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罪推定原則是國際上通行的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對維護被追訴人權利具有重要作用,它還派生出沉默權、疑罪從無等原則。我國并未對無罪推定原則進行照搬,而是對其進行了合理改造加以運用,以符合我國國情。本文將對無罪推定原則進行分析,探究我國適用此原則的情況,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無罪推定;舉證責任承擔;疑罪從無
一、無罪推定概念
無罪推定原則,是指法院在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生效的有罪判決之前,他們應該在法律上被認為是無罪的,他們仍應享有無罪公民的基本權利。無罪推定原則最早是由意大利的貝卡里亞提出,他在《犯罪與刑罰》一書中寫到“在法官做出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在沒有做出有罪判決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稱作罪犯?!盵1]從這些表述中可歸納出貝卡里亞的觀點:任何人在沒有被法官做出有罪判決前都是無罪之人,不能被看作是罪犯,應享有其作為普通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觀點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概念。
二、無罪推定原則基本內容
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概念被提出后,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的方式對它進行確認,并做出相應規(guī)定,盡管各國對其基本內涵的理解有所差異,但對一些基本內容的理解適用在國際上是通用的。
(一)任何人都不能在法院判決前被認為是罪犯
在法院做出判決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被認為是罪犯,他們應享有普通公民的基本權利,但在法律的規(guī)定范圍內可對其權益做出一部分的限制,這部分的限制是合法的、合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庭的身份不是罪犯,而應是訴訟主體,他們在法律上享有與控訴人相同的法律地位,其訴訟權利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控方承擔相應證明責任
控方應提出被追訴人有罪的證據(jù)來證明他們有罪,而不是由他們證明自己沒有犯罪,且證據(jù)的來源要合法,不能用一些非法手段來獲取證據(jù),并且還要達到一定的證明標準。只有同時具備以上條件,法官才能據(jù)此證據(jù)做出宣判。將舉證責任分配給控訴方、確立嚴格的證明標準,這些有利于防止控訴方隨意追訴、侵害被追訴人利益,也能讓被追訴人在庭審中享有與控訴方實質平等的地位。
(三)罪犯的身份只能由法院確認
確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的裁決權在審判機關—法院手中,而不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手上,除法院外其他任何機關都無權審理和宣布被告人有罪,而且法院必須是依法定程序進行審理判決,訴訟程序必須是以公開、公正、公平的方式實現(xiàn),禁止秘密審判,禁止先定后審[2]。只有在法院依法對被告人做出生效的有罪判決時,他們才能被認為是有罪的。
三、無罪推定原則的派生原則
(一)沉默權
沉默權被看作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一項重要權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沉默權為被告人的基本權利。它是指被告人有權保持在訴訟過程中保持沉默,可不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有不做出供述的自由,沒有義務要通過供述來配合司法機關的訴訟活動。美國著名的米蘭達規(guī)則就規(guī)定了沉默權的相關內容。
(二)控方承擔舉證責任
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控方要提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jù),并且還要達到本國法律所規(guī)定的證明標準,若未達到證明標準,不能完全證明被告人是有罪的,控方就會承擔不利的后果,面臨敗訴風險[2]。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在刑事案件中所采用的舉證原則均為控方承擔舉證責任,而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責任分配原則,這一舉證原則的確立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權益。
(三)疑罪從無原則
疑罪從無原則是指當控訴方證據(jù)不足,對它提出的關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jù)存在一定合理懷疑時,即證明標準不能達到排除合理懷疑或確信無疑程度的情況下,法官應該做出對被告人做出有利的判決。被告人無罪的地位可看成是法律上的一種擬定,控方可通過證明活動來推翻這種擬定,但若無法推翻,使得案件事實的真實度讓人懷疑,控方就要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3]。這是對控訴方承擔證明責任中結果責任的分配,也是它承擔此責任的直接體現(xiàn)。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無罪推定原則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關于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而控方承擔舉證責任、疑罪從無是其所派生的兩個重要原則。
四、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的“適用”
由于我國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無罪推定原則,僅在一些法律條款中體現(xiàn)出此原則的精神及核心內容,因此對于其是否在我國正式確立這一問題上,學界觀點并沒有統(tǒng)一。有學者認為我國沒有確立無罪推定原則;也有學者堅持認為我國早已在立法上設立了這個原則;還有學者主張我國吸收了此原則的基本精神,對它進行了改造,筆者贊同此類學者的觀點。即我國沒有全盤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全部內容,而是在結合自身國情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合理取舍、改造,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無罪推定原則”,體現(xiàn)在相關法律規(guī)定中。
(一)我國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吸收
1.法院享有最終定罪權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就明確規(guī)定了法院作為審判機關,享有審理、定罪的權利,其他機關無權審理和宣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定罪權在法院手中。法院享有定罪權的規(guī)定與無罪推定原則的部分內容基本相同,這是我國刑訴法對此原則直接吸收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這個法條也符合我國刑訴法“控審分離”原則的精神,即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等除法院外的其他機關無權審理、宣判被告人,法院對其享有最終的定罪權。
