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柳,鐘小梅
(1. 中共無錫市濱湖區(qū)委黨校 教學教研中心,江蘇 無錫 214026;2. 南通市人大常委會 預算工委,江蘇 南通 226000)
桓溫(312—373年),東晉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譙郡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zhèn))人。桓溫有雄才大略,志在恢復中原,曾率兵西平巴蜀,消滅成漢政權(quán),又3次北伐,第1次北伐入關中、進至灞上,第2次北伐收復洛陽、修繕皇陵,第3次北伐攻湖陸(今山東省魚臺縣東南)、擒慕容忠,功績顯赫。桓溫的一生與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多有交集?;笢貙┛谠o予較高評價:“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
擔任徐州刺史是桓溫崛起東晉政壇的重要標志,徐州刺史的駐地即在京口?!稌x書·桓溫傳》載:“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x尚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除瑯邪太守,累遷徐州刺史。”[1]1552桓溫曾擔任瑯邪(琊)太守,其治所在今鎮(zhèn)江市范圍內(nèi)?!氨狈浆樼鹑嗣衲舷拢诮丝h(今江蘇省句容市北,引者注)僑立瑯琊郡,稱南瑯琊郡;兗州逃到南方的,就在京口界內(nèi)成立南兗州等?!盵2]96“東晉設置的僑州有:徐州(寄治京口)、南兗州(寄治京口,后遷廣陵)、南豫州(寄治蕪湖)、南青州(寄治廣陵)、雍州(寄治襄陽)、秦州(寄治襄陽)等?!盵2]96可見,與其他地方相比,東晉在京口境內(nèi)設置僑州、僑郡較多,京口境內(nèi)的這些僑州與僑郡與桓溫頗有淵源。
在京口擔任徐州刺史,在桓溫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刺史,又稱刺使,“刺”為檢核問事之意,“史”為御史之意,刺史本為監(jiān)察之官。秦制,每郡設御史,任監(jiān)察之職,稱監(jiān)御史。漢初復置,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在廢除諸郡監(jiān)御史后,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國為13部(州),各部(州)置刺史1人。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后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對維護皇權(quán)與澄清吏治、促進昭宣中興局面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刺史逐步成為地方行政長官。東漢刺史的權(quán)力逐漸擴大到軍事領域,常有刺史領兵作戰(zhàn)之事。經(jīng)三國再到東晉,晉朝南遷以后面臨的軍事形勢比較嚴峻,刺史的權(quán)力更大。桓溫擔任徐州刺史標志著他正式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東晉政壇以其為代表的一股新興力量崛起于京口。
京口在漢末三國時曾為東吳政權(quán)中心,號京城,吳遷都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后,置京口鎮(zhèn),東晉時朝廷為安置北方流民僑置徐州于京口,南朝宋文帝下令改稱南徐州?!坝兰沃畞y,臨淮、淮陵并淪沒石氏。元帝渡江之后,徐州所得惟半,乃僑置淮陽、陽平、濟陰、北濟陰四郡。又瑯邪國人隨帝過江者,遂置懷德縣及瑯邪郡以統(tǒng)之。是時,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帥過江淮,帝并僑立郡縣以司牧之。割吳郡之海虞北境,立郯、朐、利城、祝其、厚丘、西隰、襄賁七縣,寄居曲阿,以江乘置南東海、南瑯邪、南東平、南蘭陵等郡,分武進立臨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屬南徐州,又置頓丘郡屬北徐州?!盵3]220“《考表》謂:《晉志》下徐州:‘元帝渡江之后,徐州所得唯半,……是時,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帥過江淮,帝并僑立郡縣以司牧之。