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在主題為“生活哲理”的文章中,作者常常會講述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經(jīng)驗,也可能講述一些具有哲理趣味的小故事,從而闡明某種觀點,引發(fā)讀者思考。中考常見的考點有:1.梳理文章的中心論點;2.理解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黃金鼠
林清玄
在饒河街夜市,看到一只黃金鼠,全身長著拖地的長毛,背的部分是金黃色,尾端是銀白色。它的長毛中分,一絲不亂,顯然被仔細地梳理過。
那只金銀兩色的黃金鼠,引起逛夜市人群的圍觀,大部分的人議論紛紛:“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美麗的老鼠呀!”當(dāng)大家看到它竟然可以把食物藏在腮邊,還可以自己洗臉、清洗長毛的時候,更是忍不住驚嘆。
根據(jù)賣黃金鼠的小販說,黃金鼠多是短毛,原產(chǎn)于歐洲,性情乖順,一般的黃金鼠是灰色或土色,從中古世紀以來,黃金鼠就是歐洲貴族的寵物,現(xiàn)在則是臺北人最時髦的寵物。
他輕輕抓起那金銀兩色的黃金鼠,說:“這一只更是稀有、名貴,這是變種的黃金鼠,才會有長毛,還有兩種最珍貴的顏色呀!”
有人問說:“這一只要賣多少錢呢?”
小販笑著說:“一只才一千八百元?!?/p>
“太貴了,哪有老鼠賣這么貴的?!眴柕娜藫u搖頭,走了。
“這個價錢很公道,因為真的是很稀罕,很稀罕呀!”小販對圍觀的人說。“一千八百元?”站在一旁的我,也以為是聽錯,又問了一次。
“是,才一千八百元?!毙∝溂訌娬Z氣說,“你要買便宜的也有,這個箱子里的每只一百五十元,那個箱子里小一點的,一只一百元。”
我仍然感到吃驚,眼前這只稀罕的黃金鼠雖是變種,又是長毛,也仍然是一只老鼠,一只老鼠賣到一千八,在我的想象中是不可思議的。
我走過黃金鼠的攤位,隔壁正好是賣陶瓷的攤位,一個米粒燒的瓷杯賣二十元,一個很好看的宜興陶壺賣五百元。很多人工作兩個月的薪資,還比不上一只老鼠的價錢。這樣想,使我感到一種幽微的痛心。
前幾天看報紙,知道臺北的寵物店無奇不有,鱷蜥與變色龍一只要價七千元以上。甚至有人拿進口青蛙當(dāng)寵物,小丑蛙一只兩千五百元,綠樹蛙七百元,最普通的紅肚青蛙,一只也要賣四百元。我不能了解為什么有人要花昂貴的價錢養(yǎng)這些野生動物當(dāng)寵物,是為了時髦、好奇還是無事可做呢?
正在這樣想,已經(jīng)不知不覺走到夜市的盡頭,看到有一堆垃圾,周圍有兩三只狗、四五只貓正在覓食垃圾里的食物。我在旁邊仔細地觀察著它們。狗是比較無覺的,對于我的注視渾然無知,或者說是懶得理睬。但敏感的貓很快就察覺到,警覺地抬起頭來瞄我許久,發(fā)現(xiàn)我并沒有要趕跑它們的意圖,便繼續(xù)埋頭吃垃圾了。
其中有一只,外形特別美麗,它看了我一眼,立刻有些羞赧地跳下垃圾堆,它那躍下來的動作優(yōu)雅而敏捷。我不敢確定波斯貓也會流落到在垃圾堆撿食物,不敢確定被稱為“白貓王子”的波斯貓竟沒有疼惜它的主人,于是跟隨它走了一段路,直到燈光燦亮的路燈下才敢確定,沒有錯!是一只波斯貓!
是因為年老了?或者因為生病了?或者是走失了?抑或是,主人養(yǎng)膩了?這純種、有著美麗白毛的波斯貓,竟被它的主人棄養(yǎng),淪落成為街頭流浪的野貓。當(dāng)我在思考的時候,“白貓垃圾王子”迅速越過街道,消失在對街黑暗的小巷之中。
人間的是非正是如此難以評斷,長毛的黃金鼠以一只一千八百元的價格被當(dāng)成稀有的寵物;一向被當(dāng)成寵物的波斯貓流落在夜市的垃圾堆中尋找食物,這種相反的生命情境,使我有一種深刻的荒謬之感。
當(dāng)我們買一千八百元的老鼠之際,我們是真愛那只老鼠,還是重視那個價錢?如果長毛黃金鼠一只十八元,我們還會寵愛它嗎?當(dāng)我們花兩千五百元買一只青蛙的時候,是因為價錢而重視青蛙,還是真愛一只青蛙呢?如果真愛青蛙,市場里多的是,一斤才四十元呀!
在人世里,我們重視一個人不也如此嗎?往往重視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權(quán)位,甚至衣服,只有一個人能看透外在的虛妄,進入內(nèi)在的照見與品質(zhì),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選自《林清玄散文集》)
思考練習(xí)
1.閱讀全文,請簡要說說黃金鼠價格昂貴的原因。
——————————————————————————————————————
2.請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習(xí)慣于失去
周國平
出門時發(fā)現(xiàn),擱在樓道里的那輛新自行車不翼而飛了。兩年之中,這已是第三輛。我一面為世風(fēng)搖頭,一面又感到內(nèi)心比前兩次失竊時要平靜得多。
莫非是習(xí)慣了?
也許是。近年來,我的生活中接連遭到慘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丟輛自行車真是不足掛齒。生活的劫難似乎使人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生在世,必須習(xí)慣于失去。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xí)慣于得到,而不習(xí)慣于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那里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yè)的訓(xùn)練和文化的培養(yǎng)。長大以后,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xù)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chǎn)、名譽、地位,得到事業(yè)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等等。
當(dāng)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jīng)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yīng)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yīng)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涂抹掉的筆誤??傊?,不管失去是一種多么頻繁的現(xiàn)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xí)慣。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dāng)然也是人生的正?,F(xiàn)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fù)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jié)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zhì)。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叭擞械┫Φ湼!?,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至于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此可見,不習(xí)慣于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為了習(xí)慣于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zhí)著于財物,進而不執(zhí)著于一切身外之物。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橋梁。俗眾借布施積善圖報,寺廟靠布施斂財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jīng)。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于自己,連自己也不屬于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nèi)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有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由丟車引發(fā)這么多議論,可見還不是太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樂意承認。試想,對于人生中種種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財,大至死亡,沒有一點阿Q精神行嗎?由社會的眼光看,盜竊是一種不義,我們理應(yīng)與之做力所能及的斗爭,而不該擺出一副哲人的姿態(tài)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的根本道理,世風(fēng)是否會好一些呢?那么,這也許正是我對不義所做的一種力所能及的斗爭吧。
(選自《周國平作品精選》)
思考練習(xí)
1.“人生在世,必須習(xí)慣于失去”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得到一個和周國平先生對話的機會,針對“習(xí)慣于失去”這一觀點進行辯論,你會提出什么問題?你對自己所提的問題有何看法?
————————————————————————————————————————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