的“五胡十六國”,隋唐之后的“五代十國”,聽起來地域很遼闊,實際上其中心地帶,多半在山西。到了遼金時代,山西可說是其基本的疆域,與之對立的則是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

過去的歷史敘事中,說起北地的百姓,想象著該是怎樣的屈辱和貧困。陸游的兩句詩,幾乎是中國歷史上響徹行云的呼聲:“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边@是因為奉南宋為正朔,視遼金的崛起為國土淪喪,淪喪的國土上,百姓自然是啼饑號寒,南望思歸。過去看書曾看到,有的學者據(jù)史料記載,說遼金時代,北方民眾經(jīng)過若干年太平時期,已不知還有宋朝的存在,男耕女織,其樂融融。這次去大同朔州兩市,看了遼金時期的上下華嚴寺,看了遼代的應縣木塔和凈土寺,我相信這位學者的論斷是對的。金代詩人元好問,生當南宋時期,從未見他寫過懷念南宋的詩作。就是這個元大詩人,還被派到河南的內鄉(xiāng)做了一任縣令。如果他有故國情懷,是該南望而垂淚的,竟沒有,可見南宋在他心里,早就沒了這個概念。

有鑒于此,在談到這一時期的文化時,應多從民族融合、相互借鑒上著眼,而不必在意什么正朔不正朔。都在中國的土地上,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沒有親疏之別,也沒有貴賤之分。

這只是我一時想到的幾點,舉一反三,當會更多。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說,要有現(xiàn)實的考慮,更要有歷史的意識;既要張揚我們的輝煌,也不要回避我們的窳陋。見出史識,見出胸懷,才能寫出一部讓世人信服、讓后人敬重的地域文化通覽。

2023年9月19日于潺湲室

猜你喜歡
山西文化
我在山西等你
文化與人
9.山西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山西老陳醋保護有法可依
山西:抓緊抓實春耕生產(chǎn)
山西嘆五更
大美太行在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