……初或居江南,或居江北,或以兗州領州。郗鑒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兗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鎮(zhèn)廣陵。蘇峻平后,自廣陵還鎮(zhèn)京口?!帧犊籍悺肪?2晉書王恭傳云:‘晉南渡已后,徐兗二州刺史,或鎮(zhèn)京口,或鎮(zhèn)廣陵,或鎮(zhèn)下邳,率以一人領之。’”[4]25永嘉之亂后,徐州不少地方淪陷,東晉控制的徐州地盤不到原來的一半,為了安置北方南來流民,東晉為幽、冀、青、并、兗五州和徐州的淮北南遷人口僑置了很多郡縣。郗鑒后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領兗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在平定蘇峻叛亂之后,從廣陵還鎮(zhèn)京口,京口成為東晉徐州刺史的駐地。蘇峻之亂是東晉成帝年間發(fā)生的一次大規(guī)模叛亂,爆發(fā)于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安徽省和縣歷陽鎮(zhèn))內(nèi)史(1)晉朝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朝廷將王國的相改為內(nèi)史,其他封國的行政長官依然稱相??ね醴鈬膬?nèi)史,相當于郡太守;縣王封國的內(nèi)史,相當于縣令、縣長。后廢除縣王,只保留郡王,內(nèi)史職責相當于郡太守。要郡亦有以內(nèi)史代太守者,如東晉會稽郡?!稌x書·職官志》載:“諸王國以內(nèi)史掌太守之任。”蘇峻聯(lián)合鎮(zhèn)西將軍祖約以討伐庾亮為名起兵進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后庾亮與江州(2)轄境為今江西省大部。西晉元康元年(291年),朝廷以荊、揚二州疆域曠遠,難為統(tǒng)理,割揚州之豫章郡、鄱陽郡、廬陵郡、臨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晉安郡,割荊州之武昌郡、桂陽郡、安成郡,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刺史溫嶠推舉征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組織討伐軍反攻蘇峻,同時三吳地區(qū)(吳郡、吳興、會稽)亦有義兵起事響應。蘇峻之亂于咸和四年(329年)隨著蘇峻于前一年戰(zhàn)死和余眾陸續(xù)被消滅而結(jié)束?;笢氐母赣H桓彝即死于蘇峻之亂,而桓溫擔任徐州刺史還在此之后,由此可以推斷,桓溫擔任徐州刺史的駐地即在京口。
東晉有3個重要的州,即為揚州、荊州、徐州。值得一提的是,桓溫曾先后擔任這3個州的軍政長官,桓溫執(zhí)掌的第1個州,就是駐地在京口的徐州。揚州是東晉京城建康所在的州,是天子腳下、京畿之地。荊州扼長江中游,北臨中原,西接益州,東控江東,南引湘粵,是東晉的交通和戰(zhàn)略樞紐。徐州直接護衛(wèi)京城,類似于如今天津之于北京的關系。在東晉、南朝前期的南北對峙中,這一地區(qū)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謂“方伯之任,莫重于荊、徐”[5]68。身為皇帝女婿的桓溫被委任徐州刺史,坐鎮(zhèn)京口,也說明了東晉朝廷對他的信任和看重。
東晉隆和元年(362年),桓溫上書朝廷,請求還都洛陽。朝廷沒有接受其建議,但認同桓溫為恢復中原所做的工作,對他一再加封。興寧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溫為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并使其擁有級別最高的君王授權(quán)方式——“假黃鉞”。興寧二年(364年),朝廷再“加(桓溫)揚州牧、錄尚書事”[1]1557。揚州牧即揚州的最高軍政長官。古代以九州之長為“牧”,“州牧”為一州之長。漢武帝時全國設13部(州),每部(州)設1位刺史,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然廢置無常。東漢靈帝時,為鎮(zhèn)壓黃巾起義,再設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quán)。
