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霞
摘? 要:“雙減”政策倡導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文本細讀教學法有助于增強小說閱讀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應用文本細讀法引導學生感知大意,剖析細節(jié),強化認知,借此使學生扎實掌握小說內容和閱讀方法,鍛煉閱讀能力,優(yōu)化小說閱讀效果,實現課堂閱讀教學提質增效。從感知大意、剖析細節(jié)、強化認知三個方面闡述了初中小說文本細讀教學策略,以期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落實“雙減”政策。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語文;小說文本;細讀教學
“雙減”政策倡導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以小說閱讀教學為例,許多教師單向解讀小說,不注重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小說細節(jié)內容,導致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小說閱讀方法,難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小說內容,從而產生小說閱讀負擔。對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小說閱讀教學觀念和方式,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使其掌握閱讀主動權,深入理解小說內容,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使初中語文教學提質減負。文本細讀教學是以閱讀文本為立足點,以文本細節(jié)為入手點,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文本內容,感知文本深層含義的文本解讀方法。
一、感知大意
感知文本大意是學生對文本內容建構淺層認知的途徑。淺層認知是學生細讀文本的支撐。小說有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和典型環(huán)境。這三要素架構起了小說內容,是學生感知文本大意、建構淺層認知的入手點。因此,在開展小說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小說內容及其三要素設置任務,驅動學生閱讀,找尋相關內容,借此感知文本大意。
例如,在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這篇小說中,作者塑造了諸多人物形象,如范進、胡屠戶等,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了不同人對范進的態(tài)度變化,展現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世態(tài)人情。基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和典型環(huán)境,教師向學生提出任務:自讀《范進中舉》,勾畫出主要的人物形象,梳理這些人物與主人公范進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之間發(fā)生的事情,試著概述故事內容。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主學習,走進小說中,邊閱讀邊思考,尋找關鍵內容,對人物、環(huán)境和情節(jié)建構初步認知,由此了解小說的大意。在學生初讀小說后,教師組織展示活動。部分學生講述了對這篇小說的認知,如小說主人公是范進,范進在中舉后,因為過于高興而發(fā)瘋;作者在范進中舉前,描述了周圍人對他的態(tài)度,在范進中舉后,鄰居們對他前呼后擁,鄉(xiāng)紳饋贈房屋,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科舉的過度熱衷,喜歡功名利祿;范進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作者描寫了范進中舉前后其身邊的人對他的態(tài)度,以及范進自己中舉前后的情況;等等。
立足學生的初讀情況,教師尋找不同的細讀點,如人物語言、動作等,引導其細讀文本,深入剖析,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文本大意,推動文本細讀教學進程。
二、剖析細節(jié)
剖析細節(jié)是學生認知細節(jié)內容、建構深刻認知的重要途徑。文本細節(jié)點是學生進行剖析的入手點。小說中的細節(jié)點有很多,如關鍵字詞、人物稱呼、敘事視角等。在開展小說文本細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不同的細節(jié)點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建構深刻認知。
1. 剖析關鍵字詞
葉圣陶先生曾言,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葉圣陶先生看來,閱讀文本中的一些字詞看似平淡無奇,但放到特定的語境中,則會產生別樣的色彩。這些字詞正是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開展小說文本細讀教學時,教師要細心研讀文本內容,尋找看似平淡但意蘊深刻的關鍵字詞,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剖析,借此建構對文本內容的深刻認知。
