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莘
在我的家鄉(xiāng)山西,各種盛大節(jié)日都少不了面塑。從春節(jié)、清明到中秋,從婚喪嫁娶、金榜題名到生日祝壽、喬遷升職……面塑處處可見,有花饃、花糕,還有堆得高高的棗山。棗山上的盤龍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扶搖直上,沖進云霄。
假期一大早,我就被家里吵鬧的聲音叫醒:“快來幫忙做面塑?!蔽乙宦牐R上蹦起來,沖進廚房?!拔覀兿榷褩椛?。”外婆指揮道,媽媽便從盆里揪出一團如臉一般大的面開始做主體。面是昨晚就發(fā)好的,外婆用那雙不知捏過多少面塑的手,變魔術(shù)般和出一個個結(jié)實的面團,蒙上保鮮袋,發(fā)酵一個晚上。次日一早,盆里那些小面團都變成了大白胖子。
我和弟弟在爸爸的帶領(lǐng)下開始做盤龍和祥云。“爸爸,我們?yōu)槭裁匆褩椛侥??”弟弟好奇地問。爸爸一臉神秘地說:“它最早是用來供神的,先秦時期,老百姓就用它來祈福,傳了有幾千年了。”他幫我把龍鱗壓出來后,清了下嗓子又接著說:“相傳棗山有著一種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交流的橋梁。雖然這只是傳說,但是人們對生活的希望與憧憬都飽含在面塑里了。”“我想求神保佑我們?nèi)移桨?,我次次都?00分。”“你將做面塑的認真勁兒用在考試上,一定可以的。”
我們要開始雕鱗了。手中的剪刀似小鳥翻飛,用梳子、筷子和竹簽搓、捏、搟、拍、拉、切、扎、戳……最后用吸管壓上鱗片,粘上龍須,一條長龍就出現(xiàn)了。裝著紅棗、麥子、黑豆的碗待命似的“ 坐”了一圈,眼巴巴望著我,只待我用它們給龍點上眼睛。外婆伸手過來,輕輕捏走兩顆紅豆,只見她和媽媽那里一只紅眼小兔已經(jīng)活靈活現(xiàn)地趴在面板上了,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它,只覺得下一秒它就會跑走似的。我回過神來,給龍也點上了眼睛。
一團團面,在外婆手中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間變成花、鳥、魚、蟲、龍、虎、鳳、龜……我和弟弟無論看得多么仔細,都無法探究出其中的奧秘。媽媽喜滋滋地將面塑端到火上去蒸了,外婆樂呵呵地看著她,仿佛在回憶媽媽小時候,她們一起捏面塑的時光。煙火氤氳中,我們親手制作的面塑出鍋了。弟弟歡呼著“大功告成”,算是對這次家庭勞動極為準確的總結(jié)了。
面塑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代代山西人不斷傳承著它。老人在面塑中深情回憶,孩子在面塑中歡樂喜氣,全家人一起做面塑的點點滴滴,皆是美好生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