東晉的揚州為經(jīng)濟富足之區(qū),朝廷財政仰賴,地位十分重要?!端螘ず紊兄畟鳌费裕骸扒G揚二州戶口半天下,江左以來,揚州根本;委荊以閫外?!盵4]166南朝重臣、文壇領袖沈約稱:“江左以來,樹根本于揚越,任推轂于荊楚?!盵4]166揚州刺史之職在東晉往往由宰相兼領,重于令仆,其地位之重要,可以想見。東晉時,如今鎮(zhèn)江的很多地方隸屬于古揚州(與今天的揚州有很大區(qū)別,今天的揚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揚州刺史的駐地也并非今天的揚州),京口為毗陵郡的治所。西晉平吳,分出丹陽郡部分立宣城郡,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改廬陵南部為南康郡,分出建安郡部分立晉安郡,又分出丹陽郡部分立毗陵郡。古揚州在今江蘇境內(nèi),主要有丹陽、吳、毗陵等三郡,東晉的揚州所轄不少地方即為今日鎮(zhèn)江的轄地或鎮(zhèn)江相鄰的地區(qū)。
“丹陽郡漢置?!ㄠ挶撅髁辏瑢O氏改為建業(yè)。武帝平吳,以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北為建鄴,改業(yè)為鄴。江寧,太康二年,分建鄴置?!钌蕉喑嗔?,在西也?!淙萦忻┥??!盵4]10-11西晉太康二年(281年),丹陽郡治遷至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轄建鄴縣、秣陵縣、江乘縣、江寧縣、丹楊縣、永世縣、溧陽縣、湖熟縣、句容縣、于湖縣、蕪湖縣等。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載:“丹陽縣廢而存丹陽鎮(zhèn),但鎮(zhèn)江有丹陽縣,故亦呼小丹陽,鎮(zhèn)江為大丹陽?!盵6]丹陽、丹楊、丹徒,各自有義?!肚皾h志》稱秦彰郡乃漢丹陽郡,武帝二年更名也?!毒庞蛑尽芬督系刂尽吩疲簼h丹陽郡,北有赭山丹赤故,因名曰丹陽。東晉始以丹楊為義。按《漢書·地理志》,建業(yè)、秣陵、丹楊、句容、溧陽、江寧皆隸丹楊郡,屬揚州所統(tǒng)。丹楊山多赤柳,在郡西,故曰丹楊。丹徒,春秋時謂之朱方。《建康實錄》一載:秦始皇發(fā)赭衣刑徒,伐山開道,故名邑曰丹徒[7]31。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劉義隆駕幸丹徒(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在《幸丹徒竭京陵詔》中盛贊,“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襟帶江山,表里華甸,經(jīng)涂四達,利盡淮海,城邑高明,士風淳一,苞總形勢,實維名都”[8]59。
《史記》載秦始皇曾5次巡行天下郡縣,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第5次出巡時曾到過今日的鎮(zhèn)江一帶?!斑^丹陽、至錢塘,臨浙江?!€過吳,從江乘渡。江乘在今句容縣北。這次巡游來去都經(jīng)過鎮(zhèn)江地區(qū)(句容、丹徒、丹陽)?!盵8]27-28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東巡,返回時“從江乘渡”,當?shù)毓賳T遂將秦始皇渡河區(qū)域設置為“江乘縣”,以此銘之。江乘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句容市北)管轄面積不大,但處長江下游的交通要道,當?shù)匾欢热肆魅缈棧藤Z云集[9]?!跋戎t曰:《徐盛傳》為疑城,自石頭至江乘,即此。《一統(tǒng)志》:故城今句容縣北六十里。……江乘縣故城,在今江蘇句容縣西北?!盵10]255《妃嬪傳》孫和何姬,丹陽句容人。先謙曰:《一統(tǒng)志》:故城今句容縣治。……句容縣故城,即今江蘇句容縣治?!盵10]255江乘縣西二里有大浦,發(fā)源于石城山,東入大江。此山與盧龍幕府諸山相連,迤邐達于江口[11]172。其實桓溫在少年時期就曾在江乘縣生活過,江乘與桓溫頗有淵源,對桓溫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地方?!敖鸪橇捍酥笘|晉丹陽郡江乘縣地名。桓溫少時于此種柳,重來樹已十圍。溫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12]56-57桓溫擔任過的瑯琊太守治所也在江乘,晉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江乘縣境內(nèi)設置了第1個僑郡——南瑯琊郡(為了與北方的瑯琊郡區(qū)別,故加“南”字)[13]173。鎮(zhèn)江312國道(寶華段)被命名為江乘大道,此舉具有重要的標志意義。