例如,在教材七年級下冊《臺階》這篇小說中,作者寫道:“那天早上父親天沒亮就起了床,我聽著父親的腳步聲很輕地響進院子里去。我起來時,父親已在新屋門口踏黃泥?!逼渲?,“踏”字看似平淡,實際上用得尤為傳神,展現出了父親對造臺階的重視。于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基于此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在這一段中,作者反復使用了一個動詞,為什么要反復用這個動詞呢?在此問題的作用下,學生走進文本中,細心誦讀,認真思考,將視線集中在語句“父親已在新屋門口踏黃泥”“隨著父親踏黃泥的節(jié)奏一起一伏”上,尋找到關鍵字“踏”。結合具體語境,學生對這個關鍵字進行思考,感知其背后的深刻含義。
學生自讀后,教師鼓勵其勇于表達認知。有的學生提到:“作者提到用來造臺階的黃泥黏性很強,要摻入石灰水豆?jié){水,可以確保臺階結實。而要造出結實的臺階,需要不斷地踩踏黃泥和石灰水豆?jié){水,使它們混為一體,這樣才能越來越有黏性,越來越結實?!苯處煂Υ诉M行贊賞,并追問:從這個“踏”字中,你看出了父親對造臺階是怎樣的態(tài)度呢?受到問題的驅動,學生繼續(xù)沿著“踏”字進行思考,找出“天沒亮”“黃豆大的露珠”等關鍵字詞,感受到父親對造臺階的重視。
如此剖析關鍵字詞,學生不僅可以走進文本深處,深刻了解文本內容,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還可以潛移默化地鍛煉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積累細讀經驗,提高閱讀水平。
2. 剖析人物稱呼
人物稱呼是小說內容的重要構成,具有塑造人物形象、展現故事情節(jié)、描繪故事環(huán)境等作用。人物稱呼是學生理解小說內容的關鍵。學生有效理解人物稱呼可以讀出言外之“情”與言外之“意”,增強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因此,在開展小說文本細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人物稱呼為切入點,應用適宜的方法引導學生剖析。
例如,在教材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這篇小說中,閏土對“我”的稱呼發(fā)生了變化。人物稱呼的變化,不僅是閏土和“我”友誼的變化,更是閏土和“我”之間的階級鴻溝,凸顯了“吃人”的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人的摧殘。對此,教師可以圍繞稱呼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大家在小學學習過《少年閏土》。在《少年閏土》中,閏土是如何稱呼“我”的?體現了閏土和“我”怎樣的關系?在《故鄉(xiāng)》中,閏土又是如何稱呼“我”的?體現了閏土和“我”怎樣的關系?在提出問題后,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從稱呼變化探尋閏土和“我”的關系變化。在此之際,學生聯想到“關系生疏”“有階級差異”等。據此,教師提問:閏土和“我”關系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
在交流時,學生彰顯個性,提出看法,由此碰撞出思維火花,從稱呼變化窺探出階級思想、封建思想。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表述認知,并據此進行點撥: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閏土將自己與小伙伴之間劃分了等級,不再將自己視為迅哥兒的朋友,而是下人。在學生建構認知后,教師追問:作者為什么要描述這一稱呼變化?受到問題的驅動,學生繼續(xù)思考,遷移已有認知,感受封建制度對人的“摧殘”,體會到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抨擊。最后,教師梳理稱呼的變化原因,揭示封建社會“吃人”這一本質。學生通過剖析細節(jié),很容易理解此本質。
如此細讀人物稱呼,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針對性,逐步走進文本深處,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學生對小說內容的理解。此外,學生通過細讀人物稱呼能夠獲取閱讀方法,積累閱讀經驗,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3. 剖析敘事角度
敘事視角是建構小說的重要手段。所謂的敘事視角是指小說中借助不同人稱表現出的視角。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小說用第一和第三人稱進行敘事。但是,部分小說不只局限于某一視角,在敘事的過程中,作者可能會轉變視角,從不同角度展現小說內容。剖析敘事視角可以使學生站在特定的角度,審視小說內容,深入探究,由此建構深刻認知。對此,在開展小說文本細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剖析敘事視角。
