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翊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梢?,幼兒期的數學學習是一種準備性學習,其宗旨不在于提前學習小學數學知識,而是在于提升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
建構游戲是不同年齡段幼兒都喜歡的游戲,建構材料本身蘊含了圖形、長度、數量等數學概念,游戲過程又暗含了對數量關系、空間關系、排列組合等的探索,有利于幼兒掌握數學核心經驗知識,形成數學思維。
情景1
我們想搭建雷峰塔
隨著《我的家鄉(xiāng)》主題活動的開展,教師在建構區(qū)投放了許多杭州標志性建筑物圖片,有美麗的三潭印月、古老的六和塔、雄偉的錢塘江大橋……優(yōu)優(yōu)指著圖片上的雷峰塔,一臉興奮。
優(yōu)優(yōu):老師,這是雷峰塔!
教師:是的。你去過雷峰塔嗎?
優(yōu)優(yōu):媽媽帶我去過,我們還上去參觀了。
小不:我也去過雷峰塔,還聽過白娘子的傳說。
卷卷:我們能不能搭座雷峰塔?
孩子們有搭建雷峰塔的想法,我希望順應孩子們的需求,支持他們搭建。但雷峰塔的結構非常龐雜,搭建難度不小,應該從哪里入手呢?我想聽聽孩子們的想法。
教師:我們一起看看,雷峰塔長什么樣子?
小不:雷峰塔下面大上面小,有個尖尖頂。
卷卷:雷峰塔有5層。不對,下面還有兩層。
教師:卷卷觀察得很仔細,這兩層是臺基底層,可以用什么材料搭建雷峰塔呢?
思博:可以用積木搭塔身。
小不:用紙杯搭柱子,紙杯立得穩(wěn)。
卷卷:用牛奶罐搭底座的柱子,很牢。
優(yōu)優(yōu):可以用木板或KT板蓋頂。
經過探討,孩子們知道雷峰塔是豎直、聳立,底部中空、圓形圍合的空間立體建筑。
教師的策略
作為游戲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我知道中班幼兒具備將“不同的圖形合成一個新圖形(組合)”的能力,雷峰塔是一個下大上小的多邊形建筑,需要協(xié)調材料的長短、粗細,而開放性游戲材料有大小、形狀、高度等數學概念,所以從討論材料入手,可以讓孩子們學著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及注意力。
對爸爸媽媽說
生活中,不少家長喜歡讓孩子單純數數、計算、認識圖形,認為這樣是學習數學。殊不知,早期數學學習需要借助具體的物體來支持孩子進行思維探索,所以當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時,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啟發(fā)孩子的數學思維。比如,找找生活中的圖形:方形的電燈開關、圓形的碗、三角形的道路指示牌;進行圖形拼搭、組合和聯(lián)想;繪制家庭地圖等,讓孩子通過實物和游戲來獲得數學經驗。
情景2
橢圓不是圓
建構時,孩子們決定使用圓形牛奶罐圍合雷峰塔的臺基底層。圍好一個圈后,我引導孩子們退后觀察。優(yōu)優(yōu)最先發(fā)現了問題:“這邊凸出來了,不圓。”其他孩子趕緊跑過去,手忙腳亂地調整起來。但調整了半天,大家左看看、右看看,還是不滿意,丸子嘟著嘴說:“這是橢圓,不是圓?!?/p>
看到這個場景,我意識到孩子們對“圓”和“橢圓”的特征已有所感知,決定用生活中的物品給予他們更直觀的感官體驗。于是,我拿來孩子們常玩的呼啦圈往牛奶罐外面一圍,問題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
丸子:這兩個牛奶罐跑到呼啦圈外面了。
思博:里面的罐子也要移,要緊挨著呼啦圈才行。
卷卷:罐子之間的距離不一致,看起來還是不圓。
丸子第一個跑過去,迅速將呼啦圈外的兩個牛奶罐放進圈內;思博則把離呼啦圈內壁較遠的4個牛奶罐一一往外挪;卷卷忙著調整相鄰兩個牛奶罐的距離。一番操作后,臺基底層終于變“圓”了!