毗陵郡,“吳分會稽無錫已西為屯田,置典農(nóng)校尉。太康二年,省校尉為毗陵郡?!ね焦手旆?。曲阿故云陽?!盵14]678丹徒縣即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市區(qū);曲阿縣即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武進縣即在今江蘇省常州市和丹陽市交界處;延陵縣在今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zhèn)。晉陵郡即為原毗陵郡,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因避東海王司馬越世子毗諱,毗陵郡改為晉陵郡,治丹徒縣,東晉大興初徙治京口。東晉南朝時,京口城是長江下游僅次于都城建康的第二大城市。京口是東晉揚州晉陵郡治所在和南朝南徐州州治所在,京口城即東晉晉陵郡城和南朝南徐州州城[8]58。西晉的毗陵(晉陵)郡至東晉分為南東海和晉陵兩郡。南東海的屬縣有丹徒與武進。江左南東海、南東莞、南平昌、南清河、南泰山、南廣平等僑郡,僑置于丹徒。南東海、南東莞、南平昌、南清河在京口。臨淮、淮陵、南彭城等郡立于武進。晉陵郡的屬縣有曲阿、延陵(分曲阿縣所立)、無錫。南東海的屬縣利城在晉陵郡之地,祝其、襄賁等縣寄治曲阿。南沛郡立于武進,屬縣杼秋則在無錫。除了南東海,其余僑郡并無實土,僑民形成散居狀態(tài)[15]122-123。
東晉揚州乃是京師所在,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此前東晉朝廷用來制衡桓溫的殷浩就曾擔任揚州刺史,至桓溫出任揚州牧,表明東晉朝廷之內(nèi)已難有可制衡桓溫之人,京口重地已在桓溫的把控之中。
擔任揚州牧的桓溫和當年在京口擔任徐州刺史的桓溫已有很大不同,此時,他已經(jīng)西平巴蜀,討滅成漢政權(quán),威震天下,正欲大展拳腳,恢復中原,還于舊都,精銳的“京口兵”正是他不可或缺的。
東晉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又上疏悉眾北伐。平北將軍郗愔以疾解職,又以溫領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沖、西中郎袁真步騎五萬北伐?!盵1]1557
永嘉之亂后,北方人士大量南遷,上層人士(主要是以瑯琊王氏為首的南遷士族)跟隨晉元帝司馬睿去了京師建康;下層人士(普通百姓)分散至三吳地區(qū),慢慢同化于江東的土著;中層人士(主要是庶族)處境較為尷尬,他們不愿放下原本的地位受人節(jié)制,又不得不順從于形勢,所以很多人就活動于江淮一帶。中層人士往往是以各流民帥為首,流民帥對東晉政權(quán)而言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掌握得當,可確保江南半壁的安全;如果掌握不得當,可能成為危及東晉統(tǒng)治的不安定因素。
當時東晉的政治格局為“王(世家大族代表)與司馬(東晉皇帝)共天下”,但這只是權(quán)宜之計,站穩(wěn)腳跟之后,晉元帝司馬睿開始重用流民帥(劉隗、刁協(xié)等),試圖牽制以瑯琊王氏為首的豪門士族勢力。此舉激起王敦之亂,東晉迫切需要一股軍事力量來鎮(zhèn)壓叛亂。流民帥蘇峻借機攻入建康,蘇峻表面上是響應王師平叛,實際上是趁機壯大勢力。蘇峻羽翼豐滿之后就借機造反,史稱蘇峻之亂。從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可以發(fā)現(xiàn),東晉皇帝掌握的軍事力量遠不如世家大族,甚至還不如流民帥。一旦流民帥或者世家大族的領頭人造反,東晉皇室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平叛。東晉皇帝也意識到這一點,對流民帥的態(tài)度逐漸發(fā)生變化,從質(zhì)疑抵觸轉(zhuǎn)變?yōu)榻蛹{拉攏,以圖能為我所用。永嘉之亂后,五胡亂華,大量中原人士南遷,東晉朝廷為了拉攏北方南渡人士為己所用,在北方南渡人士聚集的地方設置僑州。由于北方徐、兗二州很多人避難于京口,東晉在這里設置徐州和兗州等僑州。東晉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北府兵,就源于京口?!敖鸶觇F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宋武帝劉裕,就是北府兵名將之一。在朝廷的支持下,流民帥出身的郗鑒開始整合聚集在京口的流民,最終形成了北府兵集團。經(jīng)過郗鑒的長期經(jīng)營,京口兵頗有戰(zhàn)斗力,精悍的京口兵也讓志在北伐、欲圖大事的桓溫十分看重。《南徐州記》載:“徐州人多勁悍,號精兵,故桓溫常曰:‘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北备杠姼诘鼐┛?。當時郗鑒兼任徐、兗二州刺史,徐州刺史移鎮(zhèn)京口,故稱京口為北府[16]388。