2.明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51條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做出了規(guī)定。在我國,刑事案件可分為自訴、公訴案件,自訴案件中,自訴人承擔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公訴案件中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檢察院承擔。可見,在我國刑事訴訟領域,無論是自訴案件還是公訴案件,都由起訴方承擔舉證責任,被告人無需承擔,起訴方也需承擔舉證不能所帶來的敗訴風險。這與無罪推定原則的內容相符合,而被告人不自證其罪、由控方承擔其有罪的證明責任也是無罪推定原則的派生原則,在我國得到了確認。
3.確立疑罪從無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200條規(guī)定,“證據(jù)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jù)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是我國法律中對疑罪從無原則最直接的體現(xiàn),當控方不能提供確切證據(jù)、不能讓法官依此證據(jù)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情況下,就應當做出無罪判決,即有利于被告人的判決,我國也在法律上確立了相關的證明標準,控方所提供的證據(jù)需達到該證明標準時,法官才能采納此證據(jù),而且我國法律中有關于非法證據(jù)排除的相關規(guī)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證據(jù)來源的合法性,保障程序正義的實現(xiàn)。
4.被追認人稱謂的不同所體現(xiàn)的尊重
在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被追訴人的稱謂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檢察院提起公訴前,被追認人被稱為是“犯罪嫌疑人”,在法院審判過程中則被稱為是“被告人”,經(jīng)過法院依法做出有罪宣判后才被稱為是“罪犯”。這種稱謂的變化在一部分人眼里可能是無關緊要的事,但在法律上,不同的稱謂表明了被追訴人所處的身份狀態(tài)和訴訟地位的不同[3]。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及基本權利與罪犯有本質上的不同,我國規(guī)定這些不同的稱謂實際上是對被追訴人的一種尊重,體現(xiàn)對其訴訟權利的保障,符合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
(二)我國刑訴法與無罪推定原則差異
1.沒有確立沉默權
我國沒有確立沉默權,相反,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是犯罪嫌疑人有如實供述的義務。《刑事訴訟法》第120條對如實供述義務做出了相應規(guī)定,要求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罪行,并說明如實供述可適用從寬處理等從輕、減輕處罰的規(guī)定,鼓勵其如實供述。筆者認為,這種規(guī)定是合理的,它能加快我國司法辦案效率,同時給予犯罪嫌疑人一個悔改的機會,讓他們主動供述自己的罪行,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可被從輕、減輕刑罰。
2.辯護律師的權限受限較大
相比一些英美法系的國家,甚至是大陸法系的國家而言,我國辯護律師所享有的權利相對較少,受到的限制較大。很多情況下,辯護律師對被追訴人的幫助僅停留在法律程序性事項上,對涉及案件實質性事項上,例如調查收集證據(jù)等方面受到嚴格的限制。立法者或許是因為擔心辯護律師擾亂司法辦案進程、幫助犯罪嫌疑人銷毀證據(jù)、逃脫等,才對辯護律師的權限做出嚴格的限制,但這種限制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辯護人很難履行職責,起到充分保護被告人的作用[4]。我國可在這方面考慮完善辯護律師的權利,以更好地保障被告人權利的目的。
五、完善我國“無罪推定原則”建議
如前所述,我國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無罪推定原則”進行運用,鑒于目前我國的適用情況,筆者有以下完善建議:
(一)解釋、宣傳“無罪推定原則”核心精神
我國許多民眾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都有著有罪推定的思想,對無罪推定的精神并不了解,而且對一些因證據(jù)不足做出無罪判決的案件難以理解,甚至形成輿論壓力影響司法機關對此案件的處理;而一些司法工作人員同樣存在著不了解該原則的情況,這導致此原則在司法工作中未得到充分適用。因此,有必要對該原則的核心精神進行解釋、宣傳,改變民眾的觀念,讓司法工作人員對它有更深的理解,這將有利于該原則在實際適用中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二)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
檢察院在審前會移送案件的相關材料供法官了解案情,以便其在庭審時能較快做出判決,這是我國的案卷移送制度,它能加快法院審理案件的效率,但弊端也很明顯,就是法官在審前閱讀案卷,容易導致先入為主,難以公正、客觀地審理案件,阻礙庭審實質化的實現(xiàn)。目前我國司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庭審實質化是審判中心的重要體現(xiàn),而“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內容就包含著審判中心,因此,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是建設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必經(jīng)之路,是該原則適用的重要表現(xiàn)。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要求法官主要依據(jù)庭審情況對案件做出合理裁決,這就需要對案件移送制度做出相應的改善,以求在平衡司法效率和客觀裁決中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
六、結語
無罪推定原則影響深遠,許多國家將其確立為本國刑訴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在結合自身國情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吸收、改造,形成我國特有的“無罪推定原則”。目前我國在此原則的適用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完善空間,而宣傳該原則的核心精神、推動庭審實質化等舉措,將有助于此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其有效作用,從而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進一步推動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BECCARIA M.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金文彤.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41-44.
[3]陳衛(wèi)東.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文子楊.論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現(xiàn)狀及發(fā)展[J].法制博覽,2018(9):26-28.
作者簡介:黃斯斯(2001.11-),女,漢族,廣東梅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