教師的策略
完成臺基底層雛形后,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觀察和發(fā)現問題的機會,優(yōu)優(yōu)很快發(fā)現“凸出來了,不圓”這個問題,孩子們再建構后又得出“這是橢圓,不是圓”的結論。顯然,這是建立在中班幼兒已經具備識別橢圓、圓形兩種幾何圖形能力的基礎上的。
正是基于透徹理解并掌握幼兒已有的數學核心經驗,教師才可以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敏銳地作出幫助幼兒進一步思考和拓展的策略,選擇幼兒熟悉的“圓”(呼啦圈)來調整“橢圓”,用更直觀的感官經驗幫助幼兒認識和識別兩種圖形的特征及內在關系,并引發(fā)他們不斷地運用數學思維去完成建構任務。
對爸爸媽媽說
建構游戲涉及幾何形狀、空間方位和距離長短等數學概念,對孩子數學經驗的早期積累有促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鼓勵孩子玩建構游戲,可以和孩子一起搭建,共同應對挑戰(zhàn)和解決復雜問題。
情景3
左挪挪右移移
造好圓形的臺基底層之后,孩子們繼續(xù)往上搭。他們拿著幾塊長度不同的木板,對著牛奶罐的橫截面比畫來、比畫去。
卷卷:這塊木板不夠長,不能連接兩個牛奶罐。
優(yōu)優(yōu):我這塊太長,多出來好大一截,也不行。
小不:這塊好像可以,不長也不短。
卷卷:我們去找一些和這個長度一樣的木板吧。
卷卷從材料區(qū)取來幾塊同樣長度的木板,剛放下,丸子喊道:“朝我這邊放一點?!本砭戆涯景逋枳幽沁吪擦伺?,優(yōu)優(yōu)又說:“再朝我這邊放一點?!睘榱俗尯⒆觽儗Ψ轿桓拍钣懈鞔_的認知,我大聲補充道:“卷卷,丸子要你往左邊移一點,優(yōu)優(yōu)要你往右邊移一點。”
孩子們左移移、右挪挪,尋找著最佳位置。我沒有打擾他們,任由他們“中間一點”“往左一點”“往右一點”不停地嘗試。最終,他們找到了比較穩(wěn)定的木板蓋頂方法。頂部圓環(huán)終于搭好了,臺基底層看起來更立體了!
教師的策略
當兩個幼兒先后表達“朝我這邊放一點”時,教師抓住機會,引出了“左、右”這兩個表示空間關系的詞語,這無形中為孩子們描述空間關系做了示范,并引發(fā)了他們關于空間關系的思考。接下來,孩子們在“中間一點”“往左一點”“往右一點”的反復描述和操作中,最終完成了搭建。整個搭建過程中,教師自然地引入數學問題,讓幼兒在多次描述、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準確地描述空間關系。
對爸爸媽媽說
伴隨一定空間感知能力的發(fā)展,孩子經常使用諸如“往我這邊一點”這種比較模糊地表示空間關系的語句,此時,家長們可以為孩子提供較精確的方位詞示范,比如,“書在桌子上,衣服在柜子里”等物品的準確位置,描述“寶寶坐在爸爸媽媽的中間,小貓躲在沙發(fā)底下”等空間方位。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到一些鍛煉空間思維的生活事件中。
情景4
雷峰塔搭好了
在繼續(xù)建構的過程中,孩子們拿著雷峰塔的圖片反復觀察。
思博:下面兩層我們已經搭好了,上面的5層要小一些。
優(yōu)優(yōu)找到兩塊半圓板說:我感覺這個大小差不多。
思博:只需要用4個牛奶罐做柱子就夠了。
優(yōu)優(yōu):可是平臺面這么大,牛奶罐放在什么位置呢?
卷卷:當然是放中間啦!
小布:可是中間在哪里呀?
我欣喜地發(fā)現,孩子們的討論聚焦到“怎么找中心點”這個問題上,這正是孩子們學習數學的好時機,我從材料區(qū)拿來一張方形折紙,向孩子們提出問題。
教師:我們常常玩折紙游戲,誰能通過折一折的方式找到這張紙的中心點呢?
卷卷:我知道!左右、上下分別對折,兩條線的交叉點就是紙的中心點。
教師:木板平面不能對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優(yōu)優(yōu):可以找到木板邊的中心點,然后畫線。
思博:也可以用兩根繩子代替畫線。
最終,孩子們用畫線的方法找到平臺面的中心點,完成了3-6層塔的搭建。在搭建塔頂和塔尖時,孩子們選用了更輕的紙杯做立柱。雷峰塔終于搭好了!
教師的策略
在本情境中,幼兒脫口而出的“上面比下面小”“要找到中心位置”等,表示他們已經可以自然而然地將數學概念融入搭建之中。繼續(xù)向上建構時,幼兒縮小了圓環(huán)的直徑,這與他們觀察到的“雷峰塔基底大,越往上越細”的特征相契合,符合空間方位核心經驗中的“大腦中的視覺圖像可以用來描述和操作圖形、方向和位置”等概念。
搭建過程中,教師實時跟進觀察,當幼兒產生“怎么找中心點”的疑惑時,教師迅速判斷,及時介入,給幼兒提供學習支架——折紙。這是幼兒喜歡的手工活動,蘊含很多數學基本概念,如對邊折就涉及到數學中的對稱概念。這種實踐運用,既激發(fā)幼兒對新活動的興趣,又能幫助幼兒學習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
對爸爸媽媽說
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孩子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理解而非機械記憶的過程。因此,家長要善于挖掘生活中蘊藏的教育契機,引導孩子用數學思維觀察、發(fā)現、解決生活問題。比如,去郊游前,讓孩子策劃旅游線路等;逛超市時,引導孩子關注商品分布、商品的標價、促銷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