郗鑒之子郗愔后來擔任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鎮(zhèn)守京口,桓溫認為郗愔不善兵事,很不愿意由郗愔掌管京口的精兵銳卒?!佰究赵诒备?,桓宣武惡其居兵權(quán)。郗于事機素暗,遣箋詣桓:‘方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雷蛹钨e(3)郗愔之子郗超,字嘉賓。出行,于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竟,寸寸毀裂,便回。還更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問,欲乞閑地自養(yǎng)。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zhuǎn)公督五郡、會稽太守?!盵17]176郗愔雖也為當時名士,但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18]436。369年春,郗愔給大司馬桓溫去一函,表示要與他共同輔佐王室,并要率領部隊渡河北上,討伐前燕,收復失地?;笢赜行鄄?,也想收復中原,但他更想以自己軍事方面的勝利提高威望,從而達到代晉稱帝的目的。郗愔對此卻一無所知??梢韵胍?,桓溫如果讀到這封信,肯定會加深對郗愔的疑忌,進而給郗家?guī)頌牡?。值得一提的是,郗愔的兒子郗超卻跟桓溫打成一片,郗超一直是桓溫的謀主。郗超看到這封信,當即撕得粉碎,提筆代父另寫一信給桓溫,說自己不是將帥之才,且年老多病,請求休養(yǎng),并勸說桓溫統(tǒng)領自己的部隊北伐。桓溫見信,大喜過望,當即調(diào)任郗愔為冠軍將軍、會稽太守,自己兼任徐、兗二州刺史,將京口的北府精兵收歸麾下?!稌x陽秋》曰:“大司馬將討慕容暐,表求申勸平北愔及袁真等嚴辦。愔以羸疾求退,詔大司馬領愔所任。”對此也有不同說法。《晉中興書》記載:“情辭此行,溫責其不從,轉(zhuǎn)授會稽?!睋?jù)此,《廣校讎略》稱《世說新語》為謬”[19]144。雖然說法不同,但是桓溫代替郗愔掌管京口兵確為事實。
桓溫代替郗愔兼任徐、兗二州刺史,意味著他終于掌握了久已惦念的京口兵,已全面掌握東晉的軍政大權(quán),至此,東晉的荊、揚、徐三大重鎮(zhèn),全由桓溫控制,東晉的精兵良將也在桓溫的掌握之中。
桓溫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擔任的官職都與京口有著密切聯(lián)系,他對京口有著特殊的感情。東晉京口人多勁悍,出精兵,這些兵進可攻、退可守,控扼長江,守衛(wèi)著京師大門。另外,京口多僑郡、僑州,有豐富的兵源,便于組織民兵,平時務農(nóng)積谷屯糧,閑時講兵習武備戰(zhàn),組成軍事后備力量,這些人一部分守衛(wèi)城鎮(zhèn),一部分拱衛(wèi)京師。故桓溫常曰:“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盵11]172“酒可飲”說明京口糧食富足,釀造業(yè)發(fā)達;“箕可用”說明京口手工業(yè)技術先進,器物制作精良;“兵可使”說明京口兵員充足,精悍能戰(zhàn),可堪大用?;笢厥切郧橹腥?,這句話表明了桓溫對京口的感情,不管是京口的物還是人,他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桓溫眼中的京口是與眾不同的。歷代定都在南方的王朝,無不重視京口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古詩詞中,京口的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在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作品當中更是如此。