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屜糯米丸子、一根油條、一份獼猴桃。
你看到的是美味食物,可在古代,如果將這些食物擺在餐桌上,建筑工匠們一定大呼:這上好的材料,吃掉多可惜!納悶不?來,跟我了解下中國古代建筑的材料吧!
古建筑里的“美食”
據(jù)考證,最早在南北朝時期,一種被稱為“糯米灰漿黏合劑”的材料被廣泛地應用于建筑之中。它主要成分是糯米、石灰和沙子,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記:“灰一分,入河沙、黃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勻,輕筑堅固,永不隳壞,名曰砂”。意思是,用石灰、沙子、黃土按1:2:2混合,再摻入糯米、獼猴桃汁拌勻,即可建造出牢固不壞的建筑,而這種土,也稱為三和土。
另外,我們平時制作油條所用的明礬也是糯米灰漿中的一味“猛料”,將其摻入其中,用到建筑的土、石、木、瓦、彩繪部分,能起到增加強度、防火抗菌、阻燃保濕的作用,增強建筑的抗破壞力。
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如此長的橋身之所以牢固堅挺,優(yōu)雅橫臥昆明湖上兩百余年,原因之一就是其鋪墁所用灰漿多含有白礬,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基層石材的穩(wěn)固性、耐水性。
如今,古建筑修復專家們在工作時,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也使用糯米灰漿制成的黏合劑對古建筑進行修復、保養(yǎng)。
怪味黏合劑——桐油
除了美食的味道,大家熟悉的“油漆味”“油墨味”,也常常出現(xiàn)在古建筑中,這種味道的來源就是桐油。它有很強的反應活性、干燥性能及聚合性能,可以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材料受到侵蝕。它還含有毒分子,滲入木材,能阻止細菌繁殖,起到防腐作用。
從唐代開始,人們就提煉桐油。到明代時,人們已經(jīng)將桐油應用在造傘、造船、建筑、醫(yī)藥等各個產(chǎn)業(yè)。城墻宮殿需大量的桐油來處理木材,用桐油與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攪拌后夯實地基,各類船只用桐油調制的油泥鑲嵌縫隙,可以增加防水性能。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所乘寶船無不漫浸桐油。16世紀時,葡萄牙人驚訝地看到涂有桐油的中國船只在海上破浪的雄姿,讓他們羨慕不已。
如此有氣勢的船隊得益于中國傳統(tǒng)木船的密封絕活——艌料。其過程也頗為復雜,首先把優(yōu)質桐油用紗布過濾三遍,再把精良的石灰用篩子細篩三遍,把石灰和桐油按特定比例混合,攪拌調勻,最后把桐油灰舂軟舂粘,可以防止鐵釘銹蝕、船只滲水。
故宮在建造過程中,遇地下水位置進行夯土時,工匠會使用木樁,涂以生桐油。至今為止,雖然地下木樁表面潮濕,但無糟朽現(xiàn)象,可見生桐油防腐、防滲威力之大。
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專家李約瑟曾說,中國古代的科技比西方早了幾百年。在混凝土被發(fā)明以前,大概從南北朝開始,中國古建筑中所用的黏合劑基本都是糯米砂漿等有機材料,千余年來,靠它屹立至今的古建筑數(shù)不勝數(shù)。如北京故宮、明長城、南京古城墻、紹興清代石墻、太和鎮(zhèn)古城、開平碉樓、閩西南部土圍樓等,時光荏苒,滄桑變化,它們像一位位歷史的長者,矗立在時光北風中,無聲地訴說著幾千年的領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