例如,在教材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中,“我”是這篇小說的敘事主體。在確定了敘事視角后,教師結合文本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從“我”的視角來描述故事?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自覺閱讀文本,化身為“我”,站在“我”的角度了解故事內容,體會“我”的心理變化。在學生建構個性認知后,教師提問:“我”看到了什么?此時,學生再次閱讀,從不同角度入手,尋找“我”看到的事情,如“‘我’看到了父母的‘變臉’”?;诖?,教師追問:父母為什么會變臉?在看到我父母變臉時,“我”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深入文本中,探尋關鍵內容,就此展開思考,建構認知,如“對父母的變臉,‘我’深感痛心。‘我’同情于勒叔叔”。在學生表達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之所以從“我”的視角來寫故事,是為了凸顯故事內容的真實性。這也更能體現出父母金錢至上的思想觀念。同時,“我”對于勒叔叔的同情,與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彰顯了“我”的純真、善良,父母的冷漠、無情。這正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凸顯了作者的美好期許——人間多一點親情,多一點愛。
如此細讀敘事視角,學生可以在梳理文本內容的過程中,從特定的角度認知創(chuàng)作意圖,加深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同時,學生會因此儲備閱讀經驗,便于今后自覺地從敘事角度細讀文本,提升文本細讀水平。
三、強化認知
強化認知是學生增強閱讀效果的必由之路。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會站在整體角度,梳理小說的細讀要點,以及細讀要點背后的深刻內涵,由此加深對小說內容的理解。此外,學生還會發(fā)現自身的細讀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正,做到查漏補缺,提高小說文本細讀效果?;诖?,在開展小說文本細讀教學時,教師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組織細讀活動,促使其強化認知。
例如,在教材九年級下冊《變色龍》這篇小說的細讀過程中,學生剖析了奧楚蔑洛夫與百姓、上司等人之間的對話。從生動的對話中,學生感受到了奧楚蔑洛夫的欺下凌弱、奴顏媚骨?;趯W生的細讀所得,教師組織品讀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提出任務:試與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分飾不同的角色,依據角色的性格特點進行對話。此任務具有趣味性,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發(fā)揮自主性,遷移閱讀認知,再次細讀小說中的對話內容,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由此增強認知。接著,學生根據角色形象使用對應的語氣進行對話,展現角色性格特點,由此強化認知。同時,在此過程中,很多學生發(fā)現自己的細讀問題,得到他人的幫助,解決問題。
在規(guī)定的活動時間結束后,教師隨機選擇小組,鼓勵小組成員到講臺上進行表演。小組成員生動的表演,栩栩如生地展現了人物形象,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扮演奧楚蔑洛夫的小組成員擰起眉頭,矯揉造作地咳嗽,用嚴厲的語氣說:“不錯……這是誰家的狗?我絕不輕易放過這件事!”在說話的同時,小組成員還做出手勢,如做出壓手動作,標志絕不輕易放過這件事。教師用賞識的眼神進行觀看,發(fā)現他們的良好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贊賞。同時,教師還用批判的眼神發(fā)現小組的問題,及時點撥。其他學生也因此強化認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對此,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用何種方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思考之際,學生回憶細讀文本和扮演角色的過程,總結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剖析語言。
學生通過閱讀總結,可以在深入理解閱讀內容的同時,掌握細讀方法,有利于豐富細讀經驗,自覺地細讀文本,提高閱讀水平。
四、結束語
有效引導學生細讀小說可以使其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掌握細讀方法,積累細讀經驗,提高小說閱讀能力,減輕閱讀負擔,實現提質減負。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雙減”政策為指導,應用文本細讀教學法,依據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感知大意,剖析細節(jié),強化認知,使學生逐漸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掌握細讀方法,積累細讀經驗,鍛煉閱讀能力,實現課堂閱讀提質增效,切實減輕學生的課后閱讀負擔。
參考文獻:
[1]張宇航. 初中語文小說文本細讀的教學策略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22.
[2]祁朔. 基于文本細讀的初中小說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3]劉世超. 文本細讀在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21.
[4]陳鄭潔. 論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小說教學內容的確立[D]. 合肥:合肥師范學院,2021.
[5]李婷婷. 初中語文文本細讀的三種方法[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