京口之名起于三國吳主孫權(quán)時,當時稱為京口鎮(zhèn),孫權(quán)將政治中心從現(xiàn)在的蘇州一帶遷至今鎮(zhèn)江,稱京城?!熬笔侵傅貏莞?,鎮(zhèn)江有山水之險,憑高而望長江,進可過江圖江北,守可憑險守江南。鎮(zhèn)江雖只是孫權(quán)最終定都建業(yè)的跳板,但這個跳板同時也是門戶,孫權(quán)對京口的防衛(wèi)異常重視,在京口設置都督守衛(wèi)。舊徐州都督,以東為稱,晉氏南遷,徐州刺史舒加北中郎將,北府之號,自此起也[11]172。當時,朝廷在京口僑置南徐州,轄十七郡,六十三縣,安置僑民二十二萬。京口不僅是當時最大的僑民之鄉(xiāng),而且是北府重兵駐地,政治軍事地位空前突出。東晉、南朝大批軍政骨干都住在京口。如范陽祖逖率流民數(shù)百家南渡,被任命為徐州刺史,居丹徒之京口。東莞徐邈與臧琨等率領弟子和鄉(xiāng)里士庶千余家,南渡住在京口。東晉名將郗鑒聚眾數(shù)萬,南渡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5]243?!皶x永嘉大亂,幽、冀、青、并、兗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陵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盵20]178-179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二州本是北來僑民的集中地,人多勁悍,富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21]50。所以東晉的執(zhí)政者們一向把京口視作重鎮(zhèn)。
東晉時京口經(jīng)濟發(fā)達、工商業(yè)興盛,這也是桓溫對京口青睞有加的一大原因。京口政治軍事地位的加強和人口的激增,促進了京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再加之京口得天獨厚的地理形勢和四通八達的交通條件,京口發(fā)展成為江南重要的都會。《隋書·食貨志》云:“(東晉以來)都下人多為王公貴人左右、佃客、典計,衣食客之類,皆無課役?!盵22]83南徐州的僑戶最多,豪強大戶隱匿人戶、逃避賦稅強役的情況尤其突出。京口是富商巨賈云集之地,居民多從事商業(yè)活動。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丹徒縣高資鎮(zhèn)附近發(fā)掘東晉窖藏銅錢總重量約280多斤。高資鎮(zhèn)地處京口與建康之間,水陸交通便捷,距京口僅15公里,居民早出晚歸,趕往京口“日中而市”,亦屬從容。發(fā)達的金融業(yè)促使私人大量儲藏金屬貨幣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這從側(cè)面反映了京口商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傊?,六朝時期,位于長江下游的京口和建業(yè),構(gòu)成了南方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
正是因為京口有如此優(yōu)越的條件,才會令“挺雄豪之逸氣,韞文武之奇才”[1]1561的桓溫念念不忘。
桓溫一生南征北戰(zhàn),走遍大江南北,所歷之處甚多,然而京口卻能讓他魂牽夢繞,可見京口對桓溫有著重要的意義。南宋姜夔的《永遇樂·同次稼軒北固樓詞韻》道出了桓溫與京口的密切聯(lián)系?!霸聘裘詷?,苔封很石(4)石名,在鎮(zhèn)江北固山甘露寺前,狀如伏羊。相傳劉備(一說諸葛亮)曾坐其上,與孫權(quán)共論天下事。,人向何處。數(shù)騎秋煙,一篙寒汐,千古空來去。使君心在,蒼崖綠嶂,苦被北門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飲(5)用桓溫“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之意。,大旗盡繡熊虎。前身諸葛,來游此地,數(shù)語便酬三顧。樓外冥冥,江皋隱隱,認得征西路(6)桓溫西征巴蜀,消滅成漢,進拜征西大將軍。。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長淮金鼓。問當時、依依種柳(7)桓溫少時曾在金城種柳,北征途經(jīng)金城,見前種柳樹皆已十圍,喟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至今在否?!边@首詞中有桓溫、有京口,道出了桓溫與京口相互成就的緊密關系,讀之令人回味。