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霞
父親愛酒,所以對吃什么極其挑剔,最喜歡自己“釀”豆腐。
“釀”的時候,基本上是自家磨的豆腐。自制的豆腐工序繁雜,黃豆要在頭一夜破殼去皮浸泡,次日一早起床洗豆、磨豆、榨漿、洗漿、煮漿、點鹵,然后將豆腐花倒人木格子中壓制成形。父親忙活一個上午,一板白白嫩嫩的鹵水豆腐才宣告制作完成。做豆腐的核心,最主要還是餡料。餡料是“釀”豆腐的靈魂,就如東北名菜小雞燉蘑菇論蘑菇的重要性是同樣的道理??图胰藰O少吃白豆腐,對陷料要求非常講究,就如做人一般,重內(nèi)涵。我們家傳統(tǒng)的“釀”豆腐實屬經(jīng)典,餡料采用新鮮的鯇魚或土鯪,將去骨的魚肉與半肥瘦的豬肉一起用錘肉器錘打,打至松軟成肉末后,加上適量的油鹽、香蔥、白胡椒粉和芡粉進行揉拌,然后在盆中用力甩打,這樣的餡料才Q彈爽口,是任何餐館酒店都做不出來的獨特味道。
“釀”豆腐之前,父親將豆腐分成一塊塊手掌大的正方形,然后在油鍋里煎至雙面金黃,待放涼后,再切成兩小塊,就可以開始“釀”豆腐了。
“釀”豆腐絕對是一門技術(shù)活兒。豆腐是水做的,嬌嫩得稍動即破,即使非常小心謹慎,一般人“釀”的豆腐還是避免不了“開口笑”,不是裂邊,就是穿底,樣子慘不忍睹。但父親“釀”的豆腐,向來是圓圓滿滿,結(jié)實得像個福娃。問父親有什么竅門,他說“釀”豆腐除了心要靜,手勢也很重要。心不能急,將豆腐緊緊環(huán)箍在拇指與食指內(nèi),其他手指上寬下窄呈螺狀收緊,然后就可以放心往里面塞肉餡了,只要方法正確,就可以將扁扁的豆腐“釀”成圓圓的。
煎豆腐,是最后一道工序。煎豆腐用的是直徑75厘米的柴火灶大鐵鍋,灶膛里的爐火熊熊燃起的時候,父親先往熱鍋里倒上花生油。油要適當多一些,這樣才不容易煳鍋,香味也更濃郁。接著,將釀好的豆腐一塊一塊整齊地擺進鍋內(nèi)。擺豆腐也是有講究的,若是肉餡兒,一般底朝下,餡兒朝上,這樣可以保留肉餡的鮮味不被破壞。若是池塘里的魚青黃不接或沒錢買肉時,父親會用糯米粉和蕎葉調(diào)成餡料釀豆腐,為了增香,父親在擺鍋的時候特地底朝上,讓糯米粉蕎葉餡貼著熱鍋進行煎炸,以補無肉鮮之憾。
六斤豆子做成的豆腐,足足有兩百塊,整整一大鍋。要煎好這一大鍋豆腐,熟而不煳,控制火候是關(guān)鍵。母親以前常教育我們說,要想學(xué)好煎豆腐,傳承父親的廚藝,最好的機會就是幫父親燒火。于是,哥哥姐姐們爭相跑到爐前,自告奮勇給父親打下手。而父親,像極了運籌帷幄的將軍,他一邊指揮孩子們燒火控火,一邊揮著大鏟調(diào)味、揮水。水落鍋底.發(fā)出“吱啦、吱啦”的響聲,騰騰的熱氣裹挾著香味撲鼻而來,把燒火的小家伙饞蟲都給勾出來了??粗伬锬恰肮緡?、咕?!逼鹌鹇渎浞序v而濃香的湯汁,口水已順著嘴角汩汩地流了出來。
豆腐煎至將好,父親這邊囑咐孩子收火,那邊忙著勾芡。芡粉是自家做的蕨根粉,沒有任何添加劑,晶瑩剔透。這時,往芡汁中倒人兩勺生抽和蠔油,勾出的芡汁便成為垂涎欲滴的糖色,淋在熱氣騰騰的豆腐中,湯汁隨即濃縮了,再撒上蔥花和白胡椒粉,一道讓人欲罷不能的客家菜大功告成。
在父親看來,“釀”豆腐缺了他自制的蘸料,就不算完美。他早早地就讓我們?nèi)ゲ藞@子里摘上幾個小米辣,剝好幾顆大蒜子待用,在煎豆腐的時候,他騰出手來,將辣椒和蒜子搗成末,澆上滾燙的湯汁及生抽。當剛出鍋的熱豆腐遇上靈魂小米辣蘸料,那才是真真的絕配!但是,我們都不吃辣椒,菜園子里那棵唯一的小米辣,唯一的用處就是蘸豆腐。
“釀”豆腐這道菜,不僅是客家菜系的靈魂,更是客家游子魂牽夢縈的惦念。
選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