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送勝
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米飯,你是否想過大米是從哪里來的?大米的生長過程從播種開始,它的種子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在我國,有一群專門培育種子的人,他們便是植物遺傳育種學家。
在中央電視臺2022年的《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上,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爺爺向全國孩子講述了他的金色種子夢。他用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何為“粒粒皆辛苦”。
“我們中國有占全世界20%的人口,卻只有全世界9%的耕地,我們能夠年年豐收,靠的就是優(yōu)良的品種。我講‘一顆種子的故事,讓大家了解,種子就是農(nóng)業(yè)的‘芯片。一顆好的種子,一個好的品種,得來多么不容易?!?/p>
謝華安爺爺小時候,中國的糧食產(chǎn)量很低,大家經(jīng)常餓肚子。他永遠不會忘記,外婆生前的唯一心愿,就是能吃上一碗白米稀飯。在他心里,早早便種下了“讓大家有一碗飯吃”的夢想。為此,謝華安爺爺考上了龍巖農(nóng)校,專門從事水稻研究。后來,謝華安爺爺調(diào)進了三明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帶隊到海南三亞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一做便是50余年。
當時海南的試驗田里,條件十分艱苦。一頂草帽,一輛破舊自行車,幾件稻作工具,便是謝華安爺爺?shù)碾S行裝備。為了不錯過水稻生長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謝華安爺爺整天埋頭在試驗田里。通宵值班驅(qū)趕在稻田里偷吃的老鼠,下雨天用椰子葉擋雨,隨時面對毒蛇的襲擊,是他工作的真實寫照。
皇天不負有心人,1981年謝華安爺爺終于培育出水稻新品種“汕優(yōu)63”,解決了中國第一代雜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袁隆平院士一見到謝華安爺爺,第一句話就是:“老謝,祝賀你,‘汕優(yōu)63已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廣的雜交水稻品種了!”
如今,82歲的謝華安爺爺仍步伐矯健地奔走在田間地頭,追尋他的金色種子夢。正是謝華安爺爺?shù)惹f